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管理理论之“彼得原理”
管理理论之“彼得原理”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一种管理理论,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胡林斯(Raymond Hull)在196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逐步晋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位置上,即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这一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组织的管理和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彼得原理的核心是“人员晋升时晋升到自己的无能地位上”。
彼得认为,人们在组织中的晋升主要是基于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和能力。
然而,当员工成功地完成了当前职位的任务,就会得到晋升的机会,进入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
员工在新职位上继续展示和发挥自己的能力,直到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彼得原理进一步指出,组织中的晋升一般是基于以往的表现,并不一定代表着在新职位上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因此,一旦员工晋升到自己的无能地位上,他们就无法再继续晋升,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
彼得原理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组织通常并没有为员工在晋升后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
彼得原理对于组织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组织需要认真考虑员工的晋升和岗位分配,避免将员工提升到其能力所限的职位上。
其次,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员工在新职位上的表现和能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然而,彼得原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该理论夸大了晋升过程中的无能现象,过于悲观地看待员工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该理论也忽视了组织变革和创新带来的机会,员工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来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从而在新职位上做得更出色。
在现实中,员工的发展和晋升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除了能力和表现外,还包括员工的意愿和动机等因素。
因此,组织在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员工的潜力和适应能力进行晋升和职位分配。
彼得的彼得原理
彼得的彼得原理彼得原理,也被称为“上升至最高级别的被力”,是由劳伦斯·J·彼得在1969年提出的管理学原理。
该原理指出,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和职位提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最高级别,通常称为“最后一个能力”,而无论在之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与否。
这种现象被彼得称为“边界效应”。
彼得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核心观点:1. 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不断晋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2. 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伴随着晋升。
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是组织中的晋升制度。
根据这个原理,员工通过升职获取更高级别的职位,直到达到一个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一旦员工达到了这个职位,他们不再晋升,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最高能力水平。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停滞不前,无法再往上提升。
彼得原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 技能和能力不匹配:当员工晋升到一个新的职位时,他们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够成功地掌握这些技能。
一些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他们无法胜任的任务,因为他们的技能无法满足新职位的需求。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适当的培训,或者他们天生不具备相应的天赋。
2. 管理者过度重视过去表现:彼得原理中提到,许多员工得到晋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
然而,这种晋升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适合新的职位。
管理者通常倾向于依赖过去的表现来评估员工的能力,并对他们表现出的潜力持乐观态度。
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晋升决策,使得员工在新职位上无法胜任。
为了解决彼得原理所引发的问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技能。
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新的职位,并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2. 评估员工的潜力: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潜力和适应新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依赖过去的表现。
通过评估员工在各项技能上的表现,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适合晋升到新的职位。
管理学彼得原理
管理学彼得原理彼得原理,也称为彼得法则,是由加勒特·哈代(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赖特(Raymond Hull)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组织中员工的晋升和职位上升通常是基于个人的过去工作表现,而非能力。
简单地说,彼得原理认为在组织中,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
根据彼得原理,一个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是基于他们目前职位的工作表现,然而,一旦员工达到了他们不胜任的职位,他们的晋升就会停止。
这意味着,在一个组织中,大多数员工最终会达到他们能力的极限并停止晋升。
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升的无能”,也被称为“达到极限”。
根据这个概念,一个员工的职位上升通常会重复以下步骤:1. 员工在一份工作中表现出色,因此得到了晋升。
2. 员工在新职位中再次做得很好,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
3. 员工继续晋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4. 员工在这个职位上不能胜任,因此他们的晋升就停止了。
根据彼得原理,一个组织中大部分员工最终都会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这就被称为“爬行到极限”。
在这个阶段,员工可能会经历困惑、失望和挫折,因为他们无法胜任这个职位,但又没有晋升的机会。
同时,这也会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有很多不胜任的员工充斥在高层职位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彼得原理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胜任力。
其次,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反馈和评估,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职位上工作。
最后,组织应该鼓励员工寻找自己适合的领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总之,彼得原理提醒我们,晋升和职位上升不仅仅是基于能力,而是取决于员工的过去工作表现。
如果一个员工达到了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他们的晋升就会停止。
因此,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职位上工作。
这样不仅有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也有益于组织的长期成功。
彼得原理的启示
彼得原理的启示彼得原理是由劳伦斯·J·彼得提出的管理学原理,他认为在组织中,员工晋升的标准往往是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他们在新职位上的能力。
