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合集下载

顾客不是上帝

顾客不是上帝

顾客不是上帝在餐饮行业广泛流传着“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对此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我认为顾客和商家是一对利益共同体,是社会大分工背景下的合作关系。

顾客不是上帝,商家也不是奴隶。

餐饮企业因满足特定顾客的特定需求而产生,企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顾客需求。

顾客提出需求,我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我们和顾客是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

“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将顾客和商家置于一种对立的不平等的立场上,过度夸大了在餐饮交易过程中顾客的作用,这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理念,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而提出的理念,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

究其原因,就在于商家在“顾客就是上帝”理念引导下往往容易采取低价策略以期收获更多的顾客,觉得顾客“越多越好”。

但这样的做法严重挤压了商家的利润空间,商家无法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必要利润。

如此一来,商家就无法不断创新升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当顾客占过便宜又无法享受到更好更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就会不断流失。

商家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

一方面在价格上一降再降,以期招揽更多的顾客;一方面压缩人员和采购成本,减少支出。

然后就是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服务水平不断下降,伴随着的就是顾客的进一步流失,企业经营落入一种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家无力经营而不得不关门大吉。

也有商家虽然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但并不采取低价策略,而是采取所谓的服务战略,希望将服务作为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胜出。

采取服务战略的商家往往表现为不断细化服务细则、进行服务培训,以期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能力,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服务质量不升反降,人员稳定性极差。

究其原因,是因为“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伤害了员工的自尊,使得员工在面对顾客时处处低人一等,无法形成对工作的认同感;频繁的服务培训和不断细化的要求也使得员工变得思维僵化,工作时流于形式,无法从工作中取得获得感。

学乔布斯把用户当上帝,仅有态度远远不够!

学乔布斯把用户当上帝,仅有态度远远不够!

学乔布斯把用户当上帝,仅有态度远远不够!作者丨刘春雄来源丨刘老师新营销对待客户,仅有态度不够!方法论比态度更重要!1把客户当上帝,上帝不一定领情。

让客户舒服,不见得要把客户抬到上帝的份上。

对待客户,仅有态度不够,方法论比态度更重要。

有方法论,才能真正把脉上帝的心思。

2有人说,客户是上帝,有初心就行。

可是,到处晒初心的人,多半有心无力。

你把客户当上帝,上帝不一定感受到你的初心。

初心是你的编码,用户不见得能够解码。

我只能说,初心只是一种态度。

把用户当上帝,绝不能只是一种态度。

3有人说,把用户当上帝,需要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仍然只是一种态度。

位置换了,思考未必能换。

因为,思考不仅与位置有关,也与思考能力有关。

4有人说,把用户当上帝,用户要什么,我给做什么。

我只能说,对上帝的理解太过粗浅。

上帝要什么?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

用户购买时满意的东西,还没到家可能就后悔了。

5初心、态度,这是愿望。

愿望虽好,不一定能做到。

工业社会早期,供给不足。

这个时候,用户是上帝,确实是实心。

过剩经济,用户是上帝,虽非所愿,却不得不为,这是市场倒逼。

市场倒逼,总能逼出部分把用户当上帝的企业。

然而,工业社会的结构使然,把用户当上帝,只能是抽象的概念。

原因很简单,工业社会是B端商业。

6B端商业,品牌商与用户之间有一道屏障:B端商业机构。

营销有两条链条,一条是认知链,媒介是大众传媒;另一条是交易链,媒介是现代渠道和现代零售商。

大众传媒和现代渠道及零售商,是工业社会的两大公共设施,这是工业社会的效率机构。

越是发达国家,离开这两大营销公共设施,越是寸步难行,反而是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因为渠道的碎片化而能够有所作为。

工业社会,除了少数直销商,品牌商不是在与用户打交道,而是在与B端商业机构找交道,他们充当了用户的代言人角色。

但是,他们只是自称用户的代言,却因为商业利益,不能真的为用户代言。

7工业社会,商业是B2B,只有极少量的B2C。

也就是说,你与用户常态交往的机会都很少。

批驳“顾客上帝、衣食父母”论

批驳“顾客上帝、衣食父母”论

批驳“顾客上帝、衣食父母”论作者为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总裁很久以来,“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这两句由企业界提出的口号,在大众中广为传播。

于是,企业以之为标榜,消费者以之为令箭,几成社会共识。

我以为,这话倒是一种悖论,一种背向于企业和市场本质的言论。

如果顾客是“上帝”,那么我们就应像对上帝一样对顾客顶礼膜拜,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对之磕头作揖,——可是,我们做不到;如果顾客是“父母”,那么我们就应像对父母一样百依百顺,恪尽孝道,对其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可是,我们做不到。

对上帝,信民们祈祷礼拜还唯恐不及呢,哪能给件产品又谈Money;对父母,供养本是普天下子孙应尽的义务,不管买什么东西只管孝敬就是了,又哪有伸手要钱之理。

所以说,“顾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是虚伪的。

最起码,不真诚。

事实上,企业与公众是公平对等的交易伙伴。

前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后者付出货币,二者遵遁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平等交换。

你付出多少价值,你就得到多少回报。

你的讲解,你的促销,你的售前售后服务,再怎么“全心全意到永远”,说到底都是为了卖产品求利润。

说的做的再好,企业的本质也是追求利润;标榜的再美,市场的本质也是价值交换。

那种模糊了经济规律本质的言论,无论是对受众、厂家还是厂家消费者关系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顾客潜在的需求他不会告诉你,但,是天经地仪存在的,那是企业进步的“圣经”。

