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中药煮散剂的临床应用

浅谈中药煮散剂的临床应用

易 操 作 , 可 少 量 应 用 又 可 大 批 量 生 产 , 别 适 合 既 特
中小 医 院制 剂 生 产 。方 法 如 下 :
净 选 加工 ( 制 ) 干 燥 一混 合 粉 碎 一干 热 空 炮 一
气 严 灭 菌 一分 装 2 2 制 备 原 理 : 散 剂 制 备 和 应 用 过 程 经 过 . 煮 粉 碎 和 煎 煮 程 序 , 此 符 合 扩 散 公 式 : s 一DF 因 d一
dc ,
温 服 一 升 , 每 次 用 药 量 仅 为 原 方 的三 分 之 一 。 煮 ” “
散 ” 词 始 见 于 唐 代 孙 思邈 《 急 千 金 要 方 》 八 一 备 卷 “ 命 煮 散 ” 卷 十 二 “ 神 煮 散 ” 至 宋 时煮 散 始 得 续 , 茯 。 广 泛 使 用 , 括 在 《 溪 笔 谈 》 说 : 古 方 用 汤 最 沈 梦 里 “ 多, 用丸 散 者 殊 少 。近 也 用 汤者 全 少 , 汤 皆 用 煮 应
— dt r
d x
式中d t为 扩 散 时 间 ; s在 d d t时 间 内 的 物 质 扩散 量 ; F为 扩 散 面 积 , 表 药 材 的 粉 碎 度 ; 为 代 浓 度 差 ; 为 扩 散 系数 ; 号 表 示 扩 散 趋 向平 衡 时 D 负 浓 度 降低 r 。 1 ] 由扩 散 公 式 可 知 , 散 物 质 的量 d 与 扩 散 物 质 的 扩 s
维普资讯
76 4
陕西 中医 20 0 2年 第 2 3卷 第 8期
浅 谈 中药 煮 散 剂 的 临 床 应 用
陕 西 省 大 荔 县 中医 医 院 ( 1 1 0 黄 礼 之 宋 民义 孙 华 山 750 ) 中药 煮散 剂 是 将 药 材粗 颗 粒 与 水 共 煮 去 渣 取 汁而 制 成 的 药 剂 。我 院 制剂 室 在 此 基 础 上 采 用 无 纺 布 制 成 药 袋 , 合 了袋 泡 剂 与 煮 散 剂 的共 同优 综 点 , 发 出 了适 合 我 院 院 情 的新 型煮 散 剂 。 有 节 开 具 祖 国 医 药 学 组 方 的 君 、 、 、 和 七 情 的 配 伍 要 臣 佐 使 求 , 保 持 了 中药 汤 剂 多 味 药 物 之 间 , 传 统 调 剂 又 在 “ 煎 ” 程 中 产 生 的一 系 列 物 理 、 学 变 化 , 共 过 化 以达

略述中药煮散剂的研究与推广

略述中药煮散剂的研究与推广
疗效果 。
中药煮散剂现代研 究还较少 ,缺乏生产 、加 工、储 存及使 用等统 一标准 。由于药材被粉碎成粗末 ,分散度 大 ,易吸潮变质 ,含淀粉、粘液质较多 的药材粉碎后入 煎 易糊化 ;再 者,药材粉碎后使外观鉴别产生 困难 ,无 法判 断药品的真伪优 劣 。不过这些缺点经过努力是可 以
中, 挥发性成分几乎随水蒸气一起挥发殆尽的缺 陷,如 肉
豆蔻浸液 比煎煮液 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高出 9倍。 ③它能 够缩短煎煮 的时间。由于煮散制成的 中药颗粒表面积增 大 , 出率提高,可在短时间 内将 有效成分浸 出,既节省 浸 了时间, 又保证 了药效。 它也有利 于慢性病的急性期治疗, 因为有些疾病急性期服用 中成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 煮散剂 可弥补其不足。 ④它有利于某些疾病对赋 型剂的选择 。 传 统剂型蜜丸以蜂蜜为赋型剂 , 糖尿病人不宜服用,如六味 地黄 丸为糖尿病人 的常用药 , 这给治疗带来 了困难 ,笔者 认 为, 若把此类药制成煮散剂用于临床 , 将会有更好 的治
解决 的。
总之 ,中药 煮散剂 的推 广使用具有显著 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
片汤 剂主 要成份 的浸 出情 况 由紫外 光谱 ,薄层 扫描 显 示 , 者有相 同的化 学成分 ,薄层 扫描定 量结果显示 煮 二 散中麻黄碱 、伪麻黄 碱 、芍药甙 、甘草次酸 含量分别是
饮 片 汤 剂 的 3 2 . 、36 、 3 1 且 溶 出稳 定 【。 . 、22 2 6 . 2 . 倍 7 2 】
◎ ,EC 厦 N CRE I现 ND E] MS 为 ̄ O代 DN
潘淑明 黑龙 江省绥化 市 中医医院 ( 50 0) 120
关键词 : 中药 ;煮散 剂 ;推广
d i 0 99 .s. 7—792 1.2 6 o :1 . 6 ̄i n1 22 7.001. 9 3 s 6 0 文章 编号 : 17 —7 9( 00 1.0 80 622 7 2 1 )一208 .1

