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重点总结

和声重点总结
和声重点总结

PART 1 大、小三和弦及四部和声

正三和弦(ⅠⅣⅤ)

Ⅰ:主功能“T”Ⅳ:下属功能“S”Ⅴ:属功能“D”

和声进行方式:T……S……D……T (复式正格进行)

T……D D……T (正格进行)

T---S S---T (变格进行)

D---S (错)反功能

重复音:正三和弦(ⅠⅣⅤ)主要重复根音,其次五音,不可重复三音

副三和弦(ⅡⅢⅥⅦ)重复三音,其次根音及五音(导音不重复)

四六和弦重复五音

PART 2 原位三和弦连接

四五度关系:和声或者旋律连接法均可

二度关系:旋律连接法

注意:避免四部同向平行或者反向五八度(和声写作完后注意检查)PART 3 用正三和弦配和声

①乐曲起音通常配主和弦(弱起小节可配属和弦或者取空拍)

②避免和声切分

③乐曲结束一定要配主和弦

④乐句内部不可以出现反功能,但乐句之间可以使用

⑤低音写作时避免2次或者2次以上四五度的连续进行,旋律以波浪式进行为佳

⑥注意隐伏五八度

⑦选好和弦合适的重复音,注意用减音程代替增音程

⑧同和弦转换时,可以使用不正常重复音(不可以省略根音)

⑨在结束终止处,由于旋律需要所形成的非常规进行可已使用(声部超越,平行反向五八度等)

PART 4 终止四六和弦以及运用

k46---用于半终止和结尾终止处(属的一种预备)

其功能特性:以属为主,兼有主功能特性

∴k46后面必须找属【【不可以直接接主】】

k46的节拍条件强于属(如果k46在一个小节的最后,而属和弦在下一小节的开头,这样的连接是错误的。因为k46处于弱位置,而属和弦处于强位置,与k46的节拍条件不符合)

PART 5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四五度关系和弦)

①跳进声部与低音呈反向

②尽量使用和声连接法

③除跳进声部,其他声部平稳进行为主

④根五双跳时,根音必须处于五音上方,避免平行五度

PART 6 经过的和辅助的四六和弦

功能很弱,只是经过或者辅助

I6……V46……I

I……V46……I6

IV6-……I46……IV6

主音持续时I……IV46……I也可用于补充终止,主要用于开始或半终止

属音持续时V……I46……V

PART 7 属七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衍生和声及其解决

㈠结构:大小七(任何一个大小七和弦都一定是某个调的属七和弦)

预备:可以使用任何一级和弦作准备

a,下属IV,IV6+V7 (IV+V7时,V7常用省五充根的形式)

b,主I,I6+V7

c,属V,V6+V7

解决:一般采取根,三上行;五七下行原则

ps:在半终止处,常用k46—V(稳定),极少使用k46—V7

㈡V56 —I V2—I6 V34

V34可以代替V46用于前面所提到的经过四六和弦,在声部连接时非常规可以放宽使用(避免增三,允许七音上行解决到主和弦的五音,纯五到增五)

㈢同和弦转换时最好不要作七音和根音的互换,产生9或者7度的不良进行,七

音一定要正确解决

㈣v9.v13和弦的省略,根音和三音是不可以省略的

PART 1 大、小三和弦及四部和声

正三和弦(ⅠⅣⅤ)

Ⅰ:主功能“T”Ⅳ:下属功能“S”Ⅴ:属功能“D”

和声进行方式:T……S……D……T (复式正格进行)

T……D D……T (正格进行)

T---S S---T (变格进行)

D---S (错)反功能

重复音:正三和弦(ⅠⅣⅤ)主要重复根音,其次五音,不可重复三音

副三和弦(ⅡⅢⅥⅦ)重复三音,其次根音及五音(导音不重复)

四六和弦重复五音

PART 2 原位三和弦连接

四五度关系:和声或者旋律连接法均可

二度关系:旋律连接法

注意:避免四部同向平行或者反向五八度(和声写作完后注意检查)

PART 3 用正三和弦配和声

①乐曲起音通常配主和弦(弱起小节可配属和弦或者取空拍)