只有这时,表达企业的市场需求时顾客才是“上帝”;企业的效益、员工的工资是来自顾客这个渠道的,只有这时,单谈对顾客的态度问题时,顾客才是“衣食父母”。

除此,顾客只能是顾客-——进行平等价值交换的客户。

——因而,企业人面对客户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

我们依据等价交换原则,卖出产品得到回报。

但当顾客提出特廉价格、特殊产品规格、过分要求的服务时,我们能依顺么?不能。

因为如果那样,我们已经保证不了我们的生存了。

我们要对顾客说“不”,敢于说“不”。

过去社会讲大公无私,其实在市场经济里是不成立的。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群体,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利润。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将他们视为上帝般对待,以建立积极的客户关系。

首先,我们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通过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我们需要与顾客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

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期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我们要注重顾客体验。

顾客在选择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时,不仅关注其品质和价格,还注重与之相关的体验。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顾客的整体购物体验,从产品质量、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买体验。

只有通过提供令顾客满意的购物体验,我们才能增加其忠诚度,保持持续的客户关系。

最后,我们要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

顾客对企业的意见和投诉是宝贵的财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顾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处理他们的投诉。

只有在这样的反馈机制下,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身,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

总的来说,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始终将顾客视为上帝般对待。

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注重顾客体验,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的成功。

把顾客当上帝?不,中国不应该有上帝!

把顾客当上帝?不,中国不应该有上帝!

把顾客当上帝?不,中国不应该有上帝!经常听有些店铺老板跟员工说:“客户就是上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上帝?上帝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没人知道。

当我们把客户当成上帝的模式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发现,是无法揣测顾客需求的。

做互联网营销的时候,我只做一件事情。

我不思考上帝需要什么,我思考我的朋友需要什么,我思考我的邻居需要什么,我思考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思考的每一个点,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什么。

服务营销不是把客户当上帝,而是把客户当朋友,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绝对不会把客户当成上帝,因为那会让我感觉到服务客户并不是我的责任,而是我的压力。

同样,如果把顾客当上帝,那么顾客久而久之不仅不会领情,反而会觉得这是本来就应该的,成为一种毫无忌讳的享受,最后只能获得一个车毁人不爽的结局!只有把顾客真正的当成朋友,亲人,这样才会用真心去对待,公平的去处理。

把顾客当上帝,就好像现在家家户户把孩子当皇帝一样,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时间一长孩子就麻木了。

这些孩子渐渐的就忘记了感恩,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未曾生在帝王家,却受到了帝王般的待遇,本应是历经锤炼和千百痛苦后振翅与天空的主宰,却因为这罪恶的温柔让孩子养成有翅无力的雏鸡。

从小在北方长大,各种小皇帝却不稀罕,上小学六年级时,我还能看到跟我住同一个小区的同学需要爷爷奶奶每天骑个小三轮车来回接送。

路上三轮车擦肩而过时还能依稀听到那胖嘟嘟的小皇帝嘟囔着各种抱怨,各种索取。

这变了质的上帝,不正是巧妙的上演在生活之中?这些问题,我以前察觉未深,今有此感,皆因看到对比,由心而叹!这变了质的上帝,让本该是在祖国散发花朵香气的幼苗变成了不除不快的杂草。

本应是皆具任义礼智信之才,却层出不穷坑蒙拐骗偷之辈。

现在的生活文化,真的对了吗?后来才慢慢明白,人果真是环境的产物,古有孟母三迁,择善而居,高智慧。

今有沐君多游,物以类聚,高格局。

孟母的故事家喻户晓,沐君我想还没人知道。

来到广州后,对这里的生活环境感觉很刺激。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前言“顾客是上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商业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在商业实践中是否真的被重视?以及这个口号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顾客是上帝”的解读“顾客是上帝”的意义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彰显了企业的诚信和服务意识。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就是对企业本身的尊重和服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只有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尽管这些解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企业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关注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把顾客的利益摆在首位。

然而,“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扰。

例如,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矛盾,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是企业难以平衡和处理的问题。

如何在与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顾客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在“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下,顾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天然的默契”。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种默契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冲淡。

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文化背景、嗜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必须尝试去适应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以满足他们的期望。

但是这种适应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成本。

例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研发成本也许会使得产品定价上涨,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作者:李玉梅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就是上帝”已成为许多商家心目中认同的理念。

不过俗话说:买卖不同心。

即使这一理念已获得大众及商家的认同,但想要既满足顾客需求又实现企业效益却并非易事。

因此,在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及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营销,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顾客上帝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顾客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竞争的产物。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商家的角度讲的,要以顾客的标准作为企业的服务标准,其实还包括顾客的自我认识与判定,商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更深层的意义。

一、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

因为企业深知,没有顾客,企业就无法生存。

但是,以顾客为重固然是对的,可行业也应有行业的标准,对于超出商家所能提供范围的要求,或是强行逼迫商家提供不平等服务的要求,便不能强硬搬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一)从企业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首先,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

很显然,企业的很多外向型经营活动,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品牌设计以及形象提升等等,无不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

因为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活动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那么这些活动的付出对企业来说将是某种“资源浪费”。

其次,顾客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营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需要营销。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获得更多的顾客来抵抗竞争带来的压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竞争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而这五种竞争因素中,购买者即顾客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

从“顾客永远是上帝”观念误区中看企业与顾客关系要点

从“顾客永远是上帝”观念误区中看企业与顾客关系要点

张会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摘要】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生产经营要以顾客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早已为企业管理者们所认知,保持和创造顾客忠诚也成为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提倡并成为他们赢得顾客的主要手段。