中药煮散剂的由来及六个优势

中药煮散剂的由来及六个优势

中药煮散剂的由来及六个优势中药常用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丹等。

据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考证:"汤剂始于伊尹。

"这样我们屈指一算,距今至少已有3000余年了。

关于汤剂的作用,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中云:"盖汤者,荡也,其行速,其质轻,其力易过而不留在荣卫肠胃,煮其效更速。

"意思是说汤剂较其他剂型易吸收且奏效快捷,这也是临床医生最常用、患者最乐用汤剂防治疾病的缘由所在。

传统的煮散剂,是将中药饮片制成粗末,用时称取,加水煎煮,去渣服用的一种剂型,类似于汤剂。

煮散剂的由来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经出现了煮散剂的雏形,如治疗瘀血证的"抵当汤",即是将方中四味药"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此时虽未将其命名为煮散,但委实为煮散剂型的萌芽和发端。

唐代始把锉为粗末形式的汤药剂型正式命名为"煮散",以示区别于饮片汤剂和直接(煮)服细末散剂,此可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续命煮散"和"茯神煮散"等。

迨至宋代金元时期,由于连年战祸不断,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疾病流行,给药材的采集、种植、运输等造成很大影响,导致药源匮乏。

由于煮散剂型节约药材,节省煎煮时间,不影响临床疗效,在当时得以大量推广应用。

宋朝政府组织编撰的方剂学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剂788个。

其中,采用煮散剂型的方剂237个。

当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里指出:"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

"同时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和《小儿药证直诀》等书皆有大量煮散记载。

由此可见当时防病治病中煮散已成为医界较常用的剂型。

在被后世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名医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及朱丹溪等留下的著作中所记载的医案,亦是多投以煮散剂型,克服了当时药源匮乏招致的困难,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我对中药散剂的应用经验

我对中药散剂的应用经验

我对中药散剂的应用经验中药散剂是中医临床应用于治疗病人的最常用的传统剂型之一,和汤剂、丸剂、膏剂、酒剂等一样都列为中药制剂的重要剂型。

中药散剂的临床应用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散剂达五十余方。

历代应用颇多,宋代应用散剂尤为普遍。

散剂制法也随着历代实践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

散剂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方便携带,节约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历来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实践运用中可见,中药水煎汤剂中含有的主要成分仅是可溶性成分,而散剂里则含有药材的全部内容,包括各种粗纤维和不能溶于水的成分,更完整的保存了药材的药性。

反过来,水煎剂由于长时间煎熬,则会破坏或消减中药里的某些不耐热成分。

服用散剂,因为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比汤剂缓慢而持久,所以最适合应用于慢性疾病,体质差异的调理治疗,以及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用药。

我在长期临床中医医疗实践中,对于适合应用散剂治疗的病人,则尽量让其服用相关散剂。

有些慢性病人或老年病人在服用中药汤剂一两周后,已经获得良好效果,但根据病情仍需继续服用该药方治疗或巩固疗效时,则用原药方药味碾研成散剂,以方便病人持续治疗。

一般可延续服用一个月至数月。

散剂是将药物清洗,烘干,碾研,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剂,故也叫粉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又可分为细散和粗散。

粗散就是将处方药材碾成粗末,服用时还须煎煮,去渣,取汁,所以仍相当于汤剂。

真正的内服散剂其实就是细散,要求将配方药材碾研得很细,很精制,质量要求粉碎细度一般应通过80—100目筛,并且要求应该干燥、松散、均匀、色泽一致。

口服散剂只要加工操作过程干净卫生,可以不做微生物学检查,也不需经过消毒这一关。

其他丸剂、片剂以及胶囊等剂型,无一不是以散剂为基础,不首先制成散剂是完成不了其制剂的。

散剂在我国古代中医医籍中有着广泛运用记载,如健脾和胃燥湿的平胃散(自《和剂局方》),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五苓散(自《伤寒论》),益气敛肺止咳的九仙散(自《医学正传》),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逍遥散(自《和剂局方》),益气养阴生脉的生脉散(自《内外伤辨惑论》),以及助阳益气解表的再造散(自《伤寒六书》)等等,非常之多,数不胜数。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引言:小儿急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时更容易发生。

急性咳嗽病除了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外,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其他的疾病。

传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且疗效显著。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疗效,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提供参考。

一、研究目的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急性咳嗽病患者60例,按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

2. 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3.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药煮散剂治疗。

4.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咳嗽频率、咳嗽剧烈程度、痰量、体温、体重及血常规等指标。

