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五脏六腑各有“官职”

合集下载

中医里面的胆主决断,肝主谋略为什么?

中医里面的胆主决断,肝主谋略为什么?

中医里面的胆主决断,肝主谋略为什么?这个问题问的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以下三个问题:1、五脏六腑名称。

2、藏象。

3、五脏六腑被中医“封官”的官位。

下面我们分别来讲这三个问题。

我们先上图,看图说话更容易理解:这个图综合了所有五脏六腑的藏象、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各脏腑“封官”官职。

建议学习中医的朋友收藏。

这在书上是没有的。

该图是综合了《黄帝内经》和《黄庭内景经》所作。

以下内容也是根据这两部经典展开,只是运用了自然语言描述而已。

1、五脏六腑的名称:五脏:心,肝,肺,肾,脾。

六腑:小肠,胆,大肠,膀胱,胃,三焦。

这个大家都应该了解。

只强调两点:A、中医里面没有特别说明五脏六腑,就不是指的是器官,而是经脉。

比如心,是指手少阴心经,肝:足厥阴肝经,肺:手太阴肺经。

肾:足少阴肾经等等,详细情况看下面的子午流注图:顺便说一下:回答里面有个叫老杂腥臭谈的(那个搞建筑的),球筋都摸不到当骟匠,一直以来挥汗如雨努力挖他自家祖坟的人,为了五毛,非常卖力地胡说八道。

他就没有搞懂经脉和器官的关系,喷的太没水平哈——当然,真正有水平的也干不出这种龌龊事。

不过,这个知识点很多人也是迷糊的,所以鄙人在此要特别说明一下。

B、三焦:上中下三焦总称。

这个东西实际上很难说是某一器官,他贯穿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鄙人父亲说三焦其实就是肠系膜上面的网油,感觉非常有道理,按照这个定义去执行一些医疗方案,也很有效果。

2、藏象,“封官”。

中医里面,把每个脏里面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说明。

分别是: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

关于这个内容,学习中医的朋友应该去看看《黄庭内景经》里面讲得很详细。

A、肝藏魂。

魂这个东西呢,不是鬼魂那个魂,就是一个易于理解的比方。

这个东西青色。

主静。

卦象为巽。

阴。

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样描述的:青色的,喜欢安静,喜欢吃绿色的东西,不喜欢重金属,重盐,咸味的东西不喜欢,喜欢酸,喜欢春天,喜欢轻松条达。

中医五脏六腑各主什么

中医五脏六腑各主什么

中医五脏六腑各主什么
中医讲五脏六腑各主什么的主,是指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主持不同的组织器官的工作。

具体的是:心主血脉,主神明,在情志主喜,在体液主汗,主面之华,在官窍主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主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肺在志主悲忧,在液主涕,在体主皮,主毛华,在官窍主鼻。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情志主思,在液主涎,在体主肌肉四肢,在官窍主口,主唇华。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情志主怒,在液主泪,在体主筋,主爪华,在官窍主目。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主恐,在液主唾,肾主骨生髓,主发华,在官窍主耳及二阴。

胆主储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主储尿和排尿。

三焦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五脏六腑之官职

五脏六腑之官职

(一)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主神明,在志为:喜、怒、忧、思、恐。

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都属于心病。

2、主血、主脉: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一切出血性疾病均与心病有关。

3、心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体为脉;(二)、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1、主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谓: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肺有调节作用;人体正常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失调的病都属于肺;2、司呼吸、合皮毛:皮毛与呼吸有关系,呼吸功能失调与肺有密切关系属肺病。

3、肺藏魄:魄的解释是能动能作,出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

及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具体说魄的作用,具体说主要是指人体从先天得来的,本身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

所以人体凡属人体调节代偿的功能失调。

特别是某些动作及感觉系统障碍都与非有关。

4、肺在人体外在表现:主要是:肺合皮毛,开窍与鼻,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嗽喘啸,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脉为浮等。

作为肺病的定位依据。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主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人体的气血能得到畅通,所以凡属疏泄不行,也即气血运行出现障碍而见气滞血瘀都与肝有关系;2、肝主筋、主动:就是人体的肌肉、肌腱,凡人体运动障碍都属于肝。

3、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魂的作用就是在人体中表现的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都属于肝。

4、肝在人体外在的表现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脉为弦,作为肝病定位依据。

(四)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主运化:饮入与胃,游溢精气,上疏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藏意、主思: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意是指人的记忆能力和思虑活动。