这一理论揭示了组织中的晋升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彼得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的优秀表现并不意味着他适合晋升到更高级的职位。
因为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技能,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他能够在另一个职位上同样成功。
因此,组织在进行人员晋升时,应该更加注重候选人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过分强调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
其次,彼得原理提醒我们,组织中的员工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才能够适应不同职位的要求,才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取得成功。
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再次,彼得原理提醒我们,组织应该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避免晋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组织应该制定清晰的晋升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晋升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组织也应该为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最后,彼得原理告诉我们,组织中的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潜力和能力,而不是过分强调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
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的双赢。
综上所述,彼得原理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重要思考。
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潜力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实现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
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
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如下是有关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1.彼得现象管理人员有时会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层次。
特别是有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从而使他提升到较高的职位,但这一职位所需要的才能却常常是他所不具备的。
这样的提升会使该管理人员无法胜任工作。
这种现象在销售、财务、生产等部门经理中选拔总经理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2.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真实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3.彼得原理对组织和个人的启示意义对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例如:先代理依据评价再转正的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一种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也称为彼得法则。
它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胡克(Raymond Hull)于1969年提出。
彼得原理的核心观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被提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这是因为员工在当前职位表现出色,才能够获得晋升。
然而,随着晋升,员工的表现和能力逐渐不适应新职位的要求。
最终,员工将达到他们的“晋升的最高水平”,无法再胜任工作。
按照彼得原理,当员工无法胜任新职位后,他们不再晋升,但仍然留在该职位上,导致组织中出现了大量无能力或低能力的员工。
这就是所谓的“职位下降”。
彼得原理认为,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能力和表现,而不仅仅是晋升。
管理者应该在晋升前评估员工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单纯根据过去的表现。
此外,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适应新职位的要求,避免彼得原理的现象发生。
总之,彼得原理指出在组织中,员工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的现象,并提出应该在晋升前评估员工能力和提供培训的建议。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彼得原理不?简单来说,彼得原理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各种组织和机构里捣蛋呢!比如说吧,有个员工小张,他在原来的岗位上干得特别出色,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哎呀,那表现,简直了!可是呢,一旦把他提拔到一个他其实并不擅长的更高职位上,就好像突然把这颗星星放到了一个它不适应的环境里。
这下好了,他可能就变得手足无措,没法像以前那么厉害啦!这不就是彼得原理在起作用嘛!
再想想看,就好比一个游泳健将,在泳池里那叫一个如鱼得水,游得飞快。
可要是突然让他去跑步比赛,他可能就傻眼啦,完全不是那块料呀!彼得原理就是这样,它让人们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可能会遭遇挫折。
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情况可不少见呢!你看那些公司里,有时候会把业绩好的销售人员提拔成管理人员,可他们也许根本不懂怎么管理呀,结果弄得一团糟。
这难道不是彼得原理在搞鬼吗?
彼得原理其实也提醒着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者给他安排工作的时候,可不能只看他过去的成绩呀。
就像选鞋子,不是好看就行,得合脚呀!不然穿着难受,走不了路呀!我们得仔细想想,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这个新职位,有没有那个能力去应对。
不然的话,就像把一个方榫头硬塞进圆孔里,能合适吗?
我觉得吧,我们得重视彼得原理,不能盲目地进行晋升和安排工作。
要多考虑考虑人的实际能力和特点,这样才能让大家都在合适的位置
上发光发热呀,不是吗?。
《彼得原理》课件
某公司的技术专家在晋升为技术总监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最终选择离开公司。分析发现,该公司在晋升过程中没有为员工提供 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
03
如何避免彼得陷阱
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
明确晋升标准和流程
制定清晰的晋升标准和流程,确保员工了解晋升所需的条件和能 力,避免盲目追求晋升。
定期评估员工绩效
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能 力的提升,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个 人应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 的建议和批评,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
展路径。
此外,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还应考虑职 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发 展潜力的职业,有助于个人在未来的职
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启示
彼得原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启示是,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 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
定期评估员工的绩效表现,为晋升提供客观依据,确保晋升决策基 于员工实际表现。
建立多通道晋升体系
除了传统的晋升路径,建立多通道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晋 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强化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
1 2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员 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力。
过分关注短期业绩
组织过分关注短期业绩,导致员工在 晋升后无法适应新的职位,无法发挥 出自己的潜力。
彼得陷阱的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某公司的高管在晋升后表现平平,无法适应新的职位,最终离职。分析