②避免和声切分

③乐曲结束一定要配主和弦

④乐句内部不可以出现反功能,但乐句之间可以使用

⑤低音写作时避免2次或者2次以上四五度的连续进行,旋律以波浪式进行为佳

⑥注意隐伏五八度

⑦选好和弦合适的重复音,注意用减音程代替增音程

⑧同和弦转换时,可以使用不正常重复音(不可以省略根音)

⑨在结束终止处,由于旋律需要所形成的非常规进行可已使用(声部超越,平行反向五八度等)

PART 4 终止四六和弦以及运用

k46---用于半终止和结尾终止处(属的一种预备)

其功能特性:以属为主,兼有主功能特性

∴k46后面必须找属【【不可以直接接主】】

k46的节拍条件强于属(如果k46在一个小节的最后,而属和弦在下一小节的开头,这样的连接是错误的。因为k46处于弱位置,而属和弦处于强位置,与k46的节拍条件不符合)

PART 5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四五度关系和弦)

①跳进声部与低音呈反向

②尽量使用和声连接法

③除跳进声部,其他声部平稳进行为主

④根五双跳时,根音必须处于五音上方,避免平行五度

PART 6 经过的和辅助的四六和弦

功能很弱,只是经过或者辅助

I6……V46……I

I……V46……I6

IV6-……I46……IV6

主音持续时I……IV46……I也可用于补充终止,主要用于开始或半终止

属音持续时V……I46……V

PART 7 属七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衍生和声及其解决

㈠结构:大小七(任何一个大小七和弦都一定是某个调的属七和弦)

预备:可以使用任何一级和弦作准备

a,下属IV,IV6+V7 (IV+V7时,V7常用省五充根的形式)

b,主I,I6+V7

c,属V,V6+V7

解决:一般采取根,三上行;五七下行原则

ps:在半终止处,常用k46—V(稳定),极少使用k46—V7

㈡V56

—I V2—I6

V34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 论文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音程和弦五声性 论文摘要]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5种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三度叠置和弦;五声式音程与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多音和弦。其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ft.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他根据民族民间乐曲、歌曲旋律、外国乐曲改编和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钢琴独奏曲无论是根据民歌改编或是创作的,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法,均具有既丰满又细腻、既浓郁又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他以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将每首乐曲编织得充满生机,独具个性,媚媚动听,极富听赏效果。”…由于他的钢琴作品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演奏率和广泛的影响力,所以王建中的名字总是同中国钢琴音乐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不仅被音乐院校作为常用教材,而且已成为国内音乐舞台的保留曲目,有的还被作为代表中国风格的经典在国际舞台上演出。”在演奏和学习这些钢琴作品的同时,探讨和挖掘其钢琴音乐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技法、个性化和声语言与民族韵味,对于宏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和声学是关于多声结合的音乐游戏规则,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均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原则。人类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和声艺术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历史。尽管音乐流派几经更迭、艺术风格纷繁变化、和声语言层出不穷,但是,作曲家用以音乐创作、理论家用以作品分析的和声学范畴中两个基本问题仍然是和声的结构与和声的连接。欧洲大小调体系音乐的和声结构原则是三度叠置,连接方法是功能序进,这一多声结合的基本宗旨贯穿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派、浪漫派乃至于印象派和部分现代派音乐。由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在调式方面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由于三度叠置结构原则自身的合理性,我国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三度结合与二度四度五度结合同在、和声连接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的情况。这种和声特点是广大音乐家教育家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符合中国音乐风格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并在音乐表现的深度和特色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和声语言。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以下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 (一)三度叠置和弦。自上一世纪初以来,三度叠置的大小三和弦和七和弦九和弦在我国音乐作品中就被广泛运用,但是一直存在着争议。黎英海认为:“因此就有人认为五声音阶的和声只能用五声,不能在和声中出现非五声音阶音,像只在钢琴黑键上弹那样。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办法,反正只用五声的结合,没有半音及增减音程,随便几个音碰在一起也不是太紧张刺耳,这种看法和‘四度和声’一样,果然是很容易地避免了和声中的洋味,但是带来的却是和声的单调贫乏,缺乏推动力和开展性,色彩也没有更多的变化,这是不能作为基本的和声手法来应用的。三度叠置的和弦,音响丰满,色彩对比显著,和弦的形态变化也很多,同调中各音级的从属关系相结合时,和弦的功能作用比单音更为确定并可加强调性逻辑。”前苏尤·霍洛波夫在其《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一书中论述兴德米特和声理论时,对各种音程结合的和弦的音响效果、谐和程度和声音色彩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将和弦划分为六组,结论是:“大调三和弦与小调三和弦(第1组1是‘所有和弦音中最优美的和弦’),是所有和弦中最有独立性的,并且最适用于结束。它们可以同任何一个和弦进行连接。”其实,用谐和的大小三和弦为五声性曲调配置和声的做法并非自国人始。浪漫派大师肖邦在其著名的黑键练习曲(Op.10Nr5)中,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在其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均有成功运用的范例。毋庸置疑,在这两首名作中,五声性的旋律与三度迭置的大小三和弦结合得自然而和谐。可不知是由于听力的误差还是思想的误区,总有人对我国音乐创作中大小三和弦七和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1-9章 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弦排列法