3、脾在人体外在表现:其华在唇,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脉为濡,脾胃病的定位。

中医十二之官

中医十二之官

人体十二官----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人体十二官----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子也;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肺给人体输送营养的同时,又像大伞一样保护着五脏,那就是卫气遮蔽,以防寒邪侵入。

中医讲五脏六腑各有“官职”

中医讲五脏六腑各有“官职”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

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医就把五脏六腑分配了“官职”,用社会现象来比喻人体。

肝为“将军之官”。

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

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

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

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

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

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

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小肠为“受盛之官”。

“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

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

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胃为“仓廪之官”。

“仓廪”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胃的官职就类似于粮仓的管理员。

胃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肺为“相傅之官”,也就是辅佐君主的宰相。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

“传导”有接上传下的意思,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肾为“作强之官”,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古代官职比喻十二脏腑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古代官职比喻十二脏腑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古代官职比喻十二脏腑的功能和相互联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君主智慧产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辅佐君主的宰相,主一生之气,调全身活动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怒,勇敢威武将军谋略而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负责决策的官,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主司饮食的收纳消化,五味的营养靠他们的作用得以消化吸收运输。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利水道。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排除尿液。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十二官职责不同,但必须协调统一不能相互脱节,君主明智顺达,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

同样,昏庸的君主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

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到底谁“当家”?

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到底谁“当家”?

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到底谁“当家”?小编导读我们身体中的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维持着人体思维、代谢、运动等各种生理活动。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的脏腑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将人体看作是一个国家,那么各个脏腑相当于什么职位的?又各自承担这什么样的责任呢?其实古人早就有过这个设想,而且还将五脏六腑都委任为了“朝廷命官”。

职务是如何分配的?根据又是什么?来文中看看吧!心者,君主①之官也,神明出焉②。

肺者,相傅③之官,治节④出焉。

肝者,将军⑤之官,谋虑⑥出焉。

胆者,中正⑦之官,决断⑧出焉。

膻中⑨者,臣使⑩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⑫之官,化物⑬出焉。

肾者,作强⑭之官,伎巧⑮出焉。

三焦者,决渎⑯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⑰之官,津液藏焉,气化⑱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注】①君主:指一个国家的最高首领。

古人认为心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的统领地位,故以“君主”比喻。

②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思维、意志和整个精神活动。

焉,这里作合音词“于此”解。

下同。

“神明出焉”就是“神明出于此”。

③相傅:古代的官职名称。

相,为宰相;傅,为太傅、少傅。

相傅位居君主之下,百官之上,因肺与心同居膈上,肺主气、朝百脉,能够佐心运行气血,营养周身诸脏,故以“相傅”比喻。

④治节:即治理调节。

古人认为君主“无为而治”,具体工作要由宰相来做。

因肺能助心运行气血,调节治理诸脏的功能活动,故称“治节”。

⑤将军:武官。

古代武官性情多刚烈暴躁,好动而难静,犹如勇猛善战的将军,故以此来比喻肝的生理特点。

⑥谋虑:智谋和由近及远、推想未来的思考能力。

⑦中正:官名。

据考证,陈胜称王时,设中正官,晋、南北朝沿袭其名,主管考核人品,故又称“九品中正”。

这里用“中正”,主要说明胆有不偏不倚、刚直不阿之性。

⑧决断:即决定判断的意思。

⑨膻(dàn旦)中:指心包络。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下)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下)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下)作者:李兴广徐文婷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10期肾:作强之官“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何为作强之官?有学者理解为“大力士”,是君主的卫士;也有学者认为是负责营建的官职。

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灵巧的技术。

中医讲,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养脑益智,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密切相关,肾气充盈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灵巧、精力充沛。

因此,古人用作强之官来形容肾。

若肾虚,人就会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记忆力下降、容颜早衰等,肾亏后则会影响身体其他脏腑的功能。

肾与冬季相通应,若在冬季把肾养好,来年身体才会更强健。

冬季补益肾气重在“藏”,正如“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句话提醒大家,冬季要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太阳下山就休息,太阳升起再起床;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否则易阳气外泄,不利养生。

饮食方面,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大多能入肾脏,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

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肝:将军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是防御的象征,不仅要擅长带兵打仗,还要有“谋略”,能够运筹帷幄。

肝主藏血,有保卫机体的作用,可以调遣“兵马”——气血,用来抵御外邪。

同时,肝主谋略与思考,故古人将其比作将军。

肝血足、肝气足,人才能深入思考问题,做事就踏实、稳重;若肝血异常,则容易烦躁、发怒,考虑问题也会变得不够理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肝。

