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诗歌读后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读后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读后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生动而凝重的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与碰撞。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以下是对其中几句的解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解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时的敬畏之情和自我认知。
诗人用“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来形容自己当前的处境,暗示着他在面对峨日朵雪峰这样的自然奇观时,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和无力。
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太阳“彷徨许久”后“决然跃入”山海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惊奇和探索精神。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峨日朵雪峰一侧的动态景象,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石砾滑坡的声音比作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
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官效果,也暗示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复杂情感。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解读:这句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攀登峨日朵雪峰的艰辛过程。
诗人将指关节比作铆钉,形容自己紧紧地抓住巨石,而血滴则从撕裂的鞋底渗出,进一步强调了攀登的艰难和危险。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毅力,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挑战的勇敢面对。
“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解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孤独感和对伴侣的渴望。
诗人希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这样的强大生物与自己为伍,共同面对自然的挑战。
然而,现实中却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陪伴着他。
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选择与这只蜘蛛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这种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美丽的讴歌
美丽的讴歌案头放着二本昌耀诗集,我时不时总要去翻阅一下。
昌耀的诗好似一瓶陈年老酒,其味幽远、绵长,总有品之不尽的滋味。
下面就是我从个人的理解出发,对昌耀诗的内容、抒情方式及其他方面谈谈感受,以求透视出一些昌耀诗歌中呈现出的美的特征。
一、以独特的抒情方式。
表现对生活、生命的执着的爱昌耀诗歌创作始于50年代初。
当时他就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名文艺兵,1953年在前线身负重伤。
1955年他志愿去青海“垦殖”。
没多久,于1957年因一首大诗,被划入“右派”,从此已经开始了他漫长的苦役生活。
他表示自己就是“行者”,曾在他自造的质朴得不可思议的“名片”中表示:百姓、诗人、行者。
可以说道昌耀就是在苦痛中“吞咽苦痛的人”,他带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在祁连山下吟歌,所以他对生活,以至生命比常人有著更深刻的体悟。
西部的荒莽、雄浑铸就了他冷酷坚忍的灵魂,但诗人依然心存一片温柔,以歌咏的笔调写下了爱情的旋律,用生命之笔写下了一曲曲古色古香、天真而存有活力的爱之歌。
例如《筏子客》中与激流拚命周旋的筏子客,长途跋涉于归途的时候,忘怀中水的凌厉,只因为这个肩负着黄河流泪历史使命的勇士,在夜色下,飘浮着皮筏,就像是飘浮着一个了不起的快乐的火炬,沉烈而始终如一地迈向属他的天地――山巅,存有等候、迎他的光辉的灯光和光辉的山崖。
昌耀诗中的爱不仅就是爱情,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对人的爱,对大地的爱,对山河的爱,而且快乐得执著,快乐得热切,快乐得深邃。
这些快乐形成了他生命的旋律,在诗中绽放着奇特的光彩。
还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昌耀写下高原、写下高原上的人、风景、生活习俗,始终保持了一种距离感,他没轻易地回去充分反映现实的生活,没轻易地回去设色现实生活,没轻易地回去抒情。
但是他对高原土地,我们的民族那种难以替代的热切情感碧三德在他那一系列表面认为也许就是肃穆、冷冽的诗行之中。
例如写下《莽原》:这处,蜃气不落的地表/兴起了渴求啸吟的笋尖/――就是羚羊绝望的弯角。
昌耀诗歌鉴赏
昌耀诗歌鉴赏1. 嘿,你知道昌耀吗?他的诗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一扇扇通往奇异世界的大门。
就拿他的《慈航》来说,那诗里的意象啊,就像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一个宏大而深邃的世界。
我初读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这哪是诗啊,简直是一场灵魂的冒险。
2. 昌耀的诗歌,就像一位老友在耳边低语。
你读他的《划呀,划呀,父亲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大河之上,那些诗句就像船桨划动的水波,一下一下地推着你向前。
