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构造地质学真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构造地质学试题代码:

1.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均匀应变、非均匀应变: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特征: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认为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然平行。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特征:直线经变形后不再为直线而成为曲线或折线,平行线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以后也不在是圆或者椭圆。

(2)飞来峰,构造窗: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外来岩体大片外来岩体大片剥蚀掉,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构造窗:当外来逆冲断层和推覆体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眼快剥蚀掉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一片外来岩块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封闭的原地眼快,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笑片有断层封闭的较年轻地层。

(3)特提斯构造域,罗迪尼亚(Rodinian)超大陆:特提斯构造域(Tethyan tectonic domain)又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Tethys Himalaya tectonic domain),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中新生代构造域。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喜马拉雅山为新生代

构造带;北部,包括滇藏、松潘甘孜和昆仑—秦岭地区,为中

生代构造带。Rodinia超大陆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

因格林威尔造山作用形成的,并在新元古代晚期逐步裂解的一

个超大陆。

(4)碰撞造山带,板内造山带:由大陆与大陆、岛弧与岛弧,或大陆与岛弧间发生板块碰撞所形成的带状构造带。其中包括由洋

盆残余物质(蛇绿岩)形成的、代表已消亡古大洋的缝合带,以及

因强烈挤压和收缩作用而形成的造山带。如喜马拉雅碰撞造山

带和新几内亚碰撞造。板内造山带又称陆内造山带,是发育在

大陆内部、远离同时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它发育在前期

已稳定的克拉通盖层基础之上,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岩

浆活动,但是缺乏蛇绿岩套及其他指示洋盆存在的深水沉积,

区域变质作用微弱。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

造山带都是陆内造山的典型实例。

(5)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底侵作用曾称板底垫托作用。是大陆垂向生长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太古宙时期。源于上地幔的

部分熔融作用或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作用所产生的玄武质岩浆

从下面添加到陆壳底部的过程。玄武质岩浆的底侵导致区域热

流值升高,进而使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侵入上覆中、上地壳。

大洋岩石圈沿消减带俯冲也是从下方添加到增生楔的底部,使

后者加厚并趋于抬升,如加勒比海东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的情况。

地幔物质通过底侵作用进入地壳,岩石圈根通过拆沉作用而进

入地幔,壳幔正是通过这两种过程相互作用并彼此循环而演化。

拆沉作用是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导致的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

或大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2.简述题(选做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华北克拉通(或扬子克拉通)的形成演化过程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1.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3800Ma-2500Ma )太古宙的构造格局是以相互分离的陆核和夹持其间的绿岩带共同构成。其岩石组合包括两种类型:麻粒岩-片麻岩和绿岩带。晚太古宙的末期(2500Ma的五台运动)陆核聚集,绿岩带成为陆核聚集的焊接带,形成古陆块。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2500Ma-1800Ma )古元古代华北陆块的构造演化是以古陆块的进一步裂陷、再拼合,原始华北陆块最后形成统一的基底。古元古代初期,华北古陆块内部的多条活动带又重新活动,经过吕梁运动,华北古陆块再次拼接成为统一的克拉通,而且由于边缘的增生,克拉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华北陆块。

(二)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1.中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再破裂:中元古代-古大陆的再破裂

(1800Ma-1000Ma )中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内部和边缘出现了大规模的破裂和裂陷,北缘形成白云鄂博-渣尔泰-狼山裂陷槽、中部形成了燕辽裂陷槽、南缘形成了熊耳-吕梁裂陷槽,并使秦岭-大别

地块从华北陆块南缘分裂出去。同时,在华北陆块内部还伴有大规模非造山期岩浆活动和大量的基性岩墙群的侵入,体现了刚性地壳的性质。

2.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1000Ma-800Ma )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华夏古陆之间及与川滇藏古陆之间都发生过碰撞拼贴,形成了古中国大陆,构成了Rodinia 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三)古生代-稳定大陆演化

寒武纪-奥陶纪:稳定浅海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志留纪-泥盆纪:华北古陆抬升,缺失沉积;

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碎屑岩为主,中国华北主要成煤期。

(四)中新生代-构造活化与陆内造山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发生了大规模裂陷作用,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岩浆活动和裂陷盆地的充填序列清楚地记录了150Ma以来的幕式裂陷过程。多幕裂陷作用是地球节律现象在盆地演化中的具体表现,也是认识地球表层演化节律的重要方面之一。

(2)大陆增生的主要方式与特征

大陆增生(continental accretion)是由丹纳(J·D·Dana)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有关地壳演化的理论。认为大陆是通过新生大陆物质向原始陆核周缘添加而逐渐增长的。新生大陆物质积聚于陆核边缘的地槽

内,后经造山运动而固化,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发育于其外侧的更新地槽的固结,使大陆面积进一步扩大,即形成所谓的“地槽迁移”。这个假说当时没有被地质学界普遍接受,但在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之后,仍被应用于解释大陆的增生。不同的是,板块构造说认为在主动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的现象,叫大陆增生。增长到相当大的大陆地块又可以由于地幔对流作用,在岩石圈发生离散的地方被裂解,而当破裂了的陆块漂移离开时,便产生新的洋盆,于是每一个大陆碎块都将成为进一步增生的独立陆核。新的研究认为,大陆增生可以有多种机制和方式,有侧向和垂向的加积增生,并认为大规模的大陆增生主要发生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

(3)阿尔卑斯造山带的基本结构与演化特征

3.论述题(30分)

大陆造山带类型及造山带构造变形研究方法

命题组长:

命题组成员: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