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
谈苏轼诗词的主要成就
谈苏轼诗词的主要成就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人生观作文
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人生观作文示例作文篇一:赤壁风华:苏轼的人生诗篇与烟火气嘿,你听说过苏轼吗?那个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名字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词,让人一提起就忍不住想要吟唱。
咱们今天就聊聊他,聊聊他的《赤壁赋》,那可是他人生观的生动写照,简单粗暴,却直抵人心。
苏轼,这家伙啊,可不是个只会摇头晃脑的文人,他活得可真叫一个接地气。
他的赤壁赋,你别以为只是个学术论文,那可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大江大浪后的感悟。
他在那场赤壁之战后,看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心里头啥滋味,你能想象吗?那可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豁达,就像咱普通人面对生活挫折时,咬咬牙,笑笑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的笔下,赤壁的风,江水的涛,都是他人生的镜子。
他不惧战乱,不畏权贵,他说:“天地之间,我只是一粒尘埃。
”这话说得,多像咱们日常抱怨工作压力大,生活琐碎时,那一句“哎,谁不是呢?”透着无奈,又透着坚韧。
苏轼的人生观,就像赤壁下的篝火,明亮而温暖。
他告诉我们,生活再艰难,也要笑对人生,要有那份“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
他的诗词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情感,就像咱和朋友喝个小酒,聊天吹牛,那份随意和真挚,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觉得,苏轼这家伙,虽然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他的心,却永远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
他的赤壁赋,就像他的人生信条,无论何时何地,都提醒我们,要活出自我,活出真性情。
总结起来,苏轼的人生观,就是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虽有起伏,但心中有诗,就有无尽的欢喜。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他的赤壁赋,简单,真实,却又充满力量。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苏轼学习,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保持那份赤子之心,让生活充满诗意,让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歌颂。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未完的诗,我们都是其中的诗人。
示例作文篇二:赤壁风华:苏轼的人生诗篇与烟火气嘿,你听说过苏轼吗?那个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名字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词,让人一提起就忍不住想要吟唱。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深厚,被誉为“苏子”,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诗文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社会现实的,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苏轼以他的豪放不羁和独特的个性而著称。
他的诗文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以真实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诗作富有活力和想象力,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恢宏。
他不拘泥于传统格律,以自由的形式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经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追求。
苏轼的散文作品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笔触流畅,语言优美,思想深刻。
他的散文作品既有抒情的,也有议论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担忧。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重视教育的政治家。
他提倡教育改革,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我最近读了一下苏轼的《赤壁赋》,被他那种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想想当时的情景,真是忍俊不禁。
苏轼在赤壁这段历史事件中,不但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还能以一种轻松的姿态面对生活,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话说,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心情本来就不怎么好。
谁知道,一次出游,偏偏碰上了赤壁的事儿。
咱们的苏轼,已经处于人生的低谷,却在这个时候还要去赤壁远足。
好吧,走一遭,也许能散散心。
他站在赤壁的山崖上,眼前是滔滔江水,回忆起当年诸葛亮和曹操的那场大战,心里不免有些感慨万千。
他看着这片江水,心里满是对往昔的感叹,但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感伤的情绪淹没,反而在这里,写下了一篇让人觉得有点“嗨”的《赤壁赋》。
这篇文章里,苏轼把自己困境中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幽默、豁达,不带一点沮丧的气息。
难怪后人都觉得他这篇赋比当年打仗的故事更有趣。
要说苏轼的乐观,那真的是发自内心的。
他在赋里提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不是单纯的夸张,而是他通过这些描写,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之伟大,从而让人忘记那些生活中的小麻烦。
其实,那时候苏轼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得很。
面对人生的低谷,他没有选择自怨自艾,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调侃自己。
就像我们朋友聚会时,大家一起聊起各自的烦恼,结果苏轼成了那个总能把气氛搞得轻松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和几个朋友去爬山的经历。
那天爬山爬到一半,大家都累得快放弃了,突然我看见一位大叔在山顶上悠闲地晒太阳。
他见我们气喘吁吁地上山,笑着说:“爬山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只要你保持乐观,爬得再高也不觉得累。
”大家一听,纷纷点头。
就是那种简单的幽默,让我们重新振作,最后顺利登顶。
苏轼的态度和这位大叔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境遇如何,乐观的心态永远能让你看得更远,走得更高。
