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小结

合集下载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的区域性差异和创新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和应用等方面。

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斯宾格勒(1990)提出的“创新链”理论和劳伦茨(1998)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斯宾格勒的“创新链”理论主要关注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强调创新的微观基础。

而劳伦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则更加注重创新的地理集聚性和系统性,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

主要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构成的创新网络。

该网络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三个要素。

创新主体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过程指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创新环境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创新集聚创新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创新主体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集中存在,并通过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聚可以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创新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和集聚外部性的作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资源交流为基础的复杂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传播,扩大创新主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可以包括产业联盟、科研团队、创新合作等形式。

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应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因素。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_以南京为例_王春梅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_以南京为例_王春梅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以南京为例王春梅(南京大学,南京市委党校,南京,210000)摘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南京为案例来分析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展和进化的过程,根据区域创新体系中行动者所处位置和角色的不同将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和共同行动者三类,通过追踪行动者的行动我们发现区域创新体系中核心行动者经历了从政府到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科技创业创新人才成为转译者来表达各行动者利益并进行互动、磋商并联结起来形成行动网络,同时联结行动者的手段也从政府主导政策向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演变。

最后指出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政府从通过更多的服务来加强行动者网络联结的强度、缩小网络联结的长度、扩展网络的范围;政府与大学要建立基于利益共享联结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行动者网络科技人才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C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将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每个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创新路径各不相同。

南京作为一个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也一直在进行着区域创新发展的探索,如何吸引科教资源融入区域的创新活动一直是南京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本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追踪区域创新体系中行动者的互动、联结、转化和协同过程,分析行动者网络联结、转译的原因,并对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要内涵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是法国学者拉图尔、卡龙、劳等人创立的,拉图尔在1987年出版的《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书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阐述了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人和非人的因素(如技术等)都可以成为行动者,非人行动者的意愿需要通过代言人来表达;并用网络这个词将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其中,认为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依赖于这些异质性要素的组合、联结和扩张。

创区工作总结

创区工作总结

创区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创区工作,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我想对这段经历进行总结。

首先,创区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

在创区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思路,寻找新的创意和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创区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往往需要和不同领域的人员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资源,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

另外,创区工作还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和抗压能力。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不断地解决问题,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创区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很多素质和能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相信这些经验和能力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创区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区域创新系统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在 的 问 恩 存 r . 1 目 标 蝴 r _ — 1 誊 质 量 r . I 产 姓 H 品
剑堑旦 握 1 l创 新执 千 亍I l产品 生 产
图1 区域 创新 系统 视野 下 的企业 技术 创新 过程 模型
2 区域创新 系统视 野下 的企 业技术 创 新过程模型
s y s t e m. Th e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t h e p o l i c y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wh i c h i mp r o v e t e c h ic n a l i n no v a i t o n p r o c e s s o f e n t e r p i r s e s .
根 据 创 新 系 统理 论 和 P a p i n n i e m i( 1 9 9 9 )提 出的 过 程 创
从上述模型可 以看 出,政府根据高等学校 、企业和研究 机构 的建议 ,结合市场状况和 国家产业 发展 战略制定产业政 策 。R 。 和 R : 这两个环节直接影响产业政策制定 ,充分考虑企 业 、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技术现状 ,人力资源状 况和市场发 展趋势 的产业政策能够指导企业制 定正确 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
K e y w o r d s : Re io g n l a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E n t e r p i r s e ; T e c h n i c l a I n n o v a i t o n P r o c e s s
伍虹儒
( 攀枝 花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 1 7 0 0 0 )
【 摘 要 】根据 区域创新 系统的观 点,企业的技 术创新过程 不是孤 立进行 的。在技 术创新过程 中,企业和政府 、高等 学校 、

