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868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2.png)
杭州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作为欣赏把玩对象的书法绘画作品,最精致的摹本也赶不上最朴拙的真迹,后者所具有的自然灵气是精工巧匠和先进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灵气的存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它的知音每一次欣赏都能获得新的乐趣。
②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③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
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
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
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
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④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同时,又是强烈的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
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⑤“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d109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f.png)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4270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3.png)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
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
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
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
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
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
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
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
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
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
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
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
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
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9d2c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d.png)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50641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05.png)
2024北京高一(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酩.酊míng牛虻.méng嘀.咕dí刚劲.jìnB.挟.持xié枸.杞gǒu倾轧.yà瓜蔓.wànC.混淆.xiáo叶.韵xié遂.心suí模.样móD.酗.酒xù扒.窃bā亚.洲yǎ弄.堂lòng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搽.粉chá拂.袖fú誊.印téng浩浩汤.汤shāngB.澎湃.pài凫.水fú髀.骨bì金蝉脱壳.qiàoC.簸.箕bò滂.沱páng挨.打āi风雨如晦.huìD.恫吓.hè笤.帚tiáo雪霰.xiàn战乱频仍.ré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振耳欲聋小恩小惠涵洞幅射B.姗姗来迟歌舞声平摩挲霄夜C.契而不舍工于心计肆业恳托D.前仆后继无坚不摧部署帐篷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2分)A.破釜沉舟合盘托出珠联璧合穷兵渎武B.按步就班当仁不让呕心沥血不径而走C.首曲一指群贤必至谈笑风声反弋一击D.铤而走险鞭辟入理竭泽而鱼如雷贯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除夕将至,小明终于买到回家的车票了,虽然是站票,但聊胜于无....。
B.这些珍贵的测绘资料在普通人眼里不名一文....,不过是论斤卖的废纸。
C.运动会上,我们班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弹冠相庆....。
D.小李犯的错误不足为训....,不用过多批评,提醒他下次注意细节即可。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是(2分)A.律诗对平仄、押韵、对仗等均有严格要求,四联当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新版期中试卷答案语文高一
![新版期中试卷答案语文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b52f98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f.png)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理解纠葛奋进B. 调和招致惊愕C. 奔赴拖沓腼腆D. 崇尚舒适沮丧答案:C解析:A项中“理”应为“理”,B项中“招”应为“召”,D项中“崇”应为“崇”。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C. 我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
D.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而且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答案:C解析:A项中“决定”应改为“安排”;B项中“要求”应改为“标准”;D项中“不仅”应放在“具有”之前。
3.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答案:D解析:A项中运用了比喻手法;B项中运用了设问手法;C项中运用了夸张手法。
1. 《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______,其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的壮志豪情。
答案:毛泽东;激扬文字2.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______。
答案:王羲之;兰亭修禊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新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新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7a7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c.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恣意妄为(zì)B. 狂风暴雨(bào)风和日丽(rì)C. 豁然开朗(huò)恍若隔世(huǎng)D. 源远流长(yuán)雕梁画栋(liá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是因为他勤奋刻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增进了友谊。
D.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得其所哉”(《论语》)中的“所”解释为“处所”。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师表》)中的“拂”解释为“辅佐”。
C.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劬劳”解释为“辛劳”。
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中的“衿”解释为“衣领”。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雪花飘落,像天空洒下的精灵。
B. 他勤奋刻苦,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楷模。
C. 这本书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让人陶醉。
D. 他的发言慷慨激昂,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D.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导,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https://img.taocdn.com/s3/m/32e42b7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8.png)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49406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f.png)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b6d2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3.png)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文新高一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新高一期中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4390d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e.png)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震耳欲聋B. 恣意妄为倾国倾城C. 蹉跎岁月拈轻怕重D. 恣情逸致眉清目秀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这次比赛的胜利,他获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赞扬。
B. 她的歌声优美,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生动的插图。
D. 他的成绩虽然提高了,但是老师还是觉得他有很多不足之处。
3. 下列词语中,与“举世闻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著名B. 出名C. 流行D. 著称4.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天空中的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C. 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花园。
D.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今天怎么样?”B.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时间来思考。
”C. 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很想念你。
”D. “你有没有注意到,春天的花朵开了?”6. 下列诗句中,描述春雨的句子是()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 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春意盎然B. 轻车熟路C. 雨后春笋D. 鹤立鸡群8. 下列句子中,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花朵笑开了脸。
B. 这座山就像一个巨人。
C. 风儿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9. 下列词语中,属于多音字的一项是()A. 河B. 做C. 地D. 和10. 下列句子中,使用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的吗?B. 他这么聪明,难道会做错这道题吗?C.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吗?D. 你是不是又忘记了?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dd62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f.png)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
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
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谷、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
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