发现,该公司在晋升过程中没有对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进行充分评估。
02 03
案例二
某公司的项目经理在晋升为部门经理后,无法有效地管理团队,导致项 目失败。分析发现,该公司在晋升后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支持,使员 工无法适应新的职位。
彼得原理(管理术语)—搜狗百科
彼得原理(管理术语)—搜狗百科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
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
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
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在其1970年出版的同名书籍中提出的管理学原理。
这一原理指出,在一个层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被提升到他们的无能力的地步。
根据彼得原理,当员工在一个组织中表现出色时,他们就会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
这是因为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在当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也能在更高的职位上取得同样的成功。
然而,这种晋升会一直持续,直到员工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为止。
彼得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在一项工作中的能力和表现并不一定能够预测他们在更高职位上的成功。
因此,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达到自己的无能力的可能性。
这会导致组织中充斥着无能力的领导和管理,并影响整个组织的运作。
彼得原理的提出引发了对组织中管理绩效和晋升机制的思考和探讨。
为了避免彼得原理的影响,组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和晋升机制:1.定期进行绩效评估:组织应该定期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不仅仅看他们在当前职位的表现,还要考虑他们在更高职位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能力要求。
2.培训和发展:组织可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技能。
这有助于员工更好地适应更高职位的要求。
3.合理的晋升机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晋升机制,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表现,而是综合考虑员工的能力、潜力和适应能力。
这样可以避免员工被提拔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上。
4.持续的反馈和改进: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积极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以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彼得原理提供了对组织中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的有益思考。
它提醒我们不仅要看员工在当前职位的成就,还要考虑他们在更高职位上的潜力和能力。
通过改进管理和晋升机制,组织可以有效地避免无能力的领导和管理,提升整体绩效和效率。
彼得原理的引入也提醒个人在职业发展中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彼得原理,又称为“彼得法则”,是由劳伦斯·彼得和雷蒙德·希金斯在1970年提出的管理学原理。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组织中,员工晋升的标准往往是基于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不是他们在新职位上的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员工的晋升通常是基于他们在现有职位上的表现,而不是他们在新职位上的潜力。
这一原理的提出,对于组织的管理和员工的职业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彼得原理的提出,源于对组织中晋升制度的反思。
在传统的组织中,员工往往通过不断晋升来提高自己的职业地位和薪酬水平。
然而,彼得原理指出,随着员工不断晋升,他们最终会达到自己的“晋升极限”,即他们无法胜任新职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这就导致了组织中出现了大量“达到自己的职业水平”而无法再晋升的员工,从而影响了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
彼得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员工在某一职位上的表现并不一定能准确预示他在另一职位上的表现。
因此,仅仅根据员工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来决定他们的晋升,往往会导致组织中出现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彼得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晋升标准,即要考虑员工在新职位上的潜力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
彼得原理的提出,对于组织的管理和员工的职业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组织管理方面,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仅仅看重他们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
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技能。
在员工的职业规划方面,员工也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
总之,彼得原理的提出,为组织管理和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提醒我们,晋升并不仅仅是基于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更应该关注员工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潜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员工的职业发展。
彼得原理名词解释
彼得原理名词解释彼得原理是由劳伦斯·彼得所提出的一种组织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会不断地晋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上,直到达到自己的“最高无能”状态。
这个状态下,他们无法再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甚至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组织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彼得原理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彼得窗口彼得窗口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晋升的过程中,所处的职位和能力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差距范围内,他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能力来适应新的职位要求。
但是,一旦这个差距超过了他自身的能力范围,他就会出现无法胜任的情况。
二、最高无能状态最高无能状态是指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巅峰,但是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动力。
在这个状态下,他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经无法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三、职业生涯轨迹职业生涯轨迹是指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在彼得原理中,职业生涯轨迹与彼得窗口密切相关,因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轨迹会决定他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和范围。
四、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和职位之间的关系。
在彼得原理中,组织结构对于组织内部的职位晋升和员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五、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对于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和离职等方面的管理。
在彼得原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内部的人员流动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六、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发挥影响力的能力。
