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许慧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情感体验感悟人文底蕴

【内容提要】培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理应承担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

什么是人文精神?学术界至今尚未在理论上达成共识。有人说人文精神就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也有人说人文学科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人文精神……我比较倾向于樊浩教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精神是由“人—文化—意义—生命”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有机结构,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表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

人文精神是人自身的精神文明,是人之为人的素质即人文素质,其基本特征是以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为起点,以人性的确立和张扬为标志。这是一种超越时空,超凡脱俗的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化社会中最具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与结合,才能造就现代公民。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学科,理应承担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与人

文精神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古代教育一向以人文教育为主。人文精神曾被视为教育的灵魂。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的实惠的同时,逐渐冷落了人文教育,科技成了香饽饽,人文成了臭豆腐,人文教育的领地逐渐萎缩,人文刊物减少,人文精神跌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多少莘莘学子的人生信条。重理轻文成为大中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历史是无情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一旦偏离了真理,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试看今日之世界:森林毁灭,土地沙化,污染严重,酸雨肆虐,人口剧增,克隆问题,生物灭绝;还有功利主义,贪污腐败,黄、赌、毒、邪教、恐怖主义等现象泛滥,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现实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学主义不可取。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呼唤越来越急促。语文教师不能不从这种大背景下来反思语文教学的理念。

语文是“基础工具”的特点,写进了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尤其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更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要指出的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把语文教师引向追求分数的应试迷途,这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把原来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程式化、知识概念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的

失落。在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解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加上什么改错、选择、判断。课堂教学没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结构美、形象美的鉴赏和评析,有的只是老师“正确的废话”,学生“正确的空话”,语文教学丢掉了灵魂,失去了魅力。

语文教学包括整个基础教育的迷航所产生的后果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极个别学生包括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放弃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甚至出现了子杀父母、杀其他亲人的悲剧。更多的学生视力下降,情商不高,心理患病率急剧上升。据中国少年报报道:全国少工委从四万封来信中归纳出少年儿童有28个烦恼。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实际,党和人民的要求,都警示着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语文教学必须摈弃应试理论,走素质发展之路。

“人类总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深刻反思以往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的国家教育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出台了,它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语文教学的性质,把握语文教学的灵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一是“工具性”,语文具有人际交流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功能和效用;二是“人文性”,语文属于文化,不同于自然之物,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统一于人,统一于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统一于人文精神。

现代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本身不仅是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德”;它满含主体感情,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那么人文精神既然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当然也应该是作为书面语言“语文”的基本属性。因此,语文决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是语文的核心和灵魂。片面强调工具性,偏离人文性,语文教学就会步入歧途。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语文教学历史的昭示。

这里还应指出:凸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以往提倡的以及不少老师所理解的语文学科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因为人文教育具有比思想道德教育更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还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生命的珍惜,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对人的权力和自由的保护,对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的尊重,还包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爱等等。

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小学启蒙阶段更为突出,及至本世纪初,才出现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于是出现了所谓语文姓语的说法。

第二次转变是近二十年才出现,即以一批特级语文教师为先导,使语文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为“语言—思维型教育”。“基础、

能力、智力”成为这个时期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二十一世纪刚刚拉开序幕,国家推出了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可以断言,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开始,它表明了人们对语文与人的素质和发展关系的新认识。“人文精神”这四个大字将书写在语文教学这面旗帜上,成为语文教师的导航灯。

二、把播种人文精神种子的责任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有人说: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似乎在小学提出培养人文精神的要求太高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意见有失偏颇,培养人文精神应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阶段起码应该而且可以播下种子。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属于人性的因素,是人的生命以内东西的升华。从人的一生来说,儿童时期人性的因素相对较多,“人之初,性本善”有一定的道理,君不见童贞无伪的美丽,了无心机的纯洁,善良无欺的仁慈等,无不给你“可爱”、“祖国花朵”的感觉。就好比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正好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打好人生的底色。

人文精神既然属于人性的因素,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就不象知识那样可通过传授获得,只能通过素质培养的途径,主要靠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感染、熏陶、感悟、体验的方式来实现,这与应试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把握人文精神培养的这一特征,才能更好地履行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