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b864c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e.png)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66c985df7ec4afe04a1dfbc.png)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目录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一、语言的定义二、文化的含义三、语言与文化的关四、课堂讨论第二节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 课时)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三、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一、汉字的历史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三、课堂讨论第二节古汉字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1 课时)一、远古的畜牧业二、远古的贸易与货币三、远古的农业社会四、其他五、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第一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 课时)一、词语的本意二、从词语的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三、课堂讨论第二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1 课时)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二、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礼仪制度三、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四、课堂讨论第三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课时)一、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二、课堂讨论第四节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1课时)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词语发展二、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三、词语发展的文化意义及其价值四、课堂讨论第五节色彩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一、色彩词的含义二、色彩词的文化意义三、课堂讨论第六节数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一、数词的含义二、数词的文化意义三、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四章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第一节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一、谚语的定义二、谚语反映的主要内容三、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四、课堂讨论第二节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一、成语的定义二、成语反映的主要内容三、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四、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五章姓名与中国文化第一节姓氏的来历(1 课时)一、起源二、课堂讨论第二节《百家姓》简介(1 课时)一、《百家姓》来源二、课堂讨论第三节人名系统与汉民族文化(1 课时)一、汉民族人名的特征二、人名类别三、课堂讨论第四节人名是民族文化的镜象(1 课时)一、人名的民族文化内涵二、课堂讨论二、本章复习思考题三、扩展阅读书目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第一节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1课时)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二、地名与历史文化三、课堂讨论第二节地名与中国社会文化、民族心理(1课时)一、地名反映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二、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五、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专业选修课。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270a45804d2b160b4ec02f.png)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文化》是涉外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扩展知识,理清脉络,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准备必要的人文素质。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有认真务实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阅读,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并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外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留心考察社会,包括文物古迹以及存留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
外出考察古代文化遗存及博物馆;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四、大纲内容导言一、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争三、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一、赫赫始祖的业绩二、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三、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一、天人之学二、变易之学三、会通之学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传统美德二、中国史学的特色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的融合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三、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章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一、玉器的文化特征二、铜镜的文化价值三、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四、青铜器、陶器、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第六章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一、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二、国画与传统文化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特点二、对“李约瑟问题”的探讨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b995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旨在推动汉字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实施意义。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形状与实物形态相似,称为象形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形式。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表达力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
二、汉字的特点1. 丰富的内涵: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独特的结构:汉字的结构独特,通过笔画的组合和排列,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字形。
汉字的结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汉字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字,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汉字是语文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汉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实施意义1. 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通过推广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汉字教育交流与合作。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bb5e5e76c66137ee06199c.png)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204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在阅读和听力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56学时。
2.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学习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的学生(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10db29177232f60dccca121.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学时安排:32学时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2)清代大学问家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4、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文化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708209af45b307e8719744.png)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课程名称: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学分:28/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3-16周星期三9-10节授课地点:6F-101任课教师姓名:杨继龙职称:讲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课留最后十分钟答疑;2、电话方式,请先短信预约;3、E-mail方式,一周内回复,邮件请署名,并注明班级。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中国文化差不多观念通论性质,因此侧重点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探讨,而是选取凝聚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假设干汉字,揭示其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本课程由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讲座构成,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差不多框架。
