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03
台湾 爱国主义教育
台湾2018“九合一”选举蓝绿版图
蓝色——-国民党领先区域 绿色——民进党领先区域 黑色——无党籍领先区域, 灰色部分——或蓝或绿或无党籍或第三势力 现在对国民党来说稍有好转。新北,宜兰蓝营开 始领先了,台中彰化澎湖转为焦灼,其他基本不变。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曾在《中国时报》、《联合报》 等媒体刊登广告,呼吁民进党党员从孩子的大未来着想, 做出一次明智的抉择”。
我国台湾地区 德育发展
汇报人:闫梦爽
CONTENTS
01 02 台湾道德教育 台湾德育课程设 置 台湾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与启示
03
04
part
台湾道德教育
历史形态
01
主要理论
台湾德育的历史形态
01 03
1624-1661 殖民者的宗教道德与殖民教育
02 04
1661-1895 明郑与清的儒家道德教育
多元开放时期
3.社会学习领域承担德育责任 在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社会学习领域”被界定为是一个统整自我、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习领域。不仅涵盖和整合了原有的社会、历史、地 理、公民、道德、乡土教学活动科目的内容,而且内容范围比上述学科有了很大 的扩充。 主题轴与分段能力指标 《社会学习领域纲要》拟定了九大主题轴为该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 人与空间 人与时间 演化与不变 意义与价值 自我、人际与群己 权利、规则与人权 生产、分配与消费 科学、技术与社会 全球关联
探讨终级关怀的生命教育观
一理念 二方向 三大目 标 四个向 度
全人教育:活在天、人、物、我的均衡关系中。
1.生命:为何而活—探讨生命意义与本质 2.生活:如何生活—寻求生活目标,追求丰盛人生。 1.正面积极的人生观:肯定、欣赏、尊重、关怀与服务生命。 2.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良知、真、善、美道德价值、终极信仰的建立。 3.调和个体的知情意行:人格统整、情绪管理、自我实现与超越。 1.人与自己:认识自己、欣赏与尊重自己,发挥潜能 2.人与他人:与人和睦、群体伦理、关怀弱势。 3.人与环境:建立生命共同体,经营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永续发展。 4.人与宇宙:灵性超越之途径,寻得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信仰所提供的 答案。
多元文化论的公民教育观
内容上的三项重点:反对歧视,强调平等; 尊重差异,倡导包容; 提倡多元,共存共荣。 (1)培养能相互尊重的公民:透过对不同族群文化的接触、了解,
培养其包容、尊重、欣赏的态度与能力。
(2)培养能积极面对文化冲突的公民:由于文化差异,所以不同族群 的文化冲突与矛盾是不能避免的,对此要积极化解。
主思想为凝聚岛内各阶层共识的思想武器,而积极在岛内宣
传并推行之 。 掌权之后的蒋介石独揽三民主义的解释权,获得了统摄
全党思想的合法性。蒋介石对三民主义解释的实质,是儒化
三民主义。他将孙中山描述为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 进而在全国范围掀起思想文化上的尊孔复古。
“党化教育”和狭隘的“民族精神教育”
党化教育: 党化教育起源于孙中山“党化运动”。而孙中山的“党化”思想是从苏联传入的,这是由于孙中山的 屡战屡败和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孙中山认识并得出“党化”的必要性,希望用以改变国民党对政权控涣 散涣散无力的局面。 改造国民的意识形态。学校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党爱国、效忠领袖等观念,培养未来的忠党精英和服从 政府的顺从国民。
part
台湾德育课程设置
学校德育发展
02
学校德育的课程与内容
学校德育发展
01 03
1949至20世纪50年代 道德教育重整时期
02 04
20世纪60-70年代 道德教育落实时期
20世纪70-90年代 道德教育转型时期
1990年-至今 道德教育多元开放时期
重整时期
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退台湾后,在学校和社大力推行具有“反共复国”治特 色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并借重于儒家文化来统一、规范台湾民众的社会信仰和 道德价值观以稳定台湾社会,加强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突出党化教育 2.加强“笃行”、“伦理”和“民族精神”教育 “笃行”教育,以培养青年学生践履笃实、力行服从为目的。即把儒学的重行思 想与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糅合在一起,推行“反共抗俄、复国建国”。 “伦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 仁、爱、信、义和、平)为核心。蒋介石认为,固有的“民族德行”就是“四维八 德”,“只有四维八德,才是我们反共抗俄、自救救国的唯一精神武器”。
多元开放时期
1.本土化意识加深 1997年,“国立编译馆”组织教科书编纂委员会,采“统编”方式,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 并于该年开始使用。社会篇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意识”、“台湾精 神”、“台湾魂”,只字不提“中国人”、“中华民族”,企图在教科书中将台湾史”从“中 国史”中脱离,显示“台湾的主体性”。
