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实用学案中国近代史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

合集下载

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2024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2024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中国近代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及任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反侵略)、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封建)。

4、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5、三条主线:(1)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抗争史。

(3)探索史:①一大主题:近代化,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②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

◆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三个层次:器物:洋务运动。

制度: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文化:新文化运动。

④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以俄为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时空定位】1840年——1912年。

【阶段特征】第一阶段:1840~1894年。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列强炮舰逼迫下中国社会开始转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

第二阶段:1894~1912年。

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

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第一步。

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主干知识】一、鸦片战争1、时间:1840——1842年。

2、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3、经过(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攻占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并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清政府屈辱求和。

4、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此外还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选 D。据材料,1846—1848 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 现下降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 但进口货值却不断下降,这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
进而准备进一步侵华,故选 D 项。
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变化,出现洋务派,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经济 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洋务企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阶级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续表) 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产生了“中体西用”思想与早
解析:选 A。据材料可知,1865 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 且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 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 A 项。
解析:选 D。据材料可知,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 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体)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 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 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
2.(2022 年湖北卷)英国公使馆 1861 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 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 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
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4.(2021 年辽宁卷)1865 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 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 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第15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5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5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晚清)【晚清阶段特征】总体晚清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①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④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⑤中央逐渐式微,地方势力逐步崛起;经济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①“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向西方学习;②向西方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及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鸦片战争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直接原因:1839年6月虎门硝烟(导火索)补充:鸦片对中国的危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①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起财政危机;②损害国人身心健康;③加剧政治腐败;④削弱军队战斗力;⑤加重人民负担2.结果:清政府战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后来又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

条约内容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经济负担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打开中国东南门户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虎门条约》(1843年)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贸易主权《望厦条约》(1844年) 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黄埔条约》(1844年) 居住传教权列强在华租界前身3.鸦片战争的影响: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④阶级: 买办、早期产业工人出现;⑤社会: 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社会生活近代化;⑥对外: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国门被迫开放,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通史版)第一单元晚清的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第1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学案总论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进入刻骨铭心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危机不断,中国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不得不起而挽救。

首先是太平天国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及失败原因。

【自主学习】一、两次鸦片战争【表格点拨】应以全球化、现代化视野看近代列强侵华的原因,把中国爆发的两次战争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考虑。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史料解读:(1)看待鸦片战争爆发要从全球视野、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来理解。

(2)认为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4)把两次战争放在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

认识清战败的必然性。

【合作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跟鸦片无关,但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概念阐释】1.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民主。

第一课时 鸦片战争[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或者必须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

理解:以史为鉴,就是要敢于面对错误,反思错误,避免再次发生错误。

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清政府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从而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是表面现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结合以上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论形成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2讲两次鸦片战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2讲两次鸦片战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2讲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下表为1821—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数据表。

由此可知,当时( B )B.英国机器生产优势凸显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1—1834年即鸦片战争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棉纺织品价值逐年提高,中国输入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却不断降低,说明英国机器生产在价值上的优势日益凸显,B项正确;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情况不能说明英国在加紧武力侵华,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 项;仅此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排除D项。

2.(2024·秦皇岛)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

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

据此推断,当时( D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觊觎中国市场。

派船只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情况,特别是商业贸易情况,为打开中国市场作准备,D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传统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渐成为外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

3.(2024·南宁)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

……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

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

综合提升(二)中国近代史纵横关联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针对训练1.在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道光帝命林则徐“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禁烟问题一触即发,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

这反映了林则徐()A.致力于解决银荒兵弱的危机B.决心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C.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D.具有勇于抵抗侵略的冒险精神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林则徐明知禁烟运动危机重重,但依然决心完成,体现了其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没有提及禁烟的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是封建士大夫,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投入反封建斗争,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勇于抵抗侵略”是一种爱国精神,并非“冒险”,排除D项。

2.(2022·肇庆二模)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

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

这些做法()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提及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广告将爱国、救国与国货相联系,体现了民族企业重视逐利与救国,故选B项;推动五四运动进入高潮的是上海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国内外各界”不符合史实,欧美日列强反对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做法,排除D 项。

2024届统编版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PPT课件

2024届统编版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PPT课件

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3)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
国招募华工出国。(4)19世纪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向一 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真题研析 考向探究
1.(2022·广东卷)表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真题研析 考向探究
2.(2022·浙江卷)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
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
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 ④左宗棠收复
答案:D
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真题研析 考向探究
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 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由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 料到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 独占中国、征服世界。 (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 (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 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中国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 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侵华战争带来的伤害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第9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项目
年份 考向
2022
2021
2020

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的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 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840 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 1841 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 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 2100 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战争经过-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

-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三、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

- 西方列强的侵略。

2.发展历程- 金田起义: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 定都天京:1853 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

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1.(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2.(2023山东德州三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让人行两步,而我只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

