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
摘要:“梅山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周行易说道:“所谓梅山文化,即湖南古梅山地区以原始狩猎神张五郎崇拜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非常古远的原始文化,它蕴藏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许多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从原始狩猎文明向农耕稻作文明转化的全过程。


关键词:梅山:张五郎:白娘娘:梅婆蒂主:土地公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62-02
在梅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

这些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

它们虽然属于民间口头流传的东西,大多是下里巴人。

但其中的文学色彩却相当浓厚,尤其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很有艺术色彩。

本文分别就张五郎、吉吉、梅婆蒂主、土地公、土地婆等形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张五郎,张扬个性忠于爱情的英雄形象
要讨论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自然离不开张五郎。

张五郎是公认的梅山神中之神。

梅山地区的人们把他奉为英雄,在梅山猎人中一呼百应。

梅山民间文学里,张五郎被塑造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翻天菩萨”,脚蹬天,头顶地,黄眉怒眼,倒立行走。

他不从王法,翻江倒海,张扬个性,追求平等和公道。

他以超凡的手艺与狩猎天才,创造了装弩、坐草放叉、黑山断路一整套绝技,传授给梅山猎人。

他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胸怀天下,济世沧民的
领袖,和梅山民众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代表公道,平均主义。

他带领梅山峒民,开山修路,围捕狩猎,与神秘莫测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斗争,与凶猛残暴的野兽搏斗,“谷里擒龙龙缩爪,坑边打虎虎藏身。

”可是,神也好,英雄也好,总有失误的时候。

在一次和猛虎的搏斗中,张五郎不幸被虎撞下悬崖,倒挂在一棵树上。

但是,他即使牺牲了,在梅山人们的心目中,他仍然活着,他成了神,一个能“翻转神坛,旋转乾坤”的神,大有孙悟空的神力和气魄。

这实际上寄托着梅山地区人们的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张五郎不但是一个能倒立行走的英雄之神,而且是一个对爱情相当坚贞的有情郎。

这在梅山民间关于他和白娘娘的传说故事中可以见到。

梅山地区关于张五郎的传说版本很多,其中有一种版本是这样的:张五郎原名张志魁,南宋孝宗(公元1668年)中状元,偕妻五娘一道去庙进香,“庙神“见五娘美貌,一阵妖风把五娘摄去。

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张志魁上雪峰山学法救妻,拜在雪峰白老祖门下。

后学得一身武艺与通天法术,书生变成了武生。

后拜别恩师,下山救妻。

在雪峰山学法期间,白老祖的独生女白娘娘早就暗暗爱上了他,并提出要和他结成鸳鸯。

张五郎不答应,坚决要下山救妻……。

这则民间传说几乎是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张五
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为了救妻子,他连状元都不做了,要上雪峰山学法。

在雪峰山,美丽聪明的白娘娘爱上了他,要和他结成鸳鸯,他一点也不动心,并严词拒绝,坚决下山救妻,这种对爱情的忠贞,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为历代文人歌颂,所推崇。

怪不得千古以来,梅山地区的男性对张五郎敬仰有加,就是女性,也一直把张五郎奉为心目中的偶像。

民间传说中的张五郎既有英雄的本色,又有顽童的性格,有时喜欢搞一点小小的恶作剧,把自己变成倒路鬼,捉弄人。

当行人在山里或夜里走路时,他故意使你迷失方向,在原地兜来兜去,兜得行人精疲力倦时,他才让你找到路,而那路,就在行人的身边。

民间文学的作者为什么要给张五郎的性格加上这么一笔呢?难道他们不怕损害张五郎高大的形象?不会的,有了这么一笔,张五郎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更鲜明更可爱了。

因为张五郎既是神又是人,人的性格是多重复杂的,是色彩斑烂的。

何况张五郎这样的人呢?
二、白娘娘,追求爱情的反抗女神
在梅山民间传说中,女神相当多,并且法力无边。

白娘娘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典型形象。

白娘娘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有着不同的名字,有叫吉吉的,有叫急急的,也有叫济济的,还有的叫急急如律令……。