系统规划:区域发展导向下的规划理论创新框架

系统规划:区域发展导向下的规划理论创新框架

“ 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贯穿了系统思维 单一 的城市 空间合理布置发展到城
代城市 规 划体 系” ;盖 迪斯 (a r K P ti c 创 造 、人 类 和 谐社 会 生 活 的促 进 等 。
的精神,建立了 “ ~个 比较完整的现 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脉 的延续和 批 、执行、检查到规划实施效果的反 G de ) “ e d s 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 这些 目标涉及社会、经济 、文化 、历
来模拟城市某一 系统 或多个系统 的 以解决城市规划的科学 “ 量
化 ” 问题 。
种流动 、相互关联 、由经济和社会活 变化规
目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也就是说参与城市建设活动的投资利 益主体是多元的,其预期效用也是多 元的。要把不同预期效用的投资利益
主体 的城市建设活动引导到建设高质 量的城市环境上来,就必须用系统 的 同时,城市规 划的实施过程本身 也具有系统性,城市规划从制定、审 省和评价是一个完整、循环往复并不
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
论也体现 了比较 明确的系统规 划思 史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几乎囊括了人 个完整的系统。
想。毫无疑问,现代系统理论的建立、
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但这些 目标不是
发展和应用,使城市规划的系统思想 单一或互相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相 实现了由原先感性的、不 自觉的认识 互促进 、相互制约甚至相互阻碍的复 观向理性的、自觉的认识观的飞跃。
市是复杂的系统,是不同区域位置的 改变,城市被 当作包含一系列特殊空 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因 此,系统规划理论将重点放在 了功能 活动、城丁 力和变1 ,并 出需要 黼 扯 提
为 了一项 系统性 的规划 。
的。城市建设活动 涉及 国民经济 的 的功能 目标 ,但其 实现 的功能往往 是单一的,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功 他设施 ,同时其又在不同程度上为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
域创 新系 统 。因此 ,创新集群 的形成和 发展 ,不论 是对于 国家 和区域综 合创新 能力 的提 升 ,还 是对 于 国 家 大学科技 园发展具有 重要的推动作 用 。 从 国 内外相 关大学科技 园的研 究文献来 看 ,大 多集 中在大 学科技 园 的发展 模式 、运 行机制 和绩效评
第 2 期第 7 8页
毛才盛: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 究
21 0 2年 6月
发展 ,从小到大 、 由弱 到强 ,开创 了一条 中国特 色大 学科技 园发 展之路 ,在服 务经济社 会发展和 创新型
国家建设 中取得 了显著 的成绩 。至 此 ,已有 国家 级大学科 技园 8 ,涵盖 了全 国 2 6家 4个省 ( 区、市) 的 4 0多个 大中城市和 10多所高校 ,孵化面积 893 平方米 ,入驻研发机构 13 ,全 国呈现 出一个 大 2 2 _万 25家
化 、企业化 的运行 手段 未能得 到有效 的运用 。大 多数大 学科技 园与政府 、企业和 大学 的联络 机制 不全 , 与市场 和社会服 务史撑体 系 的联接 不畅通 ,缺 乏区域创 新资源整合 的能力 ,其 科技成果转 化和产 业化效
应并 不明显 。
22 多数 园区产业规模 过 小,无 法实现真 正的 集群发 展 .
价 等方面 ,而对 于如何从 区域 创新 系统 的角度 来建 设大学科技 园 的研 究却颇少 , 即使涉 及到这 方面 ,也 只是总 结它们成 功的实践 ,为 我 国大学科技 园 的健康 发展提供 些许可借鉴 的经验 。 何 谓区域创 新体系 ?区域创新 体系是 指在特 定的经济 区域 内和特 定 的社会 经济 文化背景 下,各种与 创新相 关联 的主体要素 ( 实施创 新的机构 和组织 )和非 主体要素 ( 新所需要 的物 质条件 ) 以及协调各 创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综述

