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蛋白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

癌蛋白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何泽;陈洋;张永臣;万青;赵虎子;赵蕾;沈传陆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4(033)001

【摘要】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基因17(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MLC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鉴定PRC17蛋白序列上与MLC2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方法:经大肠杆菌表达并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GST及融合蛋白GST-MLC2,用SMMC-7721细胞表达带HA标签的PRC17及其截短突变体HA-PRC 17(353)、HA-PRC17 (251)、HA-PRC 17 (164)和HA-PRC17(△164),GST沉淀实验分析GST-MLC2与PRC17及其截短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经诱导表达并纯化的GST和GST-MLC2分子质量符合预期,分别约为28.4 kD和46.6 kD,纯度均95%以上;GST沉淀实验结果显示,PRC17结合MLC2,不结合阴性对照GST;PRC17(353)和PRC17 (251)也能有效结合MLC2,但PRC17(164)和PRC17(△164)都不能与MLC2结合.结论:PRC17能特异性结合MLC2,其蛋白序列上与MLC2结合的部位位于其氨基端251位氨基酸之内,可能在164位氨基酸附近.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何泽;陈洋;张永臣;万青;赵虎子;赵蕾;沈传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

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

【相关文献】

1.细胞骨架蛋白肌球蛋白轻链与癌蛋白TRE17相互作用的鉴定 [J], 杨永刚;田田;郭丹;武慧娟;王露;徐宁;沈传陆

2.禽精子活力可能受内源肌球蛋白轻链类激酶蛋白调节 [J], Ashiz.,K;秦家志

3.miR-17-5p通过下调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蛋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J], 凌旭坤;谢文鸿;张喆;胡琛

4.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介导的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研究 [J], 高文;李科;李雪萍;李亚;宋梅

