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环境简史——从水环境角度看余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姚环境简史
——从水环境角度看余姚的发展
孙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2级本科北京海淀100087)
【摘要】本文以1953年为起点,将一江南小城余姚,从水环境的角度,包括地理气候、降水、空气质量、自然灾害、污染情况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按历史轨迹,对其为什么能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进行分析。

余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的宁绍平原,地区湿度较大,降水较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是“鱼米之乡”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

余姚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夏季台风,为防止形成内涝,余姚修建了该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四明湖水库,用以蓄水、防洪。

母亲河姚江的水质也曾出现过危机,但因救治及时,现已有明显好转。

可以说,余姚的幸福之路,少不了自然赐予我们优越的水文、地理条件,以及所有余姚人为建设家乡付出的每一分努力。

【关键词】余姚气候降水四明湖水库姚江
引言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是隶属于宁波的县级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图一)。

余姚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接慈溪市,西北部的黄家埠镇、临山镇、泗门镇和小曹娥镇临海(杭州湾),古老的姚江穿过余姚市区的腹部,另有位于城郊的最良、侯青两江相环抱。

余姚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和北部分别为姚江平原和滨海冲击平原,全境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

余姚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余姚共有户籍人口83.38万人。

余姚自秦置县,汉末建城,是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余姚之名裁取了四明山旧称“句余山”之“余”字,母亲河“姚江”之“姚”字,合称之为“余姚”[1]。

千百年来,余姚人民以自己的勤劳、

慧,把余姚装点成了“东南最名邑”,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

上古时期的河姆渡遗址向世人述说着华夏七千年的灿烂文化,灵山秀水,又孕育了代代人杰:诸如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文治武功的王阳明、中日文化
交流先驱朱舜水、浙东史学鼻祖黄宗羲等。

余姚仅仅是一个江南小城,却历代硕儒辈出,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姚城又正以崭新的面貌,昂首阔步跻身于现代化城市之林。

2010年的全市农业总产值为54.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021亿元,工农业产值近年来均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余姚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余姚因而在2009、2010和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县级市)”。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把一个城市的保护和发展都做好,为姚城书写全新的幸福的含义。

余姚能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县级市)”这项殊荣,原因来自各方各面。

这里,我们将从余姚水环境的角度,对幸福余姚做一个分析。

1 余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余姚地处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是美丽迷人的“江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余姚年平均气温17.2℃,日照1827小时,年均无霜期258天,自然条件优越。

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给余姚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图二),每年都会有两个相对雨期和三个主要降水期。

其中三月至五月为第一个相对降雨期,称为春雨期,雨日多,强度弱,年均雨量
367.9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6.54%;六月至七月为第二个相对降雨期,称作梅雨期,雨日适中,强度较春雨期大,年均雨量339.9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4.52%。

除以上两个雨期构成了主要降水期外,每年的第三个主要
降水期为八、九月的台风季。

余姚地区全年
平均降水量为1547毫米(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且南部降水多于北部,四明山区大岚附近为余姚境内最主要的暴雨中心,年降水量在2009毫米以上,最大为2795毫米左右(表一)。

如此丰沛的降水量除了可以
促进余姚的水循环,提升水质量外,还反过来作用于余姚一带的天气变化环境质量,使其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向于积极效应的变化。

比如水循环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从1953年起的统计数据资料看,余姚境内的气温始终随着一年四季的轮回而规律性地起落(表二),极少有情况出现气温反常的现象。


定的气温变化又使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有了可依循的规律,鱼米之乡“高产高质”的特征得以沿袭至今。

在大气污染的控制方面,雨性湿润气候也功不可没。

适当频度的降雨以及较高的相对湿度(表三)可以起到沉降
空气浮尘和微小颗粒物的效果,从而使余姚境内的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根据余姚市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近年来,余姚的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大气主要指标均
优于二级标准。

特别值得余姚人骄傲的是
2007年,余姚空气质量指标优良天数达到了355天,比2005年多了15天,优良天数的比例达97.3%,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也创下了该市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些优良的气候因素成就了幸福余姚的前提(附表一、
二)。

2 余姚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与防御体系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性,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地理位置亦是如此。

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带给余姚充沛降水的同时,同样会在每年的八、九月以台风的方式给江、浙、闽、台等东南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表四)。

其中
余姚所经历的最大的一次台风袭击是在
2005年。

2005年的9号强台风“麦莎”(Metsa ),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重大损失,其中宁波地区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

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 ~300mm 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 1000mm 以上的特大暴雨。

2.1 台风对余姚的影响及其原因
虽然强热带风暴从未在余姚地区正面登陆,但经常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与余姚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仅有北部小部分地区濒海,且市区东南部陆地海拔较高,有多处山地、丘陵地貌。

前者可以使台风无法绕过长江三角洲而正面登陆余姚,后者可以大大削弱经由台州、象山等地台风的强度。

台风在洋面上形成后要发生移动,在太平洋海面上形成的台风,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
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

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

以北太平洋西部地
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
登陆。

②西北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

③转向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因为台风猛烈程度的维持所需要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
的海洋在太阳的直射下释放出的潜热才能
供应,所以当台风中心接近大陆时,由于陆地无法提供厚度为60m 以上的翻腾暖水层,台风的强度会被大幅度削弱,其迁移速度也随之降低,直到台风的低压中心减速到难以再高速移动,我们称之为“登陆”。

太平洋面上形成的热带低气旋如要正面登陆余姚,则必须先经过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温州、台州、象山、奉化等地,因而其猛烈程度也就会被减弱,待台风中心到达余姚城区时,中心最大风力一般不会超过降级为热带低压等级台风的6~7级,故在带来强降水的同时,一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2.2 台风给余姚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固然不可避免,虽然强台风没有给余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余姚人民也不得不为台风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而叹惜。