我当时读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诗怎么这么有力量呢,就像有人在背后猛推了你一把,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节奏走。
3. 昌耀写的诗啊,真的很特别。
就好比你在一片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他的《一十一支红玫瑰》便是如此。
诗中的情感像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浓烈。
我跟朋友聊起这首诗的时候,朋友说他读的时候感觉心都要被烧化了,我深有同感啊。
4. 昌耀的诗歌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他诗里的文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就像《河床》里那样。
我每次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个寻宝者,在那些文字间翻找着,每找到一个好词好句,就像挖到了一块大宝石,兴奋得不行。
5. 你要是还没读过昌耀的诗,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他的诗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拿《斯人》来说,那诗里的孤独感,就像深夜里独自走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个“斯人”,那种共鸣啊,真的很强烈。
6. 昌耀的诗歌就像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诗中的韵律就像音乐的节奏,他的《高车》就是一场激昂的交响曲。
我读的时候,感觉那些文字在脑海里跳动,就像音符在琴弦上跳跃一样。
哎呀,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奇妙了,你要是读了肯定也会这么觉得。
7. 昌耀的诗啊,就像一部部微电影。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情节和画面。
像《鹿的角枝》,你读的时候,眼前就像在播放一部关于鹿在森林里的电影。
我跟同学分享这首诗的时候,同学说他感觉自己都能闻到森林里的气息了,这就是昌耀诗歌的魅力啊。
荒原中的心灵磷火——读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ill教材荒原中的心灵磷火—读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郑娟郑",华中大学文学+现代文学硕士研1生。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早期作品之一,被收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
该诗标注完成时间是1962年,在这个沉闷且冷寂的1962年里,昌耀因言获罪,当时在青海省西部,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反倒因远离城市喧嚣而从这荒漠野地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冷静与清醒,他对于生命的受难也产生了新的与。
因而,在种,生于这个情境下的这首诗,是他基于新的生命体悟而生的个体对体生命伟力的,它成了昌耀一生诗的注,了昌耀诗的情基,自而了昌耀部诗的命。
诗人踝蹑于这远辽阔的荒之地,因自与而的生命。
―、诗歌主体的生命意识《峨日雪峰之侧》这首诗展现的是诗人难的生命情在时一种的他时,他处在了与理想的边界之点,“这是我此的高了一个了他在高度的艰难涉”,但他却仍对生命保持一种原始的激情和热望,他“小心地探前额”,试图于这“雪峰”“山海”之处寻得自我内在高的新的征服;诚然,外在和内在都非是静止固的,都牵引、拽拉诗人的“滑坡”,因而诗人便不得关节钏”深嵌苦难的“巨石”,以渗血的“千层掌鞋”“撕裂”物质的桎梏而成长为生命的攀援者、进击者、抗争者乃至创造者;但在这高而险的“峨日雪峰之侧”,能与共同“默享自赐“快慰”的同伴却并非是战而胜的“雄鹰或雪豹”,而仅是一只“小而可怜”的“蜘蛛”,这明诗人昌耀在写这首诗时对自身处境是认知清晰的,但因在流放漂泊的辗转中,他一一这高原荒地的之情便苦转他自己对于生命的关体悟都注于其诗中,进而了生命与诗高的同这陈思和所言:“他的诗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长悟激情于凝重的之中。
诗的情与老的西部文的生命成调的整体。
”&2'因而这首诗诗人苦难体验中的高昂的生命得。
诗在创作这首诗时生的一个转但他并未却的思他得时的得的苦难得自内心的望与焦灼。
他在高而的峨日雪峰之侧于自身体之的生命注于诗歌中而成了一个扬奋发的:生命是存在重量的,张扬的是为生命内在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笔下的自然哲思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笔下的自然哲思在昌耀的诗作《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雄伟而又神秘的自然世界。
诗人以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同时也传递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自然哲思。
诗的开篇,“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诗人站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以一种谦逊而敬畏的姿态,审视着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眼前的景象。
这里的“仅能征服的高度”并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对自然力量的清醒认知和尊重。
诗人小心翼翼地探出前额,这种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他在面对自然时的谨慎和敬畏。
而那彷徨许久的太阳决然跃入山海,仿佛是大自然的一种伟大抉择,它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着。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石砾的滑坡和深渊的嚣鸣,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危险的氛围。