那么,把顾客等同于上帝的观念是否真的合理呢?企业是否应该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呢?这种做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论述,纠正“顾客就是上帝”观念中的误区并对如何正确处理企业与顾客关系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创造需求,冲动性购买,顾客忠诚,顾客满意一、顾客不等同于上帝“顾客就是上帝”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经营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信奉不移。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强调顾客的重要性并且搞好顾客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顾客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但是,我们能不能因此就把顾客等同于上帝呢?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企业生产经营要以顾客为中心,营销活动要以顾客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但这是不是就说我们要对顾客惟命是从,把顾客与上帝划等号呢?顾客是自然人,上帝是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把顾客等同于上帝本身就存在着概念上的错误,它扭曲了企业与顾客的正常关系;另外,把顾客尊为上帝,无条件地满足其一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一)把顾客等同于上帝在概念上是混淆的。

我们都知道,顾客是企业商品的消费者和劳务的接受者,是自然人或自然人组成的团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习惯、社会地位,不同的教育水平和知识能力。

而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睿智、清醒、无所不能,是世人心目中全能的神,能为那些拥待他的子民们解脱困苦。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顾客和上帝是不同的,把顾客等同于上帝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

或者有人可以说把顾客等同于上帝只是一个比喻,用子民和上帝的关系来比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顾客是上帝辩论赛规则

顾客是上帝辩论赛规则

顾客是上帝辩论赛规则顾客是上帝怎么辩论?辩论赛规则又是怎么样?小编整理的顾客是上帝辩论赛规则,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一、辩论赛流程立论阶段(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驳立论阶段(三)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四)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质辩环节(五)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

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六)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

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七)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八)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自由辩论(九)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二、赛制具体说明:(一)立论阶段: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

(二)驳立论阶段: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这个阶段是,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

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

(四)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

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

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五)结辩阶段: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本方的观点,阐述最后的立场。

正确认识“客户是上帝”

正确认识“客户是上帝”

Page 7
6.向客户表示职权有限,无法做主
有时,我们可以向客户指出他的某些要求不属于我 们的职权范围,我们做不了主,这样既向客户表示 了拒绝,又使客户对自己的拒绝能够谅解。比如: “对不起,刘总。这个已经超出了我的权力范围, 请见谅……”
Page 8ຫໍສະໝຸດ 7.向客户推荐其他公司当我们确实不能接受客户的要求,而且又不忍心让 客户失望时,可以在通话结束时向客户推荐其他公 司。这种做法很容易使我们在客户心中树立起诚实 可信、为人热情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合作留下余 地。比如,“王先生,真对不起,这个价位我们不 能满足您,不过,您可以和××公司联系,那里可 能会让你满意。”
Page 11
谢谢观赏
FROM:
Page 6
5.以小换大
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有的客户比较难缠,奉行强硬政策, 单方面要求对方让步。对于这种客户不要硬碰硬,而要巧妙 周旋,轻易不让步,即使让步,也要在我们让小步的基础上, 换取对方让大步或对等让步。客户:“小王,我们是A地区的 经销商大户,在这里,只要我们称自己是第二,没有人敢说 他是第一。你们要进入A地区还要通过我们。这样吧,进货价 格就再降5%吧。”销售员:“李总,对于贵公司的实力,我 们当然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跟您谈判这么久。这次给您 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价了。要不然,你再多进30%的货,我向 总部打个申请,申请进货价再降低2%,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批 下来。”
总结:
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因素,协调公司、客 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但能够为客户着想,也能够为公司谋 利。他们不但掌握基本的销售技巧,在与客户产生矛盾时, 还能够化险为夷,变不利为有利。所以,销售员要掌握客户 的心理,学会说“不”的艺术。只要“不”说得恰当,客户 常常会宽容地说:“没关系”。 销售员不要曲解“客户是上帝”的意思,认为“上帝”得罪 不起。其实,只要让客户了解自己的苦衷,态度诚恳、语言 温和地表示歉意,“上帝”还是能够体谅的。在对客户说 “不”时,切莫使用含糊的字眼,如“我再考虑考虑”等, 以免客户误认为销售员是真心地替他想办法,这样一来,反 而耽误了客户。

与客户争辩的6大技巧

与客户争辩的6大技巧

与客户争辩的6大技巧客户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表现出不礼貌的言行等。

遇到这种情形你该怎幺办?我与客人吵架时,客户是上帝,骂客户就是骂上帝,骂上帝是要遭天打雷劈的!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客户是不能骂的,除非你不想再把生意做下去。

但客户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表现出不礼貌的言行等。

对于不骂不足以平民愤的客户,不但要骂,而且要狠狠地骂。

为什幺要骂?似乎骂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解除自己心中的怨恨。

但精明的生意人知道骂人除了解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客户再犯同样的错误。

1、骂的时候,声音要大,语气尖锐。

要让客户明白你真的是非常愤怒,已经忍无可忍。

必要时,稍微出格无所谓,但绝不能过分!2、永远只骂客户做的事情,别骂客户本人!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否则伤及客户的自尊心,生意就真的完蛋了。

更不能用粗话,这一点一定要忍住!雷声大,雨点小,骂他个狗血喷头,依旧是干干净净!3、不要给客户反驳的机会。

如果他争辩,立即以更大的气势压倒他!因为你要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气氛下争辩只会越辩越乱,讲道理是心平气和的时候。

4、一定要比客户先挂电话,千万别打持久战,言多必失!要让整个谩骂的过程在最愤怒的时候嘎然而止,让客户感觉游戏已经结束,自己真的错了,懊悔不已又无处诉说。

5、然后,你放松心情,尽情体会一吐胸中恶气的那份快感。

好好休息一下,泡杯咖啡,或者喝口茶。

因为你放松的时候,客户的怨气正在积累,这需要一点儿时间。

6、过后,再拨通客户的电话,毫不犹豫地为刚才的失礼诚恳道歉。

实在,实在,对不起!这件事真的把我气糊涂了,我太失礼了!...这一切都是给客户搭的台阶,而且一定要让他体体面面地下得来。

大家的怨气都消除之后,再找合适的时机谈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这样的争论,大家都会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问题,并学会在今后的业务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

