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5264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7.png)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ce891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7.png)
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的:巩固周朝奴⾪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定的⼟地和⼈民分别授予王族、功⾂、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的命令;③有为天⼦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武装、征派赋役的独⽴性;⑤受封的诸侯在⾃⼰的封疆内,对卿⼤夫实⾏再分封,封其后代为⼠;⑥⼠以下不再分封。
3、作⽤:积极作⽤: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
(①受封诸侯有⼀定的独⽴性;②⽣产⼒发展,⼀些诸侯国势⼒壮⼤;③西周后期受破坏;④春秋时期,楚王问⿍,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管不了;⑥战国末期,⼤部分王室⼟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权。
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宗法制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系家长制直接演变⽽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和巩固⽗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特点是嫡长⼦继承制;嫡长⼦、嫡长孙为⼤宗,其余诸⼦为⼩宗;⼤宗和⼩宗是相对⽽⾔,⼩宗必须服从⼤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套从中央到地⽅的⾏政管理制度;④最⾼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的⾼度集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81753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e.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人民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产生)。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保护周天子,并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f2e88fb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f.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官僚制和考试制。
封建制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则是指以官僚系统为核心的制度,考试制则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制度。
(1)封建制封建制指的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君主封建制和地方封建制。
君主封建制是指中央政权通过把土地封给有功勋的诸侯,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从而巩固了君主中央集权。
地方封建制则是指地方官员通过独立的地方势力和诸侯的保护来维护本地区的统治。
(2)官僚制官僚制是指以官僚系统为核心的制度,它主要表现为官员的严格等级和层次制度及相应的选拔和晋升制度。
这种制度的作用是保证了大量行政人员的选拔质量和工作效率。
(3)考试制考试制是指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科举进士为朝中重要官员的制度。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
2. 世界经济史的重要阶段世界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可以归纳为五个重要阶段: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
(1)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经济主要以低级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土地和生产手段被严格控制,阶级分化加剧,商品流通受到限制,经济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2)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15世纪-17世纪)是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时期,也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纷纷开拓殖民地,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经济开始从封闭转向开放,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繁荣起来。
(3)工业化工业化是指用机器代替手工和动物力的生产方式,它以英格兰为中心,于18世纪后期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
这个时期,矿产工业、纺织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奠定了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3.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反侵略、反侵略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规模庞大的解放战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97b05134431b90d6c85c761.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笔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174d705e87101f69e319531.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历史概念理解: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是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的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建立,历代王朝沿用。
该制度自始至终存在两组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两组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中央权力不断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理解、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评价: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阶段论唯物史观:小农经济需要王权保护,明清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比较:各阶段发展特征的不同、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理解、识记)原因:思想文化上:早期民主思想萌发,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构成冲击;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腐朽,统治阶层为继续维护队人民的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表现:明: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政令的畅通无阻;消极:导致明清政治腐败,官员因循守旧,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极端专制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严重落后于西方(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呢?)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归类1、设立或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西汉的中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设郡县制;西汉设刺史和实行推恩令;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b230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f.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92369a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e.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独断*,集国家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便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实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常常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益。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情势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主义,又反应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保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气力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保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利。
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体会。
客观条件:A、年龄战国的缭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脆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大。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到达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等);(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4d6545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2.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是其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进一步分割了相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但皇帝政务繁多,后来设立了内阁,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多山多岛,城邦林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6fae9da3186bceb19e8bb49.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长久,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知识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
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
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
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
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
(鼎和编钟)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d89cb902d276a201292e26.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f4f6d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7.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块内容可老丰富啦。
咱先从夏商周说起。
夏朝呢,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那时候就有了初步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啥叫王位世袭制呢,就是老子当了王,死了以后儿子接着当,就像家族企业似的。
商朝呢,在政治制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内服外服制度就挺有意思的。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呢,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不过这附属国啊,有很大的自主性,就像一个松散的联盟。
再到周朝,周朝的政治制度那可就复杂多啦。
最出名的就是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就像是个小国王。
我给你举个例子啊,就好比周天子是个大老板,他把不同的业务区域分给各个小老板,让他们自己去经营。
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像朝贡啊保卫周王室之类的。
这分封制刚开始的时候可好了,让周朝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好多。
可是后来呢,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就有点管不住了,就像小老板翅膀硬了不听大老板的话了。
与分封制紧密相连的还有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嫡长子继承制是它的核心内容。
啥是嫡长子呢,就是正妻生的大儿子。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里,大儿子地位最高,他能继承家族的主要财产和地位。
这种制度在当时可重要了,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你想啊,如果没有个明确的继承制度,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当老大,那不就乱套了嘛。
