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阅读天地
0622 1335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接受朝廷“经制”建新化、安化两县以后,他交出了政治、军事两重身份,但大巫师即精神领袖的身份交不了也不必要交出去,梅山傩这种以巫觋为主要承载体的原始文化,便由他及以他的苏氏为主的梅山23姓1万4千多户土著居民传承了下来。

其间虽然因为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相抵触,从宋徽宗政和七年开始就屡遭禁毁,其搬演仪程和表现形式不得不套用官方倡导的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元素以遮人眼目,并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但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则在以土主山为中心的主要土著聚居区、即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金竹山等9个乡镇,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二、梅山傩事种类
梅山傩的秉性为巫傩,其功能主要是驱邪祈福、祭祖亲宗,其主要载体梅山巫师(俗称师公)在清晚期已经职业化,也就是说已具有商业化的性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一些自称“正一道”、实际上是脱胎于巫师的民间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使傩事的搬演应用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异化现象。

冷水江现存巫傩事相,主要有傩面、傩仪、傩祭、傩歌、傩舞、傩技、傩戏等项。

傩面俗称“脸子”,也有人叫“土地壳”或“判官壳”,主要为木雕,也有竹雕或纸绘,近年新化县洋溪一带出現了乙烯製品,少量流入了冷水江。

常见的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等,大部分是整张面像,少量的主要是郎君、判官和土地等3种傩面只有面部的上半截,缺下巴。

这主要是出于轻便并方便说话的考虑。

与此相關的有傩神头像和面像,头像如傩公(即东山圣公,闻一多先生认为即伏羲)、傩母(即南山小妹,闻一多先生认为即女娲)、韩信(由“兵主”蚩尤演化而来)等,面像有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这些面具、头像,一般的都是由民间处师或师公自己雕刻,经处师或师公开光后交付使用。

上世纪80年代贵州曾生产了一批工艺品傩面,造型多为厉鬼形象,与梅山傩面中的“把界大王”相近,梅山师公便也偶尔拿来当“把界大王”用,但不常见。

从广义上说,所有的傩事活动都可以称作傩仪。

狭义的傩仪,我们通常指《周礼》所记述的“索疫驱邪”仪式。

这种古老的傩仪主要保存在大型梅山巫事《还行傩大愿》(俗称“还都猖愿”)和《还座傩大愿》(俗称“还皇王愿”)仪式中,少见独立的存现形式及搬演活动。

搬演方式为由2名师公带8个青年共10人扮演“十大都猖”,常见的是用戏剧油彩画成五花脸、穿祁剧或京剧的武生服饰、手执花棍入室索疫驱邪,民间称之为“走(方音读狡jiao,第三声)猖”。

傩祭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还座傩大愿》和《冲傩》等法事仪式中,也少见獨立存现形式。

搬演方式为师公祭祀以后,依次抱着傩公傩母及韩信的头像跳舞,然后安裝在用竹片扎成、外罩反毛大衣的躯干上,再行祭祀,民间称之为“上纂”。

傩歌则贯穿所有巫傩法事和傩戏节目的始终,歌词主要为交代来历、职能和表述乡人的诉求;句式以七言叙事为主,间或有三言、四言、九言或十一言以上的多字句,有独唱、对唱和领唱等多种形式。

节拍以二拍和四拍为主,乐句多为四小节,音域为两个八度。

所有科仪本经都只记歌词,唱腔曲谱全靠师徒口传心授。

乐器用大鼓、大锣和牛角,锣、鼓在句与句或段落之间演奏,牛角则只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和结尾吹奏。

傩舞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法事仪式和《扎六娘》、《祭都头》、《和梅山》等傩戏中,也少见独立存现形式。

表演方式为男师公穿女装衣裙、怀抱娘娘牌位、手持师刀、牛角或兵牌,一边唱祷词一边以女性身姿跳舞,民间俗称为“跄娘娘”。

此外,做《跄太公》和《还愿》、《冲傩》等法事中也都有傩舞片段。

傩技俗指巫傩艺员的“念、唱、打、做”4项基本功,内行人则称为“阳教”、“阴教”两套功夫。

大致说来,所谓“阳教”,概指肉眼能看得见的各项技能,“阴教”相对就指肉眼看不见的内功,俗称“法力”,说白了就是技巧。

综合体现两套功夫高下的项目,就是“上刀山”和“踩犁头火”。

这两个
项目只在傩艺演员举行“抛牌过度”即出师大典等重大仪式时才搬演,平时是不轻易出手的。

但在古梅山峒区民间,另有一类不行香火的巫傩艺员,其公开身份为“水师”,即“练梅山法水的人”,实际上应称为习练“黑巫术”者,为了显示其法力,往往会表演一些带魔术或杂技性质的傩技,如“起尸”、“赶桌子”、“斗凳”等,比上刀山、踩犁头火等节目更具神秘性和观赏性。

梅山傩戏则是集梅山傩文化艺术大成的综合表现载体。

它是梅山历代先民以原始族群的生存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生产为两大传统母题,以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价值核心,以尊祖亲族睦邻为价值取向,以娱神并自娱为宗旨,以协调人、神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以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项劳动过程为主要题材,以巫傩师和观众共同当演员,由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基本概念为故事框架敷演而成的、与山外族群迥然不同的10余个庄谐相济、妙趣横生的传统保留剧目。

它们主要保存在《抛牌过度》、《大宫和会》、《跄梅山》等大型巫事活动当中,但也能以剧目形式独立存现。

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夜晚,动了春雷之后一般不搬演;表演地点为民居天井或堂屋。