例如1990年8月30~31
日影响余姚
的第15号台风,使余姚地区暴雨成灾,最大风力为罕见的7~9级,致使房屋倒塌340间,受损600余间,45.5万亩水稻、11.5万亩棉花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

再如1997年第11号台风,由于其形成时强度极大,在迁移途中被相应削弱后破坏力依然巨大,在8月18~19日经过余姚时,7级以上大风持续了25小时,极大风力为31.3m/s(11级),全市99%的水稻不同程度受灾,棉花成灾9万余亩,另外对水利、工业、供电、交通、居民厂房、水产等造成严重影响,全市直接经济损失为10529万元(表五)[2]。

值得庆幸的是,台风并不像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余姚自21世纪初就建立了台风路径实时监测系统,以确保能够提前做好居民撤离、建筑加固、排水系统检查、水电储备等防范工作,尽可能地将人员伤亡数量降至零,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3 余姚对台风带来的涝灾威胁所采取的措施
然而,并不是台风在给余姚带来经济损失之外就没有任何威胁了。

姚江平原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涝灾。

为了防止台风造成洪灾形成二次灾害,早在1958年10月,勤劳智慧的余姚人就已经开始计划利用姚江水系上游梁弄大溪的特殊地形建造一个水库。

至1959年4月,8米高的坝开始蓄水,但因坝基仅为10米左右的软粘土层,其抗压能力过弱,故在1959年7月、1960年4月,坝体曾两次向下游方向圆弧形滑动,采取在上下游各加筑镇压层级减慢加荷等措施,坝体逐渐稳定。

1963年8月,放水失当,水位骤降,大坝又向上游滑动,经采取削顶卸荷及迎水坡加筑镇压层等措施始稳定[3]。

经过反复的修正和加固,余姚工程指挥部终于在1970年4月完成了这项一举多得的工程——四明湖水库。

四明湖水库得名于四明山,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3.1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227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6.28m,相应库容0.794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3.5万亩,防洪保护人口32万,防洪保护农田面积20万亩,电站总装机容量640kW,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水库直接保护余姚、上虞两个县(市)多个乡镇以及杭甬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间接保护姚江流域范围以及下流的宁波市区。

1970年后,四明湖水库不断进行着定期的检查和固化,2002年至2004年,余姚对四明湖水库进行了一次完整到位的除险加固,达到了“工程安全、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建设要求。

2006年10月,四明湖水库管理局被水利部评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现在的四明湖碧波荡漾,湖水青山交相辉映(图三),湖
面面积近2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两倍,湖中大小岛屿点缀其间,四周峰峦叠嶂,环湖古迹众多,成为久居都市的人们向往的胜地。

据统计,四明湖水库自建成以来,在灌溉、防洪、供水等方面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50亿元。

因而,四明湖工程又为余姚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余姚通过统一规划、科学治水、兴建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形成“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的防洪治涝布局,已构筑和完善了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三大安全保障体系,满足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

3 余姚当前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
幸福余姚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在现代
化建设快步飞跃的今天,余姚小城也面临着和其他众多大城市相同的环境问题——母亲河水质已今不如昔。

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东北眠岗山西坡,流经上虞、余姚、鄞州和江北后汇入甬江,干流全长107公里,流域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的姚城母亲河姚江,由于其系半封闭型河流,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逐年增多,水质明显下降。

在90年代初中期,姚江的水质沦为有史记载以来最低的劣Ⅴ类,大部分水体发黑发臭。

但好在余姚十分重视对家乡母亲河的保护,在姚江水质恶化之时坚定不移放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1995年,宁波专门设立了一个地方法律——《宁波余姚江水防治条例》。

为保护一条江而采取地方立法,这非常少见,故足以反映余姚人对姚江污染防治的重视以及态度之坚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姚江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目前整体已经达到Ⅲ类水质的要求,部分已经达到Ⅱ类,符合居民饮用水的标准。

在姚江立法的基础上,姚江沿岸特别是余姚城区附近大量的工业企业被关闭、搬迁,同时余姚城区及上游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系统管线接到位于杭州湾的污水处理厂去处理,合格后排放至杭州湾,这也是对姚江水质提升的一个很大的贡献。

虽然现在的姚江水质有好转,但离老百姓的预期还有一定距离。

为此,余姚政府还鼓励实行“绿色工业”,企业争相发展技术和工艺革新,以确保母亲河能早日恢复昔日的面貌,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4 结论
(1)余姚传承了七千年的文化,坐落在气候适宜的江南,工农业发展处于前沿水平,走在现代化发展的前列。

(2)余姚这块风水宝地不易受到各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也少有自然灾害的发生。

台风是余姚地区惟一的气象灾害。

余姚政府对台风的防范措施到位,近年来,对台风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控制方面,余姚在与邻近受台风影响地区的比较中渐显优势。

(3)余姚有着全国领先的环境质量。

巍巍四明山是大自然赠予的“余姚之肺”,浩浩四明湖是人民建设起来的“余姚之肾”,余姚农业兴旺,渔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康。

(4)余姚人踏实肯干、精益求精。

余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周边地区做了很好的母亲河保护的模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余姚人目标,余姚人民也不断地摸索着一条适合江南小镇的长远发展之路。

因而,从本文所阐述的余姚地区的水环境角度来看,余姚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县级市)”称号,当之无愧。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余姚市水利局多位研究员的热情帮助,谨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叶树望主编. 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名贤研究会. 《昔日姚城》.
[2]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 《宁波市志》(1995年版).
[3]《余姚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余姚市水利志(1988~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