但我们还是要提醒你: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骂客户!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

顾客不是上帝

顾客不是上帝

顾客不是上帝今天,培训课上就顾客是不是上帝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个辩论会。

我方观点是:顾客不是上帝。

相信大家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会听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但是我认为其实顾客不是上帝。

第一,因为上帝没有标准,就是说,每个走进店里面来的都是上帝,但是他的忠实“仆人们”能真正做到每一个都让上帝满意了吗?我看未必。

有时候,我们还是让上帝觉得不方便,不高兴,不到位。

第二,谁见过上帝?上帝是什么样子的?没人知道。

因为上帝是人们心中虚拟的一个神圣人物,而顾客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人类,谁能将人类和虚拟的等同呢?第三,就算真的顾客是上帝,那上帝会犯错吗?顾客呢?顾客的标准往往很多时候是对于我们服务员来说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从某个角度认为,顾客会犯错,上帝不会犯错,顾客就不是上帝了。

第四,我们作为服务员,把每个人都看成是顾客,但是请问上帝有几个?西方人的心中只有一个上帝,神圣而不可侵犯,我们把每个顾客都说是上帝,不是侵犯了上帝吗?所以我认为顾客不是上帝。

那么,顾客究竟是什么?我认为,顾客是朋友。

我们要脚踏实地的把顾客当作是我们的朋友、亲戚来对待,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标准:作为中国人一向以礼待人,无论是朋友或自己亲人,都有一套“礼遇”的方式。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客人要什么,尽一切能力让客人觉得像在自己家一样贴心,让客人在衣食住行这些最根本需要上无需花费太多时间。

客人进店就是来休息的,要让他们休息的舒适温暖,用餐也要开开心心的,要让顾客觉得身心放松。

我们只有真正去关心他们了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源,这比对待“顾客是上帝”要好很多。

一句外国传过来的空泛的“上帝说”会不会out了一点点呢?开个玩笑话,我可不想天天上班都见上帝啊,呵呵。

骂顾客就是上帝的说说

骂顾客就是上帝的说说

骂顾客就是上帝的说说1. 顾客就是上帝,呢句话到底有没错顾客是上帝是一种心态,就是说自己在面对顾客的时候要把他们放在上帝的位置上,叫他们满意。

但是叫他们满意并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首先要明白,要顾客满意的是我们在出售商品的时候,顾客满意的是商品及购买商品时候的满意,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他们满意,或者任何事情叫他们满意。

我们做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尊心,所以有时候顾客如果侵犯了你的尊严的什么,你可以说不。

即使是上帝也不能轻视我们的尊严呀。

遇到不讲理的顾客,你可以不去理他。

我们去真诚对待别人不要叫别人以为自己傻。

我也做过销售,遇见不讲理的顾客一般的好脾气,好态度不好用的话,最后一招就是走。

2. 对“顾客是上帝”这句话有什么看法“顾客是上帝,员工无条件满足顾客需求”等等,工业化生产导致适度的商品富余,买方市场的形成使“顾客是上帝”成为不少企业的口头禅,可“顾客是上帝”到底意味着什么?顾客真的是上帝么?关于上帝的理解是“上帝存在于理想中,上帝是不吃不喝的,存在于冥冥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关注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你相信上帝存在的话”。

对待上帝我们往往是内心里的崇敬,是感恩,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上帝可以要求每一个信上帝的人,而人不能对上帝提出任何要求;上帝一般不买东西,即使买也应该不付款,这是上帝的特权。

顾客则不同,与顾客的交往依据的是市场法则,等价交换,追求双赢;对顾客也需要真诚,需要尊重,但顾客的需要确是实实在在的;对任何顾客而言,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对待顾客是要有底线的,长期评估买卖双方的盈利原则、互惠互利、互相尊重、理解与支持、道德与法律的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上帝无效的。

经济不断的发展就体现在企业对顾客的态度。

商品匮乏时代,企业是上帝,顾客是祈祷者;商品丰富时代,经济繁荣,顾客变成了上帝,企业成为祈祷者。

任何理念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把顾客理解为上帝,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竞争让企业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小草组顾客就是上帝

小草组顾客就是上帝
案例:在美国各个连锁店里,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多少钱, 天以 案例:在美国各个连锁店里,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多少钱,60天以 内都可以退换,所以,一些聪明的旅行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 内都可以退换,所以,一些聪明的旅行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 到到大商场大肆采购,电视,家具,电冰箱,电脑,音响,厨房用品等。 到到大商场大肆采购,电视,家具,电冰箱,电脑,音响,厨房用品等。 用过一个月,假期也就完了,然后雇一辆货车把东西全部退回去, 用过一个月,假期也就完了,然后雇一辆货车把东西全部退回去,商场 二话不说,把钱就全部退给你。 二话不说,把钱就全部退给你。
超级商场,如何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 超级商场,如何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
齐全的商品 合理的价格 优质的服务 三分钟和八折: 三分钟和八折:承诺顾客任 何时候在收银台的等候时间 都不超过三分钟, 都不超过三分钟,如果超过 三分钟, 三分钟,所购商品全部八折。
服务承诺数字化的出现
顾客就是上帝的含义:
• 对待顾客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的为之服务
理由很简单: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客人, 理由很简单: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客人,没有客人 商场和工人就没办法生存
露八颗牙齿的案例
香港的恒生银行,以服务规范、态度友好闻名, 香港的恒生银行,以服务规范、态度友好闻名,在香港呆过的人往 往发现,在香港的所有银行里,恒生银行营业员的微笑是最亲切、 往发现,在香港的所有银行里,恒生银行营业员的微笑是最亲切、 最动人的。这是因为恒生银行的微笑培训别树一帜:他们用数字来 最动人的。这是因为恒生银行的微笑培训别树一帜: 定义微笑——露八颗牙齿,并要求员工们对着镜子练习。当面对顾 露八颗牙齿, 定义微笑 露八颗牙齿 并要求员工们对着镜子练习。 客的时候,如果笑意太轻微,显得缺乏热情和真诚, 客的时候,如果笑意太轻微,显得缺乏热情和真诚,说不定顾客看 到的是你的“嘴角在抽搐” 但如果笑得太放肆也不妥, 到的是你的“嘴角在抽搐”;但如果笑得太放肆也不妥,行为有失 庄重,也是对顾客的不尊重,而露出八颗牙则是恰到好处的微笑。 庄重,也是对顾客的不尊重,而露出八颗牙则是恰到好处的微笑。