表演时主要演员必戴傩面。

三、梅山傩戏主要剧目
(一)《搬锯匠》
《搬锯匠》为大型巫事《大宫和会》(俗称“接娘娘”)中的傩戏《搬架桥》中的一个片断。

《搬架桥》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需架一座杨祖桥以便迎接各路神圣、祖师和猖兵,特请张良、鲁班来主持其事。

张、鲁二人来到主家,接受任务,爬上五方高山去寻访上好木材,最后在主家后花园寻到一株沉香木,请各路坛神帮助砍伐下来,锯成木料,架成阴阳二座杨祖桥。

节目时间一般为2小时,其间主要是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

《搬锯匠》为其中访木、伐木、锯板3段压缩而成,原版表演需要40到50分钟,2007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选调代表国家出席“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演出时压缩成10分钟。

脚色共7人:座坛师、司锣、主东、张良、鲁班和两个由观众充当的“木马”。

(二)《扎六娘》
《扎六娘》又称《搬扫路娘子》,也是《大宫和会》中的傩戏。

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请桃源峒六娘来扫出一条大路以迎接各路神圣祖师猖兵,风流六娘沿途招蜂惹蝶,路逢读书相公、歪嘴和尚、渡船老翁纠缠,好不容易才来到主家,又被主家纠缠,最后在纠缠不清中扫开了大路。

其间也多为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鼓励观众对六娘动手动脚。

节目时间也是2小时左右。

2007年5月的“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上,全市16支傩艺队有一半演出了这个剧目,其中出现了3个代表性的版本:同兴俩塘胡氏坛的以情景表演为主,金竹山杨源张坛的以歌舞为主,三尖南阳魏氏坛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脚色6到8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六娘、相公、兄弟、歪嘴和尚和渡船老翁(人手不够时由3至5 反串)。

(三)《搬开山》
《搬开山》是巫师传度法事《抛牌过度》大典中的傩戏,“开山”意指“开山祖师”,主要情节为传度师以傩戏的形式代表开山祖师向新坛弟子自述来历,讲述生活的艰难和持家的基本要求,传授衣钵法器,其间多插科打诨,百般刁难,临场中拉男女“脚马”参与戏谑,节目时间一般也要2小时。

演出
时冷水江有2个版本:杨源张坛的就在地面表演,三尖、同兴、中连的一般在场地中架一张方桌,方桌上再倒扣一张火架桌,“开山”需倒立翻上去,在4个桌子脚上表演各种倒立动作,之后才下到桌子中间表演,内容为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等情节。

此外,新化西部的演法则又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是用两张方桌平行搭成一个平台,“开山”即站在平台上表演。

脚色4人:座坛师、司锣、开山、弟子。

(四)《搬五台山》
《搬五台山》是“传度”“和会”等巫事均需搬演的显武傩戏,“五台”意为“五张台子(冷水江方言中方桌的称谓)”,并非实指山西五台山。

节目主旨为“开辟五方”,再现开山祖师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神武与艰辛。

主要情节为:开山祖师拳打五方,倒立翻上三桌迭成的高山,在山上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最后将鞋子传授新人去再辟新的五方。

其间以即兴问答形式拉观众参与,节目时间也达2小时,脚色4到10人:座坛师、司锣、开山(表演时“开山”可以是几个,另需助手4人扶桌以籍安全)。

(五)《搬土地》
《搬土地》节目有《天光土地》和《兴隆土地》两个亚目,都是“和会”巫事中需演的傩戏。

《天光土地》剧情简单:土地老子上主家来为之收煞、祈福、纳财,自称“扒灰老子”,与座坛师问答讲述与儿媳“扒灰”故事,时间一般1小时左右,脚色5人:座坛师、司锣、土地爷、招财、进宝。

《兴隆土地》主要情节为:土地公婆为夫妻生活不和谐而吵架,受托为主家祈福时还纠缠不清,招财、进宝两个儿子又不听话;通过一番打闹,最终为主家招了财进了宝。

其间也是拉观众参与插科打诨,节目时间2小时左右,脚色7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土地公、婆、招财、进宝。

此外,民间偶尔还有《祭都头》、《搬笑和尚》、《和梅山》、《唱土地》、《踩蜡花》、《舞春牛》等保留傩戏特征但已经或多或少地仪式化或民俗化的剧目;市北部、东部个别乡镇还保留有一种在布帷内演出的手持木偶戏,俗称“观音戏”,保留有《海游传》、《定军山》等20余个明清以来的地方传统舞台剧目。

四、梅山傩坛流派分布与传承
冷水江现存梅山傩(师)坛坛口40余个,大致分家传与师传两类。

自北宋中叶开梅置县以后,历代不断有外省移民迁入。

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来历的移民带来的不同背景文化,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融合,形成冷水江民间目前的本土派、淮南派、闽北派、赣东派、武冈派等流派众多且相对独立、多元共存的独特局面,并且都对本土民间节庆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武术等各个行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促成了冷水江一度村村有傩(师)坛、处处有傩戏的繁荣局面。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冷水江现存有成型于宋元时期的杨源张坛、岩口苏家坛,成型于明初的王坪湾王家坛、金瓶廖君坛、梓坪李家坛、锡矿山杨家坛,均为家传;清康雍后期成型的坛口30余个,从业傩艺人员达200余人,则以家传为主,40%左右为师传。

上述傩(师)坛主要分布在金竹山、岩口、中连、三尖、毛易、梓龙等9个乡镇。

其中人数最多的坛口是金竹山乡的杨源张坛,现有从艺人员共4代60余人。

中连乡的南宫段氏坛,人员也达30个以上。

2007年底,梅山傩戏被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做为“非遗”代表作品向省人民政府做了申报,顺利列入了省级“非遗”名录。

(李新吾李志勇李新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