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合集下载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

哈佛大学简介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私立的高等学校。

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

当年,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为其子孙后代的幸福,仿效当时故的模式,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始称剑桥学院。

逐渐兴起的小镇,从此亦称剑桥,中文译音称坎布里奇。

1639年,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为了永久纪念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伊曼纽尔学院文学硕士约翰·哈佛。

1780年,哈佛学院被马萨诸塞州议会破格升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常被简称为哈佛。

哈佛大学是的八名成员之首。

哈佛大学校训哈佛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 [1643])、“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

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

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

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 现在,在近几年里,哈佛大学的校训又有了新的进步,只有一个词语:真理。

就是说只要哈佛的学生掌握了新的真理,你就可以对你的校长和教授说:“你错了”。

哈佛大学机构设置现在,哈佛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常被人戏称为“哈佛帝国”。

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

其中本科生院两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09-2010-1)教务处2009年9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目录 0说明 (3)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3)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3)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4)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5)课程介绍 (8)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9)文学与人生 (10)数学与文化 (11)科学技术史 (12)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13)逻辑与思维训练 (14)交响音乐鉴赏 (15)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6)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7)天文学史 (18)中外文化 (19)大学语文 (20)民主的智慧 (21)财富与美德 (22)法律与社会 (23)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24)文化的魅力 (25)跨文化交流 (26)英语写作 (27)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8)建筑赏析 (29)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工程经济与管理 (30)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31)脑与机器人 (32)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33)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34)人与环境 (35)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36)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37)工程技术探究 (38)生命科学发展史 (39)大学化学 (40)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41)生命科学导论 (42)药物发展——延续生命的奥秘 (4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44)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设置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意见 (4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2009-2010-1) ......... Ⅰ-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我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多年来,为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探索,并从2009级开始,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作者:王艳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维度,对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国内其他高校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道路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经验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识教育课程是哈佛大学课程的基石[1],哈佛的通识课改革的成功经验是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同时是历年来国内外各高校谋求学校进步与发展的效仿对象。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走出一条“通专融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既有多学科知识广度,又有专业知识深度的“T字形”人才。

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山大学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旨在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寻找出路。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需要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北大与哈佛分别是中美的知名学府,两所高校在探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豐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选取这两所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分析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旨在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经验。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1929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中谈道:“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学生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

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

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99-104)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含义,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3](64-68)。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摘要: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新核心课程方案不仅调整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模糊了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这些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哈佛通识教育;核心方案;课程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3—02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被看作是世界上最为精致的通识课程体系。

其中的核心课程(core curiculum)更是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极具典型意义。

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满足21世纪哈佛大学人才培养需求,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启动了新一轮以核心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新《核心方案》(coreprogram)于2007年5月顺利通过教师团立法。

哈佛大学新核心方案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体现了其最新教学理念,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必能对我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一、新“核心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鉴于原“核心课程”覆盖领域过于宽泛,核心课程之间难易程度差别扩大,各核心课程领域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学生不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高效筛选等一系列问题,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延续哈佛传统的通识教育修习规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更加灵活的学分计算标准,调整了知识领域的范围,而且针对每一个领域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更加明确而有意义的参考。

与原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了解多方面知识不同,新的核心方案试图“将学生的自由教育与大学以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新课程体系试图通过模糊传统系别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尝试。

新的核心方案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7个知识领域调整为8个。

1 审美与诠释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懂得自己及他人既是文化和信仰的产物也是其参与者。

罗伯特

罗伯特

罗伯特•赫钦斯( 1899-1977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25-195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是芝加哥大学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在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主持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激进、最彻底、最全面的通识教育改革。

他所倡导的名著阅读运动和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3年春,本顿和阿德勒带着西方名著计划找到了赫钦斯, 赫钦斯被推上了这项计划的最前沿,担任丛书的主编;他们希望从74名作者的443本名著中确定丛书的入选书目,并在全国推广,计划仅书目的主题汇编就有50个出色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出版,一共耗时8年,花费100万美元,并由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于1952年首发出版了名著丛书,在全国畅销一时。

同时, 1944年赫钦斯和阿德勒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名著讨论小组,再推广到全社会,尤其是图书馆系统中更为盛行。