”指一些风病、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突然僵直,都与肝有关。

肝对人的情志有调节作用,反过来,大怒也会影响肝的运行,在肝脏疏泄条达时碍手碍脚。

时间久了,就会从情志不畅、气机阻滞逐步发展为疾病。

因此,我们要尽力做到乐观开朗,生气了要尽快静下来,可面对绿色植物,口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出恶气,直到心情好转为止。

中医十二之官(精)

中医十二之官(精)

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 ;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 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 ----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子也;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养生之道(十)——《黄帝内经》之“人体十二脏器官的职守”

养生之道(十)——《黄帝内经》之“人体十二脏器官的职守”

养生之道(十)——《黄帝内经》之“人体十二脏器官的职
守”
养生是顺应四时阴阳调和身体阴阳的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养生而行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肆意妄为如磨刀之砥,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养生便是养身体,养身体最重要便是要养身体的脏腑。

脏腑有十二脏器,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养十二脏器之前,我们先了解他们,知己知彼,按部就班。

心,就像君主一样,周身之主宰,职司精神和智慧;肺,就像宰相一样,周身气之主宰,职司协理阴阳,调节周身活动;肝,就像将军一样,谋划思虑保卫周身;胆,就像大司寇一样,职司查案决狱,保持周身清净;膻中,就像内臣使官一样,察观君主“心”的喜怒哀乐;脾和胃,就像大司农,职司民生钱粮,周身水谷五味的转输;大肠,就像驿站的驿丞,职司周身水谷五味转化运输;小肠,就像督粮官,职司进一步分清别浊脾胃转输的水谷五味;肾,就像宣传部长,鼓舞士气;三焦,就像水利部,周身的水路由他掌管;膀胱,水液聚
集的地方,化气排出体外。

十二脏器相互协调,心是最主要的,心无事,周身便相安无事。

以此来养生,可期长寿,身体不至有大的病患。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合称。

其中,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等传导化物的腑又称之为传化之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人膀胱,排出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因其受纳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故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素间·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六腑气机通畅则传化而不藏,故称“六腑以通为用”;六腑气机下降,传导化物,泻而不藏,故称“六腑以降为顺”。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胆:别称好几个,中正之官挺出名”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原因接下来会讲到),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胆的形态结构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名。

胆主决断,故《黄帝内经》中又给胆还封了一个官名——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作者:李兴广徐文婷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9期中医认为,心、肺、肝、脾、肾这“五脏”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根据五脏特点为其分配了“官职”,形象论述了各脏腑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君主之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古人认为,心影响着全身血脉运行,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的统领地位,故以“君主”比喻。

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里的心不完全等同,它既指心脏,也代表了“神明”,即意识、思维与情感等,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正如《黄帝内经》提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心一旦出现异常,会影响到神志,出现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其他脏腑也会跟着有危险。

另外,中医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说法,当身上出现痒的症状时,也可能是心出了问题。

夏季气温高,火热之邪容易对心造成损伤,导致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时要多注重养心。

养心先养神,建议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小憩,能敛养心气。

饮食上,多吃点红色和苦味食物,例如红豆、山楂、番茄、苦瓜、莲子心等,这些食品有助清心火。

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中,唯有喜是积极的,能使人气和志达。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常常焦虑郁闷,建议尽量调整好情绪,避开其他“六情”;主动寻找生活乐趣,做些能让人“喜”的事情,例如适当運动、书法绘画、游山玩水等,但要注意不能过喜,以免给心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肺:相傅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即宰相,文官之首,君主之下,百官之上;“傅”即太傅,君主之师,两者都是辅佐君主的。

虽然心的地位最高,但从人体结构上看,肺与心一样,都位于膈上,且位置高于心,故中医把肺称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古代帝王车上的绸伞),意指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气、朝百脉,人的一身之气全由它来主管,还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系统,强调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核心概念之一,它们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功能和病理。

一、五脏功能与病理1、心心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主管血脉循环和情志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掌管情绪、开窍于舌、主宰睡眠等。

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痛、失眠等。

2、肝肝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气血调畅、保持情绪稳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藏血、调节气机、主宰筋脉等。

肝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

3、脾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运化水谷、提供营养。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运化、掌握血液、肌肉营养等。

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

4、肺肺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呼吸和气机流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呼吸、宣发肃降等。

肺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短、声音嘶哑等。

5、肾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生育、掌管骨髓等。

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肾虚、腰疼等。

二、六腑功能与病理1、胃胃是六腑之首,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和分解食物、调节脾胃、化生清阳等。