5.PRC17癌蛋白与β微管蛋白2C相互作用功能区的初步鉴定 [J], 何泽;王丛阳;王辉;田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核基因不同水平上的表达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远比原核生物复杂,可以发生在DNA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的修饰、翻译水平和翻译后的修饰等多种不同层次(图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中可能的调控环节)。但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调控环节仍然是在转录水平上。(一)DNA水平的调控 DNA水平上的调控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有关基因的数量、结构顺序和活性而控制基因的表达。这一类的调控机制包括基因的扩增、重排或化学修饰。其中有些改变是可逆的。 1、基因剂量与基因扩增 细胞中有些基因产物的需要量比另一些大得多,细胞保持这种特定比例的方式之一是基因组中不同基因的剂量不同。例如,有A、B两个基因,假如他们的转录、翻译效率相同,若A基因拷贝数比B基因多20 倍,则A基因产物也多20倍。组蛋白基因是基因剂量效应的一个典型实例。为了合成大量组蛋白用于形成染色质,多数物种的基因组含有数百个组蛋白基因拷贝。 基因剂量也可经基因扩增临时增加。两栖动物如蟾蜍的卵母细胞很大,是正常体细胞的一百倍,需要合成大量核糖体。核糖体含有rRNA分子,基因组中的rRNA基因数目远远不能满足卵母细胞合成核糖体的需要。所以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rRNA基因数目临时增加了4000倍。卵母细胞的前体同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约500个rRNA基因(rDNA)。在基因扩增后,rRNA基因拷贝数高达2×106。这个数目可使得卵母细胞形成1012个核糖体,以满足胚胎发育早期蛋白质大量合成的需要。 在基因扩增之前,这500个rRNA基因以串联方式排列。在发生扩增的3 周时间里,rDNA不再是一个单一连续DNA片段,而是形成大量小环即复制环,以增加基因拷贝数目。这种rRNA基因扩增发生在许多生物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鱼、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目前对这种基因扩增的机制并不清楚。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扩增发生在异常的细胞中。例如,人类癌细胞中的许多致癌基因,经大量扩增后高效表达,导致细胞繁殖和生长失控。有些致癌基因扩增的速度与病症的发展及癌细胞扩散程度高度相关。 2.基因丢失 在一些低等真核生物的细胞分化过程中,有些体细胞可以通过丢失某些基因,从而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这是一种极端形式的不可逆的基因调控方式。如某些原生动物、线虫、昆虫和甲壳类动物在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许多体细胞常常丢失整条染色体或部分染色体,而只有在将来分化生殖细胞的那些细胞中保留着整套的染色体。在马蛔虫中,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破碎,形成许多小的染色体,其中有些小染色体没有着丝粒,它们因不能在细胞分裂中正常分配而丢失,在将来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中不存在染色体破碎现象。但是,基因丢失现象在高等真核生物中还未发现。 3.DNA重排(基因重排) 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是指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的重新排列。这些序列的重排可以形成新的基因,也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这种重排是由基因组中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的,重排后的基因序列转录成mRNA,翻译成蛋白质。 尽管基因组中的DNA序列重排并不是一种普通方式,但它是有些基因调控的重要机制,在真核生物细胞生长发育中起关键作用。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六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六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提要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脊椎动物中的载氧蛋白质。肌红蛋白便于氧在肌肉中转运,并作为氧的可逆性贮库。而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氧载体。这些蛋白质含有一个结合得很紧的血红素辅基。它是一个取代的卟啉,在其中央有一个铁原子。亚铁(Fe2+)态的血红素能结合氧,但高铁(+3)态的不能结合氧。红血素中的铁原子还能结合其他小分子如CO、NO等。 肌红蛋白是一个单一的多肽链,含153个残基,外形紧凑。Mb内部几乎都是非极性残基。多肽链中约75%是α螺旋,共分八个螺旋段。一个亚铁血红素即位于疏水的空穴内,它可以保护铁不被氧化成高铁。血红素铁离子直接与一个His侧链的氮原子结合。此近侧His(H8)占据5个配位位置。第6个配位位置是O2的结合部位。在此附近的远侧His(E7)降低在氧结合部位上CO的结合,并抑制血红素氧化或高铁态。 氧与Mb结合是可逆的。对单体蛋白质如Mb来说,被配体(如)O2占据的结合部位的分数是配体浓度的双曲线函数,如Mb的氧集合曲线。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多肽链)组成,每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基。Hb A是成人中主要的血红蛋白,具有α2β2的亚基结构。四聚体血红蛋白中出现了单体血红蛋白所不具有的新性质,Hb除运载氧外还能转运H+和CO2。血红蛋白以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构象态存在,称T(紧张)和R(松弛)态。T态是通过几个盐桥稳定的。无氧结合时达到最稳定。氧的结合促进T态转变为R态。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是别构结合行为的一个典型例证。T态和R态之间的构象变化是由亚基-亚基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它导致血红蛋白出现别构现象。Hb呈现3种别构效应。第一,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是S形的,这以为着氧的结合是协同性的。氧与一个血红素结合有助于氧与同一分子中的其他血红素结合。第二,H+和CO2促进O2从血红蛋白中释放,这是生理上的一个重要效应,它提高O2在代谢活跃的组织如肌肉的释放。相反的,O2促进H+和CO2在肺泡毛细血管中的释放。H+、CO2和O2的结合之间的别构联系称为Bohr效应。第三,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还受2、3-二磷酸甘油酸(BPG)调节,BPG是一个负电荷密度很高的小分子。BPG能与去氧血红蛋白结合,但不能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因此,BPG是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的。胎儿血红蛋白(α2β2)比成年人的血红蛋白(α2β2)有较高的氧亲和力,就是因为它结合BPG较少。 导致一个蛋白质中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突变能产生所谓分子病,这是一种遗传病。了解最清楚的分子病是镰刀状细胞贫血病。这种病人的步正常血红蛋白称为Hb S,它只是在两条β链第六位置上的Glu倍置换乘Val。这一改变在血红蛋白表面上产生一个疏水小区,因而导致血红蛋白聚集成不溶性的纤维束,并引起红细胞镰刀状化和输氧能力降低。纯合子的病人出现慢性贫血而死亡。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缺失一个或多个编码血红蛋白链的基因造成的。 棉衣反映是由特化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的。T淋巴细胞产生T细胞受体,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MHC蛋白,它们在细胞表面展示宿主(自我)肽或抗原(非自我)肽。助T细胞诱导那些产生免疫球蛋白的B细胞和产生T细胞受体的胞毒T细胞增殖。免疫球蛋白或T细胞受体能与特异的抗原结合。一个特定的祖先细胞通过刺激繁殖,产生一个具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的过程称为克隆选择。 人类具有5个类别的免疫球蛋白,每一类别的生物学功能都是不同的。最丰富的是IgG类,它由4条多肽链组成,两条重链,两条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成Y形结构的分子。靠近Y的两“臂”顶端的结构域是多变区,形成来年各个抗原结合部位。一个给顶的免疫球蛋白一般只结合一个大抗原分子的一部分,称为表位。结合经常涉及IgG的构象变化,以便域抗原诱导契合。由于抗体容易制取并具有高度特异性,它成为许多分析和制备生化方法的核心,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Western印迹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都得到广泛应用。

肌球蛋白重链(MyHC)与心肌肥厚

MyHC与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包括原发性心肌肥厚(即肥厚型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肥厚(主要指左心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主要病因,在中国,HCM的发病率约为8/万,估计中国目前有HCM患者约100万人。继发性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患者AMI和HF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由此导致的猝死发生率也升高。LVH是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LVH的发病率约为20-60%,我们在中国社区高血压人群中的调查发现,LVH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0-40%。 尽管目前已公认HCM是编码肌小节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但HCM的临床表型受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不同基因的突变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型;而同一基因突变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携带同一突变的同一家系成员之间,发病的年龄和临床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由此可以认为,修饰基因在HCM的发病及预后中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HCM和LVH存在许多共同的信号传导通路,如ACE基因同时是HCM修饰基因和LVH的易感基因,对LVH而言,遗传因素能够解释左室重量指数变异的60%。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尤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心功能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功能障,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对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及其调节的诸多参与成分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十几年来,人们针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功能亢进和低下)、心肌肥厚、心肌病、缺氧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特别是收缩蛋白、调节蛋白与心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组成心脏的主要蛋白分子按照功能分类包括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其中收缩蛋白主要为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调节蛋白主要为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共同组成心肌收缩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即肌小节。在与心肌收缩功能有关的疾病中,如心衰、心肌病等,都可能与