名著讨论小组要求活动中的人购买统一的名著定期完成阅读并进行讨论学习。

三年后,名著基金会成立,赫钦斯出任主席。

在20世纪40年代最后几年,面向成人的名著讨论活动已成为席卷全美一种强大力量,人们纷纷投入到名著阅读、讨论、学习的热潮中去。

名著运动的目标是普及成人的自由教育——使它像学校教育之于儿童和年轻人那样平常,并尽可能扩展到所有公民。

到1947年,大学脱离了该运动的名著讨论,但是取而代之开设了名著课程。

赫钦斯坚持认为,永恒的学习是普通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学习?首先,它们是那些多个世纪以来的经典名著。

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的任何名著,我们如何能称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次,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

可以看出,当时在名著阅读运动的影响下, 芝加哥大学对名著课程是格外重视。

赫钦斯把“永恒学科” 作为当时芝加哥大学普通教育的核心。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
养 的人 ” ,他 们必须 具备下 列 品质 :一个有 教养 的人 , 须能清晰而有 效地思考和 写作;一个 有教 必 养 的人 ,必须对 自然 、社会和人 文有所批判性 的 了
断发展而 继续 向更加 完善 的方 向发展 。
基础知识 。 但在通 识课程设计 过程 中也存 在着一些 问题 , 通过研究 哈佛大学核心 课程设计 旨在为我 国 大学通识课程 设计 提供有益 借鉴 。
1 哈佛 大学核 心课程 的建 立与发展
二战期 间, 詹姆士 ・ 科南特 (a s B. o — B・ Jme. C n at 哈佛 大学校 长 ,针 对 当时 高等教 育不 能满 n)任 足学 生通 识教育 的需要 , 14 在 9 3年主 持成立 了“ 自 由社 会 中通 识 教育 的 目标 委 员会 ” ,该委 员会 在
[ 关键词] 哈佛 大学;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设计
[ 分 类 号】 G 4 .1 中图 6 97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64 (0 0 104 .4 文 0 54 3 2 1)0.0 1 0
核心课程 是指大 学本 科阶段通识 教育领域 ( 非 专业教育领域 )的一种课 程设计模 式 ,是将 一些相 关领域 的重要基 本 论题 予 以重新 组 合 的一种 课程 安排 和设计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 一个共 同的学识背 景。 这种核心课 程在 2 0世纪 7 0年代大量地 出现在 美 国大学或学 院的通 识教育 实践 中, 最早 是发端于 哈佛大 学 的核心 课 程设 计 。哈 佛核 心课 程 ( oe C r C rclm)是哈佛本 科课程 的三 大组成部分 之一 ur uu i ( 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 、自由选修 课程 ) ,是一种 通 识教育 ( eea d ct n G nrl u ao ,亦译 为一般教育 或普 E i 通教育 )课程 ,体现着 哈佛大学一 贯的教育宗 旨和 理想 ,在美 国也极具典 型意义 n 。目前 我 国大 学也 在开设通识 教育课程 ,目的是为 了扩 宽学生 的知 识

理性的光芒: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

理性的光芒: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
1 性 的意 识 . 理

哈佛大学“ 核心课程 ” 的提 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 ,吉姆士 ・ 波莱 因特 ・ 科南特出任 哈佛 大学校长 。他认为哈佛当时的通识教育课程 不能达到向学生提
哈佛大学历次的课程改革并不是某个人 随意设计的 ,更不
供他们所必需的共 同教育的 目的。为此 。他在 14 9 3年组 织了 是 凭 空 捏造 的 , 心课 程 的最 终 出 台 , 历 经 了诸 多 教 育 家们 不 核 是
维普资讯