对待客户如上帝应如何行动

对待客户如上帝应如何行动

对待客户如上帝应如何行动对待客户如上帝应采取的行动一、待顾客或客户更应如养儿女上帝论的产生是多年销售机构培训的功劳,很多销售人将此视为真理,张口闭口把上帝搬出来。

可是众多的销售人员发现,心里时时把顾客或客户当上帝,但是就是找不到如何让上帝满意的招术,有时还会惹上帝发怒。

于是有人在思索,到底怎么做才能让顾客、客户满意呢?难道顾客或客户就不应该是上帝吗?寻找不到答案,于是有销售人提出“视顾客为父母”“视客户为父母”,从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一下到了身边可以朝夕相处的“父母”,观念的提出为服务观念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是一次进步的理念提升。

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不足。

试想一下,现实社会中的父母地位如何呢?众多儿女又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呢?不时有媒体曝出,父母与儿女因为每月几百元赡养费对簿公堂、因为一处房产最终闹得解除父子、母女关系,在敬(养)老院的门口想必也是很难见到儿女兴冲冲见父母的情景,更有逆子对父母施以拳脚棍棒举起利刃。

如果真是以这个观念待顾客或客户,身为“父母”的顾客或客户未必会高兴。

究竟应该怎样待顾客、客户呢?笔者认为待顾客或客户应如养儿女,咋一听,好像不顺耳,但这样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销售思维,若将养儿女之法若应用到销售实践中,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待客户如上帝应采取的行动二、重视关系基础之上的行动现实中随处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爱的流露,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步入学校大门,成家立业,对起居、饮食、学习、出行都想在心中。

父母倾注了很多无私的爱。

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建立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哺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形成了一个亲情链。

而企业间或企业与个人间的合作关系或买卖关系往往不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而需要以利益价值为纽带衔接两端。

亲情链与价值链不是相互独立的,某些链条也是相通的。

在实际中,合作企业双方,下游企业作为上游企业的顾客,双方更多是建立了买卖关系,某些上游企业视下游企业为下级,必是政策严控,列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下游企业稍有不从,就会克扣推广费用,并以取消代理权相威胁,更有甚者,除了压货催款,别无他事,对下游企业内部情况毫无知情。

顾客至上的辩论观点

顾客至上的辩论观点

顾客至上的辩论观点一、“顾客至上”观念并不等于顾客可以为所欲为“顾客至上”其实质是xxx必须把顾客放在首位,即把顾客的需要作为xxx服务活动的出发点,把追求顾客的满意当作是服务活动的宗旨。

但是,这并不等于顾客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目前,xxx与顾客的冲突,有些是xxx的服务未尽人意,而相当一部分则是某些顾客无理取闹、故意刁难甚至是耍无赖。

如有的顾客自恃有钱或在当地有关系,拒不执行xx及饭店的有关规定;有的顾客要求提供个性优质服务,但又不肯支付相应费用:有的顾客损害饭店财物而拒不赔偿:有的顾客则把事先准备好的苍蝇、毛发等放入菜肴,然后投诉并要求赔偿损失。

在这些顾客看来,既然我是上帝,我就可以主宰饭店内的一切,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饭店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要求。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众所周知,任何权利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义务相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xxx与顾客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旅游饭店有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与义务,顾客享有被服务的权利,但顾客同样有按得付费,尊重他人劳动,遵守饭店规章制度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合法原则,顾客与饭店必须在彼此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换,而不能单方面强调顾客就是上帝而忽视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舆论宣传部门在倡导旅游饭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做文明顾客的宣传,并及时曝光刁蛮顾客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对“顾客至上”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顾客至上”并不意味着旅游饭店对顾客只能一味地迁就忍让某些顾客的刁蛮行为,除了顾客的自身原因外,与我国一些xxx 的一味迁就忍让不无关系。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旅游饭店因惧怕顾客投诉、失去客源而无原则地忍让。

