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

合集下载

梅山文化概论

梅山文化概论

梅山文化概论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梅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梅山这一地域密切相关,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山脉为主体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梅山地区的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梅山地区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原始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山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的最早表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梅山地区发现的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梅山人民在农业、手工业、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是梅山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梅山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梅山地区处于吴楚两大国家的交界处,文化交流的活跃度非常高。

吴楚两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除了艺术表现形式外,梅山文化还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例如,在医药学方面,梅山地区的医药学家对草药的研究和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开创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思想方面,梅山的思想家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梅山哲学的学派,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梅山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活跃着。

在梅山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民间艺术,如梅山剪纸、梅山民歌等。

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梅山地区的一张重要名片。

同时,梅山地区也注重对梅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设博物馆、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梅山文化的价值。

梅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

1988年5月,在“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被正式确认。

之后短短十几年间,梅山文化的研究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与梅山文化有关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及相关的旅游资源。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做出了积极回应:邵阳市的新邵、隆回和益阳市的安化县举办了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有40多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其实,梅山文化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且相对于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已有的旅游品牌、文化品牌而言,湘中地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旅游品牌的土地,而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被寄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梅山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为当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歌谣丰富了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

两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

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确认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命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若进一步加以适当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梅山蚩尤文化园,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将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术等民间工艺,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梅山”在哪里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而不是某一座山峰的名字。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1. 梅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东海,北靠苏州,西接无锡,南界杭州湾。

梅山是一个以山为主体的地貌单位,总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公里。

梅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2. 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梅山地区已经有人类聚居和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梅山曾经是吴越文化、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

这些不同文化对于梅山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3. 梅山文化的特点3.1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梅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这里有广袤的湿地、绿茵茵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和美丽的海岸线。

梅山文化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2 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梅山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代建筑、碑刻、园林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这些园林以其精致、雅致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梅山文化还包括传统艺术形式,如吴剧、苏州刺绣等。

3.3 人文荟萃,学术繁荣梅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学者和文人墨客。

梅山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研究和交流。

4. 梅山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梅山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梅山作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梅山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梅山的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旅游等产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另外,梅山文化也对当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5.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梅山文化,未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合适的修复和维护。

梅山文化简介

梅山文化简介

梅山文化简介
梅山是一个以湘中梅山为核心的古老历史地域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的部分市县,而以宋时的新化、安化为核心。

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信息,记录了人类心智发展并成型的过程,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

以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界,开梅山以前的梅山文化为早期的苗瑶族文化,其文化源流可以上溯到远古的九黎、三苗,因此具有一般地域文化都不具备的“独立根性”;“旧不与中国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之保留了丰富的本土原生态文化内涵,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前期梅山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了湘南、湘西南、广东,也辐射到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并成为部分湘西南雪峰山文化的根脉。

后期的梅山文化是汉人的移民文化,是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文明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文化,后来发展成为近、现代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梅山被认为是国际性民族瑶族以及苗族、畲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祖山,在这方地域上一定曾经发生过我们现有的研究尚未探及的一段历史进程,并给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表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廓清迷雾,逐渐解开其中的一些迷团,还原那一段充满魅力的历史。

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可能直接面对两个命题:一、环洞庭湖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而资江流域在其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二、湖南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而苗族的先祖是我国最早由渔猎转入水田稻作农业的民族。

包括梅山文化在内的苗楚文化作为先进的稻作文化的代表,历史上对黄河文明进行了主体基因输入。

浅论梅山文化

浅论梅山文化

浅论梅山文化作者:宁国清我国长江流域洞庭湖以南,古称九江,即沅、浙、辰、叙、酉、澧、资、湘[1]。

九江一带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后人称之为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久已失传,自湖南省首次梅山文化研讨会[2]后,对梅山文化的湮没与确认,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一、关于湮没问题梅山文化是以古代少数民族(苗、土、黎、虎夷、苍梧、巴、越)为主体缔造,以巫术梅山教为中心,梅山“蛮”民历来不服王法,反对种族歧视,“替天行道”[3]。

所以,梅山文化自古多遭封建权贵排斥、禁锢。

如梅山圣地梅城,相传古时可与回教的墨加、佛教的灵鹫山、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媲美。

可梅山教及其文化从未得到过当政者的认可,中原王朝的权贵们,视梅山文化如洪水猛兽,视梅山教为异端邪教,视梅山人为“蛮夷”。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抵制梅山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庭不惜开支,遣客省使翟守素征讨并封锁梅山大本营[4],在“五龙奉圣”各要害处,设立梅子、七星、白沙、首溪、蜉蝣五砦,“禁不得与汉民相通”[5]。