民族精神教育: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意识到迅速恢复台湾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唤起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弘扬民族精 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 所以,大力倡导“中国气质、价值观及整个精神层次成为彻底的中国人。” 国民党当局在台苦心经营民族精神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反共意识,以建立精神国防。”蒋介石认为,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都是我们多年来教育的失败,而教育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的教育没有 注意民族精神和战斗生活的基础,我们丧失了民族精神,就无法抵抗共产集团思想的渗透 。” 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实施民族精神教育, “为反共抗俄,知非提倡民族精神教育,不足以挽救危亡 。”1952 年国民党七大明确提出,为对抗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民族精神为武器,民族文化为骨干,才能够建立我们党 员三民主义的思想……达成反共抗俄救国建国的使命 。”
“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part
04
问题和启示
台湾德育的问题
“台湾主体性”对认同教育的挑战 “小确幸思潮”对思想教育的挑战 “民粹化政治”对政治教育的挑战(本土意识彰显,身份认同混乱;关切社会事务,
心态视野褊狭;民主意识张扬,民主素养低落;政治参与扩大,政治信念模糊;擅长公共动员, 欠缺公民理性)
“校园民主化”对道德1944 日据时期的殖民奴化教育
1944-1946 光复时期殖民教育与奴 化教育影响消除
台湾德育的主要理论
01
三民主义德育观
多元文化论的公民教育观 探讨终极关怀的生命教育观
02
03
三民主义德育观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 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进而实现国富民强、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三民主义成为蒋中正威权体制 下的"党国意识型态",国民党一直视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民
落实时期
1968年实施九年教育以后,从小学到大学,形成一套系统实施道德教育的课 程体系。 原有国民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科目“公民与道德”科,小学改称“生活与伦理”, 中学改为“公民与道德”,另高中设“三民主义”、“公民与道德”,大学必修 “国父思想”、“哲学概论”(即“人生哲学”)、“伦理”等。这些科目互相衔 接,而“民族固有道德”与“伦理观念”则贯穿其中。 按照蒋介石的说法,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首先在教育学生成为人之所 以为人,并生活与行动得像一个人,成为一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次之,则在 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爱国家、爱同胞、合群服务、负责守纪,且足以表现中华民 族道德文化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前者必须注重生活教育与人格教育,后者则着重 民族精神教育与民族道德教育。”
2.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弱化德育 1998年9月,台湾“教育部”公布“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或“国民教育阶段课程纲要”)。 新课程不再从传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角度界定教育目标,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 验为重心。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以“人与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 范畴为线索,将原中小学各科目整合为七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 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同时,要求将社会关注的六大主题“人权教育、两性教育、 信息教育、环保教育、宗教育、法制教育”融入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中。
转型时期
1.公民教育凸显 解严”后我国台湾地区公民教育的内容有大幅改变,从过去强调意识形态的 教材内容转为更注重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权利义务等概念,以及公共精神、公 共道德的倡导;而威权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代之以更开明、多元的态度和方法,回 归学生本位等。
2.本土化倾向初步显现 在90年代初新修订的课程中以使“学具有乡土情、中国心、世界情”为重 要原则。具体教学活动中,除增设“乡土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各校视各地特性 灵活安排方言学习及与乡土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