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弦排列法。 1、四部和声 四部和声写作(Four part writing)是音乐作品中尤其是和声写作练习中最常用的声部(Part)组合方式,特别是在混声合唱中运用的更多。它具有和声音响丰满、声部平衡的作用。和声写作练习采用四部写作,更有利于掌握和声的基本写作技能。四部和声采用的是大谱表记谱形式。这四个声部从高到低顺次称为高音部(也常称为女高音声部)(Soprano)、中音部(也常称为女低音声部)(Alto)、次中音部(也常称为男高音声部)(Tenor)、低音部(也常称为男低音声部)(Bass)。 在四部和声写作的记谱中,如果时值是在二分音符以下的时候,音符的符干方向也必须是固定的形式,即高音声部必须朝上;中音部必须朝下;次中音声部必须朝上;低音部必须朝下。构成一种对称的、清晰的记谱方式。另外,高音部与低音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外声部”(Outer parts);而中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内声部”(Inner parts)。 2、各声部的音域(Range) 由于四部和声写作最初来源于混声合唱的记谱形式,虽然和声写作中并不完全要求实际为人声演唱,但是也要求各声部具有声乐的特性并按照各类人声相似的音域写作,在非特殊情况下最好不要超出各声种的音域范围。 各声部的音域大致如下: 在谱例2中我们看到的全音符是各声部的正常音域;实心的音符是各声部的极限音只能在特殊条件下,短时间内使用这些极限的音。 3、重复音的原则 三和弦在四部和声写作中必然要重复和弦中的某一个音,目前重复音的原则是这样规定的,只允许重复和弦的根音,其它音暂时不得重复。请参见谱例1中和弦重复音的现象。 4、旋律位置的概念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_ 2.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_ 3.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_ 4.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_ 14.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_ 15.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_____ 19.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6.不稳定性细胞:持续分裂、再生能力强 ①上皮细胞、间皮细胞②肌细胞、骨膜C淋巴造血C

四部和声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四部和声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大小和弦的旋律位置 和弦中的哪一个音在最高声部,这个和弦就是什么旋律位置。大小和弦的三种旋律位置,即根音的旋律位置,三音的旋律位置,五音的旋律位置。 大小和弦的排列法 大小和弦有密集的与开放的两种排列法。密集排练时,上 方三个声部中每一对相邻声部(高音部与中音部,中音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是三度或四度开放排列时,这种距离是五度、六度、八度或以上。论是哪一种排列方法,低音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都不受限制,可以从同度一直到两个八度,甚至可以更远。注:关于和弦的混合位置将在以后再讲,它主要与重复音的改变或声部的增加有关。 声部交叉 在实践中,无论密集排列还是开放排列的大小和弦都不允许出现声部交叉。所谓的声部交叉就是次中音部高于中音部,低音部高于次中音部或者高音部低于中音部。 各声部的进行 单独一个声部的进行是平稳的,也可以是跳进的。声部作 一度、二度(级进)或三度进行叫做平稳进行。声部作四度、 五度、六度或更大音程的进行称为跳进。