如某饭店有一顾客用餐时,对女服务员动手动脚,服务员请顾客自重,导致顾客投诉。

饭店不仅不对顾客的行为予以必要的教育,反而要该服务员向顾客赔礼道歉。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正方观点作为市场营销的理解就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他当成上帝来看待;营销者如果是做生意的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如果没有顾客来买我们的东西,那么营销者也就没有可能获得利润,所以照顾顾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顾好我们的利益;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营销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来,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营销者的销售,实现我们的利润;顾客是上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对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尊的.你有选择我服务的权力,我也有受尊重的权力.辱人者人必辱之.与人相处,处于优势的时候,对待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反方:营销管理,别把顾客当上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现代意义的“以顾客中心”也早已从“满足顾客需求”发展到了涵盖品牌、服务、广告、公关、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无庸置疑,“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甚至是误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相反对于企业却是一件有害的事情;上帝不会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 “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扬子晚报就曾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又如何能够“参照第一条” 服务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第二: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另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湖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并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该女经理训示服务小姐要尽量用眉目和身体语言来招徕挽留顾客,要“零距离”接近顾客,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并要求做事、说话都要肉麻,用“发嗲”招呼顾客,越肉麻客人会越喜欢;试想一下,如果这也算是“顾客是上帝”的话,是不是中国所有的酒店都应该再“改进改进”,以满足“上帝” 更多需求,招揽更多顾客最好别收费;上帝不能被抢夺“顾客是上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统治着世界营销史,但如今这看似至高无上的营销理念似乎将要崩溃了;因为,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其获得利润的本质,每一个企业都在试图“抢夺上帝”和“征服上帝”;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al 针对企业的竞争环境,提出了著名的波特模型,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是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的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显然,在这五种竞争力量当中,“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品的生产”与企业竞争的直接结果显然就是“抢夺企业顾客上帝”;而“购买者讨价还价”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竞争者”或“替代品”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因此“顾客压价”实际上间接地转化成了企业与“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企业一旦面临顾客的压价要不屈服于这种压价,要不将顾客拱手送给自己的竞争者,从而“失去顾客”;表面上,大部分“供应者”并不直接抢夺企业的顾客;他们只是凭借于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优势,通过提高企业投入的“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质量价值”的能力,从而影响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大型的纺织布料供应商相对于小型的分散的服装厂商来说,这种“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就十分明显;或者,某供应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而市场上无法得到这种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企业的“转换成本”相对高于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的利益,此时的“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突出;事实上,这种“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同样转化成了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对企业顾客的抢夺;因为只有“竞争者”或“替代品”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供应者”的产品,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才能表现出来;同样,企业要不接受“高价”的原料投入生产,降低盈利,要不被“竞争者”获得这种优势,抢夺更多的顾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营销就是战争,顾客就是企业要占领的阵地;所有的企业竞争聚焦于对上帝顾客的抢夺难道“上帝”也可以被抢夺上帝不分三六九等上帝最平等;然而,顾客天生不平等,天生就有三六九等之分;荣登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的佩珀斯先生和罗杰斯博士,根据顾客对于企业的价值,将顾客划分为三类:最有价值顾客MostValuableCus-tomer、最具增长性顾客MostGrow-ableCustomer和负值顾客BelowZeroCustomer;他们的观点是,企业应当视最有价值顾客和最具增长性顾客为“上帝”,而对负值顾客不但不能视为“上帝”,而且必须最快地抛弃掉;因为负值顾客给企业带来不了任何价值,只会耗用企业资源;确实如此,据统计,英国航空公司65%的利润由35%的顾客创造;俄亥俄州哥伦比亚第一银行全部的利润则是由10%的顾客创造,80%的顾客让银行赔钱;“平等待客”是自古以来的经商之道;虽然“抛弃九等顾客”的观点目前并没有得到企业界和顾客的普遍的接受;但对企业来说,与那些为企业创造了75%—80%利润的20%—30%的那部分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则无可厚非,将大部分营销预算花在那些只创造公司20%利润的80%的顾客身上,无疑也是一种浪费或是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容争论的事实;事实上,无论是一对一营销还是顾客关系管理技术等现代营销思想已经以一种“顾客分类管理”的方式“不公平”地对待了“三六九等”不同级别的“上帝”:2002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新设了大客户部,专为大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中国联通成立客户关系管理中心,实施顾客分类管理;中国移动为其80万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客户赠送精美的世纪虹内刊……如果你因为自己是“上帝”而为此愤愤不平,试想一下,如果送一份五元钱的外卖,为了确保准时送到,还要打的;我们是否需要为这种服务精神喝彩“上帝”不喜欢热闹上帝喜欢热闹;礼拜天是上帝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上帝的信徒总会集中于教堂赞美上帝;然而,顾客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顾客需要清静,需要一些私人空间或者说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不喜欢被人打扰,更不喜欢多余的“服务”;曾经,我和一位外国朋友在一家菜馆用餐,刚一落座便围上来五六个穿着各种闪光面料服装啤酒促销小姐,个个甜美可人;但他们为了抢夺有利地形,争先恐后地介绍啤酒,却将我的外国朋友挤得差点跌倒,皮鞋也被小姐们踩了个花脸;这样的“服务”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根本不管顾客的感受,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和恭维;和朋友一块儿吃饭本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但面对五六个促销不成功决不罢休的“围攻者”,让我们一点兴致都没有了;朋友告诉我说,这种啤酒促销简直就是一种骚扰,让人觉得很不安,在国外饭店里根本没有这种情况;员工比“上帝”更重要“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好象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科学性;然而,确实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放弃了“顾客第一”的原则,倡导的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这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总裁凯勒认为:“如果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那就是企业主对员工最严重的背叛;事实上,顾客经常是错的,我们不欢迎这种顾客;我们宁可写信奉劝这种顾客改搭其它航空公司的班机,也不要他们侮辱我们的员工”诚然,没有顾客的存在也就没有企业的存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员工是顾客的直接接触者,是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关键;要想让顾客感到满意、得到尊重,企业必须首先让自己的员工感到满意、得到尊重;要想让顾客得到真诚完美的服务,企业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