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适用知识1)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知历史典故

小学生必知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小学生必知的55条历史典故,读懂中国,说给孩子听!1-10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形容人或事,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常用的历史典故【1】煮豆燃萁【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燃:烧;萁:豆一茎一。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历史典故】曹丕与曹植都是曹一操一的儿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他们的父亲曹一操一合称“三曹”,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植因才华出众,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疼一爱一。

曹一操一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华,同时也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置弟弟于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传曹植觐见,他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

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

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

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得出来,,便饶你不死,否则……”曹植明知曹丕有心为难自己,但又无计可施,既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恕了曹植的一性一命,将其贬为安乡侯。

常用的历史典故【2】同室操戈【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释义】同室:自己人;一操一:拿起;戈:古代的兵器。

自家人动刀。

比喻兄弟自相残杀。

泛指内部斗争。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长得特别漂亮,人见人一爱一。

下大夫公孙楚和上大夫公孙黑见过她之后,都想娶她为妻。

下大夫公孙楚送了聘礼,订为未婚妻;上大夫公孙黑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来礼物,强作婚约。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1. 炎黄子孙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黄帝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

后来炎黄部落一起打败了蚩尤,蚩尤的臣民也融入炎黄部落里面,炎黄部落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下来。

我们便开始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

2. 大禹治水续炎黄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

尧舜之时,洪水滔天,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

大禹常年在外与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舜晚年把首领位置禅让给禹以表彰他的治水之功。

3. 商汤灭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

夏朝末代国君桀是一个暴君,他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对百姓和所属部落进行残酷压榨,引起很多诸侯国的憎恨与反感。

汤在商丘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在鸣条打败夏军并一举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4. 武王伐纣商纣王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武王姬发联合各族部落一起讨伐纣王,于牧野打败殷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稿京(今陕西西安)。

5.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一妃子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虽然她生得如花似玉,性格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周幽王从来没有见她笑过。

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幽王悬赏求计,谁能逗笑褒姒,赏金千两,故“千金博一笑”。

有一大臣名叫虢石父提议让幽王平白无故点燃烽火台以逗褒姒一笑。

昏庸的幽王依计行事,各方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是犬戎进攻,纷纷带兵前来勤王。

当诸侯看到幽王和褒姒只是放烟火取乐,个个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又多点了几次烽火,但诸侯渐渐就不来了。

后来犬戎真的进攻稿京,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勤王。

不久犬戎攻破稿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并帮助周王室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周王在诸侯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乱战的春秋战国开始了。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作文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作文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
作文
历史作为我们学习的一门学科,历史上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历史作为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学习历史有多重要呢?首先让我们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一个人的知识,以古鉴今,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从古至今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收藏,考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与历史有密不可分关系。

下面,老师特意熬夜整理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关于历史的100条典故,这100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写作不再愁,建议家长们都为孩子珍藏一份,让孩子们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二年级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二年级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二年级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会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哲学,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常见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二年级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常见的历史典故【1】以逸待劳【出处】《孙子・军争》。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一精一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

【历史典故】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还未完全统一。

公元30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攻打,隗嚣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旬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知道后,对其部将说:“我们必须抢占旬邑‘以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终于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旬邑。

冯异占领旬邑后,严密封锁消息,偃旗息鼓。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赶到时,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冯异亮出了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被冲出城来的冯异大军打败了。

常见的历史典故【2】人琴俱亡【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历史典故】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一性一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为人十分洒脱。

他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不仅一精一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一精一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

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当时有个术士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

历史文化100条历史典故,学生必备,帮孩子读懂中国历史

历史文化100条历史典故,学生必备,帮孩子读懂中国历史

历史文化100条历史典故,学生必备,帮孩子读懂中国历史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也跟着历史流传至今。

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在历史上、在文学上让后人印象深刻的典故。

这些典故既是历史典故,也有很多文学中著名的典故。

所谓“文史不分家”,也就是说,学文学的往往很多东西都和历史有关,比如文学上某个作家的著作你要欣赏,往往要联系到他那个时候的历史背景等等综合来考虑。

所以,读懂了历史典故,不仅学会了历史,还理解了文学。

学典故有什么作用?以前有很多学生问我,他们说知道历史和文学直接翻历史书和语文书不就好了。

他们这样的理解也没什么错。

在历史里,一个典故便是一段历史,他用故事记录了一段历史,简单明了,让后人一读到这个典故、这个词就能想到这段历史,清晰深刻。

在文学上,典故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含义,直接用典故,而又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者说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有可能得到更深层的感悟。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也就说,学典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文化底蕴的积累。

学习就要学精髓,所以遇到这样的典故就也学习吧,不要错过。

我为大家准备了100个历史典故,读懂了,中国历史一大半也了解了,顺带还补了补文学知识。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老劉讲故事3天前读史明志,此文录有100个历史小典故,讲述了从黄帝时期至南宋的小故事,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真都很大的效用。

可以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2、坐观成败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

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

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

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

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

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

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

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没有帮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

”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态度,便昭然若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历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战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老子: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是楚国人,即今天的河南人,汉族。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聃(音单)”,传说他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曾担任过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向老子问礼。