2o o 8年舞 1耘
理性 的光芒 : 哈佛大学“ 核心课程" 改革
李 适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南 长沙 4 0 0 ) 湖 10 8
摘 要 : 佛 大 学 “ 心课 程 ” 通 识 教 育 的典 型代 表 , 哈 核 是 已经 实施 多年 并积 累 了丰 富 的 经验 。 文 追 溯 了哈 佛 大 学“ 心 课程 ’ 本 核 ’ 提
本科教育的混乱局 面 , 责成哈佛大学文理学 院院长罗索夫斯基 后期 , 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 , 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 同时在 自由、 组成 了一个委员会 , 检讨原有通识教育课 程的实施情况 , 坦诚哈 民主的哲学思潮 的影响之下,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 目 标上开始
佛大学实施 了 2 多年的通 识教 育课程中的不足和偏失 , O 决心重 更多地关注人 的发展 , 以促进人的全 面 自由发展为追求首位。 并 新设计课程 。经过 7 的努力 ,罗索夫斯基运用更为具体的学 至此 以后 , 大学发展历史上的每次课程改革 , 年 哈佛 每一次教学 管 科性 方式对普通教育课程 加以改革 , 于在 17 终 9 8年提出 了“ 核 理制度的创新都是围绕这一 目 标而展开的。哈佛大学这种以促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