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
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
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
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
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
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
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3fe5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8.png)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e57c9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a.png)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他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
文物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
其次,要注重研究阐释的方式方法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物和文献、史料的结合,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
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研究阐释工作。
再次,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摘编自李瑞振《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材料二:“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开始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出圈”之路有迹可循。
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f07a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4.png)
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9e58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8.png)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2024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b5bbb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d.png)
2024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翻开李政道的人生履历,在战乱中求学的岁月始终是他难以磨灭的印迹。
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
李政道不愿在日寇统治下读书,便毅然离开上海,开始了孤身流浪求学的日子。
疾病缠身、敌机轰炸,也没有磨掉他极强的求知欲望。
李政道在回忆江西赣州孤独无助的岁月时曾说:“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1943年,为了追求当时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年仅17岁的李政道在战火中一路跋涉几百公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来到了贵阳。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参加了当年贵州考区的高中会考升学联合考试,以高分考进浙江大学,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按照系里的安排,束星北教授每周要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
在《西迁浙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般学生只能问一些表面问题,听束先生讲解清楚后便离开了。
只有一个学生能够与他讨论,就是李政道。
这样,束星北教授的讨论课,开始总是被一群学生围着,到后来就成了一个大教授和一个刚进大学的一年级的新生面对面的交流。
有这样的老师一对一教学,李政道很快就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点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学的心灯。
然而,战争动乱,浙江大学不得已暂停办学,李政道转学到西南联大。
在“冬冻夏暖”、拥挤破败、漏雨漏风的校园里,臭虫、空袭、饥饿,都没能把联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西南联大》记载,在这抗战的大后方,李政道对前方战士能在疆场上浴血奋战,感到无限仰慕,国家受日寇铁蹄蹂躏的耻辱时时刻刻在他心中激起波澜。
当时联大的校训为“刚毅坚卓”,同学们以此为铭,鞭策自己。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e2e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b.png)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蹉跎(cuō)C. 踌躇(chóu)D. 箴言(zhēn)答案:D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了。
C.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
D.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
答案:D4-10. (类似题目,每题3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________”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鲁迅的《呐喊》中,有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这篇小说的标题是《________》。
答案:阿Q正传3.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________。
答案:唐代4-10. (类似题目,每空2分)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分析)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10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列举并分析)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解释)2. 翻译下列句子。
(5分)答案:(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分析)五、作文(共15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高中生活》要求:1. 真实反映自己的高中生活体验和感受;2.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合理想象;3.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共22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
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
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
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
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
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
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
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
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
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
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
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
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
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
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
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
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
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
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
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
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
当然既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
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中国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崇尚诚信,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
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玺的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后一环节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二、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4.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跟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A.夫晋,何厌之有?B.大王来何操?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C.群臣侍殿上者。
D.不然,籍何以至此。
5.下列划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距关,毋内诸侯。
6.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杀人如不能举(举:举起)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趁机)C.荆轲顾笑舞阳(顾:回头看)D.若入前为寿(若:如果)7.下列划线字词类活用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常以身翼蔽沛公若不阙秦B.沛公欲王关中樊於期乃前曰与郑人盟C.进兵北略地发尽上指冠函封之D.太子迟之烛之武退秦师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下列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
厉,同“癞”。
癞疮。
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痛恨B.卒释去.之去:使……离开C.何乃残身苦.形苦:痛苦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责备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遂伏剑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
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分)(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5分)13.默写(5分)(1)怅寥廓,,谁主沉浮?(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3)流言,。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5)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3分)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清刘建超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
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
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
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
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
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
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
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