在西化浪潮风行了一个世纪的今天,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知识,把握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由此逐渐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目标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以卓越的经济成就,让其文化横扫全球。
我们集中注意力倾听西方的声音,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己民族的声音,适应了用西方知识的体系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上套,觉得自己大概四不象。
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下降。
本课程藉由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十几个汉字,结合原典,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特别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有差不多了解。
目标要紧集在了解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差不多范畴和框架。
2、“仁”“义”“中、庸”所构成的儒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和核心价值观。
3、“无”“玄”等的道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
4、“象”“三”所反映的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
5、“和”“道”“理”“性”“命”所反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6、《周易》、《道德经》、《论语》等是什么样的书,大致的内容。
教学方式要紧结合多媒体讲授,同时采取推举阅读和讨论发言以及完成思考题的方法。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6714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b.png)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汉字文化课程是一门深入探讨汉字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其书写和欣赏汉字的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汉字的构造原理;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汉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能力,包括硬笔、软笔等不同书写工具的使用;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三、课程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介绍汉字的起源、早期形态和发展过程,阐述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汉字的构造原理:解析汉字的构造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和构成方式;3、汉字的美学价值:探讨汉字的美学特点,包括字形的美、意境的美、书法的美等,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4、汉字的文化内涵:分析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思想观念、民俗信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5、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原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2、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汉字,提高其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2、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3、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汉字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汉字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汉字学》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构成,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510002c77da26924c5b051.png)
to 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汉字的发展演变 (1)
2
讲授/问答/ 讨论
解巩固所学 内容
题,思考 解决问题 的办法。
小测试 小测试 小测试 小测试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期中考试
2Hale Waihona Puke 汉字的发展演变(2)
4
汉字的结构 6
汉字与中国文化 4
讲授/问答/ 讨论
讲授/问答/ 讨论
讲授/问答/ 讨论
同上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is course aims to expand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ethod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限选
授课对象 (Audience)
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汉语
*开课院系 (School)
人文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郑飞洲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9ea9c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d.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7dc75c312b3169a451a4aa.png)
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
① 表意形体存在于所有汉字中; 表意形体存在于所有汉字中; ② 字形表意度逐渐弱化; 字形表意度逐渐弱化; 人→企→众→伟→儒→伯→佳→伦
③ 表音成分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表音成分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二、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一)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 1.生活方式 (1)居住 ① 长江流域:巢居生活 长江流域: “南”
例如:“手”的多种形状 手
采 → 又 → 秉 → 及→ 取 → 友
廾 → 异 → 举 → 寸
→ 专
远取诸物
第一类:象自然物之形 第一类: 如:日 → 月 → 山 → 水 → 瓜 → 雨
第二类:象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形 第二类:
如 : 斤→ 网 → 皿 → 豆 → 戈 → 门 → 麦
第三类:象动物之形 第三类:
农作物种类
稷(粟)、菽、黍、稻、来(麦) )、菽
(二)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
1. 宗教崇拜 (1)自然崇拜:崇拜帝、日、月、山、 自然崇拜:崇拜帝、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第一种: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第二种: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第三种:
帝 -禘 燎 尞 熿 huáng hu ng 尪
甲骨文“ 甲骨文“示”
金文“ 金文“示”
甲骨文“ 甲骨文“宗”
甲骨文“ 甲骨文“祏”
祝 - 祭 - 血 - 伐
2. 婚 姻 形 式
杂婚制→群婚制(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杂婚制→群婚制(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偶婚制(多偶婚、对偶婚) 偶婚制(多偶婚、对偶婚)→专偶婚 杂婚制时期未有文字, 杂婚制时期未有文字,后世仅留传说 “姓”的出现是由杂婚制向群婚制过渡的重 要标志。 要标志。 “ 帝 ” 、 “ 后”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1e1ab10c22590102029d94.png)
[1]. 白冰《中国金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9 年版。
[2]. 曹念明《文字哲学》,巴蜀书社,2006 年版。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作集》(《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号),中华
书局,1988 年版。
[5]. 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版。
主要内容:
1.梳理汉字发展演变史:书体——甲、金、篆、隶、草、行、楷;载体——甲骨、
青铜、陶瓦砖、货币、玺印、石刻、简牍、帛、纸;
2.分析汉字承载文化的若干领域:政治、思想、思维、美学元素;
*课程简介 (Description)
3.形成重要理念、探讨重大问题:网络语言文字、汉字热、汉字数字化、规范化、 繁简之争、汉字国际推广、汉字教学。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CH109
*学时 Credits)
2
*课程名称
(中文)汉字与中国文化
(
Course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10]. 戈父《古代瓦当》,中国书店,1997 年版。
[11]. 郭沫若《卜辞通纂:附考释·索引》,《考古学专刊》第九号,(台)大通书
局,1976 年版。
