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风笑天著)考研用学习辅导书(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
15.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不同之处(见表15-1)★★★表15-1 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不同之处
考点二: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见表15-2)★★★
表15-2 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从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的专业期刊中,选择三篇定性研究报告,逐一分析每一篇报告的总体结构、表述方式,并进行讨论。
答:(1)社会学
参考《社会》中《“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此文是基于一个乡镇的个案研究,属定性分析的范畴,是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学者李祖佩在我国南部玉镇(化名)半年田野调查的结晶。
①报告的总体结构
a.问题的提出。提出学术界关于项目制研究的3条路径,并选择第3条路径展开论述,
从项目制的基层实践出发,观察项目制实践对基层治理机制的冲击和重塑。
b.文献回顾。回顾了村治主体研究的三方面研究成果:士绅研究、地方精英研究、体制代理人研究。
c.主体。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项目进村与权威再造:“新代理人”形成的结构背景。结合玉镇实际,研究玉镇村治“新代理人”形成的结构背景,发现是项目进村这一新兴基层治理方法提供了契机。
第二,精英替代:“新代理人”上台的机制分析。从“精英替代”这一角度分析“新代理人”如何代替旧的“代理人”,并指出“新代理人”的特征所在。
第三,利益治理与村庄权利结构稳定:“新代理人”的治理逻辑和治理绩效。发现经过“新代理人”的利益治理,村庄社会对村治主体的种种不轨行为保持着足够的容忍度,村庄权利结构因而出现稳定态势。
第四,从“代理人”到“新代理人”:比较分析与延展讨论。比较不同村治主体的特征,归纳“新代理人”的特性所在。
d.结论。指出文章研究背景和结论,并反省研究局限所在。
②报告的表述方式
a.研究报告中很少使用数字和统计表格,同时报告中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我”或“我们”来进行表述,多是研究者个人看法、观点。
b.研究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的写作同步进行,在分析中得出结论。最后,结果表达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多是按照研究者本人的逻辑行文,没有固定程序。
(2)教育学
参考《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来沪务工人员子女作深入观察和实地
调查,了解来沪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教育问题,判断其是否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①报告的总体结构
a.研究背景。介绍选题缘由和自己这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访谈内容。
b.来自被访者的声音。分别记录了老师、来沪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民工学校校长以及教育局管理人员的观点和想法。
c.我看教育公平——思考、建议与对策。根据各个不同身份的被访者的发言,作者提出了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短期和长期措施。
②报告的表述方式
a.报告中运用的表格和数据非常少,即使是偶尔使用也是用作背景调查。此文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实地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且都是口头表述,极具生活气息。
b.与上文的理论分析不同,这篇报告着重于问题的解决,但全部解决措施均是作者自己针对各方人员的想法提出来的,极具主观性。
c.报告中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我”或“我们”来进行表述,行文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3)人类学
参考《重建中的社会与宗教体系——一个西双版纳的历史人类学个案》。这是作者杨清媚通过对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简要考察,以时间为轴,分析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体系与当代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运动轨迹。
①报告的总体结构
a.交错式社会结构。封建制度与佛寺体系的咬合。具体分析封建的土司制度和佛寺体
系是如何在细节层面上相互交织的。
b.政教并举。改土归流后西双版纳知识格局的变化。列举雍正帝改土归流使西双版纳的知识格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佛教开始面对一种倚身于国家意志的知识体系,使佛教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风俗。
c.破坏与重建。佛寺体系与社会互动的过程。陈述民国至现阶段西双版纳佛教随政治事件等的升降起伏。
d.讨论。比较从改土归流到帝制时代结束、新式教育制度引入等不同时期西双版纳佛寺体系与社会关系的特点。
②报告的表述方式
全文没有运用任何表格和数据,作者也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写作,而是按照自己的研究思路或者说是时间顺序来展开论述,结构灵活。文中对历史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有大量的引用,文字也大多书面化,专业性较强。研究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的写作交织在一起,于分析中得出结论。
2.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写作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从社会学或教育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的专业期刊中,选择探讨同一主题或对象的两篇(一篇定量的、一篇定性的)研究报告,从报告的结构、撰写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期刊可参考《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和《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在论述教育不平等,但第一篇是教育学专业的定性的个案研究,第二篇则是定量的趋势研究。
(1)研究报告结构的不同
①定量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和格式比较固定(有人将其称为“八股文”),其在形式上一般由“问题与背景(或导言)、文献回顾、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几个部分构成,并且所有的研究报告几乎千篇一律。
②定性研究报告在一般结构上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所体现的常常不是定量研究报告那种“正式性”,而是一种“非正式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性”。
③在《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中,作者按照定量研究报告中固定的形式进行写作:从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数据、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和讨论六个部分进行展示。而在《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中作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逻辑和重点安排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来自被访者的声音,第三部分:我看教育公平——思考、建议与对策。
(2)研究报告表达方式的不同
①定量研究报告在表达方式上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报告相对接近。除了基本的叙述和相关的讨论外,研究报告中往往以各种统计数字和统计表格为主要的证据结果,其对研究结果的表述语言非常强调客观性和确切性,少有感情色彩。
②定性研究报告中很少使用数字和统计表格(偶有使用多半也是作为背景介绍或基本情况描述中一个小的部分),同时报告中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进行表述。
③《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一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表格、公式等非常客观地证实了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使用了一些表格来更加清楚地描述研究的背景,但主要是利用大量的访谈记录和自己的感受来表述研究过程和发现。
(3)研究报告写作程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