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建县,耗巨资建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的文庙、武庙(现由安化一中管理)意欲取代、压抑“五龙奉圣”这块风水宝地,诋毁梅山教的影响与存在[6]。

嗣后,还把纪念梅王扶汉阳的庙、寺里的“三洞梅王”的雕像移至偏室,在正殿中央立起大尊佛像,以此来贬抑梅山“正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更有甚者,在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元年由项羽分封的十万户侯,梅山一代统领梅鋗家林的梅井目建起了“戎石亭”,此举用意昭然若揭,还有几位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的经历也被无端歪曲和丑化。

第一位是梅山教主张五郎,是一位受人尊奉的智勇双全的英雄,是在东汉末年被迫迁入梅山并被瑶人同化了的汉人,是人们心目中的梅山神,并被写进神话小说《西游记》,与二郎神大战孙悟空。

然而,历史的“封神榜”上找不到他的牌位,连普通老百姓堂屋中的神龛上也没有他立足的地方,权贵们骂他是“翻天菩萨”,让乞丐奉着沿街讨米。

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

位于湖南省安化县境內的柘溪大型 水库库区的5万多名移民,在当地政府 的关怀与扶助下,走出了一条靠资源优 势致富,靠科技致富,靠勤劳苦干致富 的路子,克服了出门行路难,读书就医 难,饮水用水难等重重困难,摸素总结 出了水面以网厢养魚旅游开发为主,山 坡小岛以时令高产水果当家,庭院经济以养殖加工为业等多模式的生财之道。己建成的12000口网 厢。2.2万亩水果和3万多头牲畜使大部分移民开始摆脱了贫困,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呈 现出人心安定,干群融洽,库区社会秩序良好的精神面貌,曾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梅山龙宫与大熊山的 九龙峰、九龙池一脉相通。 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毓葱 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 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 海的九龙池。九条青龙游入 资水,被梅山油溪石竹湾的 风光灵气所吸引,高兴得在 水中游、云中飞、洞中舞, 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 千年。新化古称梅山后人便 把这个岩洞叫做梅山龙宫
梅 山 文 化
梅 山 文 化

梅山文化的发祥宝地

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富饶的文化遗 产中一个闪光的组成部分。 古峒梅山,包括湘中山区和湘北部分地区。位于隆回北部的司门前镇和 新化、安化一样,正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 神秘莫测、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几乎濒临湮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南以及北京同仁还有外 国学者,才比较关注梅山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发掘和研究,这时 家 才 地发 司门前这 文化 的 地, 多 的 宝 隆中山 , 是 司门前民 发掘 来的一 。 者的研 究 文 有关研 上 和发 以 , ,引发了 学者的研究 。 者以司门前地 文化和民 民 、民 文学 要发掘 而 的 梅山文化 和 梅山 , , 引 发了民 文化 者的 , 进一步研究梅山文化 了 有 的 一 , 中国民 文 山 、学 。这 是 中国文 和中国民 文 家 ,中 部 的国家 。 中国梅山文化学 研 , 成 地 了 。 隆 回 , 正 进行 中。司门前镇地区的梅山文化,是一 的富 , 的 , 以 期, 发掘和研究 的 , 光 ,是 以 的 彩, 神文 的。

解说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张五”与“端午”的语言学解析及其所隐含的原始数理文化内涵2010-11-03 09:57:30| 分类:梅山文化|举报|字号订阅文章来源:中广网作者:佚名2009-2-11 8:41:07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

然而,宋开梅山后,随着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的大量侵入,原初的梅山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梅山神张五郎也被融入了太多的儒、道文化内容,以至我们今天对他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层而很难达其内里。

关于“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东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知府张世魁说”。

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

后两种传说虽然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而且直接承传在今天的梅山巫歌中,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张五郎之所以为神的本来面目。

前两种传说主要分布在今梅山腹地新化、新邵、冷水江一带和与今绥宁“梅口”(“梅山入口”)毗邻的城步县一带,具有鲜明的远古“葫芦神话”和“创世神话”色彩,比较符合张五郎作为原始狩猎神的时代特征和梅山文化作为原始渔猎文化的文化属性,我认为它们应是关于张五郎的最早传说;第三种传说隐约保留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因子,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所融入的道教文化内容,标示着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改造与融合;第四种传说仅保留了张五郎的狩猎神原型,体现了儒家“官本位”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强势扭曲和彻底变形——由此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文化特征:民间所信仰的关于张五郎的巫术内容是原始时代的,而张五郎却成了具有“儒官”身份的猎户。

