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
(吉发〔2009〕33号)
着眼于实现吉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绪言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迈向知识经济的重大变革,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面对新形势,中央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提出走人才强国之路。
我省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自2002年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人才总量持续增长,达到178.2万人,比2002年增长24.4%;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50.8%,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3%;人才投入不断增加,政策创新力度加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
“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是我省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这既为人才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
同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求日益强化,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要求更为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建设创新型吉林要求大力提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人才总量、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抓人才发展的
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地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人才优先发展,完善制度政策,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吉林振兴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激发人才创造力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撑,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着力促进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1.坚持党管人才。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拓展工作领域,整合人才资源,集聚开发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兴业的整体合力。
2.坚持以人为本。
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尊重人才的个性和创造精神,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营造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
3.坚持服务发展。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急需人才,稳定重点人才,着力满足吉林振兴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4.坚持改革创新。
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解放思想,创新政策,优化服务,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
5.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省内和省外人才资源开发,统筹高层次和实用人才开发,统筹城乡、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开发,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基本满足,在长吉图区域和若干产业领域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吉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与沿边开发开放先行区和示范区、新型工业基地、农村经济强省相适应的区域人才强省。
1.人才规模。
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210万人,年均增加5万人,年均增幅3%。
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
2.人才结构。
2015年,人才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日趋合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的40%,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增长较快。
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
3.人才层次。
2015年,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学术界、企业界较有影响的创新人才和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2020年,涌现一批在国内有影响、业内领先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4.人才效能。
2015年,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2020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5.人才环境。
2015年,基本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体制机制,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初
步形成,人才发展环境更为优越。
专栏1:吉林省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统筹抓好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1.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重
点工程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需要,谋划实施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开发项目。
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大力引进域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大力培养开发促进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2020年,培养造就20名左右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全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18万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达到11万人。
专栏2:创新型科技人才“十二五”培养开发项目
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重点支持50名在研究领域有明显建树、近年有望申报两院院士或成为国内外杰出科学家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面向吉林地方需求,勇攀科技高峰。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点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和工业园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金融机构等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累计引进3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在我省高新技术、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领域,按不同层次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到2015年,培养100名业绩突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1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1000名在各学科和技术领域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
青年科研基金计划——重点扶持100名35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省内在职青年科研人员,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创新点突出、研究目标明确的应用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重点扶持将新发明、新思想、新成果付诸商业实施的创
新创业活动。
百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培养引进工程——用3年时间,培养引进100名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中青年高素质科技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实力。
2.统筹推进各类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
加快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和一大批适应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培育数以万计的创业“小老板”。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吉林名医、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开发,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到2020年,全省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突破4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11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20万人。
专栏3: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重点项目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七五”工程——着眼未来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以5年为周期,重点培养选拔7000
名各级年轻干部,通过梯次选拔、逐级培养,建立起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集团学习培训,支持企业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家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营造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到2015年,全省有500名在全国以及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1000名在全省以及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经理人。
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扶持35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努力造就宣传文化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文化企业家。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全省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确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人口计生、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设工程——以农业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村“经济能人”。
到2015年,全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
(二)大力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急需紧缺人才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快人
才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着力培育产业人才优势,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实施“现代农业人才保障工程”。
重点培养和引进高产高效农业、畜牧业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依托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培养农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生物技术、良种培育、园艺特产、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优势农业引智项目。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