2 区域创新 系统 的要素组成 、概 念框 架与基本 类别
2 1 R S的要 素 组 成 . I
在 现有 文献 中,不同的学者对 于 IS的组成 和结构都有 l l
着 自己 的理 解 。 Wi 19 )认 为 ,从广 义上讲 RS应该包 括 :( )进 i 95 g( I 1 行创新 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生产企业群 ;( )进行创新人才培 2
文献 标 识 码 :A
的系统 方法在区域环境 的具体应用 ,与此 同时 ,它 也伴随 着同期 的产业经济 、区域经济 、经 济地 理、学习经济 和网络 理 论 的研 究 热 潮 而 得 到 蓬 勃 发 展 。 很 多 学 者 认 为 RS并 不 是 I 正式的理论 ,而只是一个 正处于其 发展 的早期 阶段 的概念框 架 。本 文 的研 究 目的 就是 从 概 念 内 涵 、要 素组 成 、概 念框 架 、 基本类别 和实证研究进展对 RS的现有研究进行 梳理 ,以为 I 本领域将来 的研究提供一定 的指导和借鉴。
域 的理 论和 实证 研 究提 供 一 定 的借 鉴 。
关键 词 : 区域 创 新 系统 ;要 素 ;概 念框 架 ;研 究 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16 . 7 15 0 区域 创 新 系 统 ( ei a In vt nSs m,R S 是 创 新 R g nl n oai yt o o e I)
研 发 机 构 和 大 学 、培 训 机 构 、 金 融 机 构 和 相 关 的 服 务 机 构 0 。B ea等 人 (0 6 认 为 企 业 、公 共 管 理 部 门 、创 新 us 20 )
t e uoe ,而 后来 由 Bazk和 C oe等 学者 在 19 h N wE r ” e p rcy ok 98 年 对 这 个 专 题 所 作 的 一 个 综 述 性 的论 文 集 则 推 进 了 R S概 念 I 的传播 。此后 ,大量的学者都开始投入到对 RS的研究 中来 , I 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不同的学者在 区域层面上探 讨创新 系 统 时所 给 出的 R S的 定 义 也不 一 样 。尽 管 各 有 侧 重 ,但 还 I 是 突 出 了一 些 共 同 的 观点 ,如 C oe( 9 8 ,A hi ( 9 7 ok 19 ) se m 19 , 20 ) 05 ,黄 鲁 成 (00 ,任 胜 钢 ( 0 6 等 学 者 在 R S的 定 20 ) 20 ) I 义 中 强 调 了 制 度 的 重 要 性 ‘ ; K sa e (0 2 ,B ea和 ot i n 20 ) us in H i 20 ) e s(0 6 ,王缉慈 (0 1 ,胡 志坚 和苏靖 (9 9 j 20 ) 19 )等学 者在 RS的定义 中突出了创新网络的地位 ;A hi 和 I ke I se m s sn a

区域创新测度的新探索——三螺旋理论视角

区域创新测度的新探索——三螺旋理论视角

区域创新测度的新探索——三螺旋理论视角作者: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张红波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6期摘要:随着我国区域创新战略的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定和创新过程的监测日益重要,只有进行深入的创新测度与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然而目前国内对区域创新测度的研究缺少基础理论指导和切合实际的测度方法,特别是在省市级层次。

本文提出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采用三螺旋理论作为基础理论,综合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测度方法,尝试设计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测度,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打下基础。

关键词:区域创新测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时代,谁在知识与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逐步实施,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有效的评价体系或“创新标尺”对区域创新实践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宏观调控。

在这一方面, 自2000年以来,OECD组织及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投入研究力量,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测度技术、方法和研究报告;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也相继发表过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为摸清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实力,明确发展中的障碍和差距,为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实施创新政策,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创新测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也缺乏对测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比较检验;此外,本土区域化指标体系研究更为匮乏。

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区域创新的实践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区域创新测度研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即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利用三螺旋理论框架,探索涉及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产业各方的区域创新测度的新理论框架,特别是将政府的作用评价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凸现我国政府拉动式三螺旋[1,9] 的作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析。

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

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

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区域创新系统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迄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不少中外文献。

本文将首先概略描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王核成、宁熙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陈德宁、沈玉芳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引言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地区产生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区域创新,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评述和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概述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即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 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e和Morgan在19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创新不再是企业个体的行为,而是地区内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地区内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并强调了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对创新的重要性。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活动,还涉及到地区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不同的主体之间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转移实现创新。

2.地理距离的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地理距离对于创新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邻近性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加强地区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

3.各种创新主体的互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种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创新过程中相互合作和互动。

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促进创新的发生和传播。

4.创新政策的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政府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创新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系统中各种主体的互动和创新过程的具体情况。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深入剖析创新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揭示其内在机制和关系。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研究

e r a t e s mo o t h l y .T h e k n o wl e d g e l f o w e x i s t s i n e n t e r p r i s e s ,c o l l e g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 p a p e r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l f o w a n d t h e l a w o f e v o l u t i o n b e t we e n d i f f e r e n t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a n d i f n d s o u t t h e b o t t l e n e c k s f a c t o r s wh i c h h i n d e r s
伍 虹 儒
( 攀枝花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攀枝 构之 间知识流动有助 于区域创新 系统顺 利运作 ,这 些流 动发 生在 企业 、高等 学校
和研 究机 构 之 间 。从 研 究我 国 区域 创 新 系统 知 识 流 动 的 角 度 出发 ,研 究 不 同机 构 知 识 流 动 的 状 况 和 演 化 规 律 , 找 出知 识 流 动 的瓶 颈 , 并提 出建 议 。 关 键 词 : 区域 创 新 系统 ;知 识 流 动 ;演 化 中图 分 类 号 :F 2 0 7;G 3 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0 1 — 0 1 6 9—0 5
1 区域 创新 系统 知 识流 动指 标
动 者紧 密连 接 在 一 起 的社 会 知 识 网络 的一 部 分 ,科 技 期刊 传 播 是 创 新 过 程 中新 知 识 、新 技 术 的 生 产 、 开 发 、扩散 和 应 用 中 的一个 重要 环 节 J 。科 技 期 刊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有幸参与了许多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
在我将就此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想谈谈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通过深
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开发了一款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智
能控制家电、智能安防监控、智能环境感知等功能。