这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说法后来成为张五郎传说的主流,经过若干代的口碑相传,以至我们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包括不少梅山文化研究者)都认为真的是这么回事了。

梅山文化2

梅山文化2

.* 1楼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梅山文化在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开始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认定。

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成为热门课题。

一、梅山文化的来龙去脉1988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来自湖南冷水江市的童丛和新化县的周少尧二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湘中地方自古以来存在的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明文化形态,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个概念当即得到大会的认可,此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大学华南人类研究所和法国远东学院一些学者在法国图鲁滋一支东南亚移民族裔中发现了一个名《又到梅山36峒游念》的巫教手抄本经,内容是表述瑶人死后灵魂需回梅山认祖归宗,这就追寻到了古梅山的中心地带———湘中,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带。

1995年10月,由中法两国学者发起的第一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邵阳市新邵县举办,吹响了海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的号角;1997年10月,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举行,研究梅山文化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进一步扩大;2003年10月,第三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隆回县举行,梅山文化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梅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20 06年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梅山文化的原生地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召开,将梅山文化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实质性的成熟研究阶段。

“梅山”由“芈(Mi)山”音转而来,“芈山”实指楚人居住之地,而楚人又是炎帝部族和崛起后黄帝部族在长江流域及以南长期融合的结果。

楚人是黄帝之后,黄帝居轩辕丘,号轩辕氏,又因国于有熊,多为以熊和罴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亦称有熊氏。

而楚人芈姓熊氏,居住地为芈山,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梅山文化探源

梅山文化探源

梅山文化探源古代文化1020 1635潇湘之羽梅山神,在土家族的舍巴日、苗族的椎牛、盘王祭祀以及各地的傩戏中均有出现,因此,要研究湖南傩戏、傩文化,绕不开对梅山文化的研究。

一、梅山与“梅山蛮”要研究“梅山文化”,离不开对梅山和梅山蛮的了解。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

是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雪峰山区。

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因安化境内的梅山而得名。

梅山蛮,是秦汉“长沙蛮”和魏晋南北朝“湘州蛮”的一部分。

主要分布在唐时的益阳、湘乡、邵阳等县,即今益阳赫山、宁乡、安化、新化、娄底、涟源等区、县。

梅山蛮“旧不通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这一地区由被称为“莫徭”的瑶族人民所居住。

随着汉族中原文化的不断南下,洞庭湖南平原和湘江、资江流域均已开发,地处湘中的梅山狩猎文明,与后来居上的农耕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唐乾宁四年(879),梅山蛮攻潭州。

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918),梅山蛮攻邵州。

开宝八年(975),梅山蛮又一次进犯邵州武冈、潭州长沙。

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

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

宋太宗令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

“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

历代统治者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

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王安石的改革,国力增强,宋王朝决意开疆拓土,解决南蛮之患。

熙宁五年(1072),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

这年十一月(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设立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章敦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歌》,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谈梅山民俗文化及梅山教法术、梅山水师(一)

谈梅山民俗文化及梅山教法术、梅山水师(一)

谈梅山民俗文化及梅山教法术、梅山水师(一)梅山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比较原始的狩猎方法,而且狩猎和梅山教法术相结合。

本人老家地处湘中地区,有狩猎习俗,特别是到了冬天农闲时节,爱好打猎的老乡便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各自交流打猎的经验,炫耀自己打到的猎物。

然打猎之法大同小异,人人有一杆猎枪(鸟铳),家家有猎狗,狗的鼻子很灵,经过训练的猎狗能分别出各种野生动物遗留在林中的气味、能根据动物留下的粪便搜寻其踪迹,从而能在深山丛林中将其寻找出来。

打猎是不能专门靠人的,猎人只需根据经验在动物出没的路线上拦截就可以了,一般站在各山头或路上遥相呼应,任由猎狗在山中搜寻即可。

猎枪也有一定的制作方法,一个木制的枪头和钢管组成,xxx和铁砂为主要原料。

狩猎的方法一般为合作方式,即几个人一起上山打猎,每人带一只猎狗,不管是谁打到野味,都是平均分配,连动物的头和肝脏也需平均分配;同时见者有份,就算没有人邀请你,你也没有枪也没打到野味,只要有参与就有分的。