肌球蛋白的轻链

肌球蛋白的轻链 介绍 肌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蛋白,在肌肉收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肌球蛋白由多种不同的蛋白亚单位组成,其中包括轻链和重链。本文将重点探讨肌球蛋白的轻链。 肌球蛋白的组成 肌球蛋白是一种由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每个亚单位由一个重链和一个轻链组成。轻链的存在对于肌球蛋白的功能至关重要。 肌球蛋白轻链的种类 肌球蛋白的轻链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肌球蛋白轻链1(MLC1) 和肌球蛋白轻链2(MLC2)。这些轻链在肌球蛋白的功能调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肌球蛋白轻链1(MLC1) 肌球蛋白轻链1是一种肌球蛋白亚单位,它在肌肉收缩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结合到肌球蛋白重链的头部,参与形成肌肉纤维的运动单元。MLC1的磷酸化水平 可以被肌肉收缩调节,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 肌球蛋白轻链2(MLC2) 肌球蛋白轻链2也是一种肌球蛋白亚单位,它在肌球蛋白的功能调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MLC2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并参与心肌收缩的调节。与MLC1相比,MLC2的功能和调节方式有所不同。 肌球蛋白轻链的功能 肌球蛋白的轻链对肌球蛋白的功能起到关键调节作用。它们通过磷酸化和解磷酸化等方式参与调节肌球蛋白的构象和活性。

肌球蛋白构象调节 肌球蛋白的构象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发生变化,轻链的存在和磷酸化状态可以调节肌球蛋白的构象。轻链的磷酸化可以促进肌球蛋白的收缩,而解磷酸化则有助于肌球蛋白的松弛。 肌球蛋白活性调节 肌球蛋白的活性也受到轻链的调节。轻链的磷酸化状态可以影响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 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 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是肌球蛋白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磷酸化水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例如肌原纤维的兴奋和Ca2+浓度的变化。 磷酸化的影响 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可以直接影响肌球蛋白的构象和活性。磷酸化状态的改变会导致肌球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调节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 调控磷酸化的机制 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水平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其中包括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作用,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 肌球蛋白轻链与疾病 肌球蛋白轻链在一些疾病中也被发现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心肌肥厚等心血管疾病中,肌球蛋白轻链的异常磷酸化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结论 肌球蛋白的轻链在肌球蛋白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肌球蛋白的构象和活性参与肌肉的收缩调节。研究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机制和功能对于理解肌球蛋白的调节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癌蛋白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

癌蛋白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何泽;陈洋;张永臣;万青;赵虎子;赵蕾;沈传陆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4(033)001 【摘要】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基因17(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MLC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鉴定PRC17蛋白序列上与MLC2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方法:经大肠杆菌表达并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GST及融合蛋白GST-MLC2,用SMMC-7721细胞表达带HA标签的PRC17及其截短突变体HA-PRC 17(353)、HA-PRC17 (251)、HA-PRC 17 (164)和HA-PRC17(△164),GST沉淀实验分析GST-MLC2与PRC17及其截短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经诱导表达并纯化的GST和GST-MLC2分子质量符合预期,分别约为28.4 kD和46.6 kD,纯度均95%以上;GST沉淀实验结果显示,PRC17结合MLC2,不结合阴性对照GST;PRC17(353)和PRC17 (251)也能有效结合MLC2,但PRC17(164)和PRC17(△164)都不能与MLC2结合.结论:PRC17能特异性结合MLC2,其蛋白序列上与MLC2结合的部位位于其氨基端251位氨基酸之内,可能在164位氨基酸附近.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何泽;陈洋;张永臣;万青;赵虎子;赵蕾;沈传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

