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理解的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理解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20xx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答案19: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20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2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22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
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魏邦良吴亚顺梁漱溟自14岁后,就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
抗战爆发时,梁先生已年近50,而他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已渐渐成熟:“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
”对于前者,梁漱溟计划写三本书来阐述,这三本书是:《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和《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认为,写完三本书,自己这方面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关于后者,梁漱溟已出版了三本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我努力的是什么》,但是要实现书中所写到的各种设想,梁漱溟还需要不断奔走努力。
换句话说,梁漱溟认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没完成,所以自己不会死。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
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并说,“我的安危自有天命”,这包含有两层意思,“头一层是自信我一定平安的意思”,“再一层是:万一有危险,我完全接受的意思”。
这些话,遭到包括熊十力在内的很多人的讥讽。
这封寄给两个儿子的长信,写于1942年初。
次年7月,梁漱溟又在信后附有一则简短的“后记”,最后一句话写着:“其中狂妄的话,希望读者不必介意,就好了。
”有人说,梁漱溟这番话有些狂妄,其实,“狂妄”是其表面,其内核则是“坚定”。
梁漱溟以这番故意略显“狂妄”的话来显示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人生使命,只有到那时,自己才会坦然赴死,含笑九泉。
在“狂妄”话语的背后,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显示了他对磨难、险境、敌人的藐视,言下之意是,任何人任何险境也阻挡不了他“潜心行学”“探索人生”的脚步。
中考语文阅读带答案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李兴濂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
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
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
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
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
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
”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
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
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
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
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
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
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
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20.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21.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liuyong
1、联系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评介罗曼·罗兰(从精神和作品两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①罗曼·罗兰是法国的文学大师,是一个性格复杂、精神充满矛盾的作家,有崇高的文坛地位,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也颇受非议和指责。
②作品形式多样,但以传记和传记小说最为突出,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
(意思正确即可)2、依据选文④-⑤两段的介绍,对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
【参考答案】①这部作品为20世纪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也牢固奠定了作者在20世纪文坛的声望。
②它被称为20世纪最高贵的小说作品,但作者否认它是小说。
③一些评论家也批评它的结构和语言形式。
(意思正确即可)3、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谈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心灵交流和碰撞,进而使作品的生命在读者心中得以延续。
(意思正确即可)(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
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6分)【参考答案】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释自己的阅读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
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有以下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答案_祖父梁漱溟阅读理解附答案
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答案_祖父梁漱溟阅读理解附答案《祖父梁漱溟》是一篇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会向我们讲述一个怎么样的主人公呢?让我们从阅读题目及答案中获取我们想要的内容吧!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目及答案,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祖父梁漱溟》阅读原文梁钦宁①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②“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
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
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2两米饭。
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同样“不贪”。
这点上,我自己的修为也不够,好吃的总忍不住多吃两口,可祖父能做到,他不管好吃不好吃,吃几筷子就停下。
③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
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舞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
一个夏日午后,我来到祖父家。
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舞。
⑤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
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⑥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
因为在那个时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们,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
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⑦我哥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用到我祖父的理念,那就是“相信孩子,全然地相信”。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年-1988年),字望安,号浩然山人,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先后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以其博学多才、诚实正直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
教育家的荣耀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于191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在兴化中学、广东咨议局中学、北平师范、合肥中学等任教,并且长期从事教育研究。
1922年,梁漱溟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树立了榜样。
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学生所喜爱,他为人师表,为学生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他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成为无数后辈学者学习的榜样。
文化学者的贡献梁漱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梁漱溟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积极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此外,梁漱溟还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活动家的身影梁漱溟不仅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当了一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众知识分子。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使他在国内外社会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漱溟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并为之奋斗。
他曾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梁漱溟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
我眼中的梁漱溟——梁漱溟与乡土中国
经济崩溃
广州国民政府向民众贩卖日货
济南惨案在此期间发生
政治动荡
乡村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财富 分配不均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 第一阶段——广东 • 第二阶段——河南 • 第三阶段——山东
第一阶段——乡治
条件:梁漱溟的朋友李济深在广东掌握政权 于“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的机关, 以“乡治十讲”为题作了十次讲演,讲了乡治的 意义和方法。 后由于蒋介石的上台,李济深倒台,梁漱溟 的乡村工作的第一阶段告终。
1929年正月,离开广州北上,沿途考察了各 地的农村情况,写了一篇论文《北游所见纪略》, 后发表在《村治月刊》。
第二阶段——村治
阎锡山和冯玉祥的支持 河南作为战场,破坏严重,人民经受痛苦 败兵逃兵落草为匪,变卖枪支,社会秩序不稳定 红枪会的建立与利益争夺 开明人士和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教育农民,破除 迷信,不被利用,开办村治学院 梁漱溟接办《村治月刊》,担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 主持具体工作起草《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阐明河南村 治学院的宗旨,还起草了村治学院的章程。 1929年,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四百人左右) 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是主战场。1930年学院 结束。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
认识他的。
"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好处;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
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
了一年多,因此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他的议论不管
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
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一样,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
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户外",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
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能够《东西
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
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
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
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
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
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
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
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
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
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
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纷乱之后的冷静
• 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 • 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c • 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 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
概括。a • 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b •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d • 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d • 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
• 答案: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 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 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形式:观点+理由
小结
不管是概括型探究题还是发散型探究 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必须从文本出发进行阐述引申,且观点 应该考虑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应该考虑 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形式则应先明确表 明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代精神的发掘。e • 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f •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g
• 2008年浙江省现代文阅读考点 •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 1.理解B •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c •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c • 2.分析综合C •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a •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④分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efg •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defg • 3.鉴赏评价E •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bh •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误区警示
三、答案模糊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 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又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又务生焉。
父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滨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2019-2020学年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2)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2)《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文章来自:爱师网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人物传记阅读技巧
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 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
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 生活历程或人生轨迹; 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 性; 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 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 件)
传记阅读
什么是传记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 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 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 出对传主的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传记文学的特点
•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 人物。 • 2、选材特点:真实性和典型性。
•
传记的材料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
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
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 •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塑造 人物形象 的方法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 性格,使形 象血肉丰满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他人
烘 托
• 2.引用:
•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 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 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 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 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 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 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 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 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 的力量。
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第一篇: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6月4日认为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材料阅读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
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
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
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
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
‛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解析】(1)原因,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据材料‚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据材料‚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在‛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据材料‚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英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英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梁培宽“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
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
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
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
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
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
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
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
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
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
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他解释。
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
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
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
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
”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
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最新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PPT课件
• 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 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 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 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 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 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他从小 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 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 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 军官资格。战争期间,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 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
③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 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 相继退学了。
④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 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 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 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
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 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 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 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 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 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
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
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
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
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
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
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
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
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
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
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
19: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0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2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22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