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文化——论鲁迅小说中的吃人问题_共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人”文化

——论鲁迅小说中的吃人与被吃的问题

文章摘要:

作为小说叙述人的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切透彻的理解。在他的小说中,如何改变国民性,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成为鲁迅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形下,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选准一个突破口,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于是乎,鲁迅以敏锐的眼光,找到了文化堡垒中最顽固的病毒——“吃人”!

关键词:鲁迅吃人被吃灵魂传统礼教伦理纲常科举制度

“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和鲁迅

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内

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吃人”

便被赋予了非同一般词汇可比的特殊意义:它是“鲁迅文化观中具有一贯性的思想”,也是鲁迅“理想人性思考的一个反题”,更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具有

基石意义的内容”。

人类历史上、中国文明史上确实有真的吃人,因为我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一开始是吃人的,后来到了奴隶社会,吃人的事就少了,但还时有发生,比如说饥荒的时候、战乱的时候、一个城市被包围的时候。我们看《水浒传》里有人肉包子,古代有人肉包子店。

吃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存在,鲁迅作为医生出身,他也了解吃人的事实,但是更重要的是鲁迅把吃人引申了,引申为精神上的吃人,精神上的迫害,你把人作为奴隶,不从肉体上吃他,难道就不是吃人吗?这还是吃人,他虽然像猪狗一样地活着,但是他丧失了人的自由精神,所以说奴隶社会也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吃人的社会。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与吃人有关,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子的口吻明显地写吃人,《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药》等作品中都隐

含着吃人的寓意。那么,在那个血污渍渍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吃人呢?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自始至终以狂人的变态心理审视历史和现实,通过变形和符号化,把历史和现实的本真形态彻底颠覆,蒸馏出文化星座里的残渣———“吃人”。

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由于长期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浸染,在观念上同样以这套思想来对待他们自身。因而从这个阵营中萌发新的思想时,他们并不

认为这是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新的东西拒斥为异端,自觉不自觉地维持着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是“吃人”,不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被人吃”

?“奴才心理” “逆来顺受”“从众心态”“天命观”等等,折射出几千年

来中华民族承载的巨大负荷!

我们可以看到:“吃人”不仅具有巨大的同化性,而且还可能具有普适化

的全民参与性,在《狂人日记》中“吃”与“被吃”是一张撒下的天罗地网,

它不是局部的存在,而是一种谁也逃脱不掉的普遍生存境遇,参与“吃”与

“被吃”的有赵贵翁、陈老五、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

士掌过嘴的、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甚至还有狂人的“大哥”,就是“狂人”自己,“未必不在无意之中,吃了他妹子的几片肉”,

从而参与了“吃人”。

可见,“在吃人的链条上,不仅吃人者‘吃人’,被人吃者也‘吃人’,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吃’或‘被吃’的命运”。

不论是吃人的人,还是被吃的人,本质上都是被家族制度和传统礼教所吞噬。而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它的隐蔽性,害人的行为多以“仁义道德”为掩盖,正如“狂人”的发现:“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经过研究,才会明

白,“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即便是吃了人,

还要立下堂而皇之的名目来遮羞,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蒸子

得到的是“忠臣”的名节,儿子顺从父亲而被蒸就是孝子。这种行为的依据就

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由于长期被礼教所愚弄,吃人的人没有罪恶感,

被吃的人没有痛苦。没有人怀疑、指责这种罪恶,人人都认为“从来如此”。

妹妹死掉的缘故全在大哥,妹妹被大哥吃了,母亲也以为应当的,母亲甚至也

参与其中,可怀疑的根据是:“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

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

”在忠君孝悌的愚弄下,父母对失去子女的痛苦,兄弟对失去手足情的伤感全

然不觉。麻木的人群没有正义与是非观念,大哥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

子而食”,自己的儿子被别人吃掉,自己又吃掉别人的儿子,彼此成全,互不

责备。至于那些犯上作乱的“坏人”、“恶人”,“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徐锡林、城里的犯人是犯上者,被看作“坏人”;狼子村荒年里,抗租抢米者

被称为“恶人”。他们的形体被刽子手除掉了,他们的反抗精神被习惯于“从

来如此”的忠臣、顺民吞噬了。这些忠臣、顺民既是礼教弊害甘心情愿的牺牲品,也是礼教弊害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俑者。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家族制度与礼教的罪恶得到了几千年的隐蔽。

于是,作者借狂人之口,对伪装得十分巧妙却十分虚无丑陋的文明史和正统意识形态,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笑。彻底将“仁义道德”的伪装剥落, 显露出礼教吃人的幽灵。

和狂人相同的命运,孔乙己也是一个被吃掉的人。孔乙己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读书人,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得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我们读《孔乙己》会笑,但是我们笑了之后不会恨他、恼他、讨厌他,我们会同情他。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封建科举制度给吃掉了。科举制度本来是一套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初期是极有生命力的,为无数有才华的青年提供了人生的希望。但是任何一套体制都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后来这套体制就僵化了,许多人就日夜背那些八股文,其实没有真正的本事,没有真正的思想,最后就变成孔乙己这种不了解社会、不了解时代,就钻研那个“回”字有四种写法,变成一无所用的人。这样的知识分子于世无补,

他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但这个学问跟别人没有关系,跟时代没有关系。

在孔乙己被吃的悲剧中,科举制度固然是始作俑者,社会上的民众亦是帮凶,包括咸亨酒店的老板、伙计及那些酒客。没有人真正关心孔乙己过得怎么样。孔乙己的存在就是给人们取乐的,有他,大家就拿他逗乐,揭他的伤疤、痛处,然后哈哈大笑一场;没他,大家也照常过日子。他用他仅剩的尊严愉悦众人,却在众人的漠不关心中大约死去。哦!不是,还有人关心孔乙己!是谁呢?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为什么关心孔乙己呢?因为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呢。咸亨酒店的老板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世人的麻木不仁、淡漠寡情。孔乙己被吃,是科举制和淡漠的世人共同造就的结果。

《祝福》相较于《狂人日记》、《孔乙己》,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

题,还是一个吃人主题的延续。祥林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同样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祥林嫂之死是很凄惨的。那么,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鲁镇,这个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镇的地主鲁四老爷,鲁四老爷作为鲁镇的知识分子,象征着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鲁镇有一个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向神祭祀,以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所以鲁四老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当他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时,眉头一皱一皱的,说明鲁四老爷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后来祥林嫂再次守寡,又回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暗中告诫仆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一直到后来,祥林嫂死后,他还大骂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摧残了祥林嫂,他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别人去做的。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摧残,并不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最多只是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小说中明明白白地写道,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之后心情愉快而且白胖了,她在鲁家过得很好,比在原来的家过得好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