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

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

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

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2021年5月第46卷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y2021V o l.46 N o.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徐志强(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作为对博雅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通识教育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对美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争相借鉴㊂目前,中国内地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实施情况并不理想㊂通过研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重在指出,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和优秀公民,希望能够为中国的通识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㊂关键词:通识教育;哈佛大学;人文性㊁民主性与时代性;优秀公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3-0094-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3.011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尤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探讨得很不深入㊂仅就综合性大学而言,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视为英才教育(e l i t e e d u-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看作通才教育(w e l l-r o u n d e d e d u 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当成素质教育(q u a l i t i e s-o r i e n t e d e d u c a t i o n),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把手艺之类的一技之术开成了通识课程 其实追根溯源,通识教育与 才 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它致力于培养的是个性全面发展㊁有德有能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㊂通识教育产生于美国,普遍实践于美国大学乃至高中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㊂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引起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过度功利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反思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肇始于1945年由哈佛委员会(t h e H a r v a r d C o mm i t t e e)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a F r e e S o c i e t y,简称‘红皮书“,国内译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以下简称‘红皮书“)㊂1943年春,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 a m e s B.C o n a n t,1933 1953年任哈佛大学校长)任命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名教授组成哈佛委员会,来探讨通过通识教育改革本科课程的问题㊂经过近3年的深入研究,委员会发表了‘红皮书“,它不仅揭开了哈佛大学本科学院通识教育的序幕,而且使通识教育从几所大学的尝试演变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而使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㊂1945年至今,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三轮通识教育改革,除了1945年的第一次改革,还包括1973年开始㊁1978年通过的 核心课程 (t h e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改革以及2002年全面启动㊁2007年正式推出的21世纪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三次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它首先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它面向更广范围的学生群体培养其公民责任意识,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徐志强(1975 ),男,河南确山人,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㊂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㊂它以培养优秀公民为目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优秀公民内涵的理解㊂一、通识教育具有传统的人文性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博雅教育(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一种 自由教育 ,目的是为了培养 自由人㊂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直译是 自由教育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初指针对自由人即公民进行的教育,自由人与奴隶相对,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㊂自由人是有闲的统治阶级,其教育没有实用色彩,以自由学科(l i b e r a l a r t s )为内容,致力于培养人的公民素养㊂在罗马共和后期,自由教育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培养目标从 自由人 变成了 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即实现人的思想解放㊂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到中世纪,自由教育以 七艺 为主要内容,包含人文㊁社会㊁自然各方面,基本涵盖了当时人类的知识范畴,可谓 博雅 ㊂ 博 强调知识广博,这是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的基础:它不仅能使人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能使人对社会规范㊁传统和习俗进行批判性省思,从而全面理解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中的责任和价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㊁人格完善的人㊂ 雅 强调品性高雅,一方面突出了自由教育所具有的一种贵族气息,一方面强调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致力于思考和追求高尚的生活,成为一个绅士㊂正如约翰㊃纽曼(J o h n N e w m a n )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的, 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㊂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㊁公正㊁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㊁谦恭的风度是好事 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 [1]㊂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然后在现代化时期完成了美国化㊂美国现代大学之父㊁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㊃艾略特(C h a r l e s W.E l i o t ,1869 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指出,美国大学必须 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 [2],它致力于培养 精神贵族 ,但这里的精神贵族不是欧洲绅士,而是 美国绅士 ㊂显然,欧洲和美国传统大学博雅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㊂正如科南特校长在‘红皮书“导言中指出的: 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自由和人文传统的承继㊂[3]v i i i 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在美国的新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人文主义取向,与专业教育(p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相对㊂在这个意义上,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代表的不是 普通教育 或 普及教育 ; 它并不是关于 一般 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㊂它 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4]40㊂也就是说,通识教育致力于解决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里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传统这一重大问题㊂它首先尊重人的价值㊁尊严和个性,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通过教育 变成 自己,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作为共同文化的继承者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因此,通识教育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发展问题,更不是才的培养问题,而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㊂1978年的第二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 继承了‘红皮书“的人文主义理念,强调通识教育要关注知识的人文性和多样性,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a n e d u c a t e d p e r s o n )㊂改革主导者㊁文理学院院长亨利㊃罗索夫斯基(H e n r y R o s o v s k y )从五个方面来界定 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并把它们作为通识教育的最低标准:有能力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即学会批判性思考;在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㊁社会和自身的方式上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无视其他的文化和时代;了解并在体验中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对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5]㊂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强调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具体知识或单一的学术传统,而是掌握 认知的方法 (w a y s o f k n o w i n g)㊂正如罗索夫斯基所说: 概言之,核心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批判地掌握认知的主要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某些重要领域存在哪些知识类型?这样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它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 [6]这些重要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和艺术㊁科学㊁历史研究㊁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㊁外国文5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6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化五大方面㊂核心课程希望通过它们来培养一个有 教养 的人,即一个有 自我价值 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深入思考人性价值和人生目标,自觉肩负个人在民主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和担当㊂21世纪初的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2005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报告‘哈佛学院课程评价“(H a r v a r d C o l l e g e C u r r i c u l a r R e v i e w)中重申,通识教育是一种解放个人的广博的教育,它提供学生以基础知识㊁反思能力和分析能力㊁艺术创造力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实验精确性的理解力,它希望学生们在本科毕业时都能作为独立的思想者获得智力㊁艺术㊁道德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㊂通识教育注重自由探究而不强调将来的职业应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洞察,能够敏锐地感知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灵活而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反省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加深对自然和人类家园的认识和意识,成为一个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人㊂二、通识教育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哈佛大学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面向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优秀公民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㊂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强调使学生在深刻认识人性价值和道德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㊂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宏大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对社区㊁地区㊁国家乃至全球的多重责任㊂‘红皮书“的正式名称‘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已经旗帜鲜明地点明了通识教育的民主性㊂虽然当时实施通识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对文理学院即本科学院通识课程改革的思考,但科南特校长希望哈佛委员会对高中和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以期为通识教育开拓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民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博雅教育的内涵,但它同时适用于学院和高中,是为更广范围的学生而设计㊂ [3]52可以说,用 通识教育 一词来取代 博雅教育 既是科南特校长的提议,也是哈佛委员会的共识㊂科南特对此进行了解释㊂他认为 通识教育 在综合考察美国中学和学院的多样化行为时更有优势,能够为这些学生持续提供在每个教育阶段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因而通识教育不能只为进入本科学院的大学生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每一代美国人中的绝大多数㊂一方面,当时高中毕业生中约有25%会升入普通高校或技术学院,其他75%都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通识教育为所有的高中生提供共同的价值基础㊂ 