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无常和自然威力的暗示。
在这雄伟的雪山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那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般的嚣鸣,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自然的力量是无可抗拒的,它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规则。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诗人用极其具象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攀登过程中的艰辛和坚韧。
指关节如同铆钉楔入巨石,血滴从鞋底渗出,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为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然而,这种痛苦并没有让诗人退缩,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对自然的执着追求。
在诗中,昌耀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美和威力,还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诗人渴望有强大的生物与自己为伍,然而现实中只有一只小蜘蛛相伴。
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既渴望强大的力量,又不得不接受自身的渺小。
试论昌耀诗歌抒情风格
试论昌耀诗歌抒情风格
昌耀诗歌抒情风格以其强烈感性、优美动人、发人深省的特点而著名。
其诗歌能够引发深刻的独立思考,即使读者回避了过去痛苦的记忆,也会有莫名的感动,迷失于千言万语描绘的世界之中。
昌耀的诗歌把可能成为伤痛的每一件事都变成宁静灿烂的光线。
尽管对生活的压力以及混乱和混乱时代的不安总是随处可见,但仍然有一份残留在心中的温柔,使人放松宽慰,深刻体验生命的优雅美丽。
昌耀的诗歌突出了淡淡的理想之魂,传递了灵魂的之歌,熠熠生辉的灵光让诗歌的调性缓和静下来。
昌耀的诗歌抒情风格依靠实在的心理洞察力,运用他的优秀的文字处理技巧包裹着高雅的意象,深沉的情绪,把矛盾也相应调节。
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抒情效能,使读者流连忘返、诗意满溢。
昌耀的诗歌抒情风格,把伤痛、惆怅、失望和忧伤融入诗句中,又放飞出理想和希望,让每一首诗都能让读者洞悉生命的真相,走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秘密,飞向蓝天碧空焰火般激昂,歌唱生活的绚烂。
仁者昌耀诗歌鉴赏
仁者昌耀诗歌鉴赏王昌耀,一位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广阔历史视野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在王昌耀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
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而且揭示了人类在生存困境中的无助和孤独。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无题——绝不止息的痛苦”,是王昌耀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人类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绝不止息的痛苦/真能叫万物枯萎/不生长绿叶甚至根须/而阴暗的云层/也不会带来一丝丝雨滴”。
在这首诗歌中,王昌耀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在苦难中的坚强和不屈。
他告诉我们,即使在极度的痛苦中,人类也不会放弃希望和信念,而是会坚持下去,寻找光明和希望。
王昌耀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大自然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神秘的。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感激。
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忆秦娥——雾凇”,是王昌耀的一首著名的写景诗。
这首诗歌描绘了雾凇景象的美妙和神秘:“寒夜悄悄/凝冰挂/凇花云蒸霞蔚”。
在这首诗歌中,王昌耀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是永恒的,而人类应该去珍惜和保护它。
同时,王昌耀的诗歌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的发展。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现代文化的反思。
“山村即景”,是王昌耀的一首著名的写景诗。
这首诗歌描绘了山村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悟:“溪涧在笑闹/山岭在侧鸣/谛听一种宏大的醉人的欢乐”。
在这首诗歌中,王昌耀通过对山村美景的描绘和对作者感悟的表达,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昌耀诗歌随想
昌耀诗歌随想
张薇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一、西部之音 50年代的昌耀,循着他执着的追求开始塑造着西部草原上不屈的灵魂群体。
他的诗从黄土地上生长出来,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在炭白的雾霭中,展现鹰、展现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那豪壮、雄武的风姿。
即使是“象离群的马一样感到寂寞”的水鸟,遗落的每一根羽毛,“都给人那奔流的气息/叫人想起那磅礴的涛声/和那顽石上哗然的拍击……”生命之魂深蕴在西部这块古老而荒漠的土地深处,却顽强地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力和美。