三、研究结果1.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咳嗽频率、咳嗽剧烈程度、痰量、体温明显减轻,且治愈率较高。

2. 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疗效较差,咳嗽频率、剧烈程度、痰量、体温减轻不明显。

3. 观察组患儿的血常规指标在治疗后也有所改善,炎症指标下降明显。

4. 对照组患儿的血常规指标变化不明显,炎症指标下降较慢。

5.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体重恢复情况相近。

四、研究结论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减轻患儿咳嗽的频率、剧烈程度、痰量及体温,同时对炎症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比之下,对照组治疗效果较差。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疾病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临床意义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疾病的疗效显著,不但能够缓解患儿的症状,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

这一治疗方法的出现,为小儿急性咳嗽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更多的患儿早日康复。

结语急性咳嗽疾病给患儿及家长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中药煮散剂的出现,为这一困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药煮散剂的好处

中药煮散剂的好处

中药煮散剂的好处一、中药煮散剂的起始年代:中药煮散始于秦,盛于宋代。

二、简单概念:煮散,简言之,是将生药材加工成粉末后在进行煎煮。

如银翘散、五苓散,均是采用煮煎的剂型。

三、煮散剂的好处:1.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煮散是一种节约能源的良好剂型。

煮煎过程是溶媒进入细胞组织内溶解有效成分,并经过扩散进入溶剂的过程。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表面面积成正比关系,与其粒子的半径成反比关系,因此饮片的半径越小,浸出物质的量越大。

药材粉碎成颗粒后,既增大了原体积药材的表面面积,又缩小了半径,其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必然增加;2. 提高浸出率、缩短煎药时间、节约资源:随着粉碎度的增加,细胞壁被破坏的机会增大,细胞内溶物直接与水接触而溶解,也使浸出量增加。

同时由于中药材颗粒表面积增大,浸出率提高,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有效成分浸出,从而缩短了煎煮时间,节约了能源。

我们通过对葛根苓连汤煮散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相同煎煮工艺的葛根苓连汤煮散时主要成分溶出率为饮片煎煮的2 ~ 3.3倍,当加水量合理时煮散仅需煎煮10~15分钟,且只煎煮一次其各药材主要成分的转移率即可超过饮片煎煮50分钟甚至80分钟时的转移率。

总之,方药的剂型灵活多样,选择何种剂型根据临床疾病的种类、病情的变化以及患者服药的客观条件、主观意愿等实际情况而定,并非拘泥于一种剂型。

基本上,短期治病用汤剂,长期调理以丸剂。

但煮散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际问题诸如各种药物的最佳粉碎程度如何确定,煮散的药物粉末在使用多少时可以与原汤剂的剂量功效相似,粉碎后药物如何储存和保管等均需要通过实验与临床的反复研究与验证。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一是应用外用的膏药,中药饮片组方煎煮,与现代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十分协调。

因为煎煮比较费时间,现代人对时间的要求相对急迫,不利于中药的推广,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中药饮片的应用;免煎剂型有利于病患的要求,应更大的推广,符合人们的需要。

中医院是否可以大力发展煮散剂,应当考虑,应当实行之。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中药煮散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适度粉碎,与水同煎,去(同)渣服用的一种液体制剂[1],由汤剂发展而来,为最能体现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中医特色,并在使用、服用、口感等各方面优于汤剂的中药液体制剂。

它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发展于南北朝,至唐代始见煮散之名,宋代最为鼎盛,金元渐衰,延至明清,至当代复见兴盛之势。

近年来随着中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刚性需求的增大,中药煮散广受青睐,相关学者对其历史沿革[2]、使用特点[3]、运用规律[4]、推广使用[5]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本文基于中药煮散现代应用、制备工艺、鉴别、含量测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文献,对其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进行阐述,综述其应用开发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期冀解决临床用药资源紧张、供需矛盾加剧、医疗成本增加、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促进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绿色健康发展。

1 应用优势1.1 简便廉快,节约资源近代中医大家蒲辅周老先生誉中药煮散剂为“轻舟速行”,即言其用量小、起效快之意。

现代将药材进行适度粉碎制备的中药煮散较传统汤剂、现代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等以饮片形式入药煎煮的制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溶剂更易接触,扩散距离更短,有效成分更易溶出,煎煮时间更短,有效利用率更易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使用量,节省服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经济实用,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玉芳[6]对收载煮散剂的历代医药典籍及《实用中成药手册》进行煮散用量剂量统计,发现其明显低于汤剂用量。

孙玉雯等[7]选择根和根茎类、花类、叶类和全草类药材共19 种药材,将其制备成粒度过10 目筛、但通过80 目筛少于10% 的煮散,用10 倍量水煎煮10 min,测得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均高于饮片煎煮(10 倍量水煎煮50 min),并认为质地坚硬的药材较质地疏松的药材制成煮散具有有效成分溶出量多、煎煮时间短、能源损耗少的优势。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更新日期:2010-07-09 点击:陈永刚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