总的来说,《赤壁赋》不仅是苏轼的才情展现,更是他乐观精神的最好体现。
通过那种风趣幽默的笔触,他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困境,只要我们能保持一份豁达,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的文学理念
当谈到苏轼的文学理念时,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并举例说明:
1.文学独创性:苏轼非常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他认为文学应
该是作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个性表达,而不是刻板的模仿或纯粹的传记记录。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清新脱俗、灵动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自然与法度: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姿态横生,同
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度。
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表现,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技巧和规范,才能使文章真正成为艺术作品。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就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体验,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法度。
3.多样化与生动性:苏轼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反对千篇
一律的文风。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表现。
例如,苏轼的诗风就与他的散文截然不同,他的诗作往往豪放奔放、妙趣横生,而散文则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
4.文以载道:尽管苏轼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多样性,但他也认为文
学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能够启迪人心、教化思想。
例如,他的《答张文潜书》一文就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民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提升。
苏轼的文学理念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自然与法度、多样性和生动性以及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
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最具才华的代表之一,他以骚逸的才情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蜚声于世。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中一部代表作《水调歌头》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
本文就将从双重立场出发,探讨该篇词作的主题思想。
首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这首词描绘了主人公从繁华的京城一步步走向黄泉的过程。
一开始,主人公还身居高位,享受着荣华富贵。
然而,命运的无常使得他逐渐走向了人生的低谷。
篇中写道:“君记楼前独倚栏,眼觑征鸿飞去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里的“眼觑征鸿飞去迁”暗示了主人公的失意和沉思之情,表达了人们面对命运变迁时的难以平静的心境。
苏轼以悲凉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引发读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警觉。
其次,苏轼通过《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命运抗争的豁达态度。
无论面对命运的坎坷还是挫折,苏轼都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回应。
词中写道:“白了少年头,病来乱了方寸。
”这里的少年头代表着人生的光辉岁月,而白了少年头则象征了岁月的摧残和一切挫折,但主人公不因此而气馁,而是以坦然的心态面对。
苏轼以此表达了“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的主题思想,告诉读者在命运的漩涡中,要用豁达的心胸去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抵抗命运的逆境。
此外,苏轼还通过《水调歌头》传递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在主人公经历沧桑之后,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中写道:“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欲说还休。
”这里的“但为君故”表达了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是追求人生意义的核心所在。
苏轼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告诉读者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结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读者。
他通过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揭示,表达了对于命运抗争的豁达态度。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概要: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
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
”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
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吾虽贫,亦当出十千。
”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
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
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
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
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
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
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祐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对于苏轼的一生的感悟
对于苏轼的一生的感悟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挫折和奋斗,也充满了感悟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苏轼一生感悟的一些思考:1. 人生波折多感悟苏轼一生遭遇了不少波折,从年轻时的科考失利,到中年时被贬谪到外地的艰辛,再到晚年时病魔缠身,身心俱疲。
