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概述共44页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字文化

汉字与汉字文化

第一讲汉字与汉字文化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
仓颉造字的传说
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
陶器刻画符号
八卦符号
◆汉字的发展
1、形体的发展
第一阶段: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
第二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商
汉字获得了一个显著的发展——甲骨文
◆商周
金文(钟鼎文)
代表作: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牆盘
◆春秋战国:各国字体各成一派、风格丰富多彩
代表作:秦国《石鼓文》
内容:十首记叙秦王田猎活动,歌颂其功绩的四言诗,因镌刻在十块鼓形花岗岩上而得名。

◆秦朝
统一六国文字——小篆(秦篆)
◇李斯
◇代表作:泰山刻石
◇风格:表现出一种均衡和谐、
秩序井然的美感
◆汉代——隶书
◇秦朝到西汉前期:早期发展阶段
◇西汉中期:走向成熟
◇东汉:创造辉煌
◆汉代以后
——草书、行书、楷书
2、造字方法的发展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汉字文化
1、汉字特点产生的修辞技巧
2、形制多样的书法艺术
3、诗词、对联、游记、碑铭。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Culture)?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1]可见“汉王”之称是因刘邦被封于汉中而得名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叶按:指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第368页)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前,《史记》只称沛公兵。

如《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第362页)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汉书·魏相传》:“闻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边境。

”[2]《汉书·李广利传》:“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

”(第2710页)到了东汉以后,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后汉书·西羌传》引班彪的话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计算机(软件)学院软件工程2012级1班潘启纯0121122621 中心词:汉字改革、汉字的灵性及弹性、汉字与方言、字本位中心内容:谈及中华文化离不开汉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积累沉淀。

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汉字。

钱玄同就是提出过比较激烈的意见,希望废除汉字和汉语。

他认为汉字本身就是我们积贫积弱的根源,应该彻底不学中文,尤其是不能写汉字,因为中文太难学了。

大多数国家的语言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音本字位的文字,一个字母只代表一个音素,本身没有别的意义。

英语26个字母,维吾尔语33个字母,俄语也只有30多个字母。

相比较而言,中文太难了。

我们曾经有一种观点就是汉语和汉字是和现代相抵牾的,是不能并存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毛泽东主席正式规定了汉字改革的目标和前景是拼音化。

这是被确立为国策的。

文字改革委员会做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工作,意识制定了汉语拼音,二是三次简化。

对于这三次简化,大多数人还是很满意的,因为它提供跟多方便。

但是有趣的是,到第四次汉字简化的时候,引起了一片嘘声,在一片嘘声中又缩回去了,第四次汉字简化被取消了,夭折了。

我想,这是因为大家慢慢感觉到汉字不能随便再动了,再动的话就天怒人怨,天理不容了。

所以都来整个国家机构改革的时候,国家文改革委员会也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了。

这个趋势非常有意思。

这个趋势说明汉语和汉字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纯工具性、纯手段性的问题,而是带有根本性的文化问题,因为语言文字带着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体察,一种感受,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它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个怎样发音的问题。

有一个例子讲到了汉字的灵性、弹性。

我们对杜诗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争论。

杜甫诗里有两句“幼子绕我膝,畏我复却去”,一个说法认为小孩子抱着我的膝盖,怕我又走掉了;还有种说法就是说幼子认生,不知道是自己的爸爸,对我是怕的,所以又走了。

这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上千年或者更多,但肯定永远不会有结果。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另外,其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当今时代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是“和谐社会”这一口号!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继承发扬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

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汉字与中国文化概述

汉字与中国文化概述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 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 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 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 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 的是“今草”。
汉字的演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⑥
楷书 ,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 楷书点画形态丰 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 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 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 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谐音联 缺字联
回文联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忘八) 孝、弟、忠、信、礼、义、廉 (无耻)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 , 寺佛大过人
横批:南北
析字联 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天下景亭)
回文诗
空花落尽酒倾漾,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辗斗晴窗。
傻瓜
保 至尊无上
寺 正字少一横,莫作止字猜 步
九十九
白 部位相反
陪 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 也
镜中人
入 两狗谈天
狱 目字加两点,别做贝字猜 贺
旭日不出 九 一家十一口 吉 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 金
斩草不除根 早 独生子
兀 两点一直,一直两点
正因为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所 以汉字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例:汉字与楹联
楹联以春联为最古。经过发展,逐渐形 成一种应用文体。因为大多左右分悬于楹柱 之上,所以习称楹联。它的特征是上下联相 对,即字数相等、内容相称、平仄相反。楹 联的内容凝练含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它 充满生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 与民俗紧密结合,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 形式之一。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一章汉字起源一、汉字起源1.八卦说2.结绳说3.仓颉说二、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化字1、甲骨文☐甲骨文是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体式。