我们在这里,还是叫她白娘娘吧。

白娘娘聪明美丽,心地善良,但在爱情上,富有叛逆精神,这体现在她和其父白老祖的斗智斗法上。

张五郎到雪峰山学法,一开始,白老祖(又有说是太阳老君或太上老君)见他是一介书生,不想收他为徒,便千般刁难他。

白娘娘却爱上了张五郎的人好志诚,儒雅倜傥,一心想和他结成鸳鸯。

每当白老祖刁难
张五郎时,她就暗暗相助,帮助张五郎度过难关。

一次,白老祖要张五郎在三天之内砍光山上的树木,播下芝麻并收回芝麻。

张五郎急得愁眉不展,寝食不安。

这时,白娘娘给他偷偷授计,张五郎便在限期内完成了白老祖的苛刻要求。

白娘娘向张五郎求爱,遭到张五郎的拒绝,同时,她的父亲白老祖也坚决反对。

但白娘娘对爱情矢志不移。

在张五郎离师下山救妻时,白娘娘娘把一个宝盒交给张五郎,并告知自己藏身于内,帮助张五郎去救妻,要张五郎没到时候不要打开。

张五郎不相信一个这么一点大的盒子能藏下白娘娘那么大的人,走到半路,就好奇地把宝盒打开。

这时,被一直在寻找女儿的白老祖发现了,扔来飞刀,把刚从宝盒里跳出的白娘娘斩为三段。

于是,白娘娘“脑壳一滚成了神,白氏一娘上青云;身子一摆成了神,白氏二娘显法身;两腿一摆成了神,白氏三娘救万民。

”这样,一个白娘娘,变成了“三霄娘娘”:上洞天霄娘娘,中洞云霄娘娘,下洞水霄娘娘。

这显然是个爱情悲剧,白娘娘终于还是没有和张五郎结成鸳鸯,甚至是以死殉情。

那么,民间那些最早的口头作者们,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为什么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大概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在那个封建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像枷锁一样戴在人们脖子上的社会里,又有几个妇女能获得爱情的自由?追求爱情自由的女人们,除了屈从于封建势力的统治外,以死殉情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过,追求爱情自由的白娘娘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她死了以后,
仍然要向封建礼教挑战,仍然要追求女性的解放,展示人类的本性。

由白娘娘变成的“三霄娘娘”,更具梅山神的意蕴,一个比一个风流,一个比一个放荡。

不过,她们风流得可爱,放荡得令人同情。

她们的风流放荡,实际上是一种向封建伦理道德的挑战,是一种对三纲五常的背叛。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梅山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们,让一个白娘娘变成天、云、水三霄娘娘,不正寓意着反抗封建统治的力量是不可扼杀不可消灭的么?
三、梅婆蒂主,慈悲女神
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是公认的梅山神祖宗,但是,据有些专家考证,梅山巫教的真正开头发蒂的祖宗,是梅婆蒂主。

梅山民间传说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梅山民间文学中梅婆蒂主是一个慈母形象。

梅婆蒂主原来来是一位接生婆,住在靠山临水的古梅山脚下,终生行善好施,专为孕妇排忧解难,解除痛苦。

在接生当中,她曾遇到五个因母亲难产而死留下来的婴儿。

她出于慈悲心肠,把这五个(三男二女)失去母亲的孩子收养起来,抚养成人。

后来,大男扶燕山因上山打猎,铳无虚发,成了上洞梅山扶大王;二男李宗伯平原放鸭,立梢成圈,成为二洞梅山李大王;三男赵公得捞鱼打虾,网鱼成堆,成了三洞梅山赵大王。

长女梅一姑因丈夫赌钱,规劝无效而吊颈寻短,成为吊颈鬼;二女梅二姑因难产丧生而成为难产鬼。

梅婆蒂主因养育的三个儿子都成了梅山洞王,名声大震,人们都尊称她为梅婆蒂主。

照一般逻辑,梅婆蒂主的形象应该是够高大的
了。

但是,古代梅山民间文学的作者们或许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几千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创作原则,而是把这么伟大的母性当作一般的家庭妇女来塑造,而且是个唠唠叼叼婆婆妈妈的主妇。

在《庆梅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这样的梅婆蒂主: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妇,手拄拐杖,头扎黑纱,走路一步三蹴,蹒蹒跚跚。