老子的作品名叫《道德经》,又名《老子》。

这本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

这本书被译成一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广泛传播的古籍。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老子最初写的那个版本了,所以研究起来,也有很多问题。

【老子名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两个相邻的国家可以看得见,听得到对方国家的鸡鸣犬吠,但是两国之间的人直到老死也从不往来。

“小国寡民”的出处,就在于这句话。

小国寡民,并不是说老子排外、自闭,而是对一种淳朴民风的向往。

知足之足,常足。

解读:只有知道知足,才会经常感到满足。

有人曾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快乐和不快乐都是因为欲望所致。

有人锦衣玉食,觉得万事不称心如意;颜回身居陋巷,但是自得其乐。

经常对现在的生活心存感激,就很容易快乐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读: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驰骋。

柔能克刚,水滴石穿。

一个微笑能化解误会,一声问候能尽弃前嫌。

爱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所以爱能化解一切问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而存在,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每一个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20则导语:孩子在成长路上一定要阅读很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的丰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古代小朋友的典故

古代小朋友的典故

古代小朋友的典故中国古代的小朋友们拥有着卓越的智慧和才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典故。

以下选取了其中十个著名的典故,展示古代小朋友们的智慧和品德。

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是《孔融让梨》,讲述了他四岁时将大梨让给哥哥姐姐,自己选择最小梨的情节。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长辈、谦让有礼的道理,成为了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故事。

2.孟母三迁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得到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为了子女成长付出的艰辛和智慧。

3.曹冲称象曹冲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他因其聪明才智而著称。

传说他小时候曾经用秤称出大象的重量,解决了当时很多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故事展示了曹冲的智慧和独创性。

4.甘罗拜相甘罗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他十二岁时因为聪明才智被秦王赏识而拜相。

他曾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争取了多处领土和利益,展现了少年宰相的风范。

5.李寄斩蛇李寄是东晋时期的一名少女,她因为家境贫困而独自生活。

传说她用智慧和勇气斩杀了一条大蛇,为民除害。

这个故事展示了她的勇敢和智慧。

6.夏完淳殉国夏完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爱国将领,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爱国情怀。

在抗清斗争中,他宁死不屈,最终殉国。

他的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爱国精神。

7.岳飞抗金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

他率领军队抗击金兵,最终以身殉国。

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典故之一。

8.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西汉时期的一名宫女,因为美貌而被选入宫中。

后来被派往匈奴作为和亲公主,为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作出了贡献。

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之一。

9.囊萤映雪车胤是东晋时期的一名学者,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油点灯读书。

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用布袋装着萤火虫来照明读书。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囊萤映雪”的成语,鼓励人们勤奋读书,追求知识。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我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社会形态不断演变进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抹上了浓重的一笔,也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1. 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 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3. 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 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5. 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6. 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

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7. 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

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

小学生需要掌握的100个常用典故

小学生需要掌握的100个常用典故

小学生需要掌握的100个常用典故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最常用的典故知识学起来,小学生常用的100个常用典故和用法,掌握之后可以用于各种作文里面,这么多的精髓,都是需要孩子拓展的知识点哈。

例如:夸父追日,可以用于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神农尝百草,可以用于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求等;精卫填海,可以用于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尧舜禹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等,这个简单又明了,家有小学生的,赶紧给孩子收藏起来吧,趁着寒假赶紧约起来,把孩子的知识库拓展一下,真的很有必要哈。

家长们可以每天用喜马拉雅搜出来一两个故事,然后最后把每个故事的总结重点给孩子讨论说一下让孩子更深刻。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里面有一些历史典故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例如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小学生需知的中国历史典故【一】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1. 伯乐相马:伯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马术专家,他能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眼光,辨别出优秀的马匹。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2.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对人才的极高评价和重用。

3.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5.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6.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7.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8.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9.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10.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11.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12.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13.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4.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15.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16.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17.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18.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19.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20.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21.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22.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23.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24.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25.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26.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27.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28. 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狭窄,眼界不开阔。

29. 胸有成竹:形容事先有充分准备,信心十足。

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在中华文化历史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亲尝汤药【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一床一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一床一前。

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一床一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2】空中楼阁“空中楼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

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

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这个成语来源于《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

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

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

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出名的历史典故推荐五年级_历史典故阅读推荐

出名的历史典故推荐五年级_历史典故阅读推荐

出名的历史典故推荐五年级_历史典故阅读推荐历史典故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出名的历史典故推荐五年级_历史典故阅读推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出名的历史典故【1】结草衔环【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一爱一妾。

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

”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一爱一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一交一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

二人厮杀在一起。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

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

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一簧奖保换迫副焕嫌ニ耍挂宦湓谑飨拢饕纤АQ畋α徒丶遥旁诮硐渲校桓顾腔苹ǎ偃罩蟮囊惶欤迫赣鹨幻环崧头勺吡恕5币梗幸换埔峦酉蜓畋Π菪凰担骸拔沂俏魍跄傅氖拐撸室话痪日蹈谐杉谩!辈⒁园谆匪拿对胙畋Γ担骸八杀S泳淖铀镂涣腥辶κ佬幸皇孪裾庥窕芬谎喟孜掼Α!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1、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2、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

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

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

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30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40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 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

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

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50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

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