清代末年(1899年)始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以其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谓之甲骨文,也叫卜辞。

2.金文☐金文是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841年间周代通行的文字体式。

以其见于周代所铸钟鼎等青铜器皿之上,故称钟鼎文、金文。

3、小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体式。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丞相李斯奏请“书同文字”。

4.隶书☐隶书是发端于秦,而盛行于汉代的文字体式。

隶书又是由小篆简约而成的。

由篆而隶,是汉字一大变化,象形的痕迹从此看不到了。

5、楷书草书行书☐楷书、草书、行书是魏、晋时期形成并通用的字体。

☐波折笔势为平直。

它形体方正,有“楷模”之意,故称楷书、正书或真书。

☐草书——产生在西汉前期,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行书——始于魏晋,是楷、草相间的字体。

6、简化字☐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是简化汉字笔画而成的一种字体。

是当代通行的文字体式,是由楷书省简而成。

第二章汉字的造字法1《说文解字》是何朝代何人编纂?分多少部首,收单字多少?释字体例是怎样的?一、.象形字☐许慎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1)纯体象形☐日《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象形。

”☐月《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人手口” 大自心(2)复体象形☐胃眉果.指事字☐也。

”☐(1)纯体指事字☐上《说文》:“高也。

此古文上。

指事也。

”☐下《说文》:“底也。

指事。

”☐(2)象形加符号的指事字☐本《说文》:“本,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说文》:“末,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朱刃寸☐三.会意字许慎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1)比形会意:☐杲杳莫采(2)比意会意☐雀、劣、美、☐会意兼声字☐字,本义生子。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介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中国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

汉字对中国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

如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等。

汉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持久不衰。

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

从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最终停用的情况看,独占一个国家的文字是很罕见的。

埃及等国的文字虽与汉字外貌不同,但它们一产生便同时成为夭折的“短命文字”,而汉字的寿命却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字。

当今世界,不但汉语中的绝大多数词语都用用汉字书写,而且凡使用汉字的人所在地区,古代都属于中华民族活动的地域。

总的来说,汉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精致的文字之一。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余志鸿1、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1.1.言语的起源在19世纪这一直被视为徒劳无益、想入非非的问题。

20世纪初巴黎语言学会上正式指定了一项永久性的条文:规定会议论文不许论及言语起源问题。

尽管如此,人们始终在探索着。

一是期望发现“半人”或类人猿,从“活着的化石”证实人类的进化过程。

另一种途径,从语言的亲属关系,或某些原始性戳记,通过比较来推断言语的起源。

语言从传播学角度看的几大特征:1)有声性; 2)有向性(四散传播和定向接收);3)互换性;4)分离性;5)替代性;6)孳生性(也称开放性);7)模式二重性。

1.2文字的始祖1.2.1文字起源的假说实物说;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标记说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1)苏美尔图画文字 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苏美尔图画文字:公元前32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

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杉勇:楔形文字入门)图:古埃兰文字:公元前30世纪左右用在苏美尔之东埃兰地区(现属伊朗)。

未读解(Gelb)图: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代埃及的圣书铭刻文字(E.A. Wallis Budge:Egyptian Language)。

图:古埃及僧侣体文字:象形文字的行书体,是古代埃及王朝的僧侣文字(Gilyarevsky)图:巴比伦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帝国的文字。

图为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一节(杉勇:楔形文字入门)。

图3b 亚述楔形文字:古亚述帝国的文字,与巴比伦帝国的文字相同(筑摩书房:《世界历史2》)图:甲骨文字:又称殷文、卜辞。

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图:纳西图画文字:云南纳西族过去使用的象形文字。

(李纯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3)巴比伦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4)中国甲骨文字纳西族图画文字1.2.2 汉字起源假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字者,孳乳而浸多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原始记事的几种方式:实物说(如景颇族)结绳说(如高山族)契刻说八卦记事图画记事图画记事是很重大的发明。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对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一、前言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表意文字。

世界上也有比它更老的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但大都已灭绝。

唯有中国的汉字,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仍在具有广泛的生命力,不仅在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至今使用它记录传递信息,而且在远东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在璨若星空的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而浓厚的一笔巨大财富,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断层而完整地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

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说,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它记载并传承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无论是汉字的产生、发展、变革还是它的具体使用,都生动的展示了汉民族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二、社会风貌在汉字中的体现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 不断地前进, 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 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 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 再现于你面前。

比如“男”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有两种形体,一种是是左“田”,右下为手形,中间几小点像是种子。

由此观之,“男”字似人用手往田里播种;另一种是左“田”,右“耒”,耒为中国古代耕种工具。

后来“田”的另一半被“力”所代替。

可见古人关于男子的概念,是男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掌握农业劳动中的较高技术,他们担任部落中的首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