打猎必须通诚合作,尊敬老一辈的猎手。

打猎人信奉梅山教,奉教祖师翻坛老祖,三洞梅山。

一般打猎的人在早上出门之前要在梅山师祖面前叩卦,问问梅山师祖或梅山猖兵,弟子出门该往哪方哪座山头,有望搜出野物(野生动物)等。

行猎人则站在野物出没之地,打猎讲究眼明手快,是不允许瞄的,因为没有时间去瞄准野物的,动物在山中是跑得很快的,必须抬枪就打,无论是技巧、经验、动作无不配合到绝处,否则难以打到野物,同时须注意不要打到猎狗。

有经验的猎人能分辨出各种动物的粪便,其出没的路线,并根据其粪便的新鲜程度,唤猎犬前去搜寻。

背枪要朝天,不能朝地,以防走火,伤人伤己。

打猎有众多法门,其实梅山法术只是一小部分,主要依靠猎人的经验和技巧,猎犬的功劳,梅山法术自是讲唯心论,所谓万法由心,以本身之元神观出彼虚无之元神,召之即至,便可行持,无形无迹,不可追源。

如果打猎打到大的野物,回坛需大祭猖兵,梅山院内列列师真,要一一进香一一献酒,一一称法位。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

梅山文化的内容包括梅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

首先,梅山文化的地理环境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梅山位于中国南方,地处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以山水秀丽而闻名的名山。

梅山山势险峻,山脉起伏,山川纵横,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种地理环境为梅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梅山文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梅山文化的历史沿革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梅山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梅山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山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梅山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梅山文化的历史沿革不仅是梅山地区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梅山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梅山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梅山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其中,梅山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意境深远而受到广泛赞誉。

梅山雕塑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独树一帜。

梅山音乐和舞蹈则以其独特的节奏和舞姿展现了梅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

梅山文化的内容包括梅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

梅山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梅山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梅山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上。

梅山文化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梅山文化历史教育课程案例分享

梅山文化历史教育课程案例分享

梅山文化历史教育课程案例分享梅山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一座历史名山,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为了传承和弘扬梅山文化,当地教育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梅山文化历史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梅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该课程的一些案例分享:1. 梅山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讲授梅山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梅山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课程可以介绍梅山的地貌特征、地质背景和历史人文,以及梅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梅山的历史名人介绍梅山的历史名人,如明代文学家徐祯卿、清代画家郑燮等。

通过学习他们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了解梅山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文化名人的尊重和学习兴趣。

3. 梅山的传统文化介绍梅山的传统文化,如梅花文化、茶文化、民间艺术等。

通过学习梅山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 梅山的历史建筑介绍梅山的历史建筑,如梅山寺、吴氏宗祠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建筑的建造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梅山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变迁,培养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和兴趣。

5. 梅山的历史事件介绍梅山的历史事件,如梅山战役、梅山抗日斗争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梅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6. 梅山的民俗传统介绍梅山的民俗传统,如梅花节、庙会等。

通过学习这些民俗传统,让学生了解梅山的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培养对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尊重和参与意识。

7. 梅山的文化遗产保护介绍梅山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梅山的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

通过学习这些保护工作,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8. 梅山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介绍梅山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如梅山的文化交流活动、梅山文化的传播途径等。

通过学习这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梅山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和传承,培养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兴趣和能力。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梅⼭⽂化是什么样的⽂化?梅⼭⽂化是什么样的⽂化?湖南中部,是⼀⽚亟待开发的⼟地,⼭⽔隽永,民风淳朴。

从远古时候开始,这⾥便孕育了⼀种神秘古朴的巫⽂化。

在这种古朴巫⽂化的影响下,这⾥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价值。

这种独特的巫⽂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化。

⽂化起源梅⼭⽂化,是湘中地区⾃远古到今⼀直保存较为完备的⼀种⽂化形态,是梅⼭地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种具有鲜明特⾊的地域性民族⽂化。

它属于中国⽂化两⼤主流之⼀的荆楚⽂化中的⼀个重要⽀流,与其他区域的⽂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化。

要了解梅⼭⽂化,⾸先要知道什么是“梅⼭”?所谓“梅⼭”,是⼀个历史的地域名称。

据《宋史·梅⼭蛮传》记载:“上下梅⼭峒蛮,其地千⾥,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州,今湖南常德)。

”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脉以北、湘、沅⼆⽔之间成西南—东北⾛向的资⽔流域—雪峰⼭区。

⼟地⾯积近5万平⽅公⾥。

那么,这⽚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呢?⽬前,为⼤多数⼈肯定的⼀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Mi)姓,楚⼈居住地为芈⼭。