秦朝可就不一样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制度可牛了。
皇帝制度是它的核心,皇帝那可是至高无上的,拥有绝对的权力。
就像皇帝说啥就是啥,没人敢反对。
三公九卿制呢,是中央的官僚制度。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这就像一个公司里有不同的部门,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好多郡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历史高三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历史高三必修一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d81684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f.png)
历史高三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政治制度。
自夏商周三代起,君主制度逐渐确立,并通过各种礼仪和法律来巩固君主的权威。
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 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君主专制相配套的是官僚体系的建立。
从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官僚选拔机制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方法。
这些制度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也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
3. 法律与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从《汉律》到《唐律疏议》,法律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严格执行,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农业1. 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经济的基础地位。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来鼓励农业生产,如免税、减租等。
2. 土地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制度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
土地制度的改革,旨在调整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除了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也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唐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儒家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技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a83673af1ffc4ffe47acad.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时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早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商朝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2)地方:封伯、候(二)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一定的土地和人民)(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前期加强的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后期造成了周朝的分裂割据局面。
4、瓦解:诸侯权力较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瓦解。
5、瓦解:⑴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⑵原因:周王室衰微。
(三)西周的宗法制(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1、起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和团结。
(五)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六)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权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二)政治制度1、中央⑴皇帝制度:内涵: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朕”、“制”或“诏”、“玺”。
影响:以皇位世袭显示了皇位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皇位的不可僭越。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①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御史大夫:“掌副丞相”③太尉:“掌武事”诸卿:分别掌管各项事务。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0f1b9194afe04a1b171deb6.png)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881251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7.png)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
- 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护其利益。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ffe97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9.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及其作用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创立与意义- 法家思想在秦朝政治中的体现-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的重要性3. 汉朝的政治制度-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问题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 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特点5.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变法与新政-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宦官势力-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均田制等)-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2. 商业经济的兴起-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网络与货币经济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 宗族制度与家族观念-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机会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1.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经典与教育制度- 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2. 科技与发明-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 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3. 艺术与文学- 诗歌、散文、小说的演变- 绘画、雕塑、建筑的艺术成就- 戏曲与音乐的多样性四、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1. 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三国鼎立与南北朝的分裂- 唐朝的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的割据2.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统治- 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政治智慧- 宋太祖与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 康熙帝与乾隆帝的文化成就五、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古代的对外交流- 汉朝的西域都护府- 唐朝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元朝的海上丝绸之路2. 近代的挑战与应对-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入以上是对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知识点归纳,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人教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8cd0c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7.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知识网络结构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2f560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a.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开始: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2)特点:传贤变成传子,▁▁▁▁▁被▁▁▁▁▁所取代。
(3)评价:是生产力、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2、重点:西周的分封制⑴实行:▁▁▁▁▁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公东征后,大规模推行分封制。
⑵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分封的对象),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的义务;(受封诸侯的义务)③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此外还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受封诸侯的权利)④诸侯之下,卿大夫又可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士进行再分封。
(层层封授)⑶影响:①形成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受破坏。
(4)性质: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5)实质:奴隶社会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重点:西周的宗法制⑴由来: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⑵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特点:▁▁▁▁▁▁▁▁▁▁(核心)大宗和小宗的关系:相对的。
血缘上:兄弟关系。
政治上:君臣关系(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⑷表现: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⑸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册2页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⑴条件:▁▁▁▁▁变法后,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长久,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知识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
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
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
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
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
(鼎和编钟)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
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积极: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
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
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唐、明)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①措施:A、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
设三司掌财政。
B、地方:收精兵,设禁军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政。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
(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
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①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
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六、选官制度(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七、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