声部和同时进行 两个声部同时进行有三种类型,即同向进行、反向进行、斜向进行。两个声部向同一个方向(上行或下行)进行,叫做同向进行。同向进行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平行进行,在这种 进行中,两个声部的距离保持不变,也就是两个声部以同样的音程进行,两个声部作相向或相背方向的进行叫做反向 进行。两个声部中,一个作向上或向下进行,而另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叫做斜向进行。上面列举的两个声部进行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多声部中,会构成几对两声部的同时进行。在大部分正确的和弦连接中,各对声部同时形成同 向的、反向的和斜向的进行,相互之间取得平衡。 和弦的相互关系、共同音 不同的和弦根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就是和弦之间的关系。四度、五度关系的大小和弦之间有一个共同音。三度关系的大小和弦之间有两个共同音,二度关系的大小和弦之间没有共同音。大小和弦的连接法 和弦,有和声与旋律两种连接法。和弦连接时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中,叫做和声连接法。三度关系的大小和弦 按和声连接法连接时,一般有两个声部保持不动。四度、 五度和声连接法,在构成第一个和弦后,先确定第二个和弦的根音,再让共同音保持不动,另外两个声部作平行的级进,如果是从主和弦到下属和弦,这个级进应该是上行,如果是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

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4 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l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2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一(S)一T。NO.10的调性布局:C一g一f~C;NO.1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NO.2的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

考研西综-内科学重点汇总

考研西综-内科学重点汇总 1.考研内科学命题风格 (1)内科学考试注重对临床思维的考查 (2)内科学按章节出题,比例不同 (3)考试愿意考临床常见疾病 (4)纯理论化的题目占有很小部分比例 (5)分值:30% 2.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其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8.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3.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6.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7.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9.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和声写作

写作题 1.在五线谱上写出G大调V级和弦的开放排列,三音旋律位置。 2.在五线谱上写出D大调IV级和弦的密集排列,根音旋律位置。 3.在五线谱上写出A大调V级和弦的开放排列,五音旋律位置。 4.写出G大调IV级到V级的连接。 (以上4题用四部和声写作形式答在下面线谱中) 5.写出C大调V级到I级的和声连接。 6.写出d小调I级到IV级的和声连接。 7.写出G大调IV级到V级的旋律连接。 8.写出a小调I级到III级的和声连接。 (以上4题用四部和声写作形式答在下面线谱中)

9、在高音谱表规定的音级上,用密集排列的三个音书写下列三和弦的原位、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 ⑴C、E、b A音上的大三和弦 ⑵D、F、A音上的小三和弦 ⑶#C、#F、#A音上的减三和弦 ⑷b E、G、B音上的增三和弦 10、在大谱表上,用四部和声的形式书写下列和弦 ⑴C、F、G、D、b B、A原位大三和弦,开放排列,重复根音,三音旋律位置。 ⑵b D、b F、b E、B、b A原位小三和弦,密集排列,重复根音,五音旋律位置。 11、在大谱表上,以四分音符为单位,采用四部和声连接法书写下列原位Ⅰ---Ⅴ(Ⅴ---Ⅰ)的和声进行: ⑴C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三音旋律位置。

⑵a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根音旋律位置。 ⑶G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五音旋律位置。 ⑷e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三音旋律位置。 ⑸F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根音旋律位置。 ⑹d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五音旋律位置。 12、在大谱表上,以四分音符为单位,采用四部和声连接法书写下列原位Ⅰ---Ⅳ(Ⅳ---Ⅰ)的和声进行: ⑴C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根音旋律位置。 ⑵a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三音旋律位置。 ⑶G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五音旋律位置。 ⑷e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根音旋律位置。 ⑸F大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密集排列,三音旋律位置。 ⑹d小调,主和弦重复根音,开放排列,五音旋律位置。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3.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4.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4.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15.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 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 19.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各个调的音阶和琶音汇总