植物生化专题题目

植物生化专题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和符号: 结构域: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缔和而成三级结构,这种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就称结构域。模体(motif):是由数十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一个相对独立功能的小区。一个结构域可包括数个模体,如催化结构域可包括能和几种不同底物相结合的模体,调节结构域也可含有与不同调节物结合的模体。但有的模体也可独立存在而不属于某个既定的结构域。 激酶:一类从高能供体分子(如A TP)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靶分子(受体)的酶,这一过程称为磷酸化。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信号肽:亦称信号序列。指正确翻译产物N末端肽链含有可以引导游离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起始新生肽向内质网膜的转运的氨基酸序列,在完成转运之后,被信号肽酶切除。 同功酶(isoenzyme):是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理化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 初级同功酶:酶蛋白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而产生。 次级同功酶:由一个酶蛋白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加工和修饰所产生。 次生性同工酶:酶蛋白合成后经不同类型的共价修饰(如糖化加工、侧链基团改变)而造成的多种酶分子形式。 原级同工酶(primary isozyme):又称基因性同工酶(genetic isozyme),指在基因水平上产生同工酶。 必需残基:酶活性中心的一些化学基团为酶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需,故称为必需基团。 结构残基:这些基团与维持整个酶分子的空间构象有关,可使活性中心中各有关基团保持于最适的空间位置,间接地对酶的催化活性发挥其必不可少的作用,有人称之为结构基团(或残基)。 受体:受体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的产生。受体的基本特性:①高度特异性; ②高度亲和力;③可饱和性。 差别标记: 模拟酶:一般是在基本骨架相连接酶活性中心的化学基团而形成的,这些基团能结合底物,并能催化底物。 抗体酶(abzyme):又称为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 修饰酶:将酶分子中的AA残基的侧链基团与化学修饰试剂共价连接,使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 蛋白质的磷酸化:是指由蛋白激酶催化的把ATP或GTP的γ位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其逆反应由蛋白磷酸酶催化,称为脱磷酸化。 G蛋白:即鸟苷三磷酸结合蛋白,是一蛋白质家族,包含大量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的的成员,在细胞信号转道过程中起着偶联膜受体和效应器的中介作用。 脂类信号(lipid signal)分子:指一些属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具有第二信使的作用,或目前虽未确定是第二信使,却有类似第二信使的调节细胞代谢的功能。 抗体(antidody):是由抗原(antigent)诱导产生的与抗原具有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 小G蛋白:小分子G蛋白为单链结构,Mr一般为20 000~30 000,与异三聚体G蛋白一样具有GTP、GDP结合能力,以及GTP结合活化,GDP结合失活的特征。 衔接蛋白(adaptin, AP):参与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的一种蛋白质, 分子量为100kDa, 在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中与受体的细胞质结构域相互作用, 起衔接作用。如Grb/Sos PKC(依赖脂类的蛋白激酶C)PKG(蛋白激酶G)PKA(蛋白激酶A) Pyk(丙酮酸激酶) LDH(乳酸脱氢酶)DG(甘油二酯) DPP(二肽酰肽酶)TPK(酪氨酸蛋白激酶)SRP(信号识别颗粒)

肌球蛋白的轻链

肌球蛋白的轻链 一、引言 肌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肌肉蛋白,其在肌肉收缩和运动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其中,轻链是组成肌球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其结 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轻链的结构、功能和研究进展三个 方面进行探讨。 二、轻链的结构 1. 肌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肌球蛋白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组成:轻链和重链。每个肌球蛋 白分子都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形成一个四聚体结构。其中, 重链包含头部区域和尾部区域,头部区域与ATP结合并参与肌肉收缩,尾部区域则与其他肌球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束。 2. 轻链的分类 根据其分子量和功能不同,轻链可以分为两类:骨骼肌型轻链(skMLC)和心肌型轻链(cMLC)。其中,骨骼肌型轻链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并参与骨骼肌收缩;心肌型轻链则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参 与心肌收缩。 三、轻链的功能 1. 轻链在肌球蛋白结构中的作用

轻链是组成肌球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与重链一起构成了肌球 蛋白四聚体的结构。轻链通过与重链相互作用,调节了肌球蛋白的稳 定性和活性,并且参与了肌球蛋白在肌肉收缩中的调控。 2. 轻链在骨骼肌和心肌中的作用 在骨骼肌中,skMLC能够调节横向桥联,促进横向桥联形成并加强横向桥联力度。同时,skMLC也能够调节钙离子信号通路,在钙离子浓度升高时增强横向桥联力度。在心肌中,cMLC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并且能够影响心室舒张和收缩过程。 3. 轻链在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轻链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轻链的突变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引 起心力衰竭。在癌症中,轻链的表达也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 四、轻链的研究进展 1. 轻链与肌球蛋白稳定性的关系 一些最近的研究表明,轻链可以通过影响肌球蛋白分子稳定性来调节 其功能。例如,在骨骼肌中,skMLC突变会导致其分子不稳定,并且增加横向桥联解离速率。这些结果表明轻链对于肌球蛋白稳定性具有 重要影响。 2. 轻链与肿瘤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轻链在癌症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 在乳腺癌中,cMLC被发现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并且cMLC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细胞信息传递与癌基因

细胞信息传递与癌基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内分泌主要是指激素通过 A. 血液循环作用于远离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B. 直接作用于临近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C. 作用于自身细胞的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 D. 细胞之间的直接结合而发挥作用 E. 进入细胞内直接发挥作用 2、旁分泌是指信息分子通过扩散 A. 血液循环作用于远离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B. 直接作用于临近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C. 作用于自身细胞的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 D. 细胞之间的直接结合而发挥作用 E. 进入细胞内直接发挥作用 3、自分泌是指信息分子作用于 A. 血液循环作用于远离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B. 直接作用于临近的靶细胞受体而发挥作用 C. 它们的细胞自身受体而发挥作用 D. 细胞之间的直接结合而发挥作用 E. 进入细胞内直接发挥作用 4、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有下列几类,例外的是 A. 胆碱类 B. 单胺类 C. 氨基酸类 D. 神经肽类 E. 固醇类 5、神经递质主要以下列哪种方式传递信号 A. 自分泌 B. 旁分泌 C. 内分泌 D. 细胞间接触 E. 逆向分泌 6、激素按化学本质可分为以下四类,例外的是 A. 蛋白质、多肽类 B. 氨基酸衍生物 C. 固醇类 D.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 E. 神经酰胺