员工提供真诚而完美的服务;要想为顾客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必须首先将自己员工的素质塑造到一流;如果在顾客前面,我们的员工必须矮人一等,必须抛弃自尊,如果我们的员工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得不到满足,他们又如何能够提供出一流的服务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员工也是顾客,是企业的“内部”顾客;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第一”理念的提出,非但没有否定与弱化“顾客至上”,反而是对“顾客至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准确地丰富和发展了“顾客”的内涵,使之更具有现代意味;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面对这样的尊重和关爱,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能不感动上帝不需要互动上帝从不与信徒对话,更不参与信徒的生活;然而,顾客并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于纯粹的商品交易,而要求能够直接与企业对话,甚至是参与企业;而互联网的出现更为企业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方法,它们赋予了顾客选择信息、回应公司以及与全世界人士谈论公司和品牌的能力;微软公司在推出视窗95时曾出现过一天打来40000个的情形;麦当劳曾在1996年举办了一项头奖为100万美元的益智问答比赛,数天之内就有十几个网站提供比赛的答案,其中的一个网站提供了3500-6000个问题的答案;97年发生的恒生笔记本电脑事件,因一名用户的电脑得不到有效的维修而要求网友在网上粘贴其与恒升交涉的经历文章;结果,在网上和网下的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事件引起的退货高达2451万元;尽管恒升在以后的法院裁决中胜诉,但却得了个“赢了官司,输了声誉”的下场;这些例子说明,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企业营销的任何瑕疵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在其市场投放初期,由于技术上的不确定性,面临着顾客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性能的任务,因而建立与顾客密切的联系,倾听顾客的心声,加强双方的交流便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品牌的层次与其顾客参与的程度存在着一种正比的关系;如果企业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层次和地位越低,顾客参与企业的愿望也相对较弱,而如果一个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层次和地位越高,甚至是认为这个品牌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这个顾客就越愿意参与这个企业的各种活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紧密,特别是当他们将品牌视为一种精神品牌,这种参与程度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单向的灌输式信息传播方式,而尽量与顾客进行沟通和互动,让顾客参与其中,才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顾客感情和友谊,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与其将顾客当上帝不如将顾客当朋友;综合起来深刻理解“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 ,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有支付能力却无需求欲望,也不能构成现实消费的需求;从满足需求的程度分,消费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既有欲求又有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潜在需求是指需求欲望和支付能力相分离,但未来时期内可能产生二者的统一,变成现实需求;根据这样的道理,企业要学会引导和发现顾客的需求;比如海尔公司,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顾客用洗衣机洗红薯,这个信息反馈到公司;研究人员灵机一动,何不生产一种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红薯的特殊的洗衣机,投放市场,从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企业赢得了利润;企业时时刻刻想着顾客,站在顾客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赢得顾客;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不仅要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让顾客满意;为什么让顾客满意如此重要企业的顾客分为老顾客和新顾客;过去企业营销的重点往往放在吸引新顾客身上,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顾客的成本的五倍,也就是说吸引新顾客比保持老顾客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保持老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一个对企业及其产品满意的顾客会再次光顾,将更多的钱花在企业产品上,还会像其他人做有利于企业的宣传,会爱屋及乌而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会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不敏感,会忽视竞争企业的其他产品和促销,会主动向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带给企业巨大的好处;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未来盈利的指示器;所以,一个真正意识到让顾客满意的重要性的企业会千方百计的强化这样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来说顾客是最重要的人;不是顾客依靠我们,而是我们依靠顾客;顾客不是我们工作的障碍,而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是我们通过为他服务而给予他恩惠,而是他给我们为他服务的机会,并由此给予我们恩惠;其实 ,爱顾客就是爱自己;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其实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是: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爱心,有替别人考虑的责任心,生活是必然美好的心里只想着自己,而不为别人考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营销人员的;只有一心想着顾客,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二、要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传统的思想里,有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概念;甚至有些人把奸作为褒义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本来一个好好的市场,由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眼睁睁的破坏了,为我们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急需加快提升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要按游戏规则办事,要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搞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不会长久. 一位谙熟市场运行的人士说,信用是财富、是资本,它能证明你的资格和能力,信用高,则风险低,信用低,则风险高,信用是经济社会中的生命和灵魂,任何人应当像爱护眼睛那样维护自己的信用;我们把顾客当作上帝,就应该对顾客讲诚信,决不能欺骗上帝;有的人欺骗上帝,暂时得到利益,最终要吃大亏的;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了问题;什么垃圾肉、陈化粮、令人作呕的食用油、黑心月饼等等;让人防不胜防;他们是赚了一笔黑心钱,但是老百姓不会永远上他们的当,他们最终必然遭到被封杀的命运;三、要研究上帝的心理,将顾客当作亲人我们的上帝是人民大众,不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我们在把他们尊敬为上帝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们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要研究顾客的心理,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用亲情打动上帝; 研究顾客的心理,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我们把顾客当作上帝,但是上帝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除了要对顾客尊重,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之外还要懂得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民俗,了解顾客的愿望和要求;用亲情打动顾客;我们要准确理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要真心诚意地把顾客奉为上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自己产品的特色;因为顾客的水平不一定完全相同,还有一个对顾客宣传、教育、引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商家不能被动得把顾客看成上帝,要主动地研究顾客的需求、购买力;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办法;要分门别类、抓住重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不同的策略,赢得顾客的信赖,抓住顾客的心;从而,在顾客中树立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地占领市场、拓展市场;。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李玉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贸易经济系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就是上帝”已成为许多商家心目中认同的理念。

