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风井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轨道交通二、八号延长线工程
石壁站~会江站区间中间风井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第一节编制依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延长线工程施工8标段二号线【石壁站~会江站区间矿山法隧道】(后简称石~会区间矿山法隧道)土建施工项目招标文件、补遗书;
(2)本工程现场调查资料;
(3)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广州地区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4)我公司在广州地铁施工方面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及现有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机械设备配套能力以及资金投入能力;
(5)我公司在广州、南京、北京、重庆、深圳、天津等地的地铁施工经验。
第二节工程简介
一、工程概况
(1)中间风井是石~会区间矿山法隧道与盾构法隧道施工接头处,做为盾构吊出井及矿山法隧道施工的竖井;位于飘峰山北侧,番禺监狱西南角,中间风井基坑起讫里程YDK2+901.2(ZDK2+894.897)~YDK2+916.2(ZDK2+909.897),基坑长15m,宽23.7m。中心里程YDK2+905。中间风井基坑深度约35.159m。
(2)中间风井围护结构采用ф1200@1300mm钻孔灌注桩加内混凝土支撑形式,钻孔桩进入微风化层嵌固1.5m(桩Z1、Z2嵌固2.0m),钻孔桩共62根.钻孔桩Z1、Z2、Z3、Z4分别为10、6、9、37根,桩间ф600三重管高压旋喷止水至强风化层1m。钻孔灌注桩桩顶设800mm×1200mm冠梁,竖向支撑由上到下共设臵八道支撑,除第一道支撑外,其余七道支撑四周布臵1000mm×1500mm腰梁,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撑,第一道
支撑尺寸800mm×600mm,第二、三、八道支撑尺寸800mm×700mm,第四、五、六、七道支撑尺寸1000mm×800mm。第一~八道混凝土撑中心线标高分别为15.6m、10.0m、5.6m、1.8m、-1.8m、-5.4m、-9m、-13.0m。
(3)中间风井结构采用矩形框架结构,采用模筑C30S8钢筋混凝土浇注。
(4)本标段中,3#联络通道及废水泵房与中间风井设在同一位臵,施工时,3#联络通道及废水泵房与风井下部结构一起施工完成。
(5)主体结构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混凝土自身防水和全外包式防水。
二、周边环境
中间风井所处位臵距主干道较远,向北有一便道与石中二路相连,路边建筑物主要是简易厂房和底层居民房,行人多为居民,车辆较少。
1、主要有影响的周边建筑:
中间风井东北侧10.9m处有一栋新建三层框架结构,基础为Ф600锤击灌注桩,深度7.5~22.5m,向前10m还有一座2层的厂房,框架结构,基础为Ф800的钻孔桩,深度5~20m。
2、主要有影响的地下管线:无。
三、地质概况
1、场地条件
风井所在山谷场地由周边山坡开挖后形成,场地范围较大,但不平整,且连接石中二路的便道不具大型施工机械通行要求,因此施工单位进场前需做好“三通一平”。详勘报告显示风井大里程附近有风化槽存在,竖井施工时应引起注意。
2、岩土分层及特征
本区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至下依次为:
al+pl):褐黄、褐红色,呈湿,可塑-硬塑状态,不均匀含少量砾<4-3>坡积土层(Q
3
砂。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标贯击数6.5~25.1击;广泛分布于飘峰山(里程YDK2+000~YDK3+150),位于风井结构顶板之上,层厚0.50~12.40m,平均3.67m。
<5Z-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层(Q el):黄褐、红褐等色,见灰白色斑点,系由上元古界震旦系混合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呈稍湿,硬塑状态,含10~15%石英质颗粒,遇水易崩解。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标贯击数10~29击;层厚2.20~15.10m,平均6.41m。
<6Z>全风化混合花岗岩(K):黄褐色,成岩矿物多风化成土状,原岩组织结构己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击数25~49击;分布厚度1.00~25.00m,平均7.6m。
<7Z>强风化混合花岗岩(Z):褐黄夹灰白色,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长石类矿物多风化成土状,但原岩结构清晰,岩芯呈碎块状、土柱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遇水易软化、崩解,修正标贯击数≥50击;揭露厚度 0.50~31.98m,平均12.32m。
<8Z>中风化混合花岗岩(Z):褐黄、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结构,长石类矿物风化明显,陡倾角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多为铁、锰质浸染呈褐红色,岩质坚硬,岩芯破碎,多呈块状或短柱状;层面起伏较大,分层厚1.40~19.20m,平均5.7m。
<9Z>微风化混合花岗岩(Z):灰白、青灰色,中细粒结构,块状结构,陡倾角节理裂隙局部局部较发育,裂隙面多被铁、锰质浸染呈褐红色,岩质新鲜,致密坚硬,岩芯呈柱状,偶成块状,锤击声脆;为场地稳定下伏基岩,揭露厚度0.80~35.40m,平均12.80m。
3、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见下表)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表
4、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和基岩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承压水。第四系含水地层主要以属弱透水性地层的残积层〈5Z-2〉及全风化
〈6Z〉为主,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亦较为贫乏,故本区为潜水不丰富。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中风化带岩层的基岩裂隙中,补给较为稳定,略具承压性质,微风化带岩层节理裂隙稍发育且多密闭,可视为不透水层。强、中风化混合花岗岩裂隙较为发育,多呈微张状,且局部连通性较好,具弱偏中等透水性,是风井附近山脉飘峰山的主要蓄水体,径流条件受基岩的裂隙发育程度、填充状态及连通性制约,富水性变化大。
根据勘察水质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2条判定,本区地下水水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及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工程重难点
1、根据地质资料显示,本工程开挖过程中要通过平均厚度近20m的残积层(即〈6Z〉、〈7Z〉地层),该地层遇水或扰动易使其软化、崩解,呈泥浆状,对开挖土方会造成困难。
2、在残积层范围内的圈梁及支撑的施作也是重难点,残积层软化、崩解后,不能给圈梁及支撑的施作提供有效的底部支承。
3、中间风井的开挖面积小,爆破的扰动影响大,控制爆破的影响尤为重要。
五、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与支撑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