在彼得原理中,领导力对于组织内部的职位晋升和员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七、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是指一个员工对于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满意程度。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_理论依据_影响_评价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_理论依据_影响_评价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的理论依据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
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
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
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的影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你看一眼就懂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的社会评价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 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 都受彼得原理控制。
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国有关干 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提升到某一级别 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 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 正如彼得原理所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 所担任。
三、结论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 完成的。
彼得反转原理
具体内容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 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处于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 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 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 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 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 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 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 行为者而言, 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 有资格获得晋升, 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 组织才 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 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Laurence.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 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二、具体内容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 任的地位”。解释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 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 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 的职位。
管理学原理的彼得原理
管理学原理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由劳伦斯·J·彼得(Laurence J. Peter)在他的书籍《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中提出的一个管理学原理。
该原理认为,在组织中,员工升职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即员工会被提升到他们的“能力极限”。
过去的出色表现并不保证他们在新职位上的成功,因为每个职位都有不同的技能和要求。
彼得原理认为,员工在履职期间取得出色成绩时,他们将被提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然而,当员工在新的职位上无法胜任时,他们将达到他们的能力极限。
这是因为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在不同职位之间并不一致,而组织往往忽视这点。
根据彼得原理,组织内的所有员工最终都会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因为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在不同职位之间并不保持一致。
这就导致了组织中出现了大量无能力的员工,从而影响了组织的效率和表现。
为了避免彼得原理的影响,彼得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如通过培训和发展来提高员工的能力,确保员工在新职位上能够胜任。
他还建议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潜力而不仅仅是他们过去的成绩,以便更好地预测员工在未来职位上的表现。
尽管彼得原理在管理学中广为人知,但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员工在升职过程中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而不会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此外,一些人
也批评彼得原理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来避免员工达到他们的能力极限。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彼得原理,即彼得原理最初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赫尔(Raymond Hull)于1969年在他们的著作《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中提出。
这一原理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象:在组织机构中,员工常常被晋升至他们无能胜任的职位。
彼得原理的名词解释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在于,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天花板,也就是他们职位的“有效等级”,在这个等级之下,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然而,当员工被提拔至这个等级之上时,他们的能力就无法再胜任这一职位,达到了他们的“不称职等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彼得原理给出了一个解释:因为在管理层中,晋升常常是基于员工的现有工作表现。
如果一个员工表现出色,他们有可能被提拔至一个更高的职位。
但是,这个晋升不是基于他们适应新职位的能力,而是基于他们在当前职位的表现。
也就是说,一个出色的销售员可能会被提升为销售主管,但是他们在销售主管的岗位上可能并不具备领导才能。
这种现象是由于不同职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可能在技术领域非常出色,但是当他们被晋升为项目经理时,他们需要具备的是团队管理和沟通能力,这些与技术能力并不相关。
因此,就会出现一个技术人员在新的职位上遇到困难的情况。
彼得原理认为,越是复杂的组织机构,越容易出现这种晋升导致无能的情况。
因为在复杂的组织中,往往晋升是基于当前职位的表现,而不是基于适应新职位的能力。
这样,一级一级的晋升就会导致员工进入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那么,如何应对彼得原理呢?一种方法是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员工能够适应新职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
比如,为技术人员提供管理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晋升为项目经理后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另一种方法是在晋升时将注意力放在潜力和适应能力上,而不仅仅是现有工作的表现。
这需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观察,以了解他们是否有发展到更高职位的潜力和适应能力。
什么是彼得原理
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由劳伦斯·J·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赫尔曼(Raymond Hull)于
1969年提出的管理学原理。
该原理指出,在一个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员工都倾向于上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换句话说,员工在