这款系统不仅
提高了家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还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体验。

其次,我想分享一下我们团队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成果。

我们
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一套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农田
土壤、气候、作物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农
业生产管理方案。

另外,我还想介绍一下我们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技术。

我们
引入了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和自
动化。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
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创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改善。

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应用创新技术,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一)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一)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一)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RIS)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Cooke,1996)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迄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不少中外文献。

本文将首先概略描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1996)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王核成、宁熙(2001)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与战略路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与战略路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与战略路径——区域创新生态系
统理论视角
屈西西
【期刊名称】《高校教育管理》
【年(卷),期】2024(18)1
【摘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发展具有自身逻辑范式与特质。

本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是在创新生态环境变化、辅助性创新主体成形、区域高阶发展矛盾产生等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支柱性创新主体,并在与前者的自组织互动中,通过“隐形冠军”式定位、“专门化”经费与法律保障、“雁阵模式”国际化团队建设以及“高灵敏度”机制设计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于此,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坚守自身“新”特征,摆脱“旧”式路径依赖,走向多主体共生协同发展新局面。

【总页数】12页(P101-112)
【作者】屈西西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的理论视角
2.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路径研究
3.制度变迁视角下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理论内因、演进逻辑与治理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6)2.1 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性 (8)2.2 韧性的概念及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9)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10)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评价体系 (12)3.1 韧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 (13)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实证分析 (14)3.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5)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策略 (16)4.1 政府角色与政策支持 (18)4.2 企业参与与创新驱动 (19)4.3 社区参与与共享经济 (20)4.4 教育与人才培养 (22)4.5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23)五、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25)5.1 案例选择和介绍 (27)5.2 案例中的韧性治理策略实施情况 (28)5.3 案例成效评估和启示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32)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33)一、内容描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人才流动等。

这些挑战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制约条件;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理论模型,明确其内涵、目标和原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策略和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创新理论一、创新1、创新的提出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两个伴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区域经济的个性化。

阐释: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地区域化特征,从此意义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创新理论出现的原因:2战后至70年代中,西方主要国家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创新并没有处于突出的位置。

因为市场的扩大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当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从而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势头普遍减弱→需求日益差别化→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在今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所以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层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所在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3、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含义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

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包括经济周期本身,都归因于创新。

德鲁克:创新并非在技术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解析:创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资源,换言之,创新是由有创造财富潜力的资源组成。

这里的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

总结:内涵丰富,影响范围广泛。

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设计、新的生产过程,新的营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

由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构成。

科技界的创新: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探索、新成果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带来市场价值创新=新+市场价值创新的范围分类1、企业系统创新。

指企业整体的创新内容。

既包括在产品、工艺或流程方面的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体现企业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

2、区域系统创新。

指区域内整体的创新内容。

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多方面。

(硅谷、深圳)技术创新的方法分类:1、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

具有率先性。

优点: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在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独占性的垄断地位,牢固的原料供应系统和销售渠道,获得超额利润。

缺点:投入巨大(巨资研究开发,一流资金,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一流人才,一流的研发水准)高风险:自主研发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美国,索尼,LG)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市场开发难度大,时滞性强。

(市场开发投入收益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易被侵权(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适合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

2、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成功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区别于简单抄袭,低投入、低风险、耗时短、市场适应性强。

)3、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

集中于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

技术创新加快+技术竞争激烈→利用外部力量和资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优点:创新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问题点:不能独占创新成果,无法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改变过去以资源投入获得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资源主导型经济是指其社会经济是以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的国家或地区)1、需要思考:何为资源主导型经济?为什么要改变?向什么方向转变?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中,区域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区域创新:是针对不同的区域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自然资源、资本、人才等)和经济、文化特色、发展适合本区域的创新成果,并最终形成产业化优势。

(传统理论中往往忽视创新、知识作用的凸显,重点强调区域的资源禀赋。

认为地区间经济和技术落差是刚性存在的,并基于直线进化的假设已开始就将不发达地区置于不利的分工序列,且此得出区域的梯度转移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趋势,两个伴生,反作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经济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