昌耀这个头顶“荆冠”的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轨迹融入大西北人民深沉的历史足音中,在黄河母亲的额头上撷取诗的灵感。
西部的荒凉与遥远强化了这个流亡者被抛弃、被遗忘的孤独感,“踏着蚀洞斑
【总页数】4页(P24-26,44)
【作者】张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C55
【相关文献】
1.在诗歌语言中接近自由——试论昌耀50-80年代的诗歌创作 [J], 赵林云;
2.诗歌自身的效力——试论昌耀的诗歌形象 [J], 于贵锋
3.试论昌耀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从昌耀散文诗《时间客店》谈起 [J], 卜红
4.情怀与坚守:昌耀诗歌的精神内涵 [J], 雷庆锐
5.论聂鲁达和昌耀诗歌自然意象的相似内涵——以光、石头、土地意象为例 [J], 王钧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良宵昌耀诗词鉴赏
良宵昌耀诗词鉴赏
良宵昌耀诗词鉴赏:
1. 诗人昌耀被下放,受到不公正待遇,在诗人看来,这是放逐。
昌耀的诗歌《良宵》透着“放逐诗人”的悲愤,更透着诗人面对困境的坚毅不屈的性格和情怀。
2. 《良宵》并不是爱情诗,诗人所要抒发并不是爱情的情感,而是借“放逐的诗人”与“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的对话,抒发了诗人昌耀面对困境,刚毅不屈的态度!“爱情”仅仅只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借而已,诗中的“爱情”和爱情本身无关。
3. 在形式上,《良宵》有点像戏剧,有对白,有自白。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放逐的诗人,即诗人自己“我”;一个是“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即“你”。
诗人通过“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的回答否定了夜中朋友的“柔情蜜意的夜”的提问,暗示了自己身处困境的遭遇;接着诗人通过“是的,全部属于我。
”的回答肯定了自己身处“这样的雨夜”的提问。
“雨夜”是在“没有月光,没有花朵,没有天鹅”的基础上对困境的进一步深化。
4.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与其说这是对白,还不如说是自白!是诗人刚毅不屈情怀的自白抒发!
5.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
手。
”诗人一种男子汉的豪情邀请“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想象中,这个有着“十指纤纤”的“你”应是一个柔婉的女性,更凸显了诗人刚毅的形象,这个“你”其实是生活本身。
《良宵》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诗歌形式,都使我想起了郭沫若的《屈原》。
昌耀诗歌的屈骚精神
⑦
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
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
这种愤慨、激越以及对良知、美善的吁求,我
们在 《楚辞》 中太熟悉了:“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
不厌乎求索。”“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性情朴拙而美感旷放,构成了人格与自然的辉
自 1957 年因 《林中试笛》 对一只腐朽、残缺的
的作品对我的创作影响更深。我仅好说:屈原、李
车轮的书写后,昌耀便在青海荒原上开始了长达二
白、庄子 (我以诗人读之) ……是我钟情的。我不
十年的流放。在此期间,他长久忍受着风沙的烘烤
①
以为他们的精神与新诗无可沟通” 。在昌耀身上,
和大漠孤旅的焦渴。当然,最可怕的是巍峨的屏障
字,/谁就自认为是个失踪的人 。”(米沃什 :《使
诚的精神,在昌耀笔下也可以读到:“那些庙堂的祭
命》) 他们同样都在“幽独处乎山中”的经验中,
司,/那些神圣的卫道士,/莫不是无耻窃贼?/莫不
使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相激发、相呼应。屈
是江洋大盗?/我不能解释,/这些人怎会披上炫目的
原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当地的山川人物、民俗风
追寻良知的净土,恰如昌耀所说,俄罗斯的魅力在
子与形枯影瘦的诗人呵。他们的生命可称作“一部
于“它的磨难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有关”③。因为无法
行动的情书”,他们的诗文都蒸馏着血气:动情于生
遏止那追求,哪怕是披着屈辱的外套,也要弹冠振
命的沉重、困惑奋激于人类的命运。昌耀曾在 《艰
衣,申诉到底。
难之思》 一文中写道:“我说不准究竟是哪一位诗人
可以说,对“端直”的热爱是屈骚精神的核心:“苟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的雪山诗篇魅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的雪山诗篇魅力当我们踏入昌耀的诗歌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就如同一幅震撼心灵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力量与思索的雪山之境。
诗的开篇,诗人便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峨日朵雪峰那险峻的侧峰。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简单的一句,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它既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巍峨雪山时的敬畏,也透露出一种虽竭尽全力但仍有所局限的无奈。
这种复杂的情感,瞬间让读者与诗人一同置身于那高耸入云的雪山脚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人类自身的渺小。
在这片雪山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丰富而生动。