组织中的晋升是基于他们在当前职位的表现,而不是他们对新职位
所需技能和能力的适应程度。
彼得原理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是基于他们
在当前职位的表现,而不是他们对新职位所需技能和能力的适应程度。
这就导致了许多员工在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后,开始表现不佳,最终导致组织的低效和失误。
彼得原理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组织都意识到
了这一现象,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员工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例如,一些组织会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估,确保他们具备适应新职位
的技能和能力。
另外,一些组织还会提供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
工适应新的职位要求。
然而,彼得原理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员工在晋升后
可能会通过学习和适应来适应新的职位要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
绩效。
此外,一些研究也发现,员工在晋升后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弥补他们在新职位上的不足。
总的来说,彼得原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员工在组织中
的晋升应该是基于他们对新职位所需技能和能力的适应程度。
组织
应该重视员工的能力评估和发展,避免他们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只有这样,组织才能保持高效和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彼得原理及启示
彼得原理及启示引言:彼得原理是由劳伦斯·J·彼得在1969年提出的管理原理,该原理认为在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被提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上。
彼得原理揭示了组织中的潜在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人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彼得原理及其启示。
一、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彼得原理认为,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过程中,会不断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下降。
这是因为组织往往只重视员工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忽视了他们是否具备胜任新职位的能力。
当员工无法胜任新职位时,他们就会陷入“彼得窘境”。
二、彼得窘境的表现彼得窘境是指员工在职位晋升后,无法胜任新职位的现象。
彼得窘境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效率下降:员工在新职位上无法胜任,工作效率下降,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
2. 自卑情绪增加:员工意识到自己无法胜任新职位,自卑情绪增加,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3. 无法发挥潜力:员工在新职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导致组织无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三、彼得原理的启示1. 深入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在进行职位晋升时,组织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确保他们具备胜任新职位的能力。
2. 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能力,适应新职位的要求。
3.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组织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不仅仅关注员工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还要评估他们是否具备胜任新职位的能力。
4. 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应该及时向员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5. 引入合适的人才:组织在进行招聘时,应该确保引入合适的人才,避免将无法胜任新职位的员工晋升到错误的职位上。
四、彼得原理的应用案例彼得原理在实际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一个彼得原理的应用案例:某公司的销售经理在表现出色后被提升为销售总监,然而在新职位上他却无法胜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晋升如何防范“彼得原理”的发生摘要:在各类层级组织中“彼得原理”的发生非常普遍,该原理的产生给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不经济。
文章从企业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防范内部晋升中“彼得原理”的发生,以减少“彼得原理”对企业的危害。
关键词:晋升;彼得原理;职位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与加拿大记者雷蒙德赫尔(raymond hull)出版了《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书,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彼得原理,即在每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该原理在各种层级机构中都得到广泛的验证,特别是在企业界得到最大的反响。
一、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层级企业中,公司员工藉着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在累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晋升管理阶层,以此作为对员工认真履行本职工作的一种激励手段,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不能说明他们也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
传统企业的内部晋升制度,一般认为有以下优点:(1)当员工看到工作能力的提高会得到回报,士气和工作绩效就会因此而改善;(2)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在公司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对组织目标更有认同感,更不容易辞职;(3)内部晋升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进行管理决策会从长期的观点出发;(4)从内部晋升的员工技能得到了上级主管的认可,需要培训的时间相对少。
因此,传统企业常常以内部晋升作为选拔干部的主要手段。
这样,很多企业的悲剧――“彼得原理”就相应产生了:每一个职位最终被不胜任的员工占据,而且一般情况下员工的职位只升不降,企业任务大部分是由不完全胜任职位的员工所完成。
如何解决内部晋升中所产生的“彼得原理”问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彼得原理”产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传统企业中只要员工在企业的工作时间足够的长,具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与成就,往管理领导岗位提升的概率就很大,相应的“彼得原理”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以下不利的影响。
1. 影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密切相关,而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彼得原理”的产生使企业大部分职位的员工都无法完全胜任其工作,导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很弱,进而使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降。
2. 影响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构建。
由于有限的管理职位,各层级员工为了向更高层级晋升,往往相互竞争、相互攀比,甚至相互为敌,员工为了升迁只顾眼前利益,不安心本职工作,加剧了“彼得原理”的不良影响,导致员工与职位间越来越不匹配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3. 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晋升的员工一般需要得到上级主管的赏识,能力得到其认可才有机会。
经过一段时期后,企业内部很自然的形成了领导层的“宗派”系统,并产生近亲繁殖现象,使“彼得原理”不良影响不断的扩大,最终使企业内所有岗位的员工都不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并无法真正引进人才,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能岗匹配――“人尽其职,职得其人”,因此,战略匹配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之一。