⽽到秦汉时,梅因助汉⾼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地(今新化、安化⼀带)。

⼈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这⼜恰好与当地Mi之⾳吻合。

之后,积习成俗,这⽚⼟地就被称为梅⼭。

宋代之前,梅⼭地区因⼭⾼林密,民风强悍,“语⾔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

这⾥的⼈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化⾊彩的原始、封闭的⼟著⽂化。

当时这⾥的居民以瑶族⼈和其他⼟著居民为主。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移民,梅⼭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

由于⽣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著⽂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的梅⼭⽂化。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梅山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梅山地区的文化遗产和有关的文化现象。

梅山地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梅山文化因梅山而得名。

梅山是一座名山,其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该时期的梅山地区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熟练种植水稻、谷子等作物,使用石器、陶器和玉器等来满足自身生活所需。

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表明那个时期的梅山人民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活习俗。

从商代开始,梅山地区进入青铜时代。

梅山地区曾与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有密切的文化交流,这导致了梅山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和独特性。

商代的青铜器在梅山地区出土较为丰富,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山文化逐渐崛起并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地方文化。

梅山文化以其特有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雅和民俗之丰为特征,被誉为“山水江南,梅兰竹菊”的代表。

梅山文化注重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通过山石、水泉、庭园、建筑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塑造出独特的梅山风貌。

梅山文化的精髓可以在梅山窑瓷器中找到。

梅山窑是中国南方窑洞烧制窑炉的重要遗址之一,被誉为“世界瓷都”,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梅山窑瓷器精美绝伦,创造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段辉煌。

梅山文化还以梅花为象征。

梅花寒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坚韧和清雅。

梅山盛产梅花,每逢冬季梅花盛放时,山林被梅花的芳香和纯洁所沁染,给人以舒心的感受。

梅山人民以梅花为灵感,创作了许多关于梅花的诗词、绘画和音乐作品。

梅山文化还在民俗与艺术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

梅山人民热爱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赛龙舟等。

此外,梅山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剪纸等,这些手工艺品体现了梅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梅山地区的文化遗产和有关的文化现象。

它贯穿了梅山的历史发展,凝聚了梅山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是指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化,主要发展于古代华夏地区的梅山,包括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梅山文化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

梅山文化的代表遗址有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的红山遗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畔的山麓洼子遗址等。

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器物制造技术和农业社会的特点。

在梅山文化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工具,农业生产也更加发达。

同时,梅山文化还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起点之一,人们开始重视礼仪、宗教等方面的追求。

在艺术方面,梅山文化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例如,梅山文化的陶器在形状上独具一格,常常呈现出人、动物等生动立体的形象。

此外,梅山文化的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也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

梅山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梅山文化的认识

对梅山文化的认识

对梅山文化的认识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已有900年历史,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其它地域文化一道,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梅山文化所蕴藏的大量古老历史、民族、图腾、宗教、民俗、地理、艺术、文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和典籍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湖南境内及长沙流域的古代史、古文化和楚越文化的流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

它发源于湘中的安化县和新化县,流传于湖南全省和西南各省区、辐射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一种奇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和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不但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文物和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而且其浓郁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影响力使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它的覆盖面积达湖南省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

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

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

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惟一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

作为蚩尤故里,苗瑶发祥之地的梅山,同样要用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述、演绎,让人们在游览中领略蛮荒之气象、苗瑶之风情、梅山文化之精神内核。

新化的民间民俗文化是十分丰富的,音乐方面有山歌、号子、礼俗歌、宗教歌、有龙钵锣鼓、八音锣鼓、开山锣鼓等;舞蹈方面有风俗舞,如蝴蝶戏梅、彩莲船、渔翁戏蚌、老汉背妻、踩高跷等;还有龙舞、狮舞、傩舞、祭祀舞、地花鼓等;其它有地方曲艺和戏剧等;还有待开发的人文资源如蚩尤、盘瓠、梅、张五郎、十麻子等等,用心加以整合、包装,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梅山文化内容(二)

梅山文化内容(二)

梅山文化内容(二)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的定义
•梅山文化是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一个地区文化。

•它是常州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梅山文化的特点
•古老而独特:梅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多元而丰富:梅山文化包括建筑、艺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影响深远:梅山文化对常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梅山建筑
•梅山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苏月楼、周叔祠等。

•这些建筑经过历史沧桑,展现了梅山文化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精美的雕刻和传统的工艺使建筑物更加独特和美观。