如半夏干姜散、导赤散等。

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

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蛎散等。

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

故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1 煮散剂与散剂的区别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粉末状制剂,是固体药剂,有外用与内服之分。

内服散剂系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故又称调散剂。

尽管煮散剂和调散剂都需加工粉碎,但两者存在本质性的差别:1.1 《金匮》抵当汤,是煮散剂却不以“散”命名;唐宋提出“煮散”方名,无非是强调煮散剂必须加溶媒煎,而调散剂只是调服而已。

1.2 煮散剂药材颗粒较大,前人谓之“如麻豆大”。

《局方》在煮散剂服法上多注明“为粗末”,如香薷散、香苏散;调散剂颗粒较小,《局方》注明“为细末”,如五苓散、消风散;外用散剂则须粉碎成极细末。

1.3 调散剂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因剧毒不易掌握剂量及贵重药物。

怪味、刺激性强者不适于调服。

而煮散剂适用范围正好相反,《伤寒论》十枣汤是调散剂,临床上证明改为汤剂药力降低,由于方中主要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因而使用该方不能不宗仲景之法。

1.4 煮散剂煎煮过程中一切溶于水及混悬在水中的成分同存于水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势必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调散剂以粉末状态共存,相互作用可能性小,因而同种药物制成煮散剂和调散剂药效区别。

如《奇效良方》之三黄汤治热结便秘,三黄丸、散主治黄疸、吐血、咽喉肿痛等证。

三黄汤泻下力较强就是由于煎煮过程中黄连中小檗硷与大黄中鞣质生成一种难溶于胃肠液的胶状沉淀,消除了鞣质和小檗硷这两种对抗大黄泻下作用成分所致。

中药古老煎煮方法:煮散

中药古老煎煮方法:煮散

中药古老煎煮方法:煮散煮散,即是把中药材制为粗末,加水煮服。

目前,把它的源源本本漫谈一下,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煮散的事实,来源较早,如《伤寒杂病论》里的麻杏苡甘汤,即是煮散。

不过,在古代的剂型里来说,是属于个别的。

“煮散”二字,成为一个专用词,似在唐代,据统计,在《外台秘要》里,正式标明煮散的,约有二十余方,至于实际是应用煮散方法,仍然称为“汤”的,并未列在其内。

在宋代,由国家正式颁行的标准配方手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煮散的方子就显著的多起来了,据统计,该书共载788个处方,其中煮散的方子,就占237个(包括不同类型的煮散),可见,在当时“煮散”已成为剂型的主流之一。

北宋时,沈存中(注一)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谈到了“煮散”列为“药议”的第五则,并且在他所著的《良方》里,也收录了这一条,原文说:“汤、丸、散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下面又谈了一段汤、丸、散使用的区别,反衬出“煮散”与吞散的使用方法有所不同。

接着又说:“近世用汤者少,应汤者全用煮散”,“煮散,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

沈氏所说,是反映了当时实际情况的,是符合事实的。

为什么要推行煮散,提倡煮散,是有它的历史意义和当时的现实意义的。

主要一点,是在节约用药,同时,并不减低药效。

换句话说,也就是充分的利用药材,不使其有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像惠民和剂局这样的机构,是以出售标准的成药为主,而且有时还到战区和灾区去散发药品(注二),所以在丸、散、膏等剂型以外,再加上固定配成的粗末,来做煮散,用以代替汤液。

煮散在这一方面的优点是:容积小(比起药材来容积要小得多),易携带(不像丸、膏等不能受压),易保存(不像蜜丸和膏滋容易发霉变质),制药的操作过程少(粗碾一下即行),煎煮起来又快又方便(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开水泡泡闷闷也行),节约药材(约为一剂汤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量)。

基于以上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和剂局方》里,煮散方的比重,就显著的增加,而且几乎成为主流,难怪沈存中说成是“近世用汤者少,应汤者全用煮散”了。

散剂的剂型特点

散剂的剂型特点

散剂的剂型特点
散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粉末状:散剂通常呈现为细小的颗粒状或粉末状,这种形态使得它易于溶解和混合,并且可以在口腔中迅速溶解。

2. 高纯度:散剂通常制备过程中会经过多次筛选和加工,因此其纯度相对较高,不含杂质和其他成分。

3. 方便携带:散剂通常袋装或瓶装,易于携带和储存。

此外,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也适合邮寄和运输。

4. 剂量可控:散剂的使用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剂量。

同时,在制备时也可以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配比。

5. 适用范围广:散剂可用于内服、外用或局部涂抹等多种方式使用,并且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总体来说,散剂具有方便、灵活、高效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但是,散剂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易于受潮、不易保存等问题,需要注意存储和使用方法。

药物制剂中散剂剂型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散剂剂型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散剂剂型的应用与优化药物制剂中散剂剂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剂型,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从散剂剂型的定义、应用领域和优化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散剂剂型的定义散剂剂型是指由一种或多种药物活性成分和合适的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无固定剂量的剂型。

