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PPT

合集下载

第九章 语言文化——避讳54页PPT文档

第九章 语言文化——避讳54页PPT文档
•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因为讳“申序”,向 来不为别人作序,如果必须作这类文字, 则改为“叙”,后觉不妥,又改为“引”。 这种办法虽然勉强可行,但已经明显地妨 碍了文字的准确性。
• 《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 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 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 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 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 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 乎古时的人对讳咿恐避之不及呢。
一、避讳的概念
•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 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辞海》)
•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 一条总原则。
二、避讳的类别
• 圣人讳、国讳(庙讳、君讳)、私讳 • 圣人讳比如大禹的“禹”、周公旦的
“旦”、孔丘的“丘”等等 • 庙讳就是皇帝祖庙中祖先的名 • 君讳就是当代君主以及有关人的名 • 私讳即家讳,就是个人的讳,是私下
•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 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 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 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 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 棠诗。
• 司马迁的父亲讳谈,《史记》中因此无一 “谈”字,连赵谈都改成了赵同,废弃了 编著书字应求完备的宗旨。
• 私讳
•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 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 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 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 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 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 宋代的杨万里任监司,一次出巡察某州, 州府的歌妓为他唱“贺新郎”词。其中有 “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听后马上插 话说:“万里昨日到”。这使当地太守感 到很狼狈,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 当时像这位歌妓一样命运的人一定数不胜 数的。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 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圣祖讳玄烨,“玄”; 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 “丘”字,必须缺笔。若姓 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 律改为“邱”字。
▪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 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 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如唐睿宗 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 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 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 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 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字同音或 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赵匡胤的祖父名敬, 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广韵》“敬 韵”改为“映韵”。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 “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于是, 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避讳方法
▪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避讳及其他什么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方法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中国文化史概论课件避讳文化

中国文化史概论课件避讳文化

隋文帝立晋王 为皇太子, 隋文帝立晋王 广为皇太子,其夜烈风 大雪, 地震山崩, 民舍多坏, 大雪 , 地震山崩 , 民舍多坏 , 压死者百 余口。 余口。 唐玄宗为临淄王 将诛韦氏 为临淄王, 韦氏, 刘幽求等 唐玄宗 为临淄王 , 将诛 韦氏 , 与 刘幽求 等 微服人苑中。 微服人苑中。向(将近)二鼓(二更天),天星散 落如雪, 幽求曰: 天道如此, 落如雪 , 幽求曰 : “ 天道如此 , 时不可 失。”
• 中国避讳之俗起于何时? 中国避讳之俗起于何时? • 陈垣《史讳举例·序》:“避讳为中国特 陈垣《史讳举例 序 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 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 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先生所谓 避讳之俗起于周似有所本,颜师古《 避讳之俗起于周似有所本,颜师古《匡 谬正俗·名字 名字》 在身自述,必皆称名; 谬正俗 名字》:“在身自述,必皆称名; 他人褒美,则相呼字。 他人褒美,则相呼字。《传》曰:‘ 周 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不言讳字 顾炎武《庙讳御名议》 也。” 顾炎武《庙讳御名议》:“臣闻 讳名之礼,始自周人。 李赓芸《 讳名之礼,始自周人。”清李赓芸《炳 烛编·讳名 亦云: 讳始于周, 讳名》 烛编 讳名》亦云:“讳始于周,然讳死 而不讳生。 而不讳生。”
• 顾炎武《日知录》中载有“人事感天”的故事。 顾炎武《日知录》中载有“人事感天”的故事。 • 《易·传》言先天后天。考之史书所载,人事动于下而天象 传 言先天后天。考之史书所载, 变于上,有验于顷刻之间而不容迟者。 变于上,有验于顷刻之间而不容迟者。宋武帝(刘裕 )欲受晋 乃集朝臣宴饮,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叩扉入见, 傅亮叩扉入见 禅shàn ,乃集朝臣宴饮,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叩扉入见, 请还都谋禅代之事。 及出已夜, 竟天, 请还都谋禅代之事。(傅亮)及出已夜,见长星(彗星)竟天,拊 叹曰: 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髀bì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 《资治通鉴 宋纪一》:(公元419年)“六月,壬戌,王至建 资治通鉴·宋纪一 宋纪一》 六月,壬戌, 傅亮讽晋 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 康。傅亮讽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 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 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 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 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 赤纸为诏。 赤纸为诏。 •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徐广流涕哀恸 曹丕逼汉献帝禅让 司马炎依样画 当日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来晋武帝司马炎 当日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来晋武帝司马炎依样画 葫芦,而今宋武帝刘裕再依样画葫芦。 刘裕再依样画葫芦 葫芦,而今宋武帝刘裕再依样画葫芦。

