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1战略规划方法就是一套完整的信息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詹姆斯•马丁的战略数据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企业的主体数据库。

2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能够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和正确的开发策略,需考虑:

2.1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2.2自顶向下规划与局部设计相结合;

2.3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

2.4处理部门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2.5提高数据处理生产率的途径;

2.6选择快速收回投资的应用项目;

2.7数据库费用的支付;

2.8信息工程;

3企业的数据应是相对稳定的,即数据的类型和结构要相对稳定。

4自顶向下规划的组织:

4.1规划工作的组织:

4.1.1企业战略规划的完成,必须要有一个职责明确的工作组,它是在企业最高层的领

导下,有一名全面负责规划工作的信息资源规划者和一个核心小组组成。

4.1.2全部规划工作由核心小组来领导,一般由四个人组成,他们将得到企业内各个用

户部门的帮助,并从用户部门选择一些主要人员参加到设计小组中,一般称这些部

门用户参加者为用户分析员。

4.1.3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要完成一个自顶向下的规划计划,核心小组应包括数

据处理管理人员、系统分析领导者、资源管理人员、财务总管、企业的业务经理、

客户服务经理等。核心设计小组人员应由外来顾问进行培训指导。

4.1.4自顶向下的全面信息资源规划,需有专门组织来强化领导,称为数据规划核心组。

4.2信息资源规划:

4.2.1自顶向下的全面信息资源规划,需要由专门的组织来领导。在某些情况下,这一

组织只负责数据资源规划工作;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还全面地负责整个信息系统的

规划工作;信息资源规划者必须听取高级管理者的建议,而高级管理者必须认可信

息规划者所做的规划。

4.2.2在信息资源规划工作中,信息资源规划者自顶向下进行规划,数据管理员自底向

上进行详细设计。自顶向下的规划者应着眼于全企业,决定企业需要的数据库和其

他数据资源。数据管理员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综合成所要建立的每个数据库。

4.2.3詹姆斯•马丁的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实现往往采用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

BSP研究、主题数据研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目标管理分析是实现从企业模型过渡

到实体分析的途径。

4.3数据规划的基本步骤:

4.3.1企业模型的建立:大致分为三段,逐步精化:

4.3.1.1开发一个表示企业各职能范围的模型;

4.3.1.2扩展上述模型,使它们表示企业各处理过程;

4.3.1.3继续扩展上述模型,使它能表示企业各处理过程;

4.3.2确定研究边界:当一个企业的各个职能被表示出来后,就必须确定合适的研究范

围或边界。

4.3.3建立业务活动过程:核心小组可对具有代表性的业务过程进行确定,然后再交给

各职能范围下的业务人员去审查和精确化,直到把各职能范围内全部的、准确的、

一致同意的业务活动过程建立起来,最后提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

4.3.4实体和活动的建立:实体和活动的确立要由核心小组与用户密切配合来完成,实

体分析也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对实体活动确定的好坏,与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

有密切关系。

4.3.5对规划结果进行审查。

5企业模型的建立:

5.1企业职能范围:是指一个企业中的主要业务领域。在信息资源规划中,第一阶段就是确

定企业的各个职能范围,以便了解企业的概貌。

5.2业务活动过程:

5.2.1每个职能范围都要实现一定数量的业务活动过程,企业的职能和业务活动过程应

该是企业的最基本的决策范围和最基本的活动,应该独立于任何组织机构和管理制

度,以求尽量避免当企业的组织结构被调整或管理层次发生变动时,信息系统所提

供的信息不再适合需要。

5.2.2业务活动可以用简明的文字加以定义,James Martin方法一般将一个机构建立的

产品/服务、支持性资源的生命周期划分四个阶段:计划、获得、管理、分配。

5.3企业模型图:即一张表明该企业职能和活动的图,其特征有:

5.3.1完整性:模型应提供组成企业的各个职能范围、各种业务互动过程、各种活动的

一个完整的图表;

5.3.2适用性:该模型是人们合理地、有效地去理解企业的途径,在分析的每一层上所

确定的过程和活动对所涉及的管理工作来说应是自然和确切的;

5.3.3持久性:只要企业的目标保持不变,该模型就应该保持正确和有效,只要企业执

行的职能相同,企业模型就依然适用。

5.4关键成功因素:对组织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关键成功因

素总是与那些能确保企业具有竞争能力的方面有关,在不同类型的业务活动中,关键成功因素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的业务活动中,不同的时间内,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同,甚至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6主题数据库及其组合:

6.1主题数据库的概念: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加速应用项目的开发,程序人员使用的数据应已

存在于有关主题数据库中,它把企业的全部数据划分为一些可管理的单位——主题数据库。其设计应尽可能的稳定,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的信息资源提供稳定的服务。稳定并非限制主题数据库永不发生变化,而是要求变化后不会影响已有的应用项目的工作。

6.2主题数据库的选择:

6.2.1列出企业所涉及的产品和机构的组成内容;

6.2.2可以考察业务活动过程,然后记录下每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属于哪个数据

库,这样得到一个数据分类表。

6.2.3将前两种得到的数据分类表互相对照来建立一个联合的数据分类表,从而形成主

题数据库的基础。

6.3四类数据环境:J.Martin清晰地区分了计算机的四类数据环境,并指出一个高效率和高

效能的企业应该以三类或四类数据环境作为基础:

6.3.1第一类环境——文件:这类环境中不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当建立一个应用项目

时,由系统分析员或程序员来设计一些独立的数据方法,对于大多数应用项目,都

使用这类独立文件,其特点是简单,实现起来相对较容易,但随着高冗余度的大量

文件的增加,将导致维护成本的提高;

6.3.2第二类环境——应用数据库:这类环境中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数据共享程度

高于文件环境,但低于第三类环境。各独立的数据库是为各独立的应用项目而设计

的;

6.3.3第三类环境——主题数据库:其特点有:

6.3.3.1需要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模式化,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

6.3.3.2将逐步地导致应用开发效率的提高和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直接的交互式对话;

6.3.3.3需要改变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全部数据处理方式;

6.3.3.4如果管理不善,会退化成第二类环境,甚至退化成第一类环境;

6.3.4第四类环境——信息检索系统:这一类环境为自动信息检索、决策支持系统和办

公自动化而设计,而不是为专用的计算和大量生产性运行的数据而设计,其特点是

比传统数据库更灵活,并能动态地进行变化,通常和第三类环境共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