各个调的音阶和琶音汇 总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各个调的音阶和琶音汇总 音阶指法规律: (小调阶的练习,一般采用和声小调)一:C大调、c小调、G大调,g小调、D大调、d小调、A大调、a小调、E大调、e小调 右手上行为1 2 3 1 2 3 4 5下行 5 4 3 2 1 3 2 1 左手上行为5 4 3 2 1 3 2 1下行 1 2 3 1 2 3 4 5 二:F大调、f小调、B大调、b小调? 1.F大调、f小调音阶指法完全相同。 2.右手上行1 2 3 4 1 2 3 4下行4 3 2 1 4 3 2 1 。 3.左手上行5 4 3 2 1 3 2 1下行1 2 3 1 2 3 4 5 4.B大调,b小调音阶指法完全相同。右手上行1 2 3 1 2 3 4 5下行5 4 3 2 1 3 2 1左手上行 4 3 2 1 4 3 2 1下行1 2 3 4 1 2 3 4 。 三:降B大调、降b小调,降E大调、降e 小调,降A大调,降a小调,降D大调、降d小调、升F大调、升f 小调。 这十个调的音阶指法规律是。右手上行、左手下行全部从2指开始,凡黑键后的白键转大指,下行或上行指法按上行或下行指法返回。 实际左手大调上行指法均为 3 2 1 4 3 2 1 2。 降e小调左手下行指法为 2 3 1 2 3 4 1 2。 降b小调左手下行指法为 2 3 4 1 2 3 1 2 。 三和弦琶音的指法规律

一.第一个音为白键的 1.C、F、G大调音阶 右手:1231231 左手:5421421 2.A、B、D、E大调音阶: 右手:1231231 左手:5321321 3.a、b、c、d、e、f、g和降e小调音阶 右手:1231231 左手:5421421 二.第一个音为黑键的 1.降E、降A、降D大调音阶和升g、升c、升f小调音阶右手:2124124 左手:2142142 2.其他 a。降B大调音阶: 右手:2124124 左手:3213213 b。降b小调音阶: 右手:2312312 左手“3213213 c。降G大调音阶:

和声分析351例

和声分析351例 《和声分析351例》和声分析例题是为演奏演唱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及专业课所编辑的,例题的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和声结构的典型性和与技法展示的多样性,且不少曲例在艺术的创意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长期实践证明,《和声分析351例》也适用于作曲、指挥专业的和声课中。和声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体验和通晓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由此提高学习者对和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和弦正三和弦(例1~10) 段落与终止(例11~18) 终止四六和弦(例19~25) 六和弦(例26~34) 经过与辅助四六和弦(例35~41) 属七和弦(例42~53) II级三和弦(例54~60) 和声大调(例61~64) VI级三和弦(例65~72) II级七和弦(例73~90) 导音七和弦(例91~100) 九和弦与多音和弦(例101~111) 导音三和弦(例112~116) III级三和弦一六度属和弦(例117~127) 重属和弦(例128~139) 重属增六和弦(例140~157) 离调(例158~183) 连锁进行(例184~189) 副属和弦意外进行(例190~192) 调内(自然音)模进与离调(中音)模进(例193~205) 换调与近关系转调(例206~226) 远关系转调(例227~233) 转调模进(例234~236) 减七和弦与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等音转调(例237~244) 和弦外音(例245~277) 持继音(例278~292) 变音和弦(例293~312) 增三和弦等音转调(例313~314) 变式交替和弦(例315~333) 采用调式交替和弦的转调(例334~340) 自然调式和声手法(例341~351)