而“彼得原理”的产生使企业人才能岗严重失衡,企业很难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对策分析1. 完善企业人才激励制度。
传统企业将职位升迁作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手段,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混为一谈,技术岗位员工表现好就自然晋升到其完全陌生的管理岗位,从而引起“彼得原理”。
企业留住人才需要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激励,使人才在企业中潜能得到开发,快速的学习与晋升,获得重视都是人才能够敬业的主要动机,相对使得企业的绩效提升,达到双方共赢的正面效应。
资源、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是激励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反倒是物质上的激励,并无法真正得到效果,只要竞争对手用更高的物质报酬来引诱人才,马上就能得手,因此,长远来看想要留住人才,还是必须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长期投资,开发人才的潜能,才能使人才能心甘情愿为企业效劳尽忠。
为了解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错位晋升的问题,可以实行双轨制,建立相互独立的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的职务升迁机制,且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对应相应的行政职务岗位,享有相应的薪酬和福利等等,但是,行政职务岗位不能与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互换,让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走不同的职务晋升路线。
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业绩突出人员的精神激励的要求,让不同类的员工各得其所,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
2. 完善岗位研究体系。
建立相互独立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岗位晋升机制只能够防止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错位晋升而陷入的“彼得原理”陷阱。
要防止同类岗位内部出现彼得原理陷阱,还必须对不同级别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岗位研究,明确各个岗位所必须的责任,细化各个岗位的对具体的诸如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学历等不同能力的要求,并按不同能力所占的权重予以排队。
简而言之,就是“按岗设人”。
有效的岗位研究体系建立以后,在人员晋升时,就可以参照晋升者的实际情况与所晋升的岗位所需要的标准来予以取舍,符合条件的上,不符合的就下,或者是原地待命。
通过这一方式,基本上能够保证各级管理和技术岗位的人员都基本符合本岗位的要求,从而做到有效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3. 完善晋升考核制度。
员工的好与不好,不是领导或个人说了算,主要在于工作中的表现,也就是让所有的马都到赛场上去比赛。
工作的表现主要以行为导向。
知识和能力是核心,思维模式是外围,态度是第三层,三者叠加一起为行为。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不太容易很快提高或改变,但是态度很容易改变。
这种比赛是在竞争中识别好马,对于市场人员效果特别明显。
对于管理者,要常做360度的民主评议,考核实施办法的结果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管理者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好,这样就将带领不同团队的管理者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创造了竞争,也创造了压力,强迫管者者不断提高自己带队伍的能力。
实施《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将员工分为不同的序列。
比如:销售序列、售后序列、培训序列、认识序列等。
不同的序列都依照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分为初、中、高、资深四个级别,每个序列的员工都必须被评估后定位不同的级别,级别不同的人员会从事复杂性、挑战性不同的工作。
连续三个月的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公司的人才评估大盘点,以达到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即人岗匹配”的结果。
4. 完善晋升培训体系。
现代社会,技术、管理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管理知识每天都在不断出现,即使昨天你是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合格的管理者,如果不加强学习的话,今天,你就有可能落伍。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来说,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吸取新的知识。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除了不断的引导企业各层各类人员加强学习之外,企业的岗位培训也越发变得重要。
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的岗位培训,且大都建立有自己的专门的岗位培训机构,外如著名的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内如海尔大学等等。
企业应结合每次考核盘点,根据员工的共性和个性做出更为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企业内训、外训、专家讲座以及岗位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整套的企业岗位培训机制,来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知识,使他们能够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期能够持续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岗位要求;在晋升员工前,加强管理培训,对员工提供一些与事业发展相关的培训课程,使员工能适应日后在事业上的升迁转变,有效防范因员工晋升而陷入彼得原理陷阱。
5. 完善企业招聘录用体系。
“彼得原理”往往在一个封闭的组织中容易产生。
对于部门出现岗位空缺,很多企业采用的是从组织内部进行选择补充,而大多数企业实行内部选拔常通过领导、上司指定或集体研究的“伯乐相马制定”,不仅减少了员工参与的公平竞争机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而且往往产生领导层的“近亲繁殖”,被提拔的人不能胜任工作却降不了而陷入困境。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打破招聘录用中的这种封闭形式。
企业变“相马”机制为“赛马”机制,定期公布企业内部的各层、各级缺员岗位,提出明确的应聘条件,由员工自己按要求应聘,然后根据员工的自身条件和工作业绩进行公开竞聘,甚至让企业外部的人才也参与到选拔竞争中,这样,在组织内部以及内外部之间形成能上能下、公开公平的流动性用人机制,使企业人岗匹配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6. 实行宽带薪酬体系。
所谓宽带薪酬,就是在拉大同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的同时,缩小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实行薪酬扁平化,以及按劳取酬、按效益取酬制度,改变以前企业的那种按职称、按工作岗位拿工资的现状。
如果某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干的好,他可以拿到甚至是在职称或者是职务上高他几个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相反,如果某一个高层员工干的不好的话,他甚至有可能拿到全企业的最低工资。
设立薪酬体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可以激励各个层次的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实现“在其位,谋其政”,要不然的话,可能自己月底的收入就会很可怜。
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在各个层次的工作岗位中留住有事业心的合格的人才。
这一薪酬体系对那些不大适合晋升,而更适合留在本职工作岗位的各级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更有效果。
对他们来说,与其更上一层时遭遇彼得原理陷阱,倒还不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体现的价值更大。
因为虽然他们不能通过相应的职称或职务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业绩和收入来获得企业其他员工的尊敬,并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1. 劳伦斯彼得、雷蒙德赫尔.升官病:彼得原理.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 peter l.j. and hull r, the peter principle,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1969.3.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