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6/2018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3、结果
失败
①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 调 ② 宏观政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 革中阻力重重 ③ 后转向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 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 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 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 遭到了失败?
根本原因
(1)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 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左倾 (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 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 成混乱。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共 产主义是家家都能吃上 赫鲁晓夫性格比较专横跋扈, “土豆炖牛肉”
脾气暴躁,举止粗俗;
他的决策常仅凭他的直觉,有 很大的随意性,朝令夕改,使 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
“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 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
赫鲁晓夫墓
黑白相间的构 图,代表赫氏毁誉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 参半的一生。他的 观念的束缚 一只脚跨进了新的 时代,而另一只脚 又由于历史的原 因,仍然深陷在旧 时代的泥潭之中而 不能自拔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 经济发展模式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农业: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工业:
1953年—1963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年 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
2000
0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课本第78页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 济体制改革史论》
1961年,苏联发射人 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
探究活动: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曲是社 折一会 的场主 。深义 必刻建 须的设 不革道 断命路 的,不 探是是 索艰一 改难帆 革的风 实复顺 践杂的 。的,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指导思想:同: 都改革经济体制的弊端 异:戈尔巴乔夫出民主社会主义 内容:都改革农业、工业等经济领域 赫鲁晓夫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 戈尔巴乔夫重点在经济体制 结果:都失败了
5/16/2018
1991年12 月25日19 时32分红 旗从克里 姆林宫上 降落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 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 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 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 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 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 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 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 “猛药”,最终导致苏联 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5/16/2018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
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 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这句话得理解正确的是: A.戈氏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B. 戈氏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
革,同时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 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
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 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 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 循守旧。他在开会或讨论 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 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 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 中,采取中间路线。所 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 手”。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目的: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改革重点 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 工业: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2、内容
农业: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 不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 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 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80 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 的 1/3 左右。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思考:材料体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 什么特点?这种改革对苏联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人们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C
【典题回顾】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 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 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 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B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略”
A.①② C.③④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
B.②③ D.②④
17
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 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5/16/2018
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 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 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 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 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 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 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 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83年时的 苏联导弹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 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 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 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 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 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 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 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 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 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 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 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 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 5/16/2018 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大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3)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 响) (4)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地位日益巩固
ຫໍສະໝຸດ Baidu
(5)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人们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 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 面滑坡。
3、结果
5/16/2018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 脱离国情
(1)认为苏联已建立发达社会主义,所以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 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 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1、背景:
(1)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 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 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 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 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序幕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失败根本原因
(2)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冷战”,两极格局
发展军备必然依赖重工业,重工业比例 更大; 军备竞赛最终成为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 重负。
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人民不满情绪强烈;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
国民经济比重失衡加剧。
20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 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 联一端倾斜。
1953年为斯大林送葬 1956年苏共“二十大”现场批判已去世的斯大林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改革重点 2.内容:
收购制;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农业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不顾自然发展 规律,失败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
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
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1964)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 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发电站。(邮票)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3、结果: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 败。
4、失败的原因:
4、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 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的影响是( ) ①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 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 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D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 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 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 模式 ④两者都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 1982年到1985 先后换了两任。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 科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但很快 因年老多病去世。
14名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 92.9%,其中70岁以上的占57.1%, 平均年龄比1964年时提高了近10岁。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31年—)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 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 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 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 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 “猛药”,最终导致苏联 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2、内容: 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1)开始阶段:经济领域 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①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 济方式管理经济; 实质:承认市场对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经济的调节作用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②改革的问题: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 构更加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