“锈蚀的岩壁”,那是岁月侵蚀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雪山历经的沧桑;“雄鹰”在“雪线”上盘旋,展现出一种自由与高远,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坚韧与挣扎。
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雪山世界。
昌耀的语言平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
他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雪山的壮美与冷峻。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感受,正是诗人语言魅力的所在。
而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峨日朵雪峰之侧》更是蕴含着多层的内涵。
一方面,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雪山的雄伟、威严,让人类在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但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自己的攀登和坚持,展现了人类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雪山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但又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昌耀在诗中所展现的坚韧与执着,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一种写照。
他用诗歌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人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信念,勇往直前。
风雨雷电中的命运苦旅——再读昌耀
晚期 , 又跌入 肉体上的痛苦。面对最后 的毁灭 , 他 他在 电话 中以微 弱的声音 ,交付 千里之外的燎原 个重托 : 帮他审校订 正即将付梓 的《 昌耀诗 文总 集》 。可见他对燎原情义和能力 的信任 。沉痛 中的 燎原 , 当即接 受了这 一托付 并发愿 , 要为 昌耀写一 部 评传 。 同样是诗人 , 已成功 写 出了《 子评传》 并 海 的 燎原 , 一次更 出色地 完成 了他 的立愿。正是《 这 昌
耀评传》 让 我们这些诗界 以外 的普通读 者 , 昌 , 对 耀 的诗有 了直接准确 的理解, 我们可 以不费力气、 不费猜想, 一步跨进 昌耀的精神世界 , 昌耀的地 对 位有一个正确 的判断。“ 从伤残苦涩 中走 出来” 的 昌耀 ,就心灵 的能量、 “ 精神 的饱满度、 建造 的激情 而言 ,在 以苦难为底力 的一轮又一轮的艺术堆垒 中”终 而“ 向了强盛 的顶峰。” , 走 燎原认为, 从某种
方式。我想, 这也正是 昌耀抗拒现实和多舛命运的 种方式 , 而且是一种有效 的方式 , 而, 管苦 然 尽 难 带着一大笔黄金找他 , 却是几十年后才兑付。因 此, 雨雷电是他的宿命 , 风 是上天对他高贵灵魂的 反复 试探 , 的诗 证 明 , 通 过 了上 天 的考试 . 他 他 。这 使 我 不 由得 想 到 陀斯 妥 耶 夫 斯 基 的 话 : 我 只 害 怕 “ 件 事 , 怕我 配 不上 自己所 受 的痛苦 。” 我 我要 说 , 昌耀完全配得上他的痛苦。 可 谁 会 想得 到 呢 , 苦 干他 是 无 尽 期 的 , 痛 当精 神上 的痛 苦 结束 , 享 受 荣 誉 和愉 悦 时 , 该 因为肺 癌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昌耀的诗《高车》读后感
昌耀的诗《高车》读后感我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朋友画了一副架子车的油画准备参加全国比赛,他给这副画起名为丰碑,让我看看名字起的好不好,看了朋友的这副架子车油画,使我情不自禁想起了著名诗人昌耀的诗《高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宁上学时读《昌耀抒情诗集》,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高车》,说实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昌耀的大多数诗读起来十分晦涩难懂,而这首诗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出身的我毕竟对我们青海的骡子车、架子车比较了解,尤其是架子车不仅见过,还亲自使用过,直至今日部分农村还在使用架子车,但不久的将来,架子车像骡子车一样会被彻底淘汰,变为历史。
我想这也是我的画家朋友之所以给他的架子车油画起名丰碑的原因之所在。
《高车》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是青海的高车而从岁月间摇撼着远去者仍还是青海的高车呀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这首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来青海的第三年,21岁的他就写出了这么气势恢弘赞美青海的诗篇,不能不令人折服。
燎原先生在《昌耀诗文全集》序言中说“所谓高车者,不过是当年西北各地那种极普遍的牛挽或马拉的大木轮车。
”我问过年长者,至少在解放后牛挽或马拉的大木轮车在我们青海已经淘汰了,这种大木轮车也只有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过,不知穆旦先生的著名诗作《赞美》当中的骡子车是不是这种大木轮车。
我想昌耀先生在当年看见的高车肯定是牛挽或马拉的胶轮车,还有人拉的架子车,尤其是人拉的架子车。
当年经济落后,条件很差,人们搞生产离不开骡子车,尤其是架子车。
“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是青海的高车”这样的诗句足以证明这一点。
今日重读这样的诗句,我仿佛看见建设者们挽起袖子拉着架子车在水库工地上奔驰的身影,我仿佛看见农民兄弟们起早贪黑拉着架子车平整土地的情景。
这样的诗句预期说是赞美高车,还不如说是讴歌那些英雄一样的轰轰烈烈的劳动者啊!“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诗人除了赞美还预言历史,从这个角度看诗人是一位预言家。
昌耀体诗歌的特点
昌耀体诗歌的特点