在这些波折中,苏轼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曾经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话表达了他在面对人生波折时,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 人生感悟需宽容苏轼一生在政治、文化、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因触及皇帝的敏感问题而遭到打压。
但他始终保持着宽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指责和不满,总是以一种豁达、淡然的态度来应对。
这种宽容和豁达,使他在逆境中保持了一颗乐观、积极的心。
3. 人生奋斗需坚韧苏轼一生勤奋好学,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一生,既有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又有面对挫折、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进步。
4. 人生感悟需明悟苏轼在一生中,始终明悟人生的真谛。
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生中的变化是无穷的,而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结来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挫折和奋斗,也充满了感悟和思考。
他对人生的感悟,既包括对人生的无常、变幻的感悟,也包括对宽容、坚韧、明悟的感悟。
这些感悟,对于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波折、挫折和奋斗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苏轼的评价简短
苏轼的评价简短谈及苏轼,令人不禁有万千言语去赞扬、评价他。
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人的形象,有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童心未泯。
荣耀十没有盛气凌人,艰辛时也没有卑躬屈膝,她自己也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比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当今世界上,东坡的“粉丝”不在少数,我也同样对他抱有一种敬佩之心。
我对东坡的偏爱,是起源于他的那篇《赤壁赋》文章:风飘飘,水潺潺,苏轼于一叶扁舟之上,游观赤壁,残阳如雪,沧海如画,东坡直抒豪情,又思绪万千。
黄州成为了苏轼的落脚点,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和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不朽!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十分惊艳,但我真正欣赏他的,是在他才华之外,精神上宝贵的财富。
苏东坡的一生,几经沉浮?。
从年少得志,鲜衣怒马,天下无人不知其文;上至九五至尊的皇帝,下至庶民百姓,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
然而,政坛风云多变,苏轼词爱与王安石的改革中出现分歧,被奸佞小人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有甚者,将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石碑上,雨将它们生生世世定在耻辱柱上,而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都留下了他疲惫的背影。
自然有风雨,人生也有得失,这十分正常。
苏东坡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抒发了自身控塔的胸襟。
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他,将心路打开,一切烦恼既然由心起,那就让它们顺其自然的发生,一切便就自然的过去吧,真可谓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十分有研究,在他的著作《苏东坡传》中,他对东坡有此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林语堂先生的话,有些许朦胧的夸赞,因为对于苏东坡来说,一切夸赞都像他人生中的云烟一般渺小。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辛酸与苦楚,心怀志气却无奈最后抑郁寡欢。
但从他留下的诗文词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潇洒活泼的苏东坡。
浅谈苏轼的心理调适之道
浅谈苏轼的心理调适之道苏轼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极深造诣。
可惜他虽才高八斗,却仕途坎坷不得重用。
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身居逆境却能自强不息,被林语堂誉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就心理学而言,苏东坡之所以能从容面对人生坎坷,皆因他能积极主动调适心理,这种心理调适之道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心理亚健康人群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究竟哪些心理调适之道使他达到这样的豁达从容的人生境界的呢?一、寄情山水自然治愈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成长在素以山水文化著称的“岷峨之曲”。
考察苏轼青少年时代在蜀中的游履及读书、交友等活动所滋发之情怀、器识、文章,便不难发现蜀中山水文化的陶铸之功。
他的山水词中,更可见出天性旷逸之情怀与山水景物之自然真趣和哲理感悟的相为映发。
山水景物不仅不生愁,反倒成为化解愁情的不可缺少的依托。
他把遭贬当作是漫游,赏誉山川,感悟人生,荣辱得失不挂虑于心,故能随遇而安。
黄州山水词,便见其山水审美情感毫无主客之间隔,《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
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万顷蒲萄涨渌醅。
暮雨暗阳台。
乱洒高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
落照江天一半开。
现代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抑郁、压力大、焦虑等多数现代心理问题与远离自然有关,解决办法就是重归大自然怀抱。
东坡漫步山林间徜徉月色下,实质上是自然对心灵创伤的治愈过程。
二、清净无为心灵涤荡在宗教中净化灵魂,在现世中自强不息。
这是苏轼贬谪心态又一对立统一的特征。
苏轼接触佛、道两家思想的时间比较早。
这对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处世心态,有着非常隐蔽而深刻的影响。
在贬谪黄州岁月的初期,他经常去城南的安国寺念佛静坐,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企望达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佛境。
在他的诗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禅言道语。
如这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可谓是悟道之言。