高中生在毕业后将走向各自不同的生活,只有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㊂ 高中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后和最好的机会,正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㊂ [7]另一方面,科南特敏锐地洞察到二战后美国教育将面临深刻的变化,大学将从 精英化 转向 普及化 : 出身高贵的少年绅士 已经减少,将来还会减少; 出身普通的公民 在增加,将来还会增加㊂大学将从 发展优雅生活的鉴赏力 过渡到 发展对美国公民所享自由和应尽责任的鉴赏力 ㊂ [8]因此,在反思和重构大学自由教育的目标时,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而必须上下延伸,同时考虑高中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延续自由和人文传统,为社会发展打下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美国民主做出特殊的贡献㊂20世纪70年代的 核心课程 改革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的不再是民主的延续问题,而是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㊂因此,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需要上,而是强调认识和反思个人价值㊂ 核心课程 的重点不在获得知识,而在获得知识的方法(a p p r o a c h e s t o k n o w l e d g e),它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 有教养的人 ,以便使他们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统一的思想基础,能够更好地面对纷扰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㊂哈佛大学的思考在于,在一个文化㊁思想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要挺身而出致力于培养 新优秀公民 ,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 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而要更多地思考作为 一个有教养的人 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思考人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也就是对自我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永远牢记民主的价值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㊂21世纪初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目标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2007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R e p o r t o f t h e T a s k F o r c e o n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中指出,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走进学术界,而其他的许多毕业生会成为医生㊁律师㊁商业人士等各类人才,但不管他们成为什么,也不管他们将来是在美国还是在另一个国家,他们都要成为公民,成为促进文化㊁宗教㊁政治㊁科学㊁技术等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力量㊂他们都会在将来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面临经验重估㊁文化表达以及伦理两难等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 确定 中找出 不确定 ,使 熟悉 变成 不熟悉 ,以揭示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引导学生在失去方向后找到新的方向㊂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和他们走出大学校园以后的人生清晰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上健康幸福㊁事业有成的生活,为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将来成为当地的㊁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优秀公民㊂他们要了解那些推动地区㊁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多样性文化;政治㊁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科学和技术进展㊂学生们要意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公民身份意味着多重的责任,包括对当地的责任和对全球各国的责任,还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世界的责任㊂三、通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1943年初开始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到1973年开始筹划的 核心课程 ,再到2002年正式启动的第三次改革,哈佛大学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经历的这三次全面改革,中间相隔差不多都是30年㊂这不是巧合,而是因应时代发展的及时选择㊂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哈瑞㊃刘易斯(H a r r y Le w i s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E x c e l l e n c e W i t h o u t A S o u l ,2007)一书中指出的, 大约每25年,大学要根据社会和文化发展重估其本科课程㊂然后改革课程以反映社会和学术发展[9]㊂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繁荣,也给其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㊂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扩展,对教育造成了直接影响,美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㊂现代化大生产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的 知识爆炸 又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进而使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同时促使教育结构㊁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机构不断地改组或扩张㊂这种深刻的时代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反思,一方面许多探讨教育问题的书籍和文章纷纷面世,另一方面几乎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教育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基本问题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力图对以下两个教育基本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 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命运,它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养公民的通识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4]3 (高中)3/4即将进入现实生活的学生的利益与另外1/4即将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的学生的利益如何协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两群兴趣不一样的年轻人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对社会基本一致的和有约束力的理解? [4]5因此,‘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了高中和大学本科两个阶段,是为整个美国而设计的教育方案,它要回答美国教育和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一个庞大㊁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个人的需要㊁利益和能力千差万别,该如何赋予美国教育制度某种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高瞻远瞩,‘红皮书“不是在实践上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是在理论上重新强调了自由教育的人文传统和民主价值,对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发展了自由教育的理念并大大拓展了其时代内涵㊂‘红皮书“因此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典文献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㊂ 大学校园随处可见静坐和游行的示威场面,甚至发生校园大楼爆炸或纵火事件㊂高中校园也出现了反战示威的场景㊂ 1965年4月,以学生为主的超过25000人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反战示威㊂ [10]305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7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8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丁㊃路德㊃金遭暗杀身亡,两个月后,美国联邦参议员罗伯特㊃F㊃肯尼迪又遭暗杀,这两起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全国范围更大的城市骚乱,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民权运动和反战示威的阵地㊂ 1968年前6个月,超过100所大学校园发生了221起大型示威活动,参与的学生达39000人㊂ [10]307这一时期的民权运动㊁反战运动和学生的权利运动给大学校园带来了重大影响㊂一方面,学生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课程要求也变得更加宽松㊂另一方面,学生们把精力放在游行示威上,几乎荒废了学业㊂示威和骚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人们开始呼吁回归法治,恢复社会秩序㊂反主流文化造成了青少年行为上的反叛和精神上的空虚,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㊂现代技术的发展又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㊂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如何通过教育培养社会责任,确保民主价值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改革通识教育实施 核心课程 ,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意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觉肩负起个人的民主责任㊂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㊂世界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时代课题:经济上日益相互依存,政治上却依然缺少互信,人员交流不断加深,文化和教育差异仍然造成隔阂,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㊂人类需要共同努力,在一体化与多样化㊁民族性与世界性㊁个性与共性㊁发展与保护之间做出协调和平衡,从分裂走向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㊂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㊁碰撞和融合,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气候到环境,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全人类的命运做出反思,寻求共同的生存之道㊂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全球化成为21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培养 世界公民 ㊂具体到美国国内,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㊂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学科㊁新方法论使知识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和职业化㊂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的全球化促使大学课程越来越向综合化㊁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㊂大学教育在这样的张力之下面临着时代的变革㊂哈佛大学在2002年10月正式全面启动新世纪的本科教育改革,尤其是对 核心课程 进行重新设计,致力于培养 世界公民 ㊂四、通识教育以优秀公民为培养目标从以上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三个主要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文性㊁民主性和时代性共同体现在培养 优秀公民 上,这既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一方面,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培养自由人的人文传统(h e r i t a g e),致力于培养 公民 ,这是其一脉相承的 不变 之处㊂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不断根据社会变化(c h a n g e)丰富和发展自由教育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培养 优秀 公民,这是其与时俱进的 变化 之处㊂在‘红皮书“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㊂在 核心课程 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能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有教养的人㊂进入21世纪以来, 优秀公民 是一位 世界公民 ,能够放眼全球,胸怀天下,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虽然这三次通识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发展变化,但其培养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人文主义教育取向,都强调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深化和更新对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的认识和理解㊂菲利斯㊃凯勒(P h y l l i s K e l l e r)在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时期担任文理学院教学副院长,他在回顾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红皮书“的重要意义 不在于它推出的学院教学方案,而在于它提出的通识教育哲学理念㊂‘红皮书“是要为美国教育提供一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11]㊂这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就是培养 优秀公民 ,它不仅是哈佛大学历次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具体而言,优秀公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皮书“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优秀公民是一个 全人 (a w h o l e p e r s o n)㊂全人首先是一个 好人 (a g o o d m a n),一个个体的人,拥有自己个性化的生活㊂然后是一个 好公民 (a g o o d c i t i z e n),能够适应公共生活,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最后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a u s e f u l p e r s o n),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共16页PPT资料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共16页PPT资料