胃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2、膀胱膀胱是排泄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尿。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膀胱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等。

3、胆胆是肝的伴侣脏器,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藏和分泌胆汁、调节情绪等。

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胆囊炎、胆结石等。

4、小肠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传导化生等。

小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消化不良等。

人体十二脏腑,又称人体十二官,君主到内臣可贵的传统文化

人体十二脏腑,又称人体十二官,君主到内臣可贵的传统文化

人体十二脏腑,又称人体十二官,君主到内臣可贵的传统文化
人体的十二脏腑各有分工,却又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来保证人体的健康强壮。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

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心,君主,主管精神意识统帅,协调全身所以脏腑。

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大肠,传导之官,负责吸收水,谷的精华,传送糟粕。

肾,作强之官,主管智力与技巧,并藏精。

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故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机能正常,胎孕
得以化生。

胆,中正之官,负责决断。

比喻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

膀胱,州都之官,主管排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

肝,将军,主管谋略。

小肠,受盛之官,受盛胃传来的饮食,并进一步消化和区分。

三焦,决渎之官,主管疏通水液,使全身水道通畅。

脾和胃,粮仓主管,主管接收和消化饮食,并将营养物质运输给人体。

肺,宰相,主管气脉流动,协助心脏调节全身功能活动。

膻中,内臣,传达心的喜悦之情。

中医如何看待五脏六腑

中医如何看待五脏六腑

中医如何看待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指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五脏六腑的呢?一、五脏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被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

在中医观念中,五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

1.1 心心是五脏之首,被称为身体的“君主”。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循环系统和神志,主宰着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情绪活动。

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面色、舌苔和脉象等进行观察和判断。

1.2 肝肝在中医学中被视为“将军”,主要负责储藏血液、调节情绪和保护人体免疫系统。

肝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舌色、情绪和脉象等进行判断。

1.3 脾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

脾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口气、大便和舌苔等进行观察和判断。

1.4 肺肺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气血的生成。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呼吸频率、声音和脉搏等进行判断。

1.5 肾肾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生殖、排泄和水液代谢等功能。

肾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耳边、骨骼和脉象等进行观察和判断。

二、六腑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中医所认定的内脏器官。

六腑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功能。

2.1 胆胆主要负责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胆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排泄物的颜色、排泄频率和尿液中的胆固醇等进行判断。

2.2 胃胃是消化道的重要器官,负责将食物储存和分解为营养物质。

胃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食欲、饮食习惯和腹部的触诊等进行观察和判断。

2.3 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维持人体的排泄功能。

大肠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大便的形态、颜色和排便频率等进行判断。

2.4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的重要部分,主要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促进消化过程。

中医学为什么把五脏六腑称为“官”

中医学为什么把五脏六腑称为“官”

中医学为什么把五脏六腑称为“官”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肺、肝、脾、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都是人体的内脏器官,“官”是职位与职能,一定的官位有一定的管理职能。

古人将五脏六腑都称为“官”,是说人体五脏六腑都各有职能(生理功能),又根据五脏六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各封以“官”位。

当然,这仅是形象化地将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与封建社会的官位相比拟而称的。

《内经》将五脏六腑均谓之“官”,所列如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脏好像一国的“君主”,君主,有最高领导的含义;“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而言。

古人体会到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以及聪明智慧的产生,都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灵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传有辅助“君主”之意;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

是指肺有辅助心治理、调节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言,即心肺协调则一切活动正常。

因心主血,肺主气,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运行后的血液必须会聚于肺,即“肺朝百脉”,由肺进行气体交换,人体的气血才能正常循环运行,以输送养料,维持各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常关系。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是古代统帅军队的将领;谋虑,即谋划,考虑,深谋远虑。

是指肝脏好比统帅军队的将领,具有深谋远虑、全面策划的能力。

因为肝主疏泄而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虽不宜抑郁,也不宜过亢,肝为“刚脏”,有将军之刚强之性,但遇事又能深谋远虑,所以《素问》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廪”音凛。

仓廪,指储存粮食的仓库;“五味”,指饮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包括酸、苦、甘、辛、咸五味。

因脾主运化,是消化、运输食物的器官,胃是接受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古人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传送给小肠进一步消化,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再传输于全身,以供人体各脏器组织的营养,所以,《内经》将脾胃形容为如同管理粮食仓库的人,将粮食向外调送,以供人们需要之用。