避讳 PPT

避讳 PPT

避讳的原则
4、君所无私讳 这条原则是说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能避
私讳,只能避君主讳,而君主一般也不会 为私人避讳。 5、大夫之所有公讳 这条原则是说大夫要避国君的讳。 6、《诗》、《书》不讳 这条是说在阅读和抄写经典时候不用 避讳,不管是圣人讳、庙讳、君讳、家讳。
避讳的原则
7、临文不讳
指在写文章和奏章时可以不避讳。
则不用避讳。 11、入门而问讳 入门前要了解这家主人的家讳。
避讳的原则
已祧不讳 祧指的是远祖的庙。天子七庙,就
是供奉皇帝以上七代的神主,除了太祖 为不祧之祖外,大抵从当时的皇帝向上 数,超过七代的则迁神主于祧,迁过的 先祖则不再避讳。但这个原则也是一般 意义上说。比如பைடு நூலகம்世民,直到唐末、五 代,仍然避讳。
4、改地名
恒山改常山;寿良改寿张; 和兴改嘉兴;休阳改海阳;建 业改建康;邺郡改临漳;虎丘 称兽邱。
5、改干支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名昞,秉、 丙等字都讳,干支的“丙”就
6、改书名
《荀子》称《孙卿子》;《庄子》 改称《严子》;晋简文帝郑太后名 阿春,故称《春秋》为《阳秋》, 孙盛、檀道鸾的书名就叫《晋阳 秋》、《续晋阳秋》;《中经簿》 为《内经》;《广雅》改为《博 雅》;《世本》改为《系本》或 《代本》;《匡谬正俗》称《刊谬 正俗》或《纠谬正俗》。
里要避的,在君主面前不存在私讳
三、避讳的方法和原则
避讳基本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
避讳的基本原则,最早可见于《礼 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 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 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 《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妇讳不出门。入门而问讳。”

汉字与避讳文化..

汉字与避讳文化..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 江统传》)《唐律· 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 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从‘氏’也。‛ 昬 昏

古代讳制度42页PPT

古代讳制度42页PPT
△ 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 美玉,是近义字。
△ 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吴敬梓—— 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 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 反义式:如曾点,字皙,点为“小黑”,皙为“色白”, 正相反;又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正相反。
17.03.2021
18
△“号”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 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因为“号”是自己起的, 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 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 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共同的特征:鲜明的时代印记、强烈的抒情色彩、 深刻的寓意、特定名词的运用。
17.03.2021
10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 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诗人陶渊 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
17.03.2021
11
• 提问: • 青莲居士: • 易安居士: • 香山居士: • 山谷道人: • 耐辱居士: • 石湖居士:
柳泉居士: 六如居士: 瓶庵居士:
• 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又有两种特殊情 况: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如班昭为曹世 叔妻,而字惠班;荀采为阴瑜妻,而字女荀。一 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如董白,字小宛; 景翩翩,字三昧等。
17.03.2021
17
②号的来龙去脉:
△起号之风,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像 “老聃”、“鬼谷子”等。东晋时陶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 人给自己起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 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一个人还 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 “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 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 玄瑛号“曼殊”;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古代讳制度-PPT精品文档

古代讳制度-PPT精品文档
联系:表字称“表”,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 “字”有滋生之义。可见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 而来。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有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姓名》曾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 其名”的讲法。
2019/6/1
14
古代人名与字之间最常见的关联方式有下列8 种:
△ 同义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 曰原”,平和原同义。
2019/6/1
8
3.号: “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是人的别 称,所以又叫“别号”,有时也称别字。
号一般由自己取定,或是其心境心态的展
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
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即号以明志,
是人们用以表达人生个性、志趣或抒发某
种情感。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 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 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
△命名原则:对名字的意义、音调的平仄都 很注意,力求形、音、义谐美。具体的标 准:五有。
2019/6/1
3
五有:“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 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 明李梦阳,出生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 阳”名之;
李梦阳(1473—1530)
2019/6/1
• 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 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 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 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 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如《水浒 传》108将的绰号。
△ 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 美玉,是近义字。
△ 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吴敬梓—— 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 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五、总结
五、总结
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过探讨汉字的形态和含义,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死亡观念、墓地风水、祭祀仪式和孝道观念。这些信息 为我们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在汉字中,有许多与婚姻相关的字,如“婚”、“嫁”、“娶”等。这些字 在形态上与婚姻的仪式和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婚”字,由“女”和“昏”两 部分组成,表示女性在黄昏时分出嫁的婚礼仪式。这表明,古代婚姻文化中,婚 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女性由此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组成,表示迎接女方进入男方家庭。这些汉字都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中的重 要仪式和象征物。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 究汉字中的婚姻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婚姻文化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 会现象。这些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 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讳
1
忌讳 憎讳 敬讳
二、因汉字而讳
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封建王 有些汉字可以拆分为 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 因此 , 汉字的形、音、义等三要素所 若干部件,其中有些部件 •因汉字 蕴涵的大量信息往往就被封建统治 的构件 含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 者加以利用,从而发展成避讳。 而讳 容,从而被发展为避讳。
陵为景陵。”
二、因汉字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因具有封 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统治者 或强解汉字字义、或曲解多义 字,从而形成避讳。
因汉字字 义而讳
4
1.《论语・阳货》有“恶紫之夺朱也”,清代沈 德潜化用该典作《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 种也称王。”乾隆发现后把“朱”字曲解为“朱 氏王朝”,此时沈已早死,但乾隆还是戮其尸以解愤。 2.清代吕留良有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 不照人”,因“清”、“明”二字多义,吕氏就被猜 疑有不满本朝倾向亡明之心。
三、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法
1.省缺笔画。即遇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2.拆字。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 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3. 代替。以其他汉字代替、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 字代替、以同音或近音字代替、以形似字代替。 4.把避讳字写成草书。 5.把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6.用避讳字的社会文化现象,充斥于用汉 字记载的各种典籍之中,因此,汉字和古代避讳的关 系问题是所有文史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接触古籍时 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古代避讳造成了汉字使 用的混乱,甚至淆乱了历史事实,给人们阅读古籍带 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掌握它们的关系规 律,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古籍阅读的效率、 考定古籍的成书年代或甄别其真伪。
汉字与古代避讳
——言语有特俗 时处须问禁