[12]. 韩建业等《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4].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courseType=0&courseId=6870 Webpage)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26c20dc76a20029bd642dfe.png)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eab590bad02de80d5d84039.png)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汉字与文化》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它从学科上隶属于汉字学,其主要内容: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整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入手研究汉字。
这门课程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要通过讲解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对于汉字的性质、功能和前途具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精心构筑话语场,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分析和文献的例证揭示字形和字义之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每周2节,共36学时,其中6学时为讨论课。
本课程为选修课,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
第一周:从义务教育要不要学习繁体字讲起——论简化字的来源及文化内涵/ 话语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的正确读音;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是什么;释“和”“盉”“龢”;从“昔”字说起上古的水患;“送”什么;从“朙”字构形看汉字的诗意第二周: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话语场: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第三周:汉字是认识、记录世界的一种方式/ 讨论一学时第四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话语场:商代的甲骨文与典册;“具、员、贞、则”等字原来从“鼎”;《敖包相会》话敖包;何为“六艺”第五周:汉字与中国人的语素意识/ 话语场:谈婚论嫁;姑姪与甥舅第六周:译音词中汉字的妙用/话语场:七步有多远;说“转”;讨论一学时第七周:为什么日文韩文中可以夹用汉字/ 话语场:准绳与规矩;第八周:汉字原始构形所体现的“人本”观念/ 话语场:古人的时空观念第九周:从“象意”到“会意”的历史进程/ 讨论一学时第十周:同体会意与异体会意的类型及特点/话语场:从狩猎到畜牧到农耕第十一周: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人对世界的分类/ 话语场:瓷文化第十二周:汉字的“右文”研究/话语场:释阴阳;释臣宰/ 讨论一学时第十三周:汉字的本源字和分化字/ 话语场:从“儒”字看儒家文化第十四周:声训的文化意义/ 话语场:测字算命也算一门子文化第十五周:方块汉字的形成及其艺术魅力/ 话语场:古人眼中的“角”和“嘴”;中国古代的车文化/ 讨论一学时第十六周:六书说与三书(意符音符记号)说;小学识字教育中的字理教学第十七周:字的造义和词的实义;汉字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第十八周:汉字的符号化的进程及汉字的前途/ 讨论一学时参考书:1.汉字文化学何九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2.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刘志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汉字文化学概论王继洪著学林出版社2006年4.现代汉字学杨润陆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doc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7e657ea601f69e314232943f.png)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汉字与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课程代码:xz01311101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修(制)订人:刘兴均修(制)订日期:2007年8月14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审订人:审订日期: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本课是继基础必修课古代汉语之后的一门后续课。
是古代汉语文字和古代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的延伸。
是在学生能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使学生从本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使学生去菲薄,戒妄牵,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课程目的要求1.了解汉字产生与发展的历史2.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3.了解先民的物质文化、民风习俗、思想信仰等发展演变的历程,并能透过汉字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特质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汉字的性质、汉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教学要点:1.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2.世界上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分为两个大的体系:一个是表音文字,一个是表意文字。
这两大体系都发源于亚洲3.汉字产生的历史及其对周边民族文字产生的影响4.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教学重点:汉字;文化;汉字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透过汉字(主要是古文字)看文化。
第一章汉字与中国古代的物质生活(16学时)教学要求:通过一大批古文字的字形结构与造字意图的剖析,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居室文化、服饰文化和行旅文化的各种联系,透过汉字看文化,结合考古实物及其成果,用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汉字。
教学要点:1.汉字与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1)食、饮、火、弓、矢、陶(2)《说文解字》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2.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居室文化(1)巢、厂、广(2)《说文解字》与居室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居住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3.汉字与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1)裘、衣、帛、贝、玉(2)《说文解字》与居室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服饰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4.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行旅文化(1)行、道、前、遴、發、涉、车、舟(2)《说文解字》与行旅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行旅方面由原始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教学重点:通过古文字的形体分析,结合考古学的和历史学的最新成果,梳理汉字与上古中国人物质文化联系的脉络,感受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的真谛。
汉字教学大纲
![汉字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20bf5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6.png)
汉字教学大纲导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符号,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为了促进汉字教育的发展和推广,制定一份全面的汉字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汉字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包括汉字的结构、笔画顺序和规范书写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和写法。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汉字教学在基础汉字教学中,重点介绍汉字的基本结构、笔画顺序、基本写法和常用词汇。
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书写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准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同时,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汉字的读音和意义,帮助他们掌握常用汉字的基本用法。
2. 汉字拼音教学在汉字拼音教学中,重点介绍汉字的拼音规则和读音。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拼音,并能够通过拼音准确地读出和书写汉字。
3. 汉字美学教学在汉字美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欣赏能力。
通过展示经典的汉字书法作品和汉字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独特之美,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情。
4. 汉字运用教学在汉字运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汉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讲解、集体演练、个人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如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具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3. 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1.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包括笔试、口试、作业评定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汉字学习水平。