(完整word版)危重病医学重点总结

创伤后机体反应:也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的、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成分输血:是将全血中有预防或治疗价值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一定标准的、质量优良的制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适当的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副 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如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造成组织有效血流量减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氧中毒:在不适当的高压下吸氧或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人体组织和功能上的损害。 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正常机体血浆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总量相等,均为151mmol/L,从而维持 电荷平衡。 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未经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HCO3]的真实含 量。 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血温37℃、PCO240mmHg和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将血浆或全血的pH滴定至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凡pH>7.40,需加酸滴定, 说明体内碱过多,称为碱剩余。 急性心力衰竭:由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性降低导致的组织灌流不足。 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指原无肝病患者突然发生大量的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肝功能 损害,并在起病的8周内出现肝昏迷的一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等过程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和障碍。 营养不良:一种或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所引起的临床病理变化(大脑、心血管、肾脏、呼吸、胃肠道体温调节、免疫) 菌群移位:长期的禁食造成肠粘膜萎缩、肠腔内活的细菌、毒素、一些惰性颗粒及大分子化合物通过粘膜进入血液,进入正常无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内脏)从 而激发或加重一系列炎症反应。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历了残酷战争、严重创伤、 恐怖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精神障碍。 药物的残余效应:由于血内麻醉药浓度较高,或手术操作因故而中止进行,病人仍处于较深的麻醉,是麻醉手术后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 代谢性脑病:指由于麻醉手术后发生全身代谢性紊乱而导致CNS抑制。 术后急性肾衰竭:由于围手术期失血、感染、休克、溶血、中毒、严重损伤或全身性疾病引起急性肾实质损害的一种综合征,是以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含氮 分解产物潴留及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的临床并发症。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是一种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对心功能障碍起辅助性治疗作用。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合唱队总结和设想

“小天鹅”艺术团 ——合唱队本学期总结以及对下学期工作的设想为了加强艺术课教学改革,强化各学科渗透美育,建立艺术教育活动制度,尤其是音乐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学校合唱队。从二月份组建队伍到现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来进行演唱、合唱。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教学安排三阶段: 自2013年3月起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每周学校课程表中在周四下午第三节是我们合唱团的固定活动时间,我们还利用了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下午一、二节时间进行训练,要想出成绩时间是第一保证,所以我们从未间断过。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教学计划及方法。第一阶段,我校采取了提高兴趣的训练,良好歌唱方法的养成,初级阶段是非常枯燥的。我运用了趣味性的练习气息、音准的方法效果非常不错,尽量做到每次训练都有新鲜的方法、方式出现;每次都带来丰富的音像资料让他们欣赏;两周左右就对团员进行考核,让他们既轻松的,又要有被淘汰的压力。 第二阶段,是合唱艺术质量的形成阶段。和声的稳固是这个

时期最艰巨的任务,所以训练多以多部和声为基础,为学唱新歌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歌唱感觉,唱发声训练时就要带有表情,脑子里要有想象的空间,声音出来是才是富有感情的。 第三阶段,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良好的舞台表演状态。我在每次声音训练之前都要有一定的形体训练为更好地配合舞台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歌唱时的一种体会、理解音乐自然流露出的律动。 以上三个阶段接近于强化似的训练,正是我们新课标中第一部分第二基本理念第五小点强调的重视音乐实践----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合唱队的组建。 (一)合唱队主要由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所以没有选择六年级的。由学生以自愿的方式报名并参加考试,由老师通过并以发家长函的方式才认可队员入队。在训练前期对队员进行常规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不随便退队。 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二)我们学校63名学生,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组建的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