《左传·桓公六年》:“周 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 之。”

目 录
一、什么是避讳
二、因汉字而讳 三、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法 四、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五、结语
一、避讳概说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 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 相关。 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 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 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影响。
1
二、因汉字而讳
在古代,如果只避和君 主或尊长之名的同形之字, 叫避正讳。
•因汉字字 形相同或 相似
2
二、因汉字而讳
1. 如隋文帝的父亲名忠。隋人不仅要 避“忠”字,同音的“中”字也要回避。如《齐东 野语》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 中‟字。”
•因汉字字
音相同或 相近
3
汉字有很多字音相同或相近, 2.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嫌 在古代 ,如果连忌讳字的同音 名“进”,终生不考进士。 字或音近字也要回避 , 叫避嫌 3. 后晋高祖名敬瑭,时人就回避“敬”之 嫌名“镜”和“竟”,如《册府元龟》卷三 名。 载:“天福七年,刺改合州石镜为仙览,复州竟
四、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4.造成大量的别字 5. 6.出现新义项 出现新造字。 明光宗名常洛 ,明人为避其名讳,当时所刊印的书籍中 3. 产生异体字 2. 出现新的多音字 1.造成残缺字。
出现了“尝伯”、“奉尝”、“天尝”、“伦尝”、 比如“讳”字本来只有“避忌”一义 ,《说 清代为避孔子的名讳,将“丘”字加“阝”成“邱”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汉以 利用省缺笔画来避讳造成很多残缺 古代读书人在读到孔子的名“丘”字时 “纲尝”、“寻尝”、“尝熟县”等词 ,其中的“尝” 文》 : “讳 , 忌也。”但由于古人避讳最多的还是君 字,并用“邱”字替代姓氏中的“丘”字。“邱”就是 字 , 古籍中因省缺笔画造成的残缺字非 火德王 , 都于洛阳 , 恶水能灭火 , 遂改 字都是“常”的别字。宋代苏轼的祖父名序 ,苏轼为 读“ mǒu ” , 但“丘”字用于地名或其他地方 主、尊长的名字 , 而且“名讳”一词经常使用 , 所以 , , 新造字。《桥石杂记》:“雍正三年,奉上谕,孔子圣讳 文作序时就改用别字“叙”。由于古人避讳经常用 时仍读本音。汉代诸侯国鲁有个地名叫蕃县 ,, 常多 , 原因就是用缺笔来避讳简便易行 ‘洛’为‘雒’ , 故今惟经书作‘洛’ 久而久之 , 就使“讳”产生了“名字 , 名称”这一义 理应回避,今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加‘阝’为 其他汉字代替 ,魏 所以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避讳造 但因鲁相陈逸的父亲名蕃 ,国人为避讳 ,将县名 而且由残缺字也较容易联想到本字 ,字 , 沛 而传记皆作‘雒’矣。”“雒”本为 项。如《三国志 ・ ・ 武帝纪》 : “太祖武皇帝 ‘邱’字。”即是这种情况。由于避讳产生的新造字数 成的别字 ,, 其中有些还取代正字流传至今 ,如明朝人憎 读为“皮” 于是“蕃”就有了“皮”的新读 ————— 国谯人也 , 姓曹 , 讳操 , 字孟德 , 汉相国参之后。”这里 义被误解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 量很少。 鸟名,但汉代讳“洛”为“雒”,比如 恶“元”字,便讳“元”为“原” ,将“元来”改为 音。 ————————————————————————————— 的“讳”就等于“名” , “讳操”即“名操”。 把“洛水”又写作“雒水” ,此时“洛” “原来”,“原来”一词至今沿用;唐高祖李渊祖父名 ———————————————————— 和“锥”就成了异体字。 虎,唐人便将“管中窥虎”改为“管中窥豹”,也沿用 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