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戏曲节目的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电视戏曲节目的特性

郭 宇

内容摘要:对于传统制作模式的理解与突破,对现代戏曲制作观念的把握与运用,一直是电视戏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力图通过对电视戏曲与舞台演出的分析和回溯,简略地梳理它的历史成因和风格特征,并力求从一个实践操作者的角度来谈论一些具体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电视戏曲;制作观念;突破发展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04)01-0104-05

电视是一门年轻的事业,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才标志着电视事业在我国的起步,而真正发展壮大更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视还体现为一种展示最新科技的载体,一种为人们提供信息最为快捷的渠道,最重要的是还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最通俗的家庭化娱乐方式。同时,它也对传统戏曲艺术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电视一兴起,就和舞台演出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断言,只要电视不播戏曲节目,剧场演出时买票的观众就会多起来。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正是电视大大地起到了宣传戏曲,介绍戏曲,普及戏曲的作用,从而扩大了戏曲的观众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戏曲。两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但今天电视时刻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笔者在这里想就电视戏曲 这个电视文艺的一个分支所蕴涵的现实意义、风格特征、未来发展等问题来谈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1.戏曲电视的意义

电视戏曲节目(这里指广义的,在不收费公共频道播出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大和宣传戏曲文化,从根本上引导更多的观众回归剧场,不在于要还原给观众一种剧场中戏曲艺术的审美享受,因为这是电视荧屏功能完成不了的(在现在通行的付费电视中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戏剧舞台的特有属性,使得戏剧演出一旦脱离了演员和观众同处一个空间的直接交流,也就丧失了真正的、最大的魅力,一个小小的电视机如何还原得了那样大的气概和神韵。而电视的录制方式和物质特性以及一般常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新闻记录,一种快捷宣传与介绍。 而剧场之为剧场,实乃戏曲艺术之圣殿。它需要,也必须在假定性!和剧场(或类似剧场的客观物质形式)的前提下铺陈一切。而且必须是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观众在场的表演严格意义上说不叫做演出。所以一些剧团直到今天仍有为了锻炼青年演员而举办的必须面对观众的演出,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演出,它与其说是在培养演员的舞台感,还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与观众对话!。而电视无法做到这一点。电视一开始就常用直播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以便让直播所产生的一种未知、期待过程化,达到类似于新闻的及时、快捷以及戏剧的现场感。但一部戏剧的演出和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对观众所产生的悬念是不一样的,前者强化的是艺术享受,后者是满足信息的新奇感。而从心理期待来看,前者要求越完美越好,而后者则期待越无序越精彩。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2004年第1期(总117期)

从这点来看,电视直播的优势对于戏剧演出而言意义不如新闻那么大,效果也不如新闻那么好。

所以,戏剧通过电视播出不在于及时性,而在于深层次介入并予以重构。一般而言,间接地通过电视方式来观赏戏曲,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信息,因为摄像机无法记录戏剧的真正魅力,荧屏播出只能算作为一种便捷的替代品。必须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电视戏曲表现形式,使戏曲艺术转换成一种便于电视的表达方式,以符合电视的语法和规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戏曲节目,而非舞台节目的直接传递。那么,这也提出一个问题,电视戏曲算什么,电视能真正展现戏曲艺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关键要建立好电视表达的语言系统。

2.戏曲电视的固有表现方式

回顾电视的发展历程,电视文艺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壮大的时间,应该从八十年代算起。上海电视台从五十年代末期开播以后,当时由于录像带还未发明,无法记录信号,电视只能直播。那时候也还没有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除了一些节庆节目和少儿节目外,直播舞台演出就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有历史记载为证: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不久,就现场直播了梅兰芳先生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尚小云先生的#双阳公主∃,荀慧生先生的#红娘∃,周信芳先生的#四进士∃,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先生合演的#三娘教子∃等舞台京剧节目。而其他舞台演出无非是京、昆、越、沪、淮、评弹、滑稽这些常规戏曲节目,当然还包括话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录像机的出现和被广泛运用。有趣的是,我国在这期间引进黑白录像机设备以后,首次录播的文艺节目也是戏曲,一个是豫剧#朝阳沟∃,另一个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而自从录像机出现之后,就改变了电视的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把电视直接从记录舞台演出的方式上升到可编辑操作的艺术领域。从这一点看,这种改变是划时代的改变。但同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原生态转播舞台节目的制作思路,一些编导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电视观众也乐于接受这种方便直接的剧场替代方式。可以说实用性、方便性的需求胜过了艺术性的享受,以为这就是电视戏曲节目的应有样式,对电视戏曲的理解还停留在剧场录像这种电视技术最基本的传播功能上。就拿上海电视台#戏剧大舞台∃栏目来说,它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戏曲栏目,很长一段时期,节目的主体内容均是建立在舞台录像节目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先到剧场把一部大戏全部录下来,再让节目主持人去采访一些与这个戏有关的编、导、演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然后再访谈一段,播一段与此相关的节目内容,这样就可以支撑几十分钟的节目时间了。可以说,这种样式到今天仍然是戏曲节目的制作方法之一。同时,录制的大戏也略作修饰就可以整场地向观众播出。细究起来,这里还有个制作上的不同,没有录像机以前的直播舞台剧,那简直就是一个有很高责任感的政治任务,是舞台服从电视拍摄, (当然,这恰好符合电视规律)舞台的灯光也较好,电视导演的镜头也分得细,各路人员都高度集中,不得有半点马虎,相对来说播出效果也不错。而现在情况有所变化,舞台剧是越有想法灯光就越是黑暗,而同时剧团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觉醒,以我为主(演出效果)的考虑越来越强。这样一来,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完全是一种被动录像。结果是录下来的节目画面漆黑一团或昏昏暗暗,明亮的地方不多,常常给人以鸡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戏曲艺术怎样推陈出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革新谈何容易,戏曲改革如不注意就会出现一跑就过线,慢跑又不前!的状态,而电视戏曲节目也有相同之处。怎样才能让创新与继承传统结合得更好,让电视的特性与技术优势相结合,常常使我们犯难和困惑。当然,这些年来电视戏曲节目也在逐步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上海电视台#戏剧大舞台∃节目在九十年代初,就力图通过组织大型节目的方式以得到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的节目,其中的戏歌大赛就是一种尝试,同时也逐步尝试在摄影棚里录制一些戏曲唱段和片段,使节目的形式和图像效果有了一些提高和改进。但什么是电视戏曲节目,定位还不清楚。节目在风格样式上又太向综艺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