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的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病外治”一词的由来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外治法的起源远远早于内治。《黄帝内经》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张仲景以赤豆纳鼻,猪胆汁蜜煎导滞等都是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内科疾病的先例。唐·孙思邈《千金方》妇、儿科卷,载有外治方药250余首,20余种外治方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所列的各种病症中,其外治方法就有80余种。清·吴师机最早倡导外治法可治内科疾病,列举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的例子。说“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他从理论上阐述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认为:“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并以亲身经历,证明“膏药可治百病”。同时指出当时有“不问大小轻重,辄云服药,众口一词,牢不可破”的不良倾向。并说“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由于封建礼教、社会习俗等因素,晚清到民国,外治法治内病的工作一直未能开展。解放后,由于正确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使中医得到了新生,外治法也相应得到发展。针灸、推拿早已形成了专科,一向以外治法为主治疗的外科、伤骨、皮肤、五官科均成为独立科室而各自得到发展,唯内科、妇科、儿科(习惯妇、儿科归到大内科)疾病仍以内服汤药为主,外治方法很少发掘利用,实为一大缺陷。有鉴于此,我们于1978年起就开始收集古今医籍及中医期刊中有关外治的资料,通过去粗取精,重组方药,在临床上实践应用。在实践有效的基础上,为突出外治法治内病的特色,于1982年8月开设“内病外治门诊”。1985年起先后在南通组织全国、省、市中医学会,举办了三期中医内病外治学习班,1989年在南通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医内病外治学术交流会,由此,“内病外治”一词即为同道们所理解、接受和应用。至于伴随“内病外治”而来的“外病外治”以及“药物外治”与“非药物外治”等的含义,笔者在《中医外治杂志》1991年创刊号、《中医杂志》1992年第一期,以及《中医外治求新》一书中发表了个人见解,兹不复赘。
2.外治在内科的实践
2.1头痛塞鼻散(锭)治偏头痛1978年10月的一天,我院会计顾仿同志患了十余年的偏头痛又发,前来询问有无简易的外治方法,我当即采用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的川芎,白芷,复入《鱼孚溪外治方选》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的远志,再加入芳香宣窍的冰片,共研细末,制成“头痛塞鼻散”。嘱取少许,以绢包裹,塞入鼻孔。结果,5?min后头痛即止,患者喜出望外,我们也因此而增强使用外治法的信心
。嗣后临床试用多人均有效验,乃在1982年第二期《中医杂志》上介绍,1983年~1986年相继得到河南、四川、黑龙江、广东同道们重复验证有效的报道。我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于1985年将其处方剂量进行了调整,选取地道药材,规范炮制方法,采用鼻嗅吸纸型锭剂,制成“头痛塞鼻锭”,与原散剂在临床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国药科大学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本品具有镇痛活性,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为其临床疗效找到了科学依据。此药由散剂改制成锭剂,不仅使用舒适、清洁、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批量生产,正待开发成新药。