梅山艺术
•梅山文化崇尚文学与艺术,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文人雅士经常在梅山一带创作文学作品,并与其他艺术家共同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演出。

•梅山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在常州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梅山音乐与舞蹈
•梅山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梅山音乐以其宏亮激昂的风格而闻名,常用于庆典和娱乐活动。

•梅山舞蹈则以其独特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吸引了许多观众。

梅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梅山文化。

•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加强了对梅山文化的保护。

•同时,梅山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社会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结语
梅山文化作为常州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元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价值。

湖南梅山文化传统

湖南梅山文化传统

湖南梅山文化传统
湖南梅山,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

梅山文化
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俗风情。

梅山地处湘南,自古以来就是湖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形
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它融合了湖南的山水之美、古老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民俗传统。

梅山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

梅山文化传统在民俗风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梅山,人们保留着许多古老
的传统习俗,如过年走门神、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等,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梅山人民的淳朴和勤劳,更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梅山的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庙会、民间舞蹈、民歌演唱等,每逢节庆或者重大活动,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民俗风情,梅山文化传统还在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有着
独特的魅力。

梅山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不乏古老的庙宇、古镇、古村落,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梅山悠久的历史。

梅山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民间传说、谚语俚语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梅山人民的智慧和聪慧。

此外,梅山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如梅山豆腐、梅山米酒等,都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美食。

梅山文化传统是湖南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当今社会,梅山人民正在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传统,让梅山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梅山文化传统将会更加璀璨夺目,为湖南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梅山文化的起因

梅山文化的起因

梅山文化的起因梅山文化,是近十多年才兴起并引起研究的一种说法,并且,还把它归纳为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

但在这之前,是没有梅山文化一说的,可历史上却一直有“梅山蛮”一词,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今常德)”。

即今天的洞庭湖西南、南岭山脉以北、以资水为中心的沅湘水一带,具体讲,就是在今天的安化、新化、辰溪和桃源一带。

这样说来,所谓梅山文化也就是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或生产生活方式,既然这个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我们几千年以来的汉文化方式有所区别,那么,对它的研究,甚至是学术性的分析,也就很有必的了。

那么,梅山文化的起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华夏文化,乃是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相互结合作用而同化的一种大文化,在几千年的磨合中,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偏远部落,几乎都熔化为一种共同的大同文化,这就是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是这种文化巨大的内在同化力所致,然而,就在中国的腹部地区,也不是一个较大且集中的独立民族,为何独独保存了一种未曾同化的文化?为探求这个原因,曾专门从事梅山文化研究的人们曾得出几个这样的结论;1.是蚩尤血统的基因遗传,并对汉语中的“无蚩之尤”一词提出谴责,认为是对其祖先的污蔑,甚至还要求平反和恢复名誉。

2.是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后裔。

安化和新化话中的“谋”“梅”同音,所谓梅山,即元谋音误讹传下来的。

3.是不同于中原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

针对这三种梅山文化起因的说法,老汉我经过研究考查,发现从逻辑上和人性上推论都不能成为今天的梅山文化有别于汉文化的原因,因三种结论,所说明的都是梅山文化是先天性形成的原因,这里来一一的分析论证;蚩尤血统的基因遗传说,蚩尤本是史前的神话传说人物,据《汉学堂丛书》中的《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

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

安化黑茶的分类
❖ 三尖:1.天尖、2.贡尖、3.生尖 ❖ 花卷 ❖ 花砖 ❖ 黑砖 ❖ 茯砖 ❖ 青砖
茶马古道
❖ 基本信息: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 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 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 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 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 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 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 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 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 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 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 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 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 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安化黑茶。
千两茶
❖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 茶”(16 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 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 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 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
❖ 现位于安化县梅城镇的扶汉阳雕像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命
翟守素、田绍斌;王恍等调集诸州兵马再
攻梅山;扶汉阳率众仓促应战,兵败身亡,
葬于飞霜崖(在今高明乡阴二村)。后人
怀念,尊为扶王,其墓称扶王墓,并在
各地建立扶王庙以祀,有几处山峰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朋友了解安化这个地方可能都是因为黑茶的关系,又或者安化仅仅是因为有了黑茶才被世人所熟知的,但如果真这么看待安化这个地区,我认为是很肤浅的。

其实在早在黑茶闻名之前,安化地区就有我们很多不能熟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今天我来讲些和茶无关的,希望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说起,主要说三点内容:一、梅山文化二、蚩尤故里三、湖湘文化之起源梅山文化:世界上总有神秘的角落,至今是科学都不能完全解释的,比如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湖北神农架、罗布泊之谜等等,枚不胜举......有这样一个地方,地处湘西南,雪峰山脉腹地,梅山崖畔,资水人家,就是今天的安化县全境以及娄底新化县部分。