散剂剂型主要以粉末状存在,也可以是颗粒、晶体等形态。

它与固定剂量剂型相比,更加灵活、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二、散剂剂型的应用领域散剂剂型在药物制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在中药领域,散剂剂型常用于中药颗粒和中药粉剂的制备。

中药颗粒作为中药制剂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具有药效明显、制备方便的特点,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体化调配。

其次,在西药领域,散剂剂型常用于个体化制剂的制备,如儿童用药、老年人用药和特殊病群用药等。

此外,散剂剂型还常用于配制外用药物、注射剂的辅助溶剂和肠内营养制剂等领域。

三、散剂剂型的优化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散剂剂型的优势,提高其质量和使用效果,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

以下是散剂剂型优化的几个方面:1. 剂型设计优化在散剂剂型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药效学和制剂工艺等因素。

合理的剂型设计可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效。

2. 辅料选择优化辅料在散剂剂型中起到稳定药物、调节体外释药、增加药物吸收等作用。

优化辅料的选择可以提高散剂剂型的制剂工艺,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

3. 制备工艺优化制备工艺是影响散剂剂型成品质量和特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可以提高散剂剂型的均匀度、溶解度和活性,同时还能减少制剂过程中的药物损失和不良反应。

4. 适宜包装与贮藏适宜的包装和贮藏条件对散剂剂型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包装能够保护散剂剂型免受湿气和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延长其有效期,并保持其药效。

结语散剂剂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剂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在日常制剂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剂型设计、辅料选择、制备工艺优化和包装贮藏等方式来提高散剂剂型的质量和稳定性。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中的疗效。

通过病例分析和实验设计,我们对病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了治疗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结果分析表明,中药煮散剂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咳嗽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讨论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中药煮散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结而言,中药煮散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望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煮散剂在小儿急性咳嗽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中药煮散剂、小儿急性咳嗽、病症观察、疗效评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病例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结果分析、讨论、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急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于呼吸道感染引起。

咳嗽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给家长和医生带来了困扰。

目前,西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药物选择较多,但由于儿童抵抗力较弱,对西药的不良反应也较为敏感,因此中药煮散剂成为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一种新选择。

中药煮散剂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其特点是药味较浓,易于入药。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中药煮散剂具有温和的疗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适合用于儿童的治疗。

煮散剂中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可以调理患儿的气血,并起到祛痰、止咳的作用,对小儿急性咳嗽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关于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疗效观察报道较少,尚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小儿急性咳嗽患者采用中药煮散剂治疗,观察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中药煮散剂对小儿急性咳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2. 探讨中药煮散剂的治疗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3. 为中药治疗在小儿急性咳嗽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证据支持,推动中医药在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摘要】这项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

通过选取研究对象并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疗效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少。

尽管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展望未来,中药煮散剂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疗效观察和副作用监测,可以继续探讨改进方向,以提高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煮散剂、小儿急性咳嗽、疗效观察、副作用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选取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疗效观察结果、副作用观察结果、疗效、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局限性、改进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来评估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中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小儿急性咳嗽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推广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中药煮散剂对小儿急性咳嗽病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缓解情况、咳嗽频率和咳痰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2. 观察中药煮散剂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副作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等指标;3. 探讨中药煮散剂在小儿急性咳嗽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4. 发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未来改进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评价研究对行业、社会或学科的影响和贡献。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的疗效观察对于儿科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

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疗效。

方法选取急性咳嗽的小儿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咳嗽的症状等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5例给予中药煮散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较对照组的84.0%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急性咳嗽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病程短,症状明显,易引起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和不适感。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抗生素、止咳药等药物治疗,但常常会出现用药后疗效不佳、耐药性增强等问题,因此临床上需要寻找一种疗效确切、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治疗方法。

中药煮散剂是一种中药煎剂,具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平喘等功效,常用于小儿急性咳嗽病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咳嗽的小儿患者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2-6岁。

均符合急性咳嗽的临床诊断标准。

1.2分组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咳嗽的症状等情况进行分组,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止咳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煮散剂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咳嗽的缓解情况、体温的变化、肺部炎症的吸收情况等。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二、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5±1.2天,观察组的平均病程为3.3±0.8天;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体温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肺部炎症吸收情况也较对照组明显。

散剂的概念特点

散剂的概念特点

散剂的概念特点散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也是当前常用的口服药中主要的剂型之一。

散剂药物是指将药质研磨成粉末,然后进行包装和销售的一种药物剂型。

它相对于其他口服剂型散发出的芳香气味可以很快地被感知,因此它的作用可以快速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散剂的概念特点。

1. 散剂的特点散剂药物是将一定量的药物原料粉末,经过配制和包装而成。

由于不同的药物在品种、密度和物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药剂工作人员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实验室设备实现有效的配制和包装。

