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正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山文化正探
古代文化
1020 1544
“梅山蛮”的来历
前面说过,梅山文化是从汉人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热爱和平、崇尚和睦共处、愿意过着和平、宁静生活、而躲避战争的普普通通的楚国人所奠定创造,应该是一种文明的、温和的文化,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却一直悉称梅山人为“梅山蛮”。

“蛮”与文明是矛盾的,且这个“蛮”字,还不是一朝一时的称谓,而是历朝历代都这么称呼,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们还是只能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考证这个“蛮”字了。

最早的记载只怕要数秦朝了;秦朝末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农民起义,当时,秦朝的军队可说是一支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庞大军事力量,可这些军队由于征战岭南漠北,都调到外面去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爆发后,中央政府紧急召回在广西灵渠守卫的四十万精锐部队保卫咸阳,这支军队接到命令后,为赶时间,便抄近路急速赶往咸阳,可这支踏遍两广、统一了云南、统一了福建,平定交趾的标准化部队,不想因为抄近路,却闯进了梅山地区的山地,秦朝军队路过自然是骄横跋扈,何况还是赶急路?当然,也就不会按礼貌的礼节去尊重梅山的居民,可这下却激怒了梅山热爱和平的居民,马上组织起来对这群入侵者进行抵抗,而抵抗的方式自然也不是按华夏战争的规则出牌,而是他们独特的征服自然环境的方式;蜂、蛇,烟、毒,甚至还有窝弓、地弩和陷阱,这支征战四方无敌手的军队岂见过这种阵势?才交上手便吃尽了苦头,并且有大量的士兵被蜂蛰蛇咬,中毒的更是无数,哪里还有战斗力?等到丢盔卸甲逃到咸阳,已经成了一支重灾民队伍,哪还是有战斗力的军队?因此,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秦朝灭亡虽是必然,但在时间的速度上却与梅山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当时这支军队能顺利地通过梅山地区,也许秦朝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

但历史对于这种不到六万居民打败四十万秦军的事件怎么记载评价?自然不能作为一次成功的军事经验积累而记录入史,只能用一个“蛮”字而作为它的全部解释和注脚,所谓“蛮”,就是用我们常用的文化观念说不清、解释不明道理的事情。

“梅山蛮”这可能就是最早最具体的历史记载了。

“梅山蛮”在秦朝开了这个最早的记录以后,以后的汉朝基本上采取的是对梅山地区的居民不管也不惹的方法对待,即河井二水,互不相犯,这样,对梅山文化独立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时间,我们看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镬的故事,这之中虽有大量对诸葛亮美化歌颂的情节,但我们也看得出,这时的汉文化对梅山文化已经不是一味的动蛮镇压,而是进入了一个讲理的、且要心服口服的阶段,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梅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然而,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汉文化却犯了一个比秦朝还要严重的对待梅山文化的错误;唐僖宗光启年间,朝廷认为,梅山这块地区未归王化,应该对其实行封锁,并强行规定;“禁不得与汉民通”,“其他不得耕”。

除进一步划小了梅山居民的活动范围外,还规定他们不得和汉人进行贸易交流,更具体一点来讲,就是对梅山人实行“盐”和“铁”的封锁,这也是封建专制体制长期控制的两个重要生活必须物质,这一下,就等于掐了梅山人的咽喉,没有盐,浑身无力,而没有铁,怎么生产?于是,这也惹恼了梅山人,从不出山侵犯别人的梅山人,为了生活必须品计,也不得不频频下山攻州掠府的打劫了,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天成四年(929),梅山瑶民攻入邵州,获大批给养胜利归山。

乾佑二年(949),梅山瑶民攻陷潭州,在长沙屯兵三日,获大批盐巴,布匹和铁器归山。

这里,还应顺便说一句的是;梅山人这个时期的频频下山打劫,还谈不上对国家政权的侵犯和干扰,因这时正处在各地方政权割据的五代时期。

但也就是这种打劫骚扰,却惹恼了当时的楚国王马殷,于是,他命令指挥使王仝率兵大举围剿梅山。

王仝是湘乡县人,武艺超群,猛勇无比,是马殷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于公元950年冬,他率万余精兵,杀气腾腾地向梅山杀来。

当时,梅王扶汉阳率众与王仝会战于司徒岭,双方激战了数日。

扶汉阳见敌来势正锐,敌众我寡,不可强敌,守了几日,即佯装撤退。

王仝不知是计,穷追不舍。

瑶兵且战且退,诱敌来至一条峡谷,名曰“九关十八锁”。

谷中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鸟语清音,悦耳动听,两旁高山峡谷,峭壁悬崖,林深路险,九曲十八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沿小溪而伸,因险而得名。

王仝自以为扶汉阳败退,率兵长驱直入。

扶汉阳见敌中计,忙令伏兵将峡谷进出口堵住,一时间,滚木乱石,从两边山上滚下来,敌兵躲闪不能,只砸得魂飞胆丧,鬼哭狼嚎,而可攀越的地方又泼满了桐油,扶汉阳又放出三千蜂兵,三千蛇兵,敌军死的死,伤的伤,死伤不计其数。