不过俗话说:买卖不同心。

即使这一理念已获得大众及商家的认同,但想要既满足顾客需求又实现企业效益却并非易事。

因此,在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及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营销,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顾客上帝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顾客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竞争的产物。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商家的角度讲的,要以顾客的标准作为企业的服务标准,其实还包括顾客的自我认识与判定,商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更深层的意义。

一、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

因为企业深知,没有顾客,企业就无法生存。

但是,以顾客为重固然是对的,可行业也应有行业的标准,对于超出商家所能提供范围的要求,或是强行逼迫商家提供不平等服务的要求,便不能强硬搬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一)从企业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首先,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

很显然,企业的很多外向型经营活动,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品牌设计以及形象提升等等,无不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

因为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活动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那么这些活动的付出对企业来说将是某种“资源浪费”。

其次,顾客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营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需要营销。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获得更多的顾客来抵抗竞争带来的压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竞争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而这五种竞争因素中,购买者即顾客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
沃尔玛行的通,但小企业或连锁店就不见得行得通,必须通过差异化来吸引顾客。

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

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这也是不对的。

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所以说,“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顾客也不要认为是“服务”最好的企业,就算“服务”最好,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

看过那些今年3.15晚会报道的“亲情营销”的神水和神床没有?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百倍,可惜,在这层“服务”的外衣之下,“顾客是上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
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

企业对员工、对客户都一样,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没有人文关怀,我想,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
员工不是上帝,那么,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

从营销、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
点、时间的转换。

将心比心,也是常说的同理心。

怎么看待“服务”
“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的最多的词汇。

但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了,上面说到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误导零售行业和零售从业人员。

谁的服务最好?是餐饮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你见过哪个外资五星级酒店围着你热情洋溢的?)都不是。

是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售中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其实,又何止骗子公司呢。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

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在卖场就一大推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

沃尔玛所说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文的关怀、人性的尊重”,比如宽松的购物环境,齐全的商品品种、合理的价格、免费送货等等。

而不是,顾客偷东西也不管,损坏商品也不闻不问,这绝对不是沃尔玛的“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合理解释和推导。

好服务带来好销量的“幻想”
有人说,零售业好服务就能带来好的业绩和销量,是不是呢?以笔者的经验,未必。

还是举例说明。

以前在做销售的时候,碰到了这样一位小店老板,此人销售能力很强,为人热情,也能说会道。

每次有客人到店,不管熟不熟,反正是夸赞得人家“完美无缺”,热情得人家成了“上帝”,她的宗旨是:除非不进我的店,
否则必定让她掏腰包。

说实在话,一次、两次之后,就感觉到很可怕了,不买不好;买了自己又觉得浪费,必竟是在“盛情”之下才买的,未必用得着,或者未必自己很满意。

但实在是盛情难却,怕伤害到这么热情和“服务”完美的人。

最后,大家去了一、两次之后,就不敢再去了,因为怕盛情难却啊,去了必定就要买东西,人家也怕啊,很为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那里了。

好服务,尤其是“过度”的服务,只会让人紧张,不自在,不自由,觉得受到了“骚扰”。

也就是常说的:“100+1”和“100-1”都等于零,增一分和减一分,都与服务初衷差之千里。

有时候,“过度服务”和“过度管理”联系到了一起,想流水线一样,职业的微笑,严格的流程,这些对顾客的购买实际上用处不大。

本来购物就是一种放松和休闲,一上来一堆人,也并非产生好的销量。

不要对顾客“太好”
笔者知道,这个话题肯定会有人骂了,但中国的网络还是很开放的,可以畅所欲言,笔者说“不要对顾客太好”主要是基于以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服务和服务行业。

所以不怕“抛砖”,笔者自己来“抛砖”,希望能“引玉”。

多年前,在一次促销总结交流会上,各位促销主管总结啤酒促销小姐的工作:何为优秀的啤酒促销小姐?大家各抒己见:长的漂亮、促销技巧、有耐心、吃苦耐劳、守纪律、大方得体、熟
知产品知识、善于沟通、察言观色等等,这些当然都没错,但决定促销小姐业绩最核心是这些吗?其中一位主管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最关键的是素质是,搞定那帮“臭男人”!
在当时,确实很让人震惊。

他解释说:在啤酒的促销上,促销小姐说多少产品的特点用处不大,本来啤酒的同质化已经很严重了,说了等于没说。

而顾客接受产品前,肯定是要对促销员有好感,促销员一味严肃的跟顾客就事论事,无疑是卖不出去的。

要想办法,但不是一味的乞求顾客买,不是顾客要求给什么赠品就满足他,更不是他买几瓶,就之后要喝几杯。

怎么搞定那帮“臭男人”?
他总结为:敢做主和有趣。

具体针对每一个人能决策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他总结的大策略是“搞定那帮‘臭男人’”,战术是:敢做主和有趣。

他说,不要总问人家,来瓶什么啤酒好吗?人家说:不好。

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

聊着的时候,直接就说:老板或者帅哥:看今天大家聊得这么好,给你们开了几瓶XX啤酒•
如果有人说,我要喝XX啤酒,她会说:一样啦,你看,已经帮你打开了,等下再喝XX啤酒啦。

一般情况,人家是不会拒绝的,喝什么都是喝啊,就几瓶啤酒而已。

如果顾客一反对,你就马上不敢说了,或者答应人家的要求,那这样的促销员是不会有好业绩的。

所以说:对顾客不要太好!
“有趣”的不在这里说了,主要看怎么活跃气氛,这就要看个
性和临场应变了。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如果从纯营销理论的角度来说,也不要对顾客“太好”——那种短期和表面的“好”。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的“顾客行为模式”这样阐述:刺激-反应模式指营销或其他刺激通过消费者的黑箱产生某种反应。

营销者要通过研究刺激转化为反应的模式来发现和了解消费者。

首先,顾客是完成商品交易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的环境下,顾客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顾客被贵尊为“上帝”。

要以对待上帝的态度服务顾客,需要有宽容的心理解顾客。

其次,贵尊为“上帝”的顾客也有错误的时候。

顾客虽然被贵尊为“上帝”,但是,某些真实需求,顾客往往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只是听顾客说需要什么产品就去做什么产品,往往会陷入困境或者并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从顾客核心价值出发,挖掘产品的核心利益所在。

再次,从短期战术来看,面对面、一对一的对待“上帝”般的客户,店面服务还是至关重要的;从中期策略来看,重点考虑产品、服务的竞争策略;从长远来看,要考虑或者规划企业整体产品战略、服务战略和品牌战略。

只有从战略、策略、战术上达到了统一和可执行性,这远比热情、微笑的“表面”服务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