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核心课程的提出
• 1973年,博克(Derek Bok)校长任命罗 索斯基为文理学院院长。博克与罗索斯 基决心重整哈佛的通识教育。经多年研 讨和规划,于1978年提出《核心课程报 告书》(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哈佛文理学院教授以182: 65通过决议,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来的通 识教育。
有教养的人的五个标准
(罗索斯基,大学:所有者的手册 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 W.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1990)
• 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的思考 和写作。
•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 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
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 它不限定学生达到象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 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览某一 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本科教育中 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 给学生。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 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能够获得多 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的运用, 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尽管核心课程的学科内 容是不同的,但从强调特定的思维方式的意义 上讲,每个领域或分支教学计划中的核心课程 是平等的和相同的。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核心课程的提出
• 罗索斯基(Henry Rosovsky) 是规划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承先启后 的人物。1973年罗索斯基担任哈佛文理 学院院长,重新检讨哈佛大学的教育目 的。翌年,他在致大学部同事的公开信 中,坦诚指出哈佛实施二十多年的通识 课程零碎散乱,诸多偏失。罗索斯基的 公开信引起热烈反应,哈佛大学决心重 新设计本科课程。

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

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

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摘要: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关键词中外合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管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兴起,将国外教育资源有效的渗透到我国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中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点,以此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引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理念,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教授基本社会学、自然学、心理学、文学欣赏、语言交流等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并不是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素养。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是以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中,使我国高校能够更好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

在此情况下,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也被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之中,根据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进行借鉴、整合,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从而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1.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征1.1课程标准明确、完整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设置是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国外通识教育经过发展与实践,其课程标准明确又完整。