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聚集于有个性化的地区。

现象:研发和开发在全球范围的流动,知识资产融入市场。

业务外包迅猛发展,企业形式日趋多样,特许连锁风行全球。

新企业选择新地区去创业,跨国公司投资指向有竞争力的区域,区域内创业活动增多。

三股力量:企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化知识资产的集聚、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定向化选择。

效果:促成了区域崛起,加速了趋于个性化发展。

1、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创新现象—企业群。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由供应商(上游企业)-企业-销售商(下游企业)-消费者产业价值链。

(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价值链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集聚,构成协作与竞争的企业关系系统---企业群。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这种聚集不再是基于节约成本的空间安排,而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的复杂系统为中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哈佛-迈克波顿“竞争优势”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空间集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如供应、制造销售、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等,都可以集聚。

未必是在同一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必单个孤立的厂商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因为:A、能够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形成,关键设备和服务变得更便宜更好。

B、企业能集中精力于他们最擅长的事,其他业务由更好的承包商处理。

C、地理上的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即企业的空间聚集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

2、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知识(科学技术)。

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资源比较: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特点越用越多,创造的财富可以成几何式增长。

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传播和运用激发了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根本。

(该如何理解知识资产化?)三、区域创新差别一、区域创新差别的框架1、在研究创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在整个体系上存在创新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奥地利学者麦尔、托特林提出了一个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构型框架(系统)。

内容:1、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出发,因而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

(包括所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伙伴和竞争对手)2、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核心技术处于中心地位。

(独特的、产品、生产工艺、营销模式等)创新表明企业核心技术的变化,(如引入新产品和方法,或者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变化)是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如研究或教育机构的状况;劳动力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2、企业所处行业的环境,即市场特征。

(涉及到竞争的强度;竞争方式;以及企业所能看到的技术机遇。

3、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同他所选择的主体保持密切关系。

(如稳定且长期的供货关系和客户关系,同大学保持技术联系等)4、政府。

可通过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区域政策影响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对容易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融资、咨询、税收、培训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较容易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区域作为技术和创新政策作为主体的意义,正是因为区域机构(政府)能更好地认识各自区域的特点。

内部因素:1、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性。

(之间相互影响)2、企业规模(1、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

2、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创新项目的规模)网络:如合作稳定的客户、大企业间的相互交叉市场:竞争方式、竞争强度、技术机遇等公共政策:科技政策、创新政策、技术转让政策战略:竞争优势的类型、冒险能力等组织:如企业组织地位、规模、技术水平本地环境:科技信息密度、劳动力技能等创新类型创新强度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通过与大企业的紧密联系a、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b、对大企业中有一定的作用。

(如订单的要求要使中小企业努力适应)二、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1、区域环境因素,其作用可分为两类,然而在现实中是紧密交织的。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创新(创新的生产)、过程创新(创新的吸收)对区域环境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针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a、高技能的劳动力。

b、理工经济学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c、与企业相关的服务(机构)d、供应商群e、有规模的市场和良好的进入途径。

f、便利的人员运输设施。

g、融资渠道。

针对过程创新的吸收:a、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密集程度。

b、技术转让方企业或企业服务的现存状况。

c、公共技术咨询或转让机构。

d、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

2、区域企业结构(也是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a、行业结构区域创新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行业结构差别。

理由:产业经济学(定义)---行业是企业活动的经济和技术环境-------决定了行业内技术发现的动力、需求动力以及竞争压力等重要的框架条件。

# 新兴产业(或相对年轻的产业而言)------各方面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产品创新-------容易实现技术进步。

特点:技术集约型-行业(化工、制药、电子信息、汽车和航空制造等)# 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机遇较小----新的设备、或方法的创新------创新空间小、创新压力大。

资本密集型或规模效应型:纺织、服装、金属产品加工。

b、企业规模的大小。

1960年代,大企业被视为创新的发动机。

原因: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不可分性。

创新项目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和巨大风险性。

80年代后,这种观点开始分化-----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凸显(无官僚化机构、高度的灵活性、同客户的直接接触、直接涉及运用领域)各自特定优势—形成创新过程分工:大企业在创新的持续性研究活动有优势。

小企业迅速完善产品或方法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这种分工导致合作和网络的形成。

四、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所谓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主要是指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创新活力一直充沛,而有些国家则不是这样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根本上讲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制度安排。

国际上经济理论研究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表明,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