王仝被困谷中,率兵奋力突围也无济于事,成了瓮中之鳖。

扶汉阳则指挥瑶兵以逸待劳,只围不战。

王仝被困月余,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加上风雪交加,士气不振,饥寒交迫,最后不得不自刎于军帐之中,扶汉阳见此惨状,也于心不忍,见主帅已亡,便打开峡谷,遣散残兵败将,梅山人是人道的,也是善良的。

从此,朝廷和政府再也不敢提围剿和封锁的事情了,而梅王扶汉阳也成为梅山人一千多年来崇拜的英雄,目前,立在安化梅城的梅王铜象,就是这次朝廷围剿后的产物。

但这次朝廷兵败写入历史时,又只好用“蛮”字作概括和注脚。

也正因为历史上有这几处“蛮”的记载,在宋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觉得用武力征服不了梅山居民,便改用怀柔政策。

他认为:“重湖之间,蛮瑶错处,不能用武力,一教化同风俗,宜开拓而统领之。

” 于是,便命大臣章墩进山招纳。

其邀宁乡沩山长老颖诠,化装同入梅山,进行和谈,达成协议:一、梅山同意纳士,归顺朝廷;二、朝廷驰禁释罪,不再用武力征剿、追捕瑶酋,使瑶民安居乐业;三、朝廷支援梅山发展生产,给牛贷种,帮助瑶民开田垦土,植桑种稻;四、朝廷支持资金,发放民钱,帮助梅山开辟道路,发展交
通。

当年11月,朝廷批准将梅山分置二县,以上梅山为新化县,下梅山为安化县。

所谓现在的两“化”,即用王法教化的意思。

按理说,梅山从此就应该归附到中原的汉文化中来了,但这种消除政治歧视后的好景却不长,因宋朝自身难保,不久,中原便被蒙古军占领,而失去依附主体的梅山文化又回到了从前那种自生自灭,自我保护的原始状态,这也是梅山文化得以继续独立保存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里还应该顺便提带两句的是;蒙古人在北方扩张时,曾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难民南逃,这些许多南逃的少数民族和难民都是通过穿越梅山地区而逃难成功的,象今天我们所说的鸬鸪湖,摩挲人、以及许多广西云南居民,都是通过这条线路而顺利脱险的,但是,追赶他们的蒙古大军却在这里受到了阻拦,曾有部分不知深浅的蒙古军队也试图闯越梅山南下追逃,但都在梅山区域内吃尽了苦头,大概蒙古的最高决策者们也知道“梅山蛮”的历史记载,也估量了一下;他们的马蹄和弯刀虽然可以踏遍欧亚大陆,但却闯不过腹地的这块梅山,于是,便放弃了用大部队攻打的意图。

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虽然对“南蛮”实行了严格残酷的控制管理,并在政治上公开予以歧视,但对梅山人却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也没搞什么物质封锁,在这一点上,蒙古人本来就比汉人开放,自然,蒙古统治者也就少了许多麻烦,也就是说,相比之下,蒙古人对“梅山蛮”还是很宽厚的。

但梅山人却无这种殊荣和感恩,虽然他们不问也不管梅山境外的事情,但对朝廷和外族人的统治,他们还是爱憎分明、深知亡国恨的,他们一改千年以来的戒例,许多人都参加了反元复汉的秘密民间组织,我们今天在金镛武打小说里看到的“五毒教”“魔教”,这其中的大部分成员就是梅山人,梅山人是有民族感,也是爱国的。

明朝时代,梅山纳入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制,并且,梅山人还可说是有功之臣,但朱氏汉人政府的那种特有狭隘文化心理,却使他们采取了一种比北宋还要冷漠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自然也不存在帮助梅山发展生产,给牛贷种,帮助瑶民开田垦土,植桑种稻等扶助措施,而梅山人反正也过惯了长期无政府状态的独立生活,有无政府对他们都一样,只要不封锁和勒索他们就行了,他们对政府根本就没有要求。

因此,在明朝时期,这个地方是平静的,几乎没有什么大事记载。

这种冷漠的状况直到清朝时期才得到一定的改善,大概清朝人的祖先也和梅山人有着某种相同的经历,所以,政府一直对这个地方比较关注和扶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梅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大概也都是兴建于清朝时期,当然,清朝最关注的还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素质的转换和培养,在这个地区办学堂,启蒙汉文化,这种举措,使梅山文化迅速归位到汉文化中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现在知道的安化名人;陶澍(两江总督)、黄自原(大书法家),就曾经是清王朝中兴的领头羊,清朝中兴的四大名家;曾、左、彭、胡可说都是陶澍的学生,自然,也带动了整个湖南湘军的崛起,从而使整个湖南的地位在近代史上迅速提高(以前是“南蛮”和“番”,长期被北方政权歧视)。

陶澍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地位,标志着梅山文化已彻底回归到华夏文化
的大家族中来,同时,也说明;梅山文化,不仅不是“蛮”,而且是一种很有人文潜力的文化,梅山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有着聪明才智的人,只是更吃得苦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