发挥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大力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到2020年,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达到5万人,现代农业领域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40万人。
专栏4:现代农业人才保障工程“十二五”重点项目
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培养和引进良种繁育、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专业人才,大规模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培训,每年重点扶持50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组织5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学习研修,表彰奖励一批种粮大户和产粮能手。
百镇建设人才支持计划——从省直机关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100个小城镇开展人才服务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训,
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技特派员兴业行动计划——坚持市场导向和行政选派相结合,每年选派一批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创业,深化科技服务,推动科技转化,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到2015年,全省每个乡镇都有1名以上科技特派员。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计划——依托省内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农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搭建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合作平台。
重点建设50个省级和100个市州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
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3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每年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每年40万人。
2.实施“工业产业跃升人才支撑工程”。
重点开发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人才,切实保障八大产业跃升人才需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建设50个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快整车设计、零部件集成、动力总成设计、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生物疫苗、畜产品加工、汽车电子、软件、技术装备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
高标准建设100个工程研究中心、100个科技创新中心、20个科技孵化器,力争在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玉米深加工、光电子、生物疫苗等领域,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人才基地。
完善并逐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组建人才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到2020年,全省八个重点发展产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50万人,基本形成由科技研发
人才、工程建设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生产技能人才和市场销售人才协调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结构。
专栏5:工业产业跃升人才支撑工程“十二五”重点项目技术创新工程——推动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推进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力争3年内,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再建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依托重点企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载体,支持建设50个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为工业产业跃升提供技术、人才和成果储备。
百强企业领军人才开发计划——着眼打造一批产业龙头优势企业,重点加强对全省100户重要骨干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宏观战略、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造就一批企业集团领军人物。
重大项目人才服务保障工程——针对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分析人才需求,论证人才支持,实施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才集聚的双重效益。
3.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工程”。
大力开发金融、会展、物流、商贸、创意、旅游、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
支持高等学校设立符合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培养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
完善服务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和职业能力认证服务体系。
启动“金融人才开发计划”,加快建设吉林金融人才队
伍。
发挥大型物流园区、高速公路网建设集聚人才的功能,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人才开发体系。
依托“东北亚博览会”、“长春汽博会”、“长春农博会”等品牌展会,加快培养一批会展专业人才。
推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建设,大力培育动漫人才,打造东北创意人才培养基地。
加快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中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到2020年,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80万人,形成一支专业造诣深、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专栏6:现代服务业“十二五”人才开发重点金融业——重点发展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研发、投资评估、保险精算、上市融资、基金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会展业——重点发展会展策划、品牌塑造、大型项目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旅游业——重点发展旅游销售、景区管理、旅游产品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运输调度、仓储管理、加工配送等专业物流实务人才以及高速公路、大型桥梁、涵洞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人才。
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媒体经营、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文化管理人才,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演艺人才,出版策划编辑人才,创意和动漫制作人才。
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咨询师、评估师等中介服务专业人才。
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营销服务等商务服务人才。
(三)打造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依托的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按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集聚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布局,扩大人才交流,实现人才要素配置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1.打造长吉图创新人才集聚地。
发挥长吉图地区高等学校集中、科研基础好的优势,加大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业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支持长吉图区域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建设若干个科技人才创业园区,不断完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发展。
依托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团队。
支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到2015年,建设3—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建设区域性人才政策先行区。
制定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人才政策意见,加强对域内各市州重要人才政策的统筹,推进人才政策的衔接配套,促进长吉腹地支撑作用与延龙图开放前沿功能有机结合。
鼓励域内各市州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清除束缚人才交流的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限制,消除域内人才政策的差异和壁垒。
畅导域内各市州在职业资格(职称)互认、教育资源共享、异地人事代理、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展会举办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长吉图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
支持域内各类工业园区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方面创新政策。
3.形成东北亚国际人才开发圈。
积极促进长吉图与国内其它区域及东北亚各国的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
组织实施一
批国际合作人才项目,吸引东北亚地区及海外优秀人才来吉林工作。
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海洋开发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其它区域及东北亚各国的技术合作和智力引进。
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进长春中俄科技园建设,加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
组织东北亚高端人才论坛、“海外专业协会会长吉林行”、“院士专家看吉林”等大型引才引智活动,扩大与东北亚及世界各国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力度
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理念,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投入重点,整合投入资源,提高投入效益。
1.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
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财政对人才发展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各级政府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
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人才资本投资比重。
2.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列出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
实行创业前期费用补贴制度,大力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留学归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创业发展。
3.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支持企业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主体,鼓励设立各种人才发展资金。
充分发挥省人才开发基金的投融资功能,汇聚社会资金投入吉林人才资源开发。
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人才开发和智力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