是南方少数民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的聚居地,古称梅山。

中国的传说总是带有古老的神话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记载的基本上都是下五千年,而上五千年几乎只能在神话传说中才会找出一点痕迹,就连中国的夏朝,世界上都不认可,可以说是中国古籍文化的悲哀,在历代的“焚书维治”的过程中,中国的原始古籍消失殆尽,很多的传说都是通过代代相传以及道听途说才流传至今,美其名曰“野史”。

我对梅山文化的了解仅仅只局限于文献的记载,当地人的口授以及学者们的研究,当然,也有所谓野史的道听途说,很早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一位青山排教的道长,排教起源于湘西),从他口中了解过有关梅山教和梅山拳的传闻,不过岁月更迭,大多数忘记了。

在历史的面前,人人都是矮子,抱着一份敬畏之心,把我所了解的梅山文化和大家讲讲吧。

1、古老的符篆文化在这里,有一首似诗歌似童谣又似字谜的口诀广为流传:一点一横长,一撇撇南方,两边丝绞绞,中间有个言大娘,左也长,右也长,中间坐个马面王,心字底,月字旁,架根横杆晾衣裳,打格勾更勾南方,一把大刀杀心房,一点鲜血溅天堂。

如图一:后来上网查询又知道陕西有个表示面粉的biang字笔画也很多的,但这个字不读biang而读piang,与梅山方言中的“坪”读音相同,且是配套一个口诀的,从字的组成部分和口诀来看,这很象月下骑马围猎的场面,因此,个人以为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符”,从属于古梅山狩猎文化。

字形中的“广”者,《易》书曰“广大配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再现梅山围猎的壮观场面:时间:晚上,皓月当空;地点:广阔无边的大地;发生的事件:一匹长啸的骏马奔驰在广阔无边的大地上,马在月色下看不清四周布满的长长的绳索而被绊倒,这时,一把长矛直入马的心脏,人们载歌载舞,用马血祭天上神灵带给人间的美味佳肴!而符的原理是“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

”意念与符形、形气合一以召鬼神,促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有学者说:“梅山狩猎,必先围山,所谓围山,就是围着某一区域的山用一些符咒施法,使这个区域的猎物不能出圈,坐以待毙,八十年代初,我亲睹过这样的围猎活动,称为“布扎”或“赶围”,九十年代我在奉家山工作时,这里还是这样的赶猎。

”我个人理解为:符篆文化出自于古老的占卜和易经,或许和中华先民的图腾文化有关,也是有道理的:如图二(各个姓氏的图腾):例如:张姓,形似拉长的弓箭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现在道教用来告慰神灵,沟通天地,敬启鬼神所画制之符篆也是来源于古老的占卜和易学,我们所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先民们就占卜之事所做的记载,也是汉字的源头,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和小篆,可以说符篆也是其中的一种演变体,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其中除屈曲笔画外,又常夹有一些汉字,如日、月、星、敕令等字样。

有人说,符篆是天书,曾经在某古道的摩崖石刻上也有发现类似天书的遗迹,把符篆说成一种“天书”,也有其中的道理。

图三:2.数字“三”以及巫术之说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在中国文化中,也能找到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如,用“三”座山来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树来指代“很多的树”,用“三”根火苗来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个人来指代“很多的人”——这就创造出了“山”、“森”、“火”、“众”等汉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树”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众”字下边是“三个人”)。

在古汉语中,还直接以“三”(以及三个“三”即“九”)来表示“多”。

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中,就是阴阳两爻的合数和易卦的“单卦”、“重卦”编码都受“三”的制约:首先,易卦的“阳爻”和“阴爻”相加之和为“三”;其次,易卦的八个“单卦”均由“三”根爻叠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个“重卦”亦均由两个“三”即两个“单卦”进行不同的叠加排列而成。

而所谓“梅山”,其真实含义应为“媒三”(梅山腹地新化方言“山”即读为“三”);所谓“梅山文化”,其实也就是“媒三文化”。

梅山,当为后来的梅山文化圈以外的儒生们记音之误。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

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

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

——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还有一个说话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鬼打墙”,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

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如图(梅山神张五郎像):原初的梅山文化,是一种以原始数觉极限数——“三”为媒介,借助“三”的“迷惑”力量,通过想像的原始思维互渗关系迷惑对象来开展渔猎活动的原始巫文化。