7、下列信息分子是通过膜受体发挥作用的,例外的是 A. 神经递质 B. 细胞因子 C. 蛋白质、多肽类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E. 儿茶酚胺类 8、绝大部分膜受体的化学本质为 A. 寡糖类 B. 磷脂 C. 脂蛋白 D. 胆固醇 C. 糖脂 9、细胞内传递信息的第二信使属于 A. 受体 B. 配体 C. 载体 D. 有机物 E. 小分子化学物质 10、下列为第二信使, 例外的是 A. IP3 B. DAG C. cAMP D. Ca2+ E. 白细胞介素(IL) 11、能够产生IP3和DAG双信使的甘油磷脂是 A.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 D. 磷脂酰丝氨酸 E. 磷脂酰甘油 12、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下列特征,例外的是 A. 高度特异性 B. 高度亲和力 C. 可饱和性 D. 可逆性 E. 以共价键结合 13、下列哪种受体属于酶活性受体 A. 胰岛素受体 B. G蛋白偶联受体 C. 离子通道受体 D. 甲状腺激素受体 E. 维生素D受体 14、下列哪种受体不属于酶活性受体 A. NGF-R B. PDGF-R C. IFN-R D. ANF-R E. TGFβ-R 15、IP3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使胞质内下列离子浓度升高 A. K+ B. Na+ C. HCO3- D. Ca2+ E. Mg2+ 16、肾上腺素作用于靶细胞β受体后,通过哪条传递途径发挥调节作用( ) A. cGMP-蛋白激酶G途径 B. cAMP-蛋白激酶A途径 C. Ca2+-CaM激酶途径 D. JAK-STAT途径 E. Ras-MAPK途径

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段培鲁 摘要: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负责控制细胞生长和增殖,当这些基因由于甲基化、突变等各种原因导致基因失活,或者当其产物失去活性时,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癌变。本文综述了几种抑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关键词:抑癌基因;甲基化;突变;基因失活;肿瘤发生 引言 肿瘤对人类生命危害极大,关于肿瘤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已认识到,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是促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生长两大类调节基因失衡的结果。各种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使抑癌基因活性下降,加上凋亡调节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己经认识到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变化在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这些基因由于甲基化、突变等各种原因导致基因失活,或者当其产物失去活性时,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癌变。 1抑癌基因NPRL2与肿瘤发生 1.1 NPRL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抑癌基因NPRL2(nitrogen permease regulator-like 2)也称肿瘤抑制候选基因4( tumor suppressor candidate 4,TUSC4),定位于人染色体3p21.3区域上的一个120×103bp长的最小缺失区内,全长3. 3×103bp,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该基因利用多个ATG起始密码子和TGA终止密码子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编码成多种转录本,但所有转录本都是从5’端CpG岛的启动子开始的。其主要的转录子是一个大小约为1. 5×103bp的mRNA,其编码的蛋白由380个氨基酸组成,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 【摘要】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是肌肉收缩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 用机制涉及结构特点、相互作用方式、生物化学过程和调节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的结构特点和相互作用方式 进行分析,揭示了它们在肌肉收缩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心肌 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调节机制,阐明了其 在调节肌肉收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了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 用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深入理解 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心肌肌球蛋白, 结合蛋白, 相互作用, 肌肉收缩, 生物化学过程, 调节, 重要性, 未来研究, 应用前景 1. 引言 1.1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概述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是肌肉收缩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在肌肉中,心肌肌球蛋白和结合蛋白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 过程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这种作用机制在维持正常心脏功能和肌 肉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心肌肌球蛋白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在肌肉中起到支撑和调节肌肉结构的作用。结合蛋白则是一种能够与肌肉蛋白结合的蛋白质,通过与心肌肌球蛋白的结合,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结构特点来实现的,包括螺旋结构、氨基酸序列和分子间的亲和力等。 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机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钙离子浓度、温度和肌肉的运动状态等。这种调节机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肌肉功能和心脏健康。 2. 正文 2.1 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的结构特点 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它们的结构特点对于其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肌肌球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其结构特点包括具有长链螺旋结构和丰富的α-螺旋结构。而结合蛋白则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起着调节肌肉收缩的作用。 心肌肌球蛋白的结构特点使其能够与结合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肌肉收缩。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包括蛋白质的结合和解离,通过这种方式,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可以在肌肉运动的过程中协调配合,实现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2.2 心肌肌球蛋白与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