在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其子目标也较为完整。

例如,美国密西根州大学,其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文化与知识的机会,完善多样化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1.2国外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社会科学教育国外已经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列入到学生的总学分之中,并且所占的比例较大。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为学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写作课程、外语课程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融入一些艺术类学科、思想道德学科知识等,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全方位的掌握知识内容,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示
二、 我 国通 识 教 育 的 现 状 及 思 考
哈佛大学成立之初 ,是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种传承 和沿袭 , 注重修 辞学 , 以文雅学科为主教学 内容。1 9 4 5年出版 的
《 哈佛 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 宣示 , 通识教育是 一种 健全平衡的 全人教育 , 通识教育的 目的在 于培养完整的人 , 应当具备 四种能 力, 有效 地思考 能力 、 沟通能力 、 综合完整 的判 断能力和对价值
阶段 , 因此 学 习并 研 究 哈 佛 大 学 核 心 课 程 的发 展 历 程 可 以使 我
哈佛最新课程改革表 明, 哈佛 大学将培养学生思考 问题 和 应 用知识 的能力 , 培养 学生 的全球意识 与公 民意识 , 将 适应不 断变化 的国内、 国际形势放在突出地位 ,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 习。 不 管世界形势如 何变幻 ,只要学会 思考 问题 和应用 知识 的能 力, 学会了适应 不断变化 的国内国际形 势和以不变应万变的能 力, 这样理念 下培养 的人才 就永远都不会 过时 , 就能适应 社会

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 , 我们要吸收国外成功 的经验 , 少 走弯路 ,

哈 佛 大 学 核 心 课 程 设 置 的 改 革历 程 及 启 示
但是我们也 不能盲 目追 随国外风 , 盲 目模仿 , 国外 的经验不 一 定完全适应我国高校 的发展 , 我们应探索 出具有 中国高校特 色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
的认识 能力 。规划出通识课程应包括 三个领域 : 人文科学 、 社会
科学 、 自然 科学 。在这 次 通识 课 程 改 革 中 , 大学 毕 业 最低 限 的 1 6
( 一) 对通识教 育的 内涵理 解还 处于探讨阶段 1 9 9 4年通识教育这个概念 引进 国内以后 ,经过 了十几年

哈佛核心课程体系

哈佛核心课程体系

哈佛核心课程体系摘要:一、哈佛核心课程体系简介二、课程体系涵盖的主要领域1.文学与艺术2.社会与行为科学3.自然科学4.历史与哲学5.宗教与道德价值6.外国语言与文化三、课程设置目标与意义四、课程体系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正文:哈佛核心课程体系是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全方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这套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全球视野,并增进对各类学科的理解和尊重。

一、哈佛核心课程体系简介哈佛核心课程体系,始于1945年,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现已发展成为一套成熟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要求学生在大一至大四期间,完成至少12门课程,涵盖六大领域。

二、课程体系涵盖的主要领域1.文学与艺术:学生可通过学习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艺术等课程,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社会与行为科学: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3.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4.历史与哲学:通过学习历史和哲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历史演变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5.宗教与道德价值:探讨宗教、道德、伦理等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

6.外国语言与文化: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学、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三、课程设置目标与意义哈佛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批判性思考、有效沟通、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道德判断与领导力。

通过这套课程体系,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体系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哈佛核心课程体系的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拓宽课程领域,实现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强化通识教育,重视基础学科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改革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金云琴(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100081)军队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深刻理解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内涵,分析和研究当前军事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理清人才培养思路,是当前及今后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几十年来,军队院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时代军事教育的宏伟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人文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院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人文课程边缘化趋势不断加强。

一、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原因(一)人文课程处于弱势和边缘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时代,全力发展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率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目标。

人文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一般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直接效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受到质疑,人文课程变成可有可无的鸡肋。

受全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军队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学也一度处于弱势和边缘的地位。

(二)人文教育资源有限首先,人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改革强军时代,军队院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向备战打仗聚焦,人文课程天然地和备战打仗距离较远,因此上级部门投入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人文课程教学资源存在不足或短缺现象,课外实践平台较少,种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师生参与人文课程教学实践的热情。