2.2宁嗽贴膏治咳嗽既往我们就知道,民间有用蒜泥敷足心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验方,亦治大人久咳,未引起重视。偶然的机会,看到1984年10月27日的《文汇报》刊载的一篇“大蒜趣闻”,说是“英国医生莉德,根据老妪的祖传秘方,近20年间,用蒜泥敷足心治疗小儿百日咳,每例必效。”当时正好我院有一护士的爱人周某,感冒后剧咳不已,嘱采用此法治疗,结果敷药当夜即不咳,以后又在临床试用十多人,均有不同的效果,但不如首例的效果那么明显。由于皮肤耐受性不一,敷药的时间长短不易掌握,因此有的患者足心起了水泡,影响步履。为克服这一不良的副作用,我们按照中医理论,选用止咳化痰的杏仁、半夏、白芥子等中药研成细末,用30%二甲基亚砜适量调成软膏以替代,名曰“宁嗽软膏”。用法:每晚取如蚕豆瓣大一块,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贴双侧涌泉穴,临床治疗外感咳嗽154例,有效率达到88 96%。由于软膏行走时外溢,污染鞋袜,被迫再作剂型改革,吸取贴膏制备方法,将以上药研成粗末,用乙醇作溶媒,提取有效成分,请卫生材料厂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制成4?cm×4?cm的药物胶布,定名为“宁嗽贴膏”,作为科研课题。临床观察表明,其有效率为96 2%,与软膏组对比,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对各疗程组和对不同辨证分型组的咳嗽均有效果,且可治百日咳。贴膏剂不仅使用方便,价格亦较低廉,无任何副作用,特别适宜儿童使用,因此受到家长的欢迎。我们想如能改制成透皮控释剂(TTS)则更加理想。
2.3发泡膏穴贴治咳喘发泡疗法在民间流传已有1600余年,由于其治疗病种多、疗效好,至今仍然盛行不衰,50年代我们曾用斑蝥发泡膏治疗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曾撰短文在1961年《江苏中医》第一期上发表。众所周知,中药当中能使皮肤发泡的药物很多,如毛茛、威灵仙根、巴豆、大蒜、白芥子、斑蝥等。我们为了使用便利,选择了不受季节限制的干品
。从辨证角度曾以斑蝥治痹痛,以生白芥子治咳喘,分别制剂,后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主要作用在于“发泡”,为便于制剂和使用,遂将两药合二为一,以30%二甲基亚砜调制成“发泡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咳喘病中使用的疗效较好,不仅病发时可控制症状,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由于穴位贴治面积小、痛苦少,较之化脓灸或被广泛使用的张氏冷哮方易被患者接受。我们发泡膏的组成是斑蝥和白芥子等份。咳喘分三组穴贴治,第一组穴:天突、定喘、肺俞;第二组穴:身柱、大杼、膻中、命门;第三组穴:肾俞、足三里、身柱。发作时以一、二组交替贴治,缓解期或作“冬病夏治”,以一、三组交替贴治。痰多者加丰隆,脾虚者加脾俞,每周贴1次,4次为1疗程,必要时隔1周再贴1疗程。我们曾系统观察264例,结果:临床控制103例,显效73例,好转7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 21%。观察结果表明,发泡膏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喘息型气管炎为好(P<0 05);从各年龄组分析,51岁以上的患者效果较差;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病程长短于近期疗效似无影响。曾撰文发表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年第一期。由于我们在药物优选、剂型改革及剂量掌握等方面的改进,提高了发泡膏的疗效,减少了副作用,同时参照灸治原理,扩大了治疗病种,因此发泡疗法成为我院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
2.4骨痛熨药治痹证风寒湿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药外治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因而疗效快捷,深受患者欢迎。我们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之生川乌、生草乌、白芥子、制乳香、制没药、独活等研末,制成“骨痛熨药”,根据病情加味,如寒痹加细辛、桂枝;关节肿胀加生白芥子、川芎;伴骨质增生者加威灵仙等。临床使用,效果满意。曾在1988年《中国农村医学》第二期上介绍,同道们按法施治,也取得满意效果。其用法为:取适量药末加少许食醋,使之微湿,然后放锅内炒热,用布包乘热熨患处,冷则再炒。由于操作方法比较原始,使用时存有诸多不便。我院理疗科金兰芳医师主动配合,做了几个20?cm×15?cm的布袋,将150?g骨痛熨药装入,使用前在药袋上洒上几滴食醋,置于患处,外加场效应治疗仪。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和感觉,及时调节治疗仪上的强、中、弱开关,改变红外线辐射和磁场强度,以保持最佳治疗参数。每次30?min,1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这一方法增强了温经通络功能,提高了疗效,临床治疗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肩周炎、网球肘等病共62例,经5次~10次治疗。结果:治愈39例