2.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的考察。
【VIP专享】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VIP专享】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135a76958fb770bf78a55cd.png)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学时安排:32学时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2)清代大学问家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4、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文化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汉民族创造汉字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汉字自身的形体构意等等,都蕴涵着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2)人们可以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汉字形体构意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功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造,来巧妙地反映人们思维千变万化的言外之意。
(3)人们还可以通过研究汉字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来认识汉字造字时代的历史文化,来认识、再现汉字形体构意所反映的古今汉民族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来研究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相关文化现象。
(4)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同行对汉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研究还不够深入,且有许多学术分歧,因而有必要唤起同道深入研习之,系统研究之。
三、怎样进行汉字文化研究1、应当具有较扎实的小学知识和基本功(1)汉字文化研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仅以语言学知识和方法来说,就需要研究者掌握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古代汉语又叫做小学,小学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分支学科组成。
古代读书人(也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学习掌握了较多的小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小学功底。
现代人则相反。
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中文教师应当在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基本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2、应当选择合适的汉字作为汉字文化研究的对象材料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应当说,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材料;但是作为课程教学来说,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一一研究所有的汉字材料,而只能首先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来研究、讲解其蕴涵的文化信息,研究介绍汉字文化信息的规律、特点,研究介绍汉民族创制和使用汉字的独特思维理念和文化历史背景。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合适的汉字材料来探索、研究汉字的文化信息来掌握汉字文化研究这门学问的丰富内涵。
3、必须有足够的文献材料来印证汉字文化的研究结论汉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研究,其严谨性和艰苦性,除了表现为汉字文化信息不易被发现、总结之外,主要还表现为必须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印证所发现、所总结的汉字文化信息知识。
一般地说,汉字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汉字与中国古今文化现象的联系,而古今文献是古今文化最直接、最明快、最详尽的记录,因此,汉字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得到古今文献记载材料(传世的文献材料和地下出土的文献材料)的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如果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古今文献材料来印证研究者关于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结论,那么,这种研究结论只能是主观臆测,是站不住脚的。
由此可见,在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中,古今文献材料成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印证材料。
我们在汉字文化研究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古今文献材料的印证工作。
四、汉字文化研究示例例一:册、删(1)甲骨文二七二八七片曰:“册至,王受有佑。
”(2)清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册部》:“凡简书皆谓之册。
”“删”字从刀册,是个会意字,字的本义是刮削。
(3)《汉书·律历志》:“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上古以竹简为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竹简上的汉字写错了,古人是怎样进行修改呢?古人是用刀在竹简上刮削,把写错的字刮削掉,所以“删”字的会意偏旁是“刀”和“册”。
如果用现代的实物和方法来类比,“删”相当于现代的橡皮擦,用橡皮擦擦去纸上写错的字。
通过研究解读“册”和“删”两个汉字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1竹简是上古书写汉字的重要材料;○2上古在竹简上修改文稿,去掉竹简上写错的字的方法是“删”。
这就是“册”、“删”两个汉字的字形构意的文化内涵。
例二:“監”(1)林光义先生《文源》曰“監即鑑之本字,上世未制铜時,以水为鑑。
”(2)唐兰《殷墟文字记》亦曰:“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監其容之意。
”(3)“監”字本义指水镜,上古文献是有书证的:A、《书·酒浩》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
’”B、孔安国传曰:“视水見己形,视民行事見吉凶。
”(4)研究这个“監”字,可以发现它的两个蕴涵:A、汉字作为文化化石,它反映了远古汉民族先民当时是以器皿盛水为镜来映照自己的历史,“監”字的构形会意真实地再现了汉民族先民当时原始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由象形到)以形会意记录汉语的词,即以“監”字来记录汉语“镜子”的“镜”。
B、甲骨文中有以器皿盛水自照面容的“監”字,说明“監”字不是在出现了青铜器的夏商时代创造的,而是在没有出现青铜器的远古时代创造并沿用到夏商时代的;还印证了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因为“監”字以器皿盛水自照的构形会意记录了比殷商时代更早的造字之初的历史。
汉字发展史证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相当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附注:“監”(水镜),在青铜器出现以后,铜镜产生,字又写作“鑑”,以金为形旁,“監”为义兼声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鑑予之。
”(郑伯设享礼招待惠王的时候,惠王把王后的盘镜给了郑伯。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注曰:“鑑,镜也。
”“镜”字,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金部》已收释“镜”字:“镜。
景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曰:“景者光也,金有光可招物谓之镜。
”例三:口大吞天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这是一幅拆字对联。
横批“口大吞天”是拆“吴”字;上联“少目”是拆“省”字;下联“欠金”是拆“钦”字。
“吴省钦”是清代广东主考官,以权敛财,贪得无厌。
士子们撰此拆字联贴在广东贡院门上,何等辛辣!解读此类拆字对联,不懂得拆分汉字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即字外之义,那是不可能读懂此类对联的。
例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出句之“丝”,字面上是春蚕所吐之“丝”,而其言外之义是喻指思念情人之“思”。
对句之“泪”,字面上是指蜡炬之蜡油,而其言外之义是喻指相思情人之眼泪。
思念情人象春蚕吐丝至死才尽,象蜡炬燃烧成灰烬才会干枯,至死不渝之爱情思恋,何等感人!“丝”、“泪”之字在文学诗赋中的这些言外之义、文化蕴涵,也是汉字文化研究给予关注的内容。
五、教学进度表第一讲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上)(下)第二讲 1、文化视域下的汉字性质及其起源简介2、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第三讲 1、汉字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服饰、饮食篇2、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居处、行旅篇第四讲 1、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婚姻、礼俗篇2、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祭祀、福祉篇第五讲 1、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2、汉字与网络语言第六讲 1、你从哪里来?2、赵钱孙李第七讲 1、周吴郑王2、郑王冯陈第八讲 1、禇卫蒋沈韩2、杨朱秦尤许第九讲 1、何吕施张2、孔曹第十讲 1、严华金魏2、陶姜戚第十一讲 1、谢邹喻2、柏水窦章第十二讲期末考查六、参考教材1、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著[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1).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百家姓[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