Src、FAK对E-cadherin和integrin介导的串联以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

Src、FAK对E-cadherin和integrin介导的串联以及肿瘤 浸润、转移的影响 周俭珊;黄海燕 【摘要】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整合素(Integrin)在协调控制细胞基本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形态发生、组织分化、伤口愈合、免疫监视、炎症反应、肿瘤进展和转移等.然而,目前调节钙黏蛋白和整合素之间通信的根本性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尽管大量的证据支持两种黏附受体家族间存在有精细调控的串联,而且这种串联可以影响他们的表达、翻转、定位和/或功能,并可根据细胞内外的环境背景来增强或抑制黏附连接,然而这些重要的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分子调控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FAK与整合素和钙黏蛋白调控的细胞间黏附和信号转导的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综述Src及FAK在串联中的重要作用,及探讨这种串联对肿瘤细胞的集体迁移、浸润和转移的潜力的影响.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6(027)001 【总页数】4页(P93-96) 【关键词】钙黏蛋白;整合素;串联;Src;FAK 【作者】周俭珊;黄海燕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襄阳 443000;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襄阳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所谓分子串联是指信号通路间的通信,在细胞生物学中起着核心作用,使细胞能够连接到相邻细胞或者较远的分子功能组件,来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最终产生生物学效果[1]。细胞间最重要的串联事件是连接到整合素和钙黏蛋白家族的黏附分子 受体的信号网络。钙黏蛋白(E-cadherins)和整合素(Integrins)是在上皮中分别介 导细胞和细胞间、细胞和胞外基质间黏附的主要分子。已有研究证实,这些分子参与了如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生存和基因表达等重要生物过程的调节。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明了在细胞黏附和移动过程中E-cadherins和Integrins两者介导的连接存在着串联,且这种串联可以调控肿瘤细胞的可塑性,在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通过连接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下游信 号分子级联反应的激活,E-cadherins和Integrins分别介导的连接可以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细胞表面和细胞骨架的一种耦联,细胞可以通过感知局部微环境并通过调整细胞间连接来适应环境变化。这是控制细胞能动性、趋化性和趋触性等生物过程的关键机制[4]。事实上在多细胞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这种串联的监管网络都是 极其重要的,而其功能障碍几乎总是导致发育缺陷和/或疾病,包括遗传疾病和癌 症等[5]。有相当多的证据显示,Integrin-ECM黏连和E-cadherin介导的黏连的 串联的中间信号很多,其中Src和FAK在整合素依赖的串联信号的活化中有着关 键作用。 E-cadherin是1型经典黏附蛋白的典型成员,它作为一个Ca2+依赖的细胞表面 蛋白介导的细胞间黏附因子,首次在早期小鼠胚胎分裂球中被发现,作用是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E-cadherin是单次跨膜糖蛋白,其5个细胞外重复序列能够调 节与邻近细胞相对的分子之间同种抗原间的钙离子依赖的相互作用[6]。E-

人GRP94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稳定表达GRP94蛋白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筛选及鉴定

人GRP94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稳定表达GRP94蛋白的人 宫颈癌HeLa细胞株筛选及鉴定 杨娅楠;王媛;左志宇;王鑫廷;杨洁 【摘要】Objective:To construct human GRP94 gene lentiviral vector and screen the Hela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GRP94 protein,to provide a cell lin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GRP94 gene regulation in cervical cancer.Methods:The GRP94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from HeLa cells by RT-PCR and ligated into lentiviral vector expression plasmid pLVx-IRES-Puro to obtain recombinant lentiviralvector pLVx-FLAG-GRP94.After transfection of 293T cells with pLVx-FLAG-GRP94 for 48 h,the expression of FLAG-GRP94 fusion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PLVX-FLAG-GRP94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co-transfected with 293T cells to obtain recombinant lentivirus carrying FLAG-GRP94.The expression of FLAG-GRP94 protein in 293T cells transtected with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he GRP94-binding protein lysate was obtained by FLAG-small peptide elution using HeLa cell line which could stably express FLAG-GRP94.SDS-PAGE electrophoresis and silver staining were performed to select the binding protein.Results:Recombinant lentiviral vector was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gene sequencing.The expression of GRP94 protein in transfected 293T cel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wild type HeLa cells (P <0.01).The expression of GRP94 protein in HeLa cei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ild-type HeLa cells (P<0.01).The SND1 protei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umor

金属离子对柔红霉素及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金属离子对柔红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06应用化学陈伟锐38634877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06应用化学林谋宏38634877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06应用化学谢哲铭38634877 摘要 柔红霉素是蒽环类抗生素,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药,也用于治疗各种癌症。本实验采用平衡透析法,结合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法研究柔红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得到柔红霉素与HSA的结合常数。在此根底上,考虑不同金属离子的作用下,柔红霉素与HSA结合的变化,通过数学模型研究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蛋白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本实验在综合文献方法和结合实验条件的根底上,对药物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进展探讨,并对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与药物作用机理进展研究,能够对药物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柔红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平衡透析可见光吸收 1 前言 研究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作用,对理解蛋白质构造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说明药物动力学、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方法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深入。 蛋白质分子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残基都具有特殊的光学活性。许多药物分子本身也具有光学活性,或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后产生光学活性,因此用光谱

