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出口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一1980年代之前

艺术与商业,是电影与生俱来永远纠缠不清的二元属性。粗略地说,长期以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即“国产电影”,只有文化交流意义上的对外输出(主要是香港和东南亚以及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东诸国),而同时期的香港电影,则不枉东方好莱坞之盛名,是国际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出口商之一——至于台湾电影,则处在这两极之间且偏向大陆模式之一侧。

中国电影的外贸生态变局

与中国电影在海外“萎靡”相对应的,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大跃进。十年前,中国全年票房额不足9亿元,银幕数量只有1500块,2002年启动的院线制改革,开始让中国电影产业“爆炸式发展”,于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两项数字分别是130亿和8000块(估值)。“香港电影”的出口转内销,“国产电影”的走出去尝试,双双开始变革大中国电影的外贸格局,但无疑前者来势汹汹成果彰著,而后者则刚刚启动前路漫漫。

●接过香港电影的班

以往依靠海外市场的香港电影迅速与内地电影融合,尽管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但无可争议的是,除了内地既有的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少数几个成熟的商业电影力量外(而且即使这几位导演也是融合的推动者或享受着融合的福利),新整合的“大中国电影”,很大程度上在投资、创意、类型、制作上,全面继承了香港电影行有经年的商业类型片机制,而这个新型的“商品类型”,其目标销售区域也就从传统的港台东南亚转向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这种选择无疑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无论是生产(创作)环节、还是销售(发行)环节,一直在强烈扩张的本土市场显然才是兵家必争的正面战场。换言之,关于出口,当香港模式打造的电影以内地观众的欣赏趣味为诉求时,对难以掌控又捉摸不定的海外市场的实际供给以及供给意愿自然也就下降了。而且即便在越来越针对内地观众口味而创作的局面下,里子是“大中国电影”而面子是“香港电影”的一系列动作片、喜剧片、警匪片,至今依然能够在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保持不低的市场占有率,殊为不易。与香港电影的融合,不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一大批台前幕后的创作人,更一举打开了一片稳定的海外市场,正如施南生对本站记者所言,“30年的经验可不是能拿钱买来的”。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二1980年代至2000

1980年代是大概念上的“华语电影”崛起的时代,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大陆“第五代”此起彼伏风云际会,让此前影响力只能辐射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地区华人华侨社区的“华语电影”,从此一跃成为国际影坛的新锐势力。内地电影中,“第五代”作品及上美影的水墨动画等,得到了欧洲院线、主要是电视台的进口。然而即便在这个空前亦可能绝后的黄金年代里,除却一部分香港出产的商业片能够以“贸易流通”的模式进入次级欧美市场外,华语电影终究只是西方知识阶层接受和鼓吹的异域艺术品,根本无法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电玩那样主流大众的消费文化。而且,由于中影进出口公司曾经长期独家拥有的出口权利被下放到各地制片厂,实则前者在海外经营中小有规模的出口业务也一度陷入停滞。后期“第五代”作品的海外发行,多数由港台及日本投资方负责。

●“中国电影”打开出口

从“大中国电影”的大盘子来说,香港电影人在东南亚的努力与成绩自然难能可贵。但也正如香港到今天始终与内地若即若离的状况类似(例如所有内地居民赴港依然必须持有港澳通行证,进出海关),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的出口业务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

事实上“国产电影”长期以来几乎谈不上有具备产业价值的出口业务,“第五代”之前完全没有商业性的海外发行,而80年代“第五代”的兴起,海外投资背景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作品在西方电影节上陆续获奖,其作品才以艺术电影的形式,走向了欧美日本的艺术院线,操盘出口业务者,也是港台的年代、汤臣、学者等公司。尽管艺术电影已经成为国际电影市场里一门不小的生意,但相较于大的、面向大众的电影娱乐业,终究只是针对知识阶层的小众消费。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依旧只有文化意义而无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而继起的“第六代”,尽管在创作美学上与前辈大异其趣,然而他们的作品不但延续了“第五代”的海外获奖海外上映的老传统,甚至走得更远:在经济上能够支持其“再生产”的完全是海外投资和海外观众,贾樟柯一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周强在接受本站专访时,就坦承从融资阶段就要找来海外片商负责投资和发行。《三峡好人》在法国收获的17万人次票房,就是这一模式目前能够攀到的巅峰。然而本质上,其与《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欧美的遭遇并无不同,终归是画廊式的小众艺术展出,既与好莱坞所定义的大电影产业规则距离遥远,也几乎无法被纳入本土的电影产业。

到了今天,国内电影投资主体纷纷涌现,民族电影产业开始真正成形。无论“第五代”、“第六代”,乃至于“六代之后”电影人,都充分认清了国内市场的价值,张艺谋的“《英雄》转型”、贾樟柯王小帅的“转到地上”,分别是两代人行动起来的证明,而宁浩陆川等一批后学新进,更是天然地以大众市场为诉求。而海外发行,也开始成为这种纯粹的“中国电影”的一种必然选择。尽管冯小刚作品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在海外卖埠方面竞争力不足,但是走出去的价值终究存在,而且这种以市场导向为运作规则的出口,才开始真正同时具备文化价值和商业意义。当然,出于操作上缺乏经验、作品本身不小的文化差异,“票房惨淡”几乎必然,但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已经清晰可辨。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三21世纪00年代

香港电影由盛而衰,促成了成龙、吴宇森、李连杰等人远走好莱坞,但也让“港产气质”的电影逐渐走入了世界主流。及至李安荟萃两岸三地以及美国之班底和资金拍出《卧虎藏龙》,在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出色的营销布局下,略带意外地叫好又叫座,成为2001年度的现象电影,此后,在21世纪00年代,《英雄》《功夫》《霍元甲》《功夫之王》《功夫梦》等一批中国/合拍电影在国家市场上卖座颇佳。同时,部分文艺片也在法国、日本获得了一定成就。

●从挣吆喝到挣钱?

新世纪00年代中前期华语电影的海外风流,与其说是中国电影的“出口”,不如说是海外片商的“进口”。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著名的《那山那人那狗》的日本发行故事:这部在国内只发行了一个拷贝、等同于没有公映的影片,由日本片商慧眼识珠,在艺术影院做长线放映,最终创造了3.5亿日元(约合460万美元、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神话。而这每每被中国电影人和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日本发行商深泽一夫只用了6万美元就买断了日本版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