昌耀体诗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深沉:昌耀的诗歌情感深沉,常常表达对生命、历史、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2.语言简练:昌耀的诗歌语言简练,常常以简洁、凝练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
他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意象独特:昌耀的诗歌意象独特,常常以自然景象、历史事件等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西部地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山川地质地貌场景等的描绘和挖掘。
4.节奏感强:昌耀的诗歌节奏感强,常常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和运用,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和感染力。
总之,昌耀体诗歌的特点在于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独特和节奏感强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昌耀的乡愁读后感
昌耀的乡愁读后感
昌耀写的乡愁啊,就像一把小钩子,悄悄地勾住了我的心。
读他的诗之前,我以为乡愁就是那种很直白的想家,想老家的饭菜,想老家的小伙伴啥的。
但是昌耀的乡愁可不一样。
他的诗里,乡愁像是被装在一个神秘的大盒子里,打开一层还有一层。
就说他描写故乡的那些景象吧,不是那种简单的描绘,而是带着一种很深厚的情感。
就好像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灵魂,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和故乡的土地、天空对话。
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好像跟着他的文字踏上了那片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而且他的乡愁还带着一点苦涩。
我想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一样,对故乡的怀念有时候是因为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是觉得城市的繁华里少了故乡那种质朴的味道。
他的诗让我想起我自己,我虽然没有像他那样经历很多的漂泊,但是偶尔也会想念小时候在家乡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
昌耀的乡愁诗还让我觉得,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地方,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不管我们走多远,故乡就像一个灯塔,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亮着。
他用那些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把乡愁这个东西写得像一首悠扬又略带忧伤的曲子,读完之后,那曲子还一直在脑海里回荡呢。
昌耀的乡愁诗让我对这个本来很熟悉的情感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重新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
日出昌耀读后感
日出昌耀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这诗里有股子劲儿,像是大地深处要破土而出的力量。
他写日出,可不是那种小清新的、软绵绵的描绘。
那太阳就像是一个被宇宙憋了好久的超级能量球,“逐出风的巢穴”,你看这词儿用的,“逐出”,感觉风的巢穴就像个监狱似的,太阳是带着一种冲破一切的霸气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早上不想起床,但是被老妈一把掀开被子的那种感觉,太阳就是这么不容置疑地登场了。
而且昌耀写的日出不是那种孤立的美景,它和整个大地、天空,还有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牵连在一起的。
他说“从视野尽处的弧脊,有一火轮掣动”,这个弧脊就像是舞台的背景,火轮在上面开始表演。
我仿佛能看到在那遥远的天边,天地相接的地方,先是一点光亮,然后慢慢地扩大,就像一张大饼被逐渐摊开(虽然这个比喻有点滑稽,但真的是那种感觉,从一点点到满世界都是太阳的光芒)。
诗里的那些描写啊,感觉昌耀把自己都当成了一个迎接日出的小卒子。
他像是在太阳面前跪拜的臣民,但又带着一种对生命新开始的渴望和敬畏。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凿子,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地刻出一幅宏大的画面。
我觉得昌耀可能是想通过写日出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管有多少黑暗和沉闷,就像夜晚总是会过去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个震撼的日出时刻到来。
这个日出是希望的象征,是所有被压抑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的号角。
每次我读完这首诗,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哪怕前一秒还在垂头丧气,这时候也想抬起头来,对着天空喊一句:“来吧,不管啥困难,就像日出一样冲破它!”这诗啊,真的是越读越有味道,就像一瓶老酒,刚开始觉得有点烈,但是慢慢地就品出了那股醇厚的韵味。
昌耀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师,用他的文字让日出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洗礼。
仁者昌耀诗歌鉴赏
仁者昌耀诗歌鉴赏
昌耀的诗歌体现了始终是精神高高在上的贵族气质,是对修为与担当的自我立命。
这种执拗的立命,来自一种神圣的人格期许。
昌耀一生都在默守一种儒者人格。
他的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抗逆的勇气和对善恶的深刻理解。