方法通过蛋白质分子结合药物分子后构造的变化研究结合机理,是有效和广泛的方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也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因为有效药物与生物分子结合后,它们的吸收光谱会有一定的改变,出现吸收峰位移或谱峰宽度变化,由此可研究生物分子与药物间的结合强弱及结合机理。 柔红霉素〔DNR,构造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是目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首选药,但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使心肌肌原纤维失去肌球蛋白,引起不可逆的心力衰竭,限制了它在化疗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有关DNR心脏毒性的根底与临床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对柔红霉素与血清白蛋白的 图1 反响和测定进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采用平衡透析法,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法研究柔红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得到柔红霉素与HSA的结合常数。同时,考虑不同金属离子的作用下,柔红霉素与HSA结合的变化,通过数学模型研究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蛋白作用过程中的影响。以此来研究柔红霉素与HSA的反响及其作用规律,为了解柔红霉素的人体作用机理和药物生产改良提供了实验依据。 2实验目的

张继宗药学三班2013213067简介肌凝蛋白包括一个ATP从属的马达蛋白

张继宗药学三班2013213067 简介 肌凝蛋白包括一个ATP从属的马达蛋白,它在细胞进程中比如肌肉萎缩、细胞分裂、囊泡转运和细胞机动性等相关机能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某些疾病与这些蛋白的功能性改变有关。人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儿(MYH7)的突变与一些心脏疾病有关,尤其肥大性心肌症(HCM),这被人广泛熟知。将近45%的已知的HCM突变被发现早在MYH7上,但是它们当中的大部分的机能目前还是未知的。阐明这些突变的机制对研制治疗该病的药物至关重要。 UNC-45分子伴侣蛋白被发现对肌球蛋白的折叠和积累非常必须,比如厚丝状物的组装和肌肉的功能。UNC-45B蛋白的转化,事实上仅仅可以用来解释脊椎动物,该蛋白与UNC-45B在氨基酸排布顺序上有44%的相似性并且主要表达在心肌和骨骼肌。最近,UNC-45B在心脏肌球蛋白的稳定性、肌纤维的心肌收缩功能以及心肌疾病的预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揭示。而后者是最为常见的人类或者动物的遗传疾病,也是年轻运动员猝死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扩张的心肌病变与UNC-45B的缺乏相联系,并且在肌球蛋白拆卸的实验中被模仿出来,从而表明UNC-45在对心肌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是一种药物的靶标。 此外,最近UNC-45在乳腺癌肿瘤的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被人们揭示出来。由于被观察到在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约四倍于正常细胞,所以该蛋白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可能是一个靶点。 许多肌球蛋白的化学结构X光衍射已经完成。分子伴娘蛋白与UNC-45/CRO1/She4p(UCS)偶联领域的原子构成最近已经获得两种,即真菌She4p和果蝇UNC-45。这种偶联的酵母肌球蛋白的抗原决定基,例如Myo3p和Myo4p被定为出来并且锁定在肌球蛋白头部的羧基端区域,但是UNC-45抗原表位却没有被指定。然而,据悉肌球蛋白偶联在UNC-45的UCS领域。此外,大部分实验鉴定得出的发生在秀丽隐杆线虫和裂殖酵母上从而影响UCS蛋白功能作为重要调节肌球蛋白活性的突变在UCS领域上被鉴定出来。 UNC-45可以偶联分子伴侣Hsp90和肌球蛋白的事实已经被报道出来。偶联通过不同种类的领域并且Hsp90在对于UNC-45专属性上具有抑制作用该专属性是指UNC-45直接偶联在肌球蛋白的头部。UNC-45以这种方式控制着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这是因为它与肌球蛋白头部的偶联对体外高效的肌动蛋白偶联非常的重要。在这之前,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She4p已经在所有的五种酵母的肌球蛋白被绘制出。She4p的MYo4p相互作用区域已经被报道可以掩盖残基531-631。此外,更加完美的该相互作用的机制图也已经完成绘制,并且一个包含27-残基的长Myo4p区域也被提出。这个区域是高度守恒的,不仅是对于所有的五种酵母肌球蛋白而且对于被鉴定的肌球蛋白亚种也同样适用,这其中包括人类的心脏肌球蛋白。这种Myo4p与UCS区域偶联大概是将近1μM的亲和力。整个肌球蛋白-UNC-45B复合物的数据显示出一个明显的1.3μM的Kd值,从而证明UNC-45B与肌球蛋白的马达领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其中该复合物最近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技术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肌球蛋白的偶联位点已经通过不同于上面提到过的技术方法得到改善,总结出马达领域的SH1和SH2片段可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在UNC-45B的相互作用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UCS的不同功能已经被提议或假设出来。这种蛋白第一次作为肌球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被描述出来。随后的研究表明UCS被用在保护肌球蛋白防讲解上,并且能够加强肌球蛋白到肌动蛋白微丝的马达领域的偶联。 在这项研究当中,我们以X光数据分析为基础,提出了UNC-45B的UCS二聚体连接两个肌球蛋白马达领域并且因此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微丝的步长作为其中之一的决定因素发挥功能作用。事实上后者确实需要UNC-45-肌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因此,UNC-45-肌球

