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摘要】迁移对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迁移方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将探析在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一、将地理知识和原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
二、将地理知识和各种图表信息相互迁移: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图表信息中,将图表信息迁移到地理知识中。
【关键词】地理迁移练习图表途径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
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引导正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
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地理知识的正迁移是从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地球和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及与人类活动等关系中进行迁移,使知识联系起来,重新思考,产生飞跃,从而获取新知识。
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地理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一、将地理知识和原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相关联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实现学生的所学知识正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培养知识正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
如《海洋地理》中学习洋流知识,除了解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外,还要掌握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那么如何了解概念、规律和分布,可以把洋流和盐度知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去,以检验知识了解、掌握熟悉的程度。
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设计航海练习题,把全球的洋流知识联系起来,也可就某一环流系统设计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1】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2004年10
月25日从上海浦东民生港务公司码头启航奔赴南极。
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任务--冰盖考察,将力争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
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科学考察队终于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请根据你学过的地理知识回答:
1.科学考察船离开上海港驶入东海,盐度由近海向外海有何变化?为什么?(盐度由近海向外海递增。
因为陆地河流注入海洋的淡水稀释了近海海域的海水盐度。
)
2.科考船跨越北回归线和赤道附近时,何处海洋表面盐度最高?原因是什么?(北回归线附近盐度最高。
因为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海水盐度最大。
而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
)
3.科考船跨越北、南回归线时各经过何种洋流?(在北回归线时,经日本暖流;在南回归线时,经东澳大利亚暖流。
)
4.科考船离开塔斯马尼亚岛以后遇到什么洋流?该洋流是怎样形成的?(遇到西风漂流。
这种洋流在南纬40°-60°附近,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全球性的西风漂流。
)
5.我国科考船为何多选择在冬季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刚好是南半球夏季,平均气温在一年中最高;南极也正处于极昼期,便于科考队员进行野外考察。
)
像这样的迁移,使地理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就互相联系起来。
二、将地理知识和各种图表信息相互迁移
图文转换能力是知识正迁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饼状图、曲线图、点状图、柱状图、文字表、数字表、符号表等)展示给学生,并运用图文结合、文图结合法读取图中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1.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图表信息中
有的地理知识难记难懂,我们可借助地图、图表等,帮助学生记忆、弄懂,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
如学习了陆地水及水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关系途径知识。
我们尽量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图表中,使知识
“活”起来。
【例2】下表是环境问题与协调人类关系途径的因果关系。
含义是:纵向看,由于人为原因产生了种种环境问题,并使问题全球化。
横向看,①人为原因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过低,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途径之一);②环境问题使地球伤痕累累、满目疮痍,所以要搞好国土整治工作(途径之二);③环境问题全球化。
警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不是一国所能及的,必须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途径之三)。
2.将图表信息迁移到地理知识中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部分的缩影。
它是地理知识最简明的表现形式,它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工具。
我们尽量将图中的信息迁移到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中进行解答。
【例3】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正在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
能源工业是沿海产业带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图1为“江苏沿海产业带位置图”,图2为“江苏沿海产业带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7江苏高考题)
1.图2 a、b、c三处中,风力发电场最宜建在处,主要原因是、。
(b风能资源丰富用地条件较好)
2.沿海建设风力发电场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填代号)。
(C)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影响鸟类栖息
D.影响沿海气候
3.沿海产业带新建的火电站宜选择在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
(利用海运条件运进煤炭资源)
4.田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已于2007年5月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请简要分析江苏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
(江苏经济发达,用电量大;常规能源资源缺乏;核电是清洁能源(新能源))
本题涉及到区域图,考查了学生地图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可以迁移到所学过的知识中去,它们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这样的迁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形象思维上升为逻辑思维,从而使地图信息升华,产生飞跃。
教学实践证明,知识间的联系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我们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采取适当的途径,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将会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学习—迁移—飞跃—想学—乐学的良性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