这表明林则徐(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B.摒弃了夷夏观念C.呼吁应对边疆危机D.萌发了海防意识3.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要求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因绅民反对而未果。

1847年,两广总督耆英应允英国人两年后入城。

1849年初,英国公使文翰以武力相要挟,强行要求广东当局践行耆英之约。

但广州民众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迫使文翰只得将此问题再次搁置。

这说明( )A.清廷与西方国家公开勾结B.英国侵略中国的企图落空C.清朝外交体制趋向近代化D.中国社会矛盾渐趋复杂化4.(2023山东日照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与中国协会,伦敦、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布莱克本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

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5.(2023百师联盟联考河北卷)开埠之初,各口岸进口的商品多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之后,棉布等日用品的进口量大增,并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列强加强了对华的资本输出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C.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D.崇洋媚外的风气已甚嚣尘上6.(2023安徽安庆二模)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课件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课件
徐继畬
活动
影响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_师__夷__之__长__技__以__制_ 初步提出了
_夷__”的思想
向西方学习
以求自强的
撰成《_瀛__寰__志__略__》,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 主张
和介绍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1 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 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 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 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 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返回
落实
典题演练
(2022·南通质量检测)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仍 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 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 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 致蹈决裂之害”。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 却只限于此而已。材料旨在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 C.开始着手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D.国家主权观念的淡薄
12345
2.(2020·7月浙江选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 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 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 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拓展深化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44张PPT)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44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时空坐标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了解鸦片战争பைடு நூலகம்的世界和中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
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虎门销烟;协定关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税、五口通商、领
〔概念阐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 术,“制夷”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仿效 和肯定,它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 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史料一]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 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 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可惜,对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 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中国社会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 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 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项 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 海,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 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项排除。
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从“ 事裁判权、片面最
家国情怀”角度体会中华民族面临外来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 惠国待遇、鸦片贸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地主阶级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的表现及其意义。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浙江整体感知卷命题较为频繁,北京卷和湖北卷也有涉及2.情境设计:利用新情境材料,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如(2023·北京卷,6)对鸦片战争的认识;(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对清朝法律体系的影响;(2023·湖南卷,6)近代对外交往;考查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贸易,如(2022·全国甲卷,28)上海进出口货值;或者利用数据、图表、文字资料,考查近代其他的经济文化现象,如(2023·1月浙江选考,19)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变迁3.核心考向: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眼看世界等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②清朝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过程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美国、法国于1844年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影响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图解·关键知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阐释·核心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是指在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考点指南】
课程标准考纲考点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
用与局限性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
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专题结构】【知识结构】
【重点精析】
一、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概况
第一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总体:工业革命,英强中衰。

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工业革命,西强中衰。

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珠江口-天津;珠江口-南京珠江口-北京(火烧________)结果清败,签《南》《望》《黄》等条约清败,签《天》《北》等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反侵事迹1839年虎门销烟;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部分将领牺牲。

(填空:时间————根本原因:英完成工业革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打击了鸦片走私。

/根本原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法希望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利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

经过——圆明园)
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具体危害①“五口通商”打破了广州外贸垄断,破
坏了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东南门户;
②“割地”破坏了领土主权和完整;
③“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便利了
英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④“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破
坏了司法主权;
⑤“片面最惠国待遇”意为日后中国给予
任何一个第三国任何一项特权和好处,英
①“十一口通商”进一步破坏了贸易主权,
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②“内河航运权”便利了列强向长江中下
游地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③“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权”为外国人到内
地从事间谍等非法活动提供了护身符;
④“割地赔款”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和
完整,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⑤“外国公使进京”有利于列强控制和影
三、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和评价鸦片战争
(1)从唯物史观看: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驱使其进行
全球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从革命史观看:鸦片战争是英国蓄意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鸦片战争也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从全球史观看: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迫使中国放弃闭关政策,对外开放,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从现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瓦解了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迫使中国走上痛苦的近代化道路。

(5)从文明史观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工业文明和东方儒家文明、农耕文明冲突的产物,迫使中国走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道路。

(6)从社会史观看:鸦片战争促使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习俗等)发生变化,呈
现新旧交替特征。

【高考真题】
1.(2015年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选B。

A、C、D三项均不符题意。

2.(2014年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B。

【随堂练习】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4.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
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

《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

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5.“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

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

”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参考答案
1.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比较基础和简单,选A。

2.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之“武口通商”,选C。

材料反映了英国选择通商口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和市场广阔,这说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C项符合题意。

3.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选C。

“五口通商”打破了此前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的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所以才会出现题干描述的现象,正确答案为C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第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于1857年,故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可排除。

4.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及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选D。

从题中的“平等”“均用平礼”“对等级别”等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交往逐渐具有了近代文明的色彩,故D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能从题干信息中获得,可排除。

5.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及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选B。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没有涉及台湾,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十一口通商”,涉及到台湾岛,故B项正确;另据咸丰九年(1859年),可排除C、D两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