,好转23例,有效率100%,患者乐于接受。这一方法曾在1992年5月全国第二届中医外治学术会议上交流。
3.在儿科与妇科的实践
3.1南星末敷涌泉穴治小儿口角流涎小儿流涎,又称“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唾液不自主地流出口外的一种征象。本病常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尤以周岁小儿为多见。我们在临床上偶尔碰到,用生南星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侧涌泉穴,纱布包扎,12?h后取去,一般3次~7次即愈。为推广应用这一简便有效的方法,我们曾请儿科陈光祖医师临床观察。因生南星有毒,处方超过常规剂量,药房一般拒绝配给,决定由内病外治室负责提供药源,结果系统观察十余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本方据查证首载于《阎孝忠集效方》,《本草纲目》、《串雅外编》等书均有收载,解放以后的中医期刊常有治验报道。使用时注意对由口疮引起的流涎无效,3岁以上的儿童流涎,可能由面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以及呆小病引起,应详细检查,鉴别诊断,对症施药。
3.2胡椒末填脐治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多由消化不良或受凉引起。1973年笔者在西藏工作时,曾听到一位病员讲述他孙女久泻,经中西药物治疗,花钱不少,结果还是无效,最后他自己在《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上找到江苏省仪征县青山公社乌山大队介绍的一张处方,用胡椒末(黑白均可)填满患儿肚脐眼,再贴暖脐膏药,并以宽布带固定24?h,试用2次,结果痊愈。听后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从此我就注意收集应用这些简便有效的方法。小儿腹泻中医辨证可分伤食、寒湿、湿热、脾虚等多种类型。胡椒温中散寒,适宜于寒湿型泄泻。我们在临床上如患儿兼受风寒,则用藿香正气水将胡椒末调糊涂脐;如脾胃虚寒或久泻不愈者,则加丁香、肉桂末,或加五倍子末填脐,常可收到预期疗效。“暖脐膏药”药店少见,可用伤湿止痛膏代替,或用防治皮肤过敏的“肤疾宁贴膏”。
3.3治小儿遗尿的辨证施治“龙倍散”是我院的协定处方,系由古籍治疗遗尿的“龙骨散”和治疗遗精的“独圣散”两张名方复合而成。我们在临床治疗小儿遗尿数百例,疗效显著,曾在《中国农村医学》1984年第四期和《大众医学》1991年第十一期上介绍。具体治疗方法为:将煅龙骨、五倍子等份为末,每晚取少许,以水调成糊状,涂满脐眼,并以肤疾宁贴膏贴紧,1?d~2?d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此药收敛固涩,对小儿遗尿用之一般均能奏效。若久治不愈,需详细辨证;如年龄较大、面白、怯冷,属下元虚冷、脾肾阳虚者,则宜用温肾助阳的葱硫饼治疗。方法为:用硫黄适量,以鲜葱
白7个,共捣烂,做成饼状,每晚睡前将脐眼洗净,然后把药饼敷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除去,1个月为1疗程。其他如为蛲虫引起的则应驱虫,如检查有属实质性疾病,如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全等引起的,则非一般疗法所能取效。
3.4穴位发泡治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因畏服煎药而来内病外治门诊求治也不少。我们应用发泡膏贴治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疼获效后,又用于肋软骨炎、肝区疼痛、胃脘痛,也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因此选择关元、中极发泡试用于痛经,结果屡试不爽。为了系统观察疗效,乃与我院妇科施亚萍医师合作,由我们提供发泡膏,请他们临床使用。在门诊随机治疗82例,分证型统计疗效。结果: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0 24%。疗效以寒凝及气血瘀滞型为佳,曾总结撰文发表于《北京中医》1990年第五期。具体使用方法:月经来潮前5天,在关元穴发泡一个,月经始行或前一天再于中极穴发泡一个。一般贴后当月少腹疼痛即明显减轻,如法连续治疗3个月即可痊愈,且不复发。此法简便易行,深受患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