同时,散剂剂型还有其他的特点:(1)良好的易于吸收性由于散剂药物细粉末的物理特性,使之良好的咀嚼性和流动性,使药物更快地进入人体内,从而更快地发挥治疗作用。

(2)多样化的剂量适应性不同药品需要的剂量各有不同,因此散剂药物可以根据药品需要的剂量进行个性化的分装。

体重、状况和病程等因素都可能对剂量的需求产生变化。

散剂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的剂量进行取量。

(3) 灵活的用途不同种类的药物可互相分装在不同的包装容器中,甚至可以混合在一起,散剂剂型在此方面非常灵活,更加方便与适用。

2. 散剂的优点散剂是一种很灵活的药物剂型,具有某些优点,这恰恰可以覆盖提供给现在的医疗保健系统的需求。

(1) 高效、迅速将散剂直接口服,可以直接被吸收。

这可以使药效在人体内更快速地得到释放和吸收,同样快速发挥治疗作用。

(2) 可控制散剂包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个性化制定。

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使用不足所引起的问题。

(3) 费用较低相对于其他剂型,散剂的成本要低得多。

这是由于它们不需要特殊的工业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生产,并且无需进行包装和加工。

3. 应用范围散剂剂型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口服药物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

它适用于所有具有口服药物治疗需求的疾病和症状。

散剂剂型的应用范围涵盖:(1)感冒对于感冒症状(如发热、喉咙痛、咳嗽、头痛等),散剂药物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2)消化不良症状散剂药物可以用于解决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肠炎、胃痛等。

中药“煮散”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比较分析

中药“煮散”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比较分析

中药“煮散”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比较分析发表时间:2015-02-04T14:13:54.1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冯燕张冬颖[导读] 中药“煮散”是在制备中药汤剂时,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粗粉或颗粒亦称“药散”,然后对“药散”进行合理煎煮。

冯燕张冬颖(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药剂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中药“煮散”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优缺点。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总结等方法,对中药“煮散”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多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中药“煮散”在成本、价格、制备技术、资源利用率和临床疗效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不能像中药配方颗粒一样普及应用。

结论:中药的两种临床应用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扬长避短,选择最佳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中药“煮散”;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022-02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 San" and the pellet formul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ng Yan Zhang Dongying Inner Mongolia Baotou Cance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pharmacy 01403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iled powder and pellet formul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中药“煮散”是在制备中药汤剂时,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粗粉或颗粒亦称“药散”,然后对“药散”进行合理煎煮,最后去除药渣得到汤剂的汤剂制备方法[1]。

【免费】煮散剂在中医儿科的应用

【免费】煮散剂在中医儿科的应用
脾 胃 。故本 病 的关 键在 脾 胃 , 调理 脾 胃为总治 A 。 r 0
瘦 困劣 , 因而 失 治 变 成 惊 痛 , 论 阴 阳虚 实 并 宜 不
服 。“ 该方 在 四君 子汤 的基础 上 , 根据小 儿生理 病
理特 点 , 葛根 以增 强解饥生 津 之效 , 藿香 叶取 加 用
其芳 香化湿 之功 , 采用 广木香 以行 气调 中 , 共奏 健
君 , 俱“ 其 号令 ”统 领津液 运行 之功 , 名 。 , 故 如果真 如此 , 为何不 名 为“ 苓汤 ” “ 物茯苓 汤 ” 诗 茯 或 五 ?《
经· 风 · 邶 简兮 》 “ 有 山有 榛 , 隰有苓 ” 之文 。 , 隰 意 为低 下之湿 地 。意 为苓 生于低 下之 湿地 。凡物或
风散, 化痰散, 咳散 ; 止 咳喘甚者加葶苈子 。 若患儿 面 色灰 白 , 体质 虚 胖 , 温高 或 不高 , 淡 、 体 舌 苔腻 , 指纹淡。起病即有咳嗽, 痰鸣 , 气喘 , 周发绀 , 口 鼻
根发 青 , 腹胀 , 躁 明显 , 烦 两肺 以哮鸣音 为主 , 同时
伴 有 少量 湿 罗音 , 以理气 化 痰 , 治 温肺 燥湿 , 用 选
作 不止 , 神苦竭 烦 渴躁 , 欲饮 水 , 食不进 , 精 但 乳 赢
高, 家长娇 溺小儿 , 饮食 多膏 梁厚 味 , 不易消化 , 故 临 床 中实证 多 而 虚证 少 , 即便 出现 虚 象也 多 虚实 夹杂 , 寒热 相兼 。 邪致 泻 以暑 、 、 、 、 较为 外 湿 风 寒 热 常见 , 中尤 以湿 邪最 为关键 。 其 泄泻 的 主要病 位在
散 剂介 绍如下 。 l 煮 散 剂 是 指将 原 药 材粉 碎 成一 定程 度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陈永刚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1999(10)6
【总页数】2页(P421-422)
【关键词】中药;煮散剂;散剂;临床应用
【作者】陈永刚
【作者单位】深圳东湖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3
【相关文献】
1.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临床观察 [J], 王宏杰;杨之藻
2.中药煮散剂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 [J], 黄枋生
3.观察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J], 杨频
4.观察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J], 杨频
5.中药煮散剂健脾益气治疗小儿肺脾气虚型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J], 王洪;马媛媛;王莉;孟牛安;陈广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为