苏轼流放黄州后,许多官场上的亲朋好友都与他断绝了音信往来,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过去结识的一些释、老方面的朋友,却不远千里寄信来问候,情谊之厚胜于平时。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浅谈苏轼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1,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题材的广泛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行文风格的鲜明个性。
2,苏轼文风多样性的原因:人生经历的坎坷;多才多艺的传承;孜孜不倦的博学精神。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嘉字子瞻,。
苏洵子佑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苏洵的散文篇一: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
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书》)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
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x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说到苏轼的乐观精神,最有趣的就是《赤壁赋》这篇文章了。
我得承认,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只出现了三个字——“晕了”。
因为这篇文章的诗意高得让人觉得自己像是个小学生在看高数题。
不过,当我慢慢品味之后,发现里面藏着不少乐观的智慧,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咱们先说说《赤壁赋》的背景。
大家知道,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生活条件不好,心情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真是让人想想都觉得一阵寒风。
但苏轼却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那篇经典的《赤壁赋》,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这句话我特别喜欢。
大家想象一下,苏轼当时的生活条件,简直可以拍一部“苦情剧”了。
没想到他却这么积极乐观,真是让人佩服。
你要知道,那时候他可不是在轻松的环境中写这些话,他是顶着生活的压力,才写出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讨论苏轼的乐观精神,一个朋友就吐槽说:“苏轼这家伙,不是你们说的那种‘有钱人’吗?他怎么就那么能乐观?”我笑着说:“其实苏轼就是因为经历过‘有钱’和‘没钱’的生活,才更懂得怎么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啊!”这话一说,大家都笑了,觉得有道理。
我们再来聊聊《赤壁赋》里的一些有趣的地方。
苏轼在文中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破天开见青天。
”这句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逆风翻盘”。
他用这样的描述告诉我们,生活中虽然有困难和挑战,但总会有那一刻,困境会被打破,阳光会透过云层照进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像苏轼一样,得学会抬头看看天,不要只盯着地上的泥巴。
有一天,我和一位长辈聊天,他就提到:“你知道吗?苏轼就是因为这个‘赤壁’的故事,才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乐观。
”我点头表示赞同:“对啊,苏轼的乐观精神就是在于面对困境时,能够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其实,苏轼的乐观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他会拿酒和朋友聚会,哪怕生活再苦,也要笑着面对。
每当看到朋友们的生活有些消沉,我总会引用苏轼的话:“千古事非难,能乐无难事。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从前,有一个人叫苏轼,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他的乐观精神就像太阳一样,总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苏轼的乐观精神。
苏轼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他的父母都很骄傲。
可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学习。
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如果不努力前进,就会被别人超过。
苏轼长大后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不要让自己的努力白费。
有一次,苏轼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不要放弃希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一天。
苏轼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他总是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的感受。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努力、善良的人。
他的乐观精神就像太阳一样,总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
让我们向苏轼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吧!。
结合作品谈谈对苏轼词作的看法
结合作品谈谈对苏轼词作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丰富的内涵而备受赞赏。
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抨击
社会现实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颇具匠心。
他善于以简练、生动的笔墨
勾勒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他在《水调歌头》中
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段描写
表达了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也展示了他对浩瀚宇宙之垂询。
苏轼的词作在抒发情感方面别具一格。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
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共鸣。
在《赤壁赋》中,他以对战场的回忆和悲伤,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痛惜之情。
这些情感真挚而深刻,使人产生共鸣。
苏轼的词作还常常通过抨击社会现实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暖
的不满之情。
他不满于朝廷当时的腐败和弊端,常常以词作来表达自己的忧
国忧民之心。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靖舍其后,矣!官是包胥,愿
路君子。
”这段抨击表达了他对腐败政府官员的不满和对清廉官员的期待。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词作既有着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苏轼的词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作文体裁-谈苏轼 精品