(完整word版)真核基因不同水平上的表达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远比原核生物复杂,可以发生在DNA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的修饰、翻译水平和翻译后的修饰等多种不同层次(图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中可能的调控环节)。但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调控环节仍然是在转录水平上。 (一)DNA水平的调控 DNA水平上的调控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有关基因的数量、结构顺序和活性而控制基因的表达。这一类的调控机制包括基因的扩增、重排或化学修饰.其中有些改变是可逆的。 1、基因剂量与基因扩增 细胞中有些基因产物的需要量比另一些大得多,细胞保持这种特定比例的方式之一是基因组中不同基因的剂量不同。例如,有A、B两个基因,假如他们的转录、翻译效率相同,若A基因拷贝数比B基因多20 倍,则A基因产物也多20倍。组蛋白基因是基因剂量效应的一个典型实例。为了合成大量组蛋白用于形成染色质,多数物种的基因组含有数百个组蛋白基因拷贝。 基因剂量也可经基因扩增临时增加.两栖动物如蟾蜍的卵母细胞很大,是正常体细胞的一百倍,需要合成大量核糖体。核糖体含有rRNA分子,基因组中的rRNA基因数目远远不能满足卵母细胞合成核糖体的需要。所以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rRNA基因数目临时增加了4000倍。卵母细胞的前体同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约500个rRNA基因(rDNA)。在基因扩增后,rRNA基因拷贝数高达2×106。这个数目可使得卵母细胞形成1012个核糖体,以满足胚胎发育早期蛋白质大量合成的需要。 在基因扩增之前,这500个rRNA基因以串联方式排列。在发生扩增的3周时间里,rDNA不再是一个单一连续DNA片段,而是形成大量小环即复制环,以增加基因拷贝数目。这种rRNA基因扩增发生在许多生物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鱼、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目前对这种基因扩增的机制并不清楚。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扩增发生在异常的细胞中。例如,人类癌细胞中的许多致癌基因,经大量扩增后高效表达,导致细胞繁殖和生长失控。有些致癌基因扩增的速度与病症的发展及癌细胞扩散程度高度相关。

细胞自噬与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龙灿;张莹;余曦;孙家维;李继伟;张旭阳;潘宁波 【摘要】细胞自噬是生物体重要的代谢过程,在各个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由自噬相关蛋白控制,受多条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清除细胞内受损的物质或细胞器,为细胞提供原料和良好的细胞环境.而在细胞自噬的形成过程中,unc-51样激酶1(ULK1)蛋白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细胞自噬的起始开关.因此,通过对ULK1蛋白上下游信号的深入研究,以ULK1蛋白为治疗靶点,干预和调控细胞自噬,将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8(024)023 【总页数】6页(P4635-4639,4646) 【关键词】细胞自噬;Unc-51样激酶1蛋白;缺血/再灌注 【作者】杨龙灿;张莹;余曦;孙家维;李继伟;张旭阳;潘宁波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研究生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0;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28 细胞自噬又称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其参与生物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衰老一样,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自噬是1962年由Ashford和Porter[1]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肝细胞时发现的一种自我吞噬现象。它是一种进化上相对保守的代谢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正常情况下,细胞自噬处于低表达水平,对细胞生长及自我更新起重要作用[2]。细胞处于饥饿或应激状态时,自噬可对细胞内异常的蛋白质、细胞器等进行降解代谢,同时也可为细胞提供原料,保护细胞,增强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另有研究发现,细胞自噬过度激活会导致细胞死亡,不利于细胞生长,因为过多的自噬体产生容易引起细胞死亡,不利于细胞生长[3]。此外,过度抑制细胞自噬也不利于机体的免疫系统[4]。因此,适度的细胞自噬对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现就细胞自噬与unc-51样激酶1(unc-51-like kinase 1,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在细胞中主要起防御作用。研究发现,小鼠自噬相关基因被敲除后因自噬功能不全在出生后数小时死亡[5]。细胞自噬在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衰老等中扮演重要角色。细胞自噬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内异常的蛋白质及细胞器等聚集,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表明,使用雷帕霉素增加细胞自噬后,动物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因为自噬可使磷酸化的Tau蛋白降解,降低其神经毒性作用,从而阻止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加重[6]。同时,自噬可通过降解脑细胞中的大量α突触核蛋白,减轻帕金森症状[7]。另有研究认为,癫痫的发生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相关,细胞自噬的异常可能是mTORC1通路致痫的机制之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批准mTORC1抑制剂——依维莫司用于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