传统和声写作中跳进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摘要:跳进是四部和声写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得旋律不再作单一级进的平稳进行,而使旋律变得更加的活跃。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十六章习题五为例,对跳进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以期在日后的传统和声写作实践中具有更为清晰的思考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和声跳进手法四部写作 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斯波索宾(игорьвладимировичспособин 1900-1954)是前苏联著名理论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1927年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及其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教授理论课程。写有《和声学教程》等教程,对前苏联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声学教程》对传统和声写作的理论具有详细具体的讲解,本文仅对“跳进”这一技术进行归纳与梳理。在该教材中,对跳进技术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同和弦与同功能和弦的转换中的跳进手法 1.同和弦转换 和弦在反复时改换另一种形式叫做和弦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是旋律位置的改变,也可以是排列法的改变,或者是二者同时改变。 (1)同和弦在转换时,如果旋律声部是三度或者四度的进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见谱例1-1)。 (2)同和弦在转换时,如果旋律声部作五度或者六度的跳进进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必需改变(见谱例1-2)。 2.同功能和弦转换 (1)同一功能的三和弦与六和弦(或六和弦与三和弦)的连接(如t-t6,d-d6)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和弦转换。六和弦的低音由根音换成了三音(或相反),同时上方的某一个声部(例如高音声部)则相对地从三音换为根音(或相反)。如图谱例2-1中主六和弦重复了根音,三和弦也重复根音。同功能三和弦和六和弦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出现四部同向,声部超越等写作错误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连接。 (2)六和弦本身的转换 六和弦还可以本身(没有原位三和弦的参与)转换-通过改变旋律位置、排列法或改变重复音。(见谱例2-2) 二、四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连接时的三音跳进手法 两个和弦的三音在同一声部,并且形成了四度或者五度的跳进方式。三音跳进一定发生在t s、t s、t d、t s的四五度原位三和弦连接中,三音跳进时排列法必改并且必用和声连接法,同时只能发生在女高和男高音两个声部。(见谱例3-1和3-2)。 三、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手法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会出现根音到根音的跳进、五音到五音的跳进、双跳进、以及混合跳进和d2-t6的跳进。 1.根音到根音的跳进 当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和弦的根音发生在同一个声部,并且产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进关系,这种方式叫做根音到根音的跳进。在跳进时,上三声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声连接法连接,如果上三声部没有保持共同音的条件,就尽量平稳进行作旋律连接法。(见谱例4-1)。 2.五音到五音的跳进 当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和弦的五音发生在同一个声部,并且产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进关系,这种方式叫做五音到五音的跳进。在跳进时,上三声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声连接法连接,如果上三声部没有保持共同音的条件,就尽量平稳进行作旋律连接法。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和声基础教程.(精选)

和声学公共课基础教程 第一课 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弦排列法 和声学,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它不仅是掌握多声部音乐写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课程之一,更在于通过和声学的学习来观察西方多声部音乐文化的现象和逻辑,以及十八、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中所归纳出来的一整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多声部理论基础。因此,和声学的学习不仅是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必须掌握的理论课程,对于从事演奏、演唱、音乐普及教育专业包括与音乐有关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 1、和声与和声学的概念:和声()是由若干音有机地构成 不同结构(包括相同结构)、不同位置或不 同属性的和弦()或和音,这些和弦或和音连 续运动而产生的多声部现象,即为和声。

和声学是研究和弦的构造、序进和运用、它 们的风格特征以及和声在构成曲式和表现 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的一套完整的学科体 系。 2、四部和声:四部和声写作( )是音乐作品中尤其是和声 写作练习中最常用的声部()组合方式,特别 是在混声合唱中运用的更多。它具有和声音 响丰满、声部平衡的作用。和声写作练习采 用四部写作,更有利于掌握和声的基本写作 技能。四部和声采用的是大谱表记谱形式。 这四个声部从高到低顺次称为高音部(也常 称为女高音声部)()、中音部(也常称为女 低音声部)()、次中音部(也常称为男高音 声部)()、低音部(也常称为男低音声部) ()。 谱例1、 在四部和声写作的记谱中,如果时值是在二分音符以下的时

候,音符的符干方向也必须是固定的形式,即高音声部必须朝上;中音部必须朝下;次中音声部必须朝上;低音部必须朝下。构成一种对称的、清晰的记谱方式。另外,高音部与低音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外声部”();而中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内声部”( )。 3、各声部的音域():由于四部和声写作最初来源于混声合唱的记谱形式,虽然和声写作中并不完全要求实际为人声演唱,但是也要求各声部具有声乐的特性并按照各类人声相似的音域写作,在非特殊情况下最好不要超出各声种的音域范围。 各声部的音域大致如下: 谱例2 在谱例2中我们看到的全音符是各声部的正常音域;实心的音符是各声部的极限音只能在特殊条件下,短时间内使用这些极限的音。 4、重复音的原则:三和弦在四部和声写作中必然要重复和弦中的某一个音,目前重复音的原则是这样规定的,只允许重复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