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
变对策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任课教师:王瑜
授课时间:2015年9月13日至2016年1月23日
学号:2015045113534
姓名:刘丹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美术)
所在学院:艺术学院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本页装订在封面的背面。
2.课程论文格式按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论文的格式要求实行。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1)论文标题(使用黑体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黑);
(2)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3)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3磅);
(4)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4.“任课教师的评语”放在最后,单独一页。
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本文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做了一定的界定。课堂教学中造成“边缘人”这种现象时有内部原因及其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这种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相关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转变课堂“边缘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课堂;“边缘人”;教学;教育公平;对策
温家宝同志认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的公平,在教育上体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课堂应该是所有孩子都能积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在教学之外,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如何转变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的界定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
“边缘人”这个概念源于社会领域,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1]指那些“虽生活在某一个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的内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随后,罗伯特·帕克于1928年发表了《人类移民与边缘人》,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2]“边缘人即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处于两种文化和社会边缘的人”,随后斯通奎斯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指出“当人不得不学习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规则时,他的边缘人性格就产生了”,从多角度描述了边缘人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边缘”解释为:“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3]这揭示了“边缘”一词的两层含义:一是从位置关系讲,它是处于相对“中心”的沿边部位;二是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指与两者或多者都有关系,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者的核心要素。正如帕克最初提出“边缘人”概念时所界定的,是指那些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的边缘的人。[4]显然,“边缘人”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学被运用的,在20世界80年代才在教育领域运用。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为
边缘学生确立了五个标准美国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确立了有关边缘学生的五个选择标准:一是智商低,二是学业成绩差,三是父亲的职业不是专门职业,四是父亲没有中学毕业,五是母亲没有中学毕业。[5]威廉斯的研究成果对深人理解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本质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国学者范国睿指出“边缘学生,指那些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这两位学者都从边缘学生内因与外因来说明学生边缘的可能性。目前,就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概念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中间层的学生。第二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指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游离于课堂中心之外的学生。就我个人意见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就教学论而言,课堂教学一定是以教与学为核心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所以凡是游离于课堂中心,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都应该属于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范畴。[6]
(二)课堂中“边缘人“的特征
根据我自身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概念的理解,结合我个人的实际调查,我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特征的概括有三个方面:
1.普遍性
课堂教学“边缘人”是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上中。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都普遍存在课堂“边缘人”这一现象。虽然目前国内有关边缘学生的具体数字很难准确统计,但有关研究显示,我国近3亿中小学生中大约5000万人被教师或家长列入“差生”。[7]这些差生不一定是课堂“边缘人”,但是很大程度说明全国大量学生处于边缘的状态,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对此我也做了1000份问卷调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调查结果百10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边缘人”,百分之30的人认为自己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课堂边缘性比中学生高,中学生课堂边缘性比小学生高,小学生边缘性相对较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提高,学生的自意识提高,内在边缘因素不断提高。也同时表明学生年龄越大对学生边缘化的干预难度越大。但是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2.边缘性
根据斯通奎斯特的边缘理论,“边缘人”由于长期处于多种社会的心理冲突中而产生了“边缘人格”。这种“边缘人格”即是所谓的边缘心态,它是指从内心认同和接受自己是“边缘人”的事实,即使周围的其他人并不这样认为。课堂
教学中的“边缘人”通常都具有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具有边缘性,与其他学生不同,哪怕其他人不认为他们是课堂中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通常有以下这几类学生。1.自卑,这类学生可能由于自身或者外部原因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极度否认自己,即使外人不认为他们很差,这种自我的否定使他们将自己定位于课堂中的边缘人。2.焦虑,这类学生经常会出现焦虑不安,左右摇摆,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方面想摆脱自己课堂边缘人的身份,使自己尽快融入大集体中,另一方面,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如何去做,焦虑不安。这种状态就是课堂边缘人典型的状态。
3.相对性
相对性就是说,衡量一样事物时得有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会变的,使得你衡量这个事物时呈相对性。这是相对性的概念。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是具有相对性的。首先,“边缘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边缘学生是相对于课堂中核心人物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优点缺点,自己擅长的科目,在不同科目上“边缘人”物会随之转变。另一方面,哲学上说世界万物都是不停的发展,世界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从这个角度说,“边缘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边缘人”作出努力有一天会变成课堂中的核心人物。与此同时,班级的核心人物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或者外在的原因沦为班级“边缘人”,综合上述,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应该用发展的角度对待学生,才是正确的。通过努力使边缘学生走出困境才是重要的。
(三) 课堂中“边缘人”的类型
根据有关研究提出将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划分为六个维度十二中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边缘人”和“被动型边缘人”第二个维度是根据“边缘人”现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分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第三个维度是根据导致“边缘人”的因素,分为“内源型边缘人”和“源型边缘人”。第四个维度是根据学生被边缘化的程度,分为“完全型边缘人”和“相对型边缘人”。第五个维度是根据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其内在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分为“表象型边缘人”和“实质型边缘人”。第六个维度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频率,分为“安静型边缘人”和“躁动型边缘人”.这十二种类型基本概括了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类型,只有准确把握和归纳“边缘人”的类型才能有效地转变“边缘人”学习积极性,使“边缘人”转变成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