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7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7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主要内容①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民主化进程(1)纠正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1.“一国两制”方针(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2.台湾问题的进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四个历史时期
四个历史时期
答案:
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如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
四个历史时期与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个历史时期与成就中党的百年奋斗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首先,意识到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代化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变革和改善,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才能够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其次,加强创新和科技的引领。
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创新和科技的力量推动发展。
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提高科研人才的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只有通过科技的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加大对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我们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要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和生态环境。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持。
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综上所述,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我在其中深刻体会到许多重要的经验和体会。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培养投入。
同时,要注重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另外,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只有继续坚持这些原则和经验,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投影)2005、1、20
十六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断限:1976年文革结束——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主要内容: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事务、外交成就、国防建设等。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这一历史时期主要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带领中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奋勇前进。
考点回眸近年来,本单元知识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点,热点,在高考命题中题型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特别是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多有涉及,具体的知识点有徘徊时期出现的原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实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的本质含义、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等。
但是,在历史单科命题的实践中,单独出自于本单元的大题并不多,多为延伸或对比而涉及的知识点,所以,本单元重点知识深度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在文科综合命题中,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出发点看,本单元将“继续加温”,命题形式将继续保持单科命题时的模式,从知识的联系上做文章。
本单元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删减重要知识点,并且有加强的趋势。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76-78)(1)背景:“文革”结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2)徘徊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表现为:指导思想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急于求成。
(3)前进的原因:邓小平恢复工作、大力整顿。
如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科技是生产力”;恢复高考制度(4)前进的表现:教科卫生事业面貌全新;经济恢复快了,有些方面还有发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知识梳理 政治: 1、健全法制: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的法制建设方针。79年《刑法》82年修订《宪法》 86年《义务教育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 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 重要基础。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倡议“三通”;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允许探亲, 1992年 “九二共识” , 2008实现三通。
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 革开放的起点。
2、对内改革: 农村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时代特征
1、政治:
完善民主和健全法制,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 到成功运用。
2、经济: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3、思想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理论、三个代表和科 学发展观形成。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一、考纲考点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8、邓小平理论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新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专题五 崛起的东方巨龙
7、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 件和不利因素吗?
(1)有利条件: A、我们有事实被证明完全正确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指导。 B、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 C、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坚冰已经被打破,经济文化交流日 益频繁,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D、台湾人民心向祖国,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社 会的主流民意。 E、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不利因素(障碍): A、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B、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16、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 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一国 两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共同振兴中华。 (2)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台湾同胞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17、两岸关系搞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 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预测台湾和平统一后的台湾前途是稳定、繁荣、发展。 有经验指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有 能力表现为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专题五
崛起的东方巨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包括伟大的转折年、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三大内容)
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的提出。 香港、澳门回归。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时间: 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历史伟大转折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 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 体的核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2、海峡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调整 “三不政策”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 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 协会”); ④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⑤汪辜会谈(1993年)——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 互利;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 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 入澳门。 ‧ 1887年,葡萄牙政府 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 好通商条约》,正式强 占了澳门地区。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间: (2)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 迈出重要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 的范例。
意义:
我国法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法制观念,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标志对台政策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的重大发展 (2)同年,邓小平访美讲话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历程 1、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正式提出 2、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阐述了“三个代表” 的基本内涵 3、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 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 前提)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灵魂和旗 帜)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 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总 结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 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 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 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 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 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 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 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 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 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 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 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 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 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该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 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中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专题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
1958
提高、扩大公有 化程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1978---今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 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 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的核心内容及其关系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78) 十二大 (1982)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 基本理论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 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 党的指导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材料三
凤阳三大步
年度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产量(亿公斤) 5.02 6.70 7.15
• (2)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2分)该现象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 现象:凤阳粮食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三年跨了三大步。 (2分)原因: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说 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合我 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2分)
• • • •
•
• • • •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第一阶段)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 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 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 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 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也是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历史指导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考点聚焦二、重点解析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实际上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同时,我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 2、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关系的发展: 七九停炮(1979年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 文化交流)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 海基会”1991年大陆 海协会” 年台湾“ 年大陆“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协会”);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一个中国; ④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汪辜会谈(1993年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⑤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2)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针对“台独” 决不承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 用武力” 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 (3)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伟大的转折 3、历史意义 ——伟大的转折
(1)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新时期: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新时期: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7.[广东普通高中2023模拟] 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提
出了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把
核心界定为“以人为本”。这说明,中国改革开放( A )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B:据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 被写入党章的时间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A:在中共十四大上,中国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D: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 党章,不符合题意。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3.[全国乙2022·31] 上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 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 要是由于( B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高考历史
2025版 高考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史纲要
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考点2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巨大成就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湖南名校2024届联考] 1978年3—9月,《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
A.重视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B.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C.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D.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的表现;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1 2 3
情景导入: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跃 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 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巨轮,一定将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程扬帆起航、劈波斩浪。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历史纵横: 863计划
(一)综合国力概念:
1986年3月,王大珩、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 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主要的表现: 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国防军队、文化事业等。 (二)提升的表现:
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 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 术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一 建议并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
1.20世纪80年代:
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 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
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具体表现: 1.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 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取得重大成就; 2.经济上:经978—1992年,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挥 市场的调节作用;1992年起,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同时,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过渡 时期
全面建设 开始时期
文革 时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⑶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三.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2)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原因: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⑵内容: 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 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1983年
2.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⑴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⑵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的方针 ⑶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⑷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新宪法(1982),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⑸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PPT
识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思想上打开突破口
中共十四大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80年代的布票、料票(上) 70年代的豆腐票、粉票和粮票(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发 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时间: 1993年1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性的跨越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92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南
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
五大
十六大 八大
十七大 十
谢 谢!
• 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 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
• 时间:1997年9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点分析
1.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原因、地位 (1).1949——1952年 恢复时期
(2).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3).1956——1966年 全面建设时期 (4).1978——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
献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方法
总结法 分析法
教学难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开拓局面 1950 外交政策—— 环境恶化 1960
形势好转 1970
教学过程
1. 线索梳理
1. 历史转折 (1) 过渡——探索——浩劫——徘徊——转折 (2) 三中全会 转折
A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B政治路线:经济 改革 开放 拨乱 (3)改革开放 A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城市 扩大企业自主权 C 开放 新格局 (4)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转折)(特色理论)(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指导思想) 2. 祖国统一 (1) 一国两制 A 1979年元旦 提出和平统一 B 1981年 提出两党合作 C 80年代初 提出构想 D 1984年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 实践 A C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3.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西藏 1951年和平解放 1965年成立自治区 3. 外交政策
三.课堂练习
1.我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B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 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2.“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违背了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3.1976年10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背叛社 会主义,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该文章 A主旨是维护毛泽东思想 B为四人帮夺权制造舆论 C实质上是为文革辩护 D为打倒四人帮发动群众
4.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共同措施是 A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D实行按劳分配
5. 我国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外交方针不同
2008年度南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
参赛教案
课程名称:历 史 授课名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姓名:兰清浩 单位:南阳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第六单元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复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 国两制,外交政策等内容。
2、 使学生学会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 通过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复习,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做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