在《仁者》这首诗中,昌耀用“人生困窘”来形容生活的艰难,但他并未停留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而是通过“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进一步用“四周都见血迹”来强调生活的残酷,但也强调了“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这种对生活苦难的直面和对道德义务的坚守,显示了昌耀作为一位儒者的担当和勇气。
总的来说,昌耀的诗歌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生活、爱情和人性。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我们理解人性、生活和道德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昌耀现在是夏天赏析
昌耀现在是夏天赏析
昌耀的诗总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像现在是夏天这首诗。
昌耀这个人啊,他的经历很坎坷的,这些经历也反映在他的诗里。
他的诗风很硬朗又带着那种对生活深刻的感悟。
在现在是夏天里呢,从诗的意象上看,夏天这个意象就很有趣。
夏天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是炎热的、充满活力的。
昌耀笔下的夏天也有这种感觉。
他可能会描写夏天的阳光,那种炽热的、晒得大地都发烫的阳光,这就像是生活中的热情或者是那种强烈的生命力。
再从诗的语言来说,昌耀的语言很有力量。
他不会用那种软绵绵的词,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经过锤炼的。
比如说他描写夏天的某个场景,用词就很精准,能一下把那种夏天的感觉砸到你心里。
还有诗的结构,他可能会用一种独特的结构来展现夏天。
也许是从早晨夏天的样子开始写起,慢慢过渡到中午、傍晚,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带着读者一点一点去感受夏天的不同时刻。
从情感上看呢,昌耀在诗里传达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
有对夏天的喜爱,因为夏天的生机;但也许还有一丝别的情绪,可能是夏天的炎热带来的烦
躁或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毕竟夏天总是过得很快的。
概括来说,现在是夏天这首诗,通过昌耀独特的视角、有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和复杂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夏天,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昌耀这个诗人和他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耀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体现出对昌耀先生在推动中国诗歌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种极大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在没有听燎原老师的这堂课之前,对于昌耀先生的诗歌是知之甚少,本次课程中燎原老师对昌耀先生诗歌里面涉及到青海的很多意象和物象的密码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较为全面的概述了昌耀先生诗歌与整个人生的关系以及他的语言艺术特征。
虽然燎原老师讲的比较全面、深刻,但对于昌耀先生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非常的浅显,所以结合燎原老师的课程及相关资料,简单阐述一下我对昌耀诗歌的一些理解。
昌耀的诗歌有着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他的写作基本上并不追踪时代的流俗观念,也即不追求写作的外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他更青睐青藏高原自然景象和民族风情,所以在他的诗歌中更多的是显示高原民族的独特风采。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说他是“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诗人”,的确如此,在他那个时代的人,更多漂在生活的表层,反反复复吟着浅溥的颂歌,而他却完全脱离了那个时代基本的诗歌语境和语言方式,无视当时的诗歌时尚,仍然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写作,发出自己的心声。
昌耀先生的《慈航》与《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在本次课程中,印象比较深刻,其实我们可以看作是他自传体的诗歌,这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体现出他诗歌的特色和风格,有着很强的时代感,讲述了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字案将他打成右派,流放至一个藏族农场,在这期间,他得到牧民的收留和保护,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并为他生了孩子,所以他对西部高原怀有一种崇敬的感恩之情,在诗歌中他把当前的苦难当作是老天的恩赐,这不仅也体现出昌耀是对于生命的仁爱,更是对大地万物的大爱。
而流放中的昌耀,正是在这个恪守着人类古老慈厚德性的高原民族身上,获得了使其生命复苏的爱,也使他自己感应并获具了博大悲悯的爱的情怀。
昌耀的诗歌能够给人一种启动,让人引发深刻的思考,通过他的诗歌能够了解一个时代的烙印,感受一个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读出一个人的思想和背后的故事,对于他的赞美和评价,借用燎原老师的话,“他是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是来自青藏高原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的气质,是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是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