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者提高国学素养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企业管理者提高国学素养的重要性
普通的企业管理者,使用工具和术法来管理公司;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通过领导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

但二者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运用层面,并不是真正的管理智慧的生发。

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他的修炼,一定是人格和灵魂的修炼,是道法和智慧的修炼。

这样的管理者,明了万事万物的本源本质,举手投足都顺应组织、社会、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作出的决策也必然是明智而且最合时宜的。

而国学,提供给了管理者从平庸晋升为卓越的完美路径。

二、企业概念的传入和企业管理者的责任
企业一词源于日本民治维新之后以及中国戊戌变法之后,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与制度的过程中翻译而来。

所以企业在我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和科学内涵的社会经济组织,并非是中国土生土长存在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形式,从原始的手工作坊,到扩大规模分工细化的工厂,再到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现代企业,无论是西方企业还是本土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和社会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所需的产品服务,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建设,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说,没有现代企业,就没有商品经济和全球化贸易,就没有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企业的存在,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传承。

伴随着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理人这一职业随之产生。

专业化的经理人团队,构成了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活动负有重要责任。

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他不应该仅仅是对企业盈利负责,还应该对兼顾和平衡顾客,员工,社会,股东等各方相关者利益负有同样的责任。

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仅是有胜任管理者职位的管理能力,还应该需要有商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的企业管理者,才能有高远的视角和全局的谋划,更好的带领企业在平衡与不平衡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中,在产业竞争环境中,在社会自然环境中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维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够通过行使各项管理职能,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调动组织内外部资源,实现组织的经营发展目标,而且还应该会行使领导职能,对组织成员和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领导力的管理者,通过人性化领导艺术的施用而不是使用机械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励组织成员,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唤醒组织活力,从而提高
组织绩效,更好的服务于组织目标。

关于管理者领导能力的修炼,经典的领导力五力模型,从领导者实践中提炼出了领导者必备的包括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在内的五项领导能力,对管理者领导力的修炼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三、国学思想的核心主张
国学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儒释道三家为主干,其他诸子百家和文学艺术传统习俗为枝叶。

企业管理者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研究儒释道。

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和主张,有的人从出入世间的角度出发总结为:“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治世”之学,道家讲“养生,遁世,穷万物”是“治身”之学,佛家讲“见性,救世,通万有”是“治心”之学。

但我认为,儒释道三家都既是出世法又是入世法。

儒家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行己身从凡人到君子到圣人境界的次第逐渐上来,然后是“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偏向入世,其本质是“积极入世”之学,但你不先慎独己身,不先修好自己的道德,就无法入世治世,所以欲入世,必先出世。

道家注重个人的修炼但也讲入世,道家经典《道德经》很大篇幅都在讲的如何效仿“天之道”行“圣人之道”,告诉统治者要如何“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没有作为或者什么都不做,无为应该理解为是顺应自然顺应民意,自然
而然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道家修炼,一般都是出世修炼,丹道内丹修炼以打坐观想为主,外丹修炼即炼丹术,基本上也都是自己和自己玩。

但纵观历史,每当时代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总是道家出现拨乱反正,然后“功遂身退”行天之道,这是何等的心胸和气概。

所以道家也讲出世,出的是“路见不平”、“功成弗居”之世。

佛家大乘佛法,讲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不仅自己要成佛,也要普度众生,让众生成佛。

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即是佛家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体现。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可见佛家之学,即是出世法又是入世法,其本质是救世法。

儒释道出世、入世、治世的修行路径,和企业管理者先要管理好自己,然后才是影响他人,进而造福社会的成长路径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我认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国学素养的直接依据。

四、企业管理者的成长路径
管理者从普通到优秀联盟的成长,主动提升管理能力,修炼领导力以及培养商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必经之路。

但如果管理者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是的停留在学习工具术法层面,停留在模型和手段的研究上面,只是精通战术,就有可能陷入“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境地,就
算把工具技巧运用的出神入化,也不过是虚有其表,不明其里,得不到真正的管理智慧。

而国学,提供给了管理者从优秀晋升为卓越的完美路径。

管理者的国学素养,直接决定了管理者的层次和思维高度,决定了管理决策的全局性和正确性。

研究国学,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是追求高远的管理者日常修炼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依循国学主张而修行己身,是管理者获得真正的管理智慧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企业管理者的成长以及提高国学素养主要是勤修“戒定慧”。

“戒定慧”是佛家修行的法门,但是儒家和道家同样是修持“戒定慧”从而获得智慧的。

对于管理者来说,“戒”的第一层含义是管理者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戒”的第二层含义是管理者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管理科学和积累管理经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行事,不要超出边界和底线。

管理者修“定”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处变不乱,遇事不惊。

管理活动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我们没有办法事先预测的事件和风险,这个时候就需要考验管理者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

制心一处,着眼于最终的结果和目标去处理决策,就不会盲乱。

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勤修“戒”和“定”,慢慢的就会向管理大师的方向逐步的迈进,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得到真正的管理智慧,这也就是“慧”的内涵。

五、国学素养的根本是心性的修炼
通过厘清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主张,以及“戒定慧”修行的
方法,不难发现,国学素养的内涵,根本在于修心。

卓越管理者的修炼,根本也是在于心性的修炼。

一修静心。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时刻都在变化,如果管理者的心一直都在妄动,心随外物迁流变化,容易导致眼界被蒙蔽,心胸变得狭隘,无法打开自己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管理者不修一颗静心,就不能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管理者不修一颗静心,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就不能沉着冷静的思考判断,很难有明智的决断;管理者不修一颗静心,面对市场和外界的诸多诱惑,就不能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容易随波逐流。

二守本心。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的本心即是初心。

在管理的日常活动中,并不可能一直都如愿景和梦想那样激动人心,很多时候做的都是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工作。

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竞争者的行为往往会扰乱我们的战略计划,他人的嘲笑和非议也时常会对管理者造成困扰,很多战略方向,不坚持到最后,是看不到结果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守好本心。

三心二意,不断调整战略方向,容易使组织资源分散和浪费,没办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很难完成组织目标,实现企业梦想。

三发善心。

企业自身成功了,不算真正的成功,企业管理者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满足顾客、员工、社会、股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企业管理者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不仅可以增强企业
自身对外积极健康的形象,还能吸引更多的资源,人才和顾客,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觅真心。

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挖掘自身的无限潜能。

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每当管理者对这些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心就会静下来,本心更加坚定,也会更为社会大众着想,就会更加接近管理的实质和真相,得到真正的管理智慧。

六、结论
企业管理者的成长,总是要经历几次质的蜕变,才能从平庸走向卓越,而国学提供给了管理者修行蜕变的完美路径。

对于那些不仅希望完善自己,而且致力于成就他人,造福社会的管理者而言。

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是必要而迫切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