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为

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为一、散剂的定义和特点散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通常由粉末药物制成。

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散剂具有以下特点:1.易溶于水:散剂的粉末颗粒较细,容易溶于水,便于服用和吸收。

2.剂量调节方便:散剂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调整剂量,减少浪费。

3.快速吸收:散剂中的药物粒子较小,易于被胃肠道吸收,呈现快速作用的特点。

二、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中药散剂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和用途,下面列举了其中一些常见疾病和其对应的中药散剂:1.感冒: 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咳嗽、鼻塞、流鼻涕等。

常用的散剂有板蓝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

2.消化不良: 用于缓解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恶心、腹胀等。

常用的散剂有六味地黄丸散剂、保和丸散剂等。

3.痔疮: 用于治疗和缓解痔疮引起的不适,如肛门疼痛、便秘等。

常用的散剂有一黄疮消丸散剂、痔疮通便散剂等。

4.湿疹: 用于治疗湿疹和皮肤瘙痒症状。

常用的散剂有蓝芩口服液散剂、小三峡散等。

5.高血压: 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调节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常用的散剂有降压散剂、复方丹参滴丸散剂等。

三、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散剂时,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 使用散剂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了解剂量和用法。

2.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使用散剂时,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3.存储要求: 散剂通常需存放在干燥、避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4.注意过敏反应: 使用散剂时,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5.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散剂使用时,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对于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四、总结中药散剂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中药剂型,具有易溶于水、剂量调节方便和快速吸收等特点。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散剂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

在使用散剂时,需要注意医嘱、使用说明、存储要求、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尊重中医药的特点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散剂,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煮散剂——古法钩沉,应予复兴

煮散剂——古法钩沉,应予复兴

煮散剂——古法钩沉,应予复兴
I导读:正如文中所说,煮散剂“用量小,水溶快,药尽其用,疗效持久,降低医疗经费”并能“节约大量药材,又不失汤剂的原貌”,如此好处多多的剂型,我们应该重视起来了。

“煮散剂”应予恢复应用
病有初、中、末,剂有汤、丸、散。

根据证候的分类,病种的不同、病程的衍变和煎煮条件的需要,就当前药房的现实情况来看、可以做到剂型多样化。

汤、丸、散、膏,内治外疗,多种剂型,各显优势。

不一定墨守成规地沿用大包汤剂。

如此,医家可以择宜而从,挑选应用,是为医患两利之举,可以尝试。

比如由于历史背景,沉没已久的“煮散剂”,现称散煎剂,应当恢复启用。

其法肇源于秦汉的“?咀”,宋元时期为极盛期,据统计《和剂局方》载方769首,散煎剂占380首;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几乎全部都是“粗末”煎汁服用。