中医用古代“官职制度”对人体十二脏腑的形象比喻

中医用古代“官职制度”对人体十二脏腑的形象比喻

中医用古代“官职制度”对人体十二脏腑的形象比喻中医上,将人体十二脏腑(心、肺、肝、胆、心包、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以古代官制形象比喻,描述了,各个脏腑的功能,以及相互协调的作用,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介绍如下:心,藏神,意思是心能够主导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以及意识形态,能够协调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古代管制为“君主之官”,就是最牛的帝王,九五之尊;肺,主气,能够帮助心,调节舒畅全身的气机,上升下降、呼出吸入等,古代官制为“相傅之官”;相当于宰相;肝,主疏泄,犹如将军,智勇双全,而且能够深谋远虑,带兵打仗,古代官制为“将军之官”;胆,与肝脏相表里,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务,古代官制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就是包在心脏外的包膜,就像内臣一样,代替君主发布命令,主导的是情志喜乐,古代官制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够受纳腐熟的水谷以及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物质,供养周身,古代官制为“仓禀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的功能,就是能够传导运转粪便的功能,古代官制相当于“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消化的食物分门别类,将精微物质重吸收,糟粕的物质排到大肠里的功能,古代官制相当于“受盛之官”;肾,藏精,精液等精微物质能够补充大脑及骨髓等,使人体运动强劲有力,动作精巧,精神力强,聪慧过人,古代官制相当于“作强之官”;三焦,具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人体内的水液流转与代谢,均与之有关联,古代官制相当于“州都之官”;以上十二个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不能孤立的,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他们是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功能,无论哪一环节、哪一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相应的一系列改变,就像蝴蝶效应;而且,这里要强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能够协调、调节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并且能够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使人健康快乐长寿;如果心得功能失常,人体之间各个脏腑之间就乱了套,就会遭到破坏,这就像一个国家没了君王那不是乱套了嘛,继而会出现周身功能的障碍,影响人体健康。

五脏六腑之官

五脏六腑之官

五脏六腑之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肺一、肺为主气,《素问》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给予其他脏腑清气才能产生诸气。

肺给心脏清气,产生心气,心气在心脏的工作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心脏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血液循环,通过起博来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在这个过程中,气的作用很大,《内经》说血行于脉内,气助血行百脉,助心行行血,又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心脏还有最大的作用是“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神明”是最清晰的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对外界最正确的判断能力,关乎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为什么有人能博达天下,有人却浑浑噩噩“神明”主使。

在“神明”清与浊,强与弱的过程中,肺给予的清气就很重要了。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宰相,他不仅仅是约束着底下的文武百官,同样,他对皇帝君王也有正确的指导和约束。

唐朝贞观之治,全仗着魏征不畏皇权,敢于直言,使皇上李世民产生了许多明智的治国之道。

才有了杯其繁荣的社会状况。

“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同样,诸脏都需要肺给予的清气。

比如:小肠,关系着一个人所吃下去的东西,如何分清楚那些有用,哪些该排泄。

比如肝脏关系着能不能疏泄的功能。

“肝脏无清气则郁,郁而化火。

火而生炎。

”《清医录》就以有人经常发火、生闷气。

其根本之处在于肝气不清。

膀胱无清气,影响小便。

大肠无清气影响大便。

二、肺朝百脉,血液与五脏都有关系,叫心主血。

肝藏血,脾流血、肾造血、肺布血、肺负责将血液推动运行到全身。

人体皮肤表面的血液起到滋养皮肤、和抵御外邪的作用,肺还负责讲水份输送到表皮上,这就关系到人的容颜。

有的人皮肤光泽好,有的人干燥无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

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医就把五脏六腑分配了“官职”,用社会现象来比喻人体。

肝为“将军之官”。

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

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

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

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

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

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

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小肠为“受盛之官”。

“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

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

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胃为“仓廪之官”。

“仓廪”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胃的官职就类似于粮仓的管理员。

胃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肺为“相傅之官”,也就是辅佐君主的宰相。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

“传导”有接上传下的意思,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肾为“作强之官”,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

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膀胱为“州都之官”。

“州都之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膀胱是人体内水液所归的地方,水液逐渐汇集起来就像一个大都市,因此说膀胱是“州都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

三焦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

目前学者对三焦的某些概念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它“有名而无形”,有的认为它对应于人体胸腹腔的某些脏器。

但是相比于研究三焦具体在哪,学者们更愿意关注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这更有实际意义。

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决渎是疏通水道的意思,“决渎之官”便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