说话也唠唠叼叼,开口就是数落儿女:“大伢子,你个冒记性的,一支鸟铳丢在这里,也不收一收;二伢子,你个冒检收的,一根鸭梢倒在地上,也不捡一捡;三伢子,你个冒划算的,一张鱼网堆在这里,也不晒一晒;一姑叽,你的吊颈绳用了,赶快取下来,挂在这里怪难看的;二姑叽,你用过的剪刀,不收进篮子里去,还放在这地上做么咯罗?”唠叼也好,数落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仍然有一种慈悲的情怀。

通过这些唠叼,梅婆蒂主这个可亲可爱的形象就永远地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刻在了历代读者的心中。

四、土地公婆,一对喜剧形象
梅山神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土地神了,多得如同封建时期的里甲,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长。

不过,就职权而论,还没有里甲和生产队长的权力大。

里甲和生产队长在他们的辖地里,什么事都归他们管。

而土地神就不行,供奉在家里的,叫“镇宅土地”,只能管家里的事;供奉在庵堂寺庙山门之外的叫“山门土地”,只管庵堂寺庙周围的事;供奉在路边的叫“路边土地”,只管过路行人的平安。

民间传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把所有的神都封尽了,最后只剩下
了土地这个微不足道的神位,封到自己,没有其他的神位可坐,就只好屈居此位了。

他的老婆马氏就随着做了土地婆。

但姜太公又不想管地方上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又在他下面发展了许多小土地,他自己当挂名的“内阁总理”,而让手下的小土地各司其职,“土地公公管牛马,土地婆管鸡鸭。

”镇宅土地管一家清泰,山门土地当门房老倌,路边土地主出入平安,田边土地主五谷丰登,塘头土地管鱼苗成长,园头土地管蔬果兴旺……。

由此看来,土地神是一个封建王权中最低层的“官儿”,他最接近老百姓,最懂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就最具有人情味儿,所以,梅山民间文学中土地神的形象,就最接近于人了。

梅山民间文学中的土地神,不像其他梅山神那样,有非凡的武艺,通天的法术,使人景仰的外表。

土地神没有这些。

据说当年朱元璋在寺里当小和尚,天天打扫神座,命令大小菩萨通通跑下神龛,等他打扫干净后再一个个趴上去坐好。

只有土地公公老态龙钟,行动滞缓,朱元璋等得不耐烦,一扫把把他扫出了大殿之外。

朱元璋是皇帝,是真命天子,比一般神都要大,从此土地公公再不能进殿坐神龛,只能在山门外当山门土地了。

而土地婆婆却高高大大,行动利索,性格泼辣,喜欢数落土地公公的短处,却又喜欢为土地公公辩护。

这一对土地夫妻的外在形象,被刻画得滑稽可笑,却又令人喜爱。

土地神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他虽然职位低微,上不了神龛,但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他对人间的善恶
洞察入微,哪个做了好事,哪个做了坏事,他都一一记录在档,每年腊月廿四,他就上天庭向玉帝奏报。

就是有人向他行贿,他都不会动心,办事客观公正,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照报不误。

所以,当了千万年官,他依旧两袖清风,连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除了镇宅土地能借住在人家的神龛下,山门土地、路边土地等,就只能在野外搭个小棚子了。

他们的两个儿子——招财童子和进宝郎君也得不到父母的好处,终年飘落在外,靠当叫花子或出卖苦力糊口。

土地公公想念亲人,外出寻儿,久久未归,土地婆婆又外出寻夫。

丈夫寻到了,却没有寻到儿子,后来双双死在路边,成了路边土地。

他们从自身的惨痛经历中悟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于是便全心全意保护来往行人一路平安。

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德!当然,品德再高尚的人,也难免会犯些小错误。

土地公公也是。

土地婆婆是刀子嘴,豆腐心,经常数落土地公公的短处,数落得多了,土地公公就有点烦,就想找个人诉诉苦。

一次,土地婆婆不在家,只有土地公公和儿媳妇在灶堂边烤火。

土地公公向儿媳妇诉说婆婆不疼他的苦恼,儿媳妇用火钳在灶堂里的灰上写下一行字:“只要公公不嫌弃,半做儿媳半做妻。

”这时小孙孙啼哭了,儿媳妇忙着回房里喂奶,偏偏这时来了客人,儿媳妇急得在房里喊公公:“快把灶堂里的灰扒扒!”这就是“扒灰”的来历,土地公公了就成了不光彩的“扒灰老子”。

我曾经和一些弄文学的朋友谈起梅山民间文学中神的形象,他们都说,土地神是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

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