其优越性是药物打成粗末后,颗粒之间与水的接触面要扩大了许多倍,其有效成分,稍加烧煮,水溶殆尽。

少量的散煎剂,几乎可以代替大剂饮片煮汤的功效。

近贤蒲辅周先生,最善用此法,他说:“我用玉屏风散研粗末3~5钱(10-15g)煎服疗效满意,有一同志用此方使用大剂量之汤剂,脚病不适,改小剂量煮散获效。

”(《蒲辅周医疗经验》)。

散煎剂的优点可以概括为:用量小,水溶快,药尽其用,疗效持
久,降低医疗经费,有利于缓解当前看病贵的问题,并节约大量药材,又不失汤剂的原貌,尤其对病情顽绵,疗程较长的慢性病,更为适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凡质地坚硬,组织致密的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木类、木质茎类、皮类、矿物类、贝壳类药材适于煮散。质地轻松的菌类(茯苓除外)、花、叶、全草类及草质茎类药材能较快溶出有效成分,但也需粉碎。树脂类中含多糖(淀粉、粘液质、树胶等)较多,动物胶类药材因其煎液呈粘稠状混悬液,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且易糊化,难过滤,难服用。粉性强的药材如山药、天花粉等粉碎时会产生大量细末而损失,所以不适宜煮散。粘液质特别多的药材也应包煎。按徐灵胎“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之说,补益煮散剂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
1.2 煮散剂药材颗粒较大,前人谓之“如麻豆大”。《局方》在煮散剂服法上多注明“为粗末”,如香薷散、香苏散;调散剂颗粒较小,《局方》注明“为细末”,如五苓散、消风散;外用散剂则须粉碎成极细末。
1.3 调散剂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因剧毒不易掌握剂量及贵重药物。怪味、刺激性强者不适于调服。而煮散剂适用范围正好相反,《伤寒论》十枣汤是调散剂,临床上证明改为汤剂药力降低,由于方中主要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因而使用该方不能不宗仲景之法。
综上所述,煮散剂具有如下特点:
2.1 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我国每年人平均消耗中药约0.5 kg,中药汤剂占了约30%的比例,而汤剂较煮散剂多用具60%的药材。如大承气汤、六味地黄汤、少腹逐瘀汤改为煮散剂的煎出总量分别为汤剂的1.4倍,1.7倍,1.6倍[1]。测定泻心汤总蒽醌、四逆汤总生物碱、四物汤总糖量也证实了这点[2]。佛山市中医院用银翘散粗末煎服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取得疗效用量只为饮片全量的1/5[3]。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把胃苓散、止泻散、玉屏风散、解表散做成煮散剂,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每剂仅用3 g煎服,疗效较好。因而有人提出用饮片全量的1/3~1/2的粗末即可达到饮片全量的煎出率。
2.3 有利于节约时间,节省能源。
3 煮散剂的临床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适宜药材的粉碎度:单从扩散定律看,药材颗粒越小,浸出物质就越多。但古人要求煮散剂为粗末或称如“麻豆大”(金匮防己黄芪汤、麻杏苡甘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都要求锉为麻豆大)。实验表明,药材颗粒度为2~4 mm时最理想,《中国药典》也规定煮散剂要通过3号筛。这是因为:过细的药材相互吸附强,影响扩散速度;粘抹过细,组织细胞易破裂,大量的不溶物及粘液质、树脂等混入或浸出,粘度增大,反而减慢扩散速度,浸出物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中药煮散剂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剂型。
作者单位:陈永刚 深圳东湖医院,深圳 518019
参考文献
3.3 究清代以后煮散剂逐渐减少的原因,除了中草药品种增加,药物商品化追求外形美观外,其未能解决混悬、糊化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通过对中药煎煮仪器的改进,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4 将饮片制成颗粒后,由于颗粒与外界接触面增大,化学活性增强,氧化变质、微生物污染、虫蛀吸潮、泛油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都可得到妥善的处理。
2.2 可以更完全地煎煮出药材中有效成分,提高药物有效成分浓度,更好地发挥药效。经临床观察,煮散药量成人要20~30 g/次,小儿3~9 g/次为了最大限度地煎出有效成分,避免糊化及成分损失,煮散剂煮前必须冷水浸泡5~10 min左右,煮时不断搅拌,煮好趁热过滤。一般先武火沸煎,文火保持微沸5 min左右便可。由于受热时间比汤剂短,能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和热成分的分解、破坏。
1.4 煮散剂煎煮过程中一切溶于水及混悬在水中的成分同存于水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势必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调散剂以粉末状态共存,相互作用可能性小,因而同种药物制成煮散剂和调散剂药效区别。如《奇效良方》之三黄汤治热结便秘,三黄丸、散主治黄疸、吐血、咽喉肿痛等证。三黄汤泻下力较强就是由于煎煮过程中黄连中小檗硷与大黄中鞣质生成一种难溶于胃肠液的胶状沉淀,消除了鞣质和小檗硷这两种对抗大黄泻下作用成分所致。再者,能在水中溶解的成分不一定溶解于酸性胃液,也会造成煮散剂与调散剂药效上的差异。调散剂进入胃中要经过湿润→溶解→扩散的过程才被吸收,煮散剂已成为水溶液,直接吸收,因此煮散剂奏效较快。把煮散剂作为一种汤剂看待,奏效较调散剂快这也是临床证实了的。
因此,两者颗粒大小、适用范围、药效上都有不同。
2 煮散剂与汤剂的区别
煮散剂是一种汤剂剂型,但它并非等同于汤剂。煮散剂药材应粉碎成颗粒状,汤剂所用饮片一般加工成丝、段、片、块即可。煮散剂用量小,且药效高于汤剂。《局方》将《伤寒论》小柴胡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改为煮散剂,药味、药证完全一样,但剂量却成倍减少。相反,清《成方切用》把《局方》平胃散改成汤剂,剂量增加了1.5倍。李东垣擅用煮散剂,其方药味多而剂量小,如清暑益气汤全方15味药,总量不足50 g,采用煮散之法就可治平素气虚,受暑湿之病。这既节省了药材又照顾了脾胃虚弱者不能多饮的特点。遗憾的是人们已不像李东垣那样使用该方。
1 煮散剂与散剂的区别
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粉末状制剂,是固体药剂,有外用与内服之分。内服散剂系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故又称调散剂。尽管煮散剂和调散剂都需加工粉碎,但两者存在本质性的差别:
1.1 《金匮》抵当汤,是煮散剂却不以“散”命名;唐宋提出“煮散”方名,无非是强调煮散剂必须加溶媒煎,而调散剂只是调服而已。
浅010-07-09 点击: 陈永刚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如半夏干姜散、导赤散等。
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蛎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故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