应产生于中国原始人类的“数觉时期”,是形成中国哲学“一生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念的文化源头。

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3.生殖文化上面提到的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在梅山巫仪中,张五郎是统帅着东、南、西、北、中“五路猖兵”的最高军事首领,梅山人的每一次重大狩猎活动,都要念“五郎诀”,请张五郎发“五路猖兵”。

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张五郎神像,是一个约五寸高,用木头或葡萄藤雕的倒立形象:手撑地、头朝下,两脚倒伸向上;大都身着官服、头带官帽,有的还描了彩漆。

在中国有史以来的诸位神只中,张五郎是唯一倒立的一个神只,这足以说明他的奇特性。

张五郎这个原始英雄集合神的身上,到底还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对生殖文化的崇拜,全世界各个地区貌似都有类似的文化痕迹。

最早的原始中国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方是主导生殖的,可见生殖文化在先民中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反射到今天的梅山文化中来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也是有逻辑的。

人的胚胎在母体中成形、生长、发育一般有9个余月,称“十月怀胎”。

从第二个月到第七个月,胎儿在母体中都是头朝上的;从第八个月到出生前,身体完成往下旋转的过程,双脚蜷局交叉朝上,头部朝下。

因此,人出生时总是头朝下倒着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对人类的生殖繁衍特别关注,大量的原始生殖崇拜现象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他们特别关注人类的生殖繁衍,也就必然会特别关注人类生命的诞生过程。

——倒立张五郎形象,就是中国原始人类对人之诞生这种生命现象的一种符号定位,表示人之初始状态。

依据如下:首先,中国人敬奉的神只雕像一般都有一尺多至几尺高,有的甚至达到几丈、几十丈高(如“乐山大佛”),讲究的都是所谓高大威仪;而倒立张五郎雕像却一律都很小,酷似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其次,张五郎虽贵为梅山的开山神,但在梅山诸神排位中,他必须安在神龛最下端的地上,不能上神龛,这分明是指状婴儿的倒着落地。

第三,梅山地区民间传言,用一条妇女的短裤,即可破解张五郎的法术。

——妇女的短裤,是产门的象征,这一传说亦暗喻母体对婴儿的钳制作用。

第四,梅山人十分重视怀孕生产,梅山巫术中有一整套安胎法术,如“看胎”、“祭胎”、“掏胎”、“收魂”等。

在“祭胎”和“掏胎”仪式中,所念咒语都和“五”有关,如“前收五里后收五里,五五二十五里,千五里万五里,祖师收回,本师收回……”;生产时还有所谓“催胎水”法术,法术中的数字亦与“三”有关:在产妇额头上沾“三”点水,胸脯上沾“三”点水,脚板心沾“三”点水;此外,婴儿落地后剪脐带要预剪“三”次,每次念一句咒语。

——如前所述,“三”和“五”都是张五郎的数字符号身份象征!第五,再从语言学上来印证:人的“头”在甲骨文中即“元”字,“元”的本意是“人头”,而“元”又有“根本”的意思,《说文》:“木下曰本”。

“根”和“本”都是在下面的,这就向我们暗示了人的头也是在下面的。

甲骨文“元”字便是由上面一横(疑表示产门),下面一个“下”字构成(表示人头在下),它的含义还有“第一”、“开头”的意思,如新年的第一天称“元旦”,第一个月称“元月”。

所以,在易经哲学中,“元”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一”,也就是易卦的第一根爻——“太极”。

这第一根爻的位置应当在哪里呢?根据张五郎头(元)向下的生命符号指向,它应该在最下面!所不同的是:倒立张五郎形象用的是一种雕刻造型符号,而“元”用的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罢了。

综上所述,梅山文化中潜藏着一个最古老的原始数码系统,这个系统反映了中国初民从“数”的角度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原初过程。

我一直坚持从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早期文明流变史的高度来研究梅山文化,今天我更坚定这个观点。

种种迹象表明,梅山文化绝非一种仅在湖南土生土长的封闭性地域文化,它曾以湖南为基点,随稻作文化的传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过灿烂的中华远古文明。

它是开放性的、超地域的——所以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区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又是超语言、超民族的——所以很多民族如苗族、瑶族、白族、壮族、土家族、藏族……包括汉族,在各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也都信“梅山”。

只有“母源文化”才具有这种生命力、穿透力、涵盖力和影响力!因此,我认为,梅山文化——应是被人们遗忘了的中华文明的一个最古老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