谈苏轼古往今来,没有成功兼济天下的大志,如大江的波涛,接连不断,看似能够掀起几许波澜,却又堙灭于茫茫。
唯有你,惊涛拍岸,卷起了豪迈千堆雪。
六十七载,年暮的你也曾问苍天自己的平生功业,却又哀叹道黄州惠州儋州。
卷地风散,却飘出一缕哀愁。
满腹才华,却因直抒己见而无处泼洒的苦闷唯你了解。
那个月色空明的小寺院也罢,碧水拍岸的孤岛也罢,从江倒海,新旧两派仍无人赏识你。
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大罪已至,儋州啊,海峡两茫茫。
那时的你也觉得生在此山中,事难全。
纵使满朝文武无不妒你才华,却阻止不了才气溢出。
从此儋州无蛮荒,布衣学子从万里长沙走出。
朝政,你回来了,从新踏上九州大地,泪水代替了道不尽的乡愁。
这股气势感染了多少像我一样的后人,万念俱失时想一想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险阻不断时吟起九死南荒吾不恨便又充满干劲,享受着横贯千古的乐观。
走吧,就当你做了一个叫人生的梦,泛起扁舟,还酹江月。
淡黄色的台灯柔和了雪白的纸张,千年之前,那位将抒大志的少年,可曾也在同样的烛光下,立志读遍天下书,从此不凡。
烛火已灭,思想的光芒中终是没能深深扎在大宋的朝野之中,此时的苏子亦是支离人。
这时的你或已忘了罢,但历史铭记着,你曾对着大江咏叹千古风流;曾为天仙代笔记下美好月轮;曾牵黄擎苍,挽弓射天狼。
何等豪迈乐观!万里高崖,千古洪流,亦不能及。
你年过花甲了,政坛好像不再是你的天下。
残年崔嵬?非也,快意雄风海上来。
乐观啊!之前的磨难仿佛灰飞烟灭,只待重展大志。
奈何即使思想如少年轻狂,却逃不脱生死轮回。
无人不悲叹你的离去,天空染尽阴霾。
乐观点吧,也许你一时兴起,欣然乘风而去。
但你所到之处被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光辉烙印,每一下挥笔就墨,也将成为思想的波涛,随大江东去,随波浪淘尽,以那豪放而细腻的乐观感染着一代代人,永不停歇。
初二:张松浩。
浅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浅谈苏轼的人生态度作者:刘嘉易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5期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
他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粲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
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旷达精神一、苏轼的简介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其父苏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政治斗争中坚持己见,多次遭到降职、罢贬,曾先后流落于黄州、惠阳及儋州。
虽然历经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郁郁寡欢、悲观叹气之作,反而是展现了一种放任自然、洒脱达观的精神面貌。
为何苏轼会有如此的人生态度,而苏轼又经历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二、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
浅谈苏轼
浅谈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艺术特色:第一:苏轼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北宋时代边疆动荡不安,苏轼通过写词畅怀忧虑之情,恢弘志士的胆气。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
当时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苏轼来到处于宋辽边地的密州,切望杀敌报国,于是写下了这首爱国壮词。
“他在这首词中所描绘的太守形象,显然是自我写照,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读后给人以雄风扑面、气冲霄汉之感”(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题为“密州出猎”,所以全词紧紧围绕着“出猎”展开笔墨。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
词人以“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才三十九岁,他“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
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
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
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
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
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否定了“老夫”之说,剩下来的只有“少年”的豪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
”-林语堂
苏轼是一个豪放派兼婉约派的大文豪。
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般的哀伤愁苦,悲痛凄婉,又有“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般的洒脱不羁,逍遥自在,更有那“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浴火涅磐浴血重生般的豪放勇猛,还有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胸襟,放下与释怀....苏轼的诗中纯粹真挚,卓然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的诗中有放情山水,潇洒自由,也有痛苦寂寞,悲伤惆怅。
历经沧桑与生死的他的作品,是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他不是在被贬谪,就是在将要被贬谪的路上,从黄州到颍州,再左迁密州,又放逐到惠州,即使生活颠沛流离,他也不会忘记百姓,无论到何处他都勤于政事,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要造福黎民苍生。
他亲自挖井取水,使百姓不必再受到污水的侵害;他教导当地百姓以药治病,不顾疫情,救死扶伤;他开设“载酒堂”推行文教,不但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中举的学生,还使当地求学之风盛行.....苏轼所到之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时的儋州,崇尚诗书,明白礼教,从蛮荒之地变为一座美丽大城。
白天操劳忙碌,只有在夜晚,苏轼才能独自享受那皎月与清风。
只有在夜晚的苏轼,才能进入自己的世界,抒发自己真正的情感,才能写出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名句。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在夜里去找寻张怀民,然后两人一起在庭院中伴随着月色散步时写下的。
其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证明了苏轼真的乐于在夜间出行,思考着自己,思考着世界,称其为月夜徘徊者是有道理的。
其实除了上面谈到的,苏轼还有数不清的成就与爱好。
他多才多艺,涉猎面极广,可以说是“全能型”才子,苏轼的故事说之不尽,道之不竭。
苏轼的一生经历丰富,他所尝尽的酸甜苦辣,都被他写进了诗中,所以无论此时命运如何,总能在他的诗中感受到同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