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卢林艳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
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这样一些问题而困扰,如:教学时间、教学密度、教学梯度、落实情况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之一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
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