其次,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军队院校的师资结构当中人文课程教学岗位编制少,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员身兼多门课程,既不能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工作,又无暇顾及科研,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个人发展空间狭小,处于边缘地位。

(三)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合理首先,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军队院校的教育体系庞大,教学时间可谓分秒必争。

不得已之下,有些人文课程被取消或教学课时被压缩,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存在随意性。

还有些院校存在以政治课代替人文课程的现象,部分人文课程被设定为选修课,且教学时间通常为周末或者晚上,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

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

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

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梳理,发现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具有课程内容丰富、比重大、学生选择度高、形式灵活等特点。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高校有效实施通识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教育启示1 通识教育起源及其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对近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Liberal education)。

通识教育的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贯穿了整个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当今的通识教育已演变成一个内涵丰富、多层面的历史和地域概念。

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1]。

2 国外著名高校通识教育简介目前在欧美国家,有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知识专门化等压力,通识教育已成为其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美国高校最具典型性,下文选取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进行介绍。

2.1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采用“核心课程”模式,并专设哈佛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七大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数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七个领域下再细分为11个分项目,每个分项目下设十几门课程,每年通识课程的总量达到80~100门。

哈佛大学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全部在哈佛学院接受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每名本科生必须至少修读11个分领域里的9门课程,第三年起才分散到其他11个学院接受专业教育。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联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名教师共同教学,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基本学养。

而教学的方式也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四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附录1哈佛大学课程总结

附录1哈佛大学课程总结

附录1:哈佛大学课程总结一、学制学位本科四年,学士学位文学硕士,至少一年博士学位,至少四年二、本科要求(一)学位课程要求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和理科学士学位都必须通过16.0全课程(Full-Course),其中至少10.5个课程(获得荣誉学位至少要12.0个课程)取得C或者C以上的成绩。

通常要求的10.5个字母评分全课程中的6个应当在第二学年末之前完成。

通常,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学期选课不得少于3个字母评分半课程。

(二)核心课程要求(2008年9月或在此之前入学)必须在7个领域中的每个里通过1个字母评分课程。

核心课程7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历史研究B;文学与艺术A,文学与艺术B,文学与艺术C;道德理性;量化推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

(三)通识教育要求(替换30年的核心课程,适应21世纪需要)1.通识教育计划相比于核心课程,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强烈追求“学生自由教育——在教育中进行自由探索的精神,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超越大学,终身教育”,提供新的机会,打破跨越传统院系和大学内部的界限。

作为课程的补充,本计划有四个目标:为学生的公民参与做准备;使学生理解他们是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的产物和参与者;鼓励学生对变化做出批判性的有建设性的回应;使学生理解他们所说所做的道德纬度。

学生必须从以下8个类别的通识教育中每个类别完成1个字母评分课程,8个课程中的1个必须与过去的学习密切相关。

美学和审美;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社会;美国。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每学期选取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然而,这有没有时间限制,只要都在毕业前完成即可。

一年级学生经常发现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探索潜在兴趣很有帮助。

其他学生用通识教育要求增添他们学习课程的多样性。

2.通识教育政策最低要求:学生必须在哈佛大学正规课程中完成至少4个通识教育半课程(half-course)。

免修: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预修课程考试每学期减少1门课程。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范琐哲【摘要】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向核心课程的升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人而非仅仅服务于就业的课程目标,学生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素材,有借鉴意义.此外,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有重要参考价值.【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课程评价;启示【作者】范琐哲【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2一、课程结构:从通识课程向核心课程的升级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学,可谓世界高校关注的焦点。

其课程改革备受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关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也成为众多高校的模板。

通识课程与核心课程共同引领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和繁荣。

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过两次最重要的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对哈佛大学而言,这两次课程体系改革是历史性的转变,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1945年科南特任校长时出台了《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的红皮书。

红皮书的出台,确定了通识课程成为哈佛大学的主体部分。

红皮书强调,教育系统需要成为为多元化社会提供一个平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的进步。

主要特点是以导论课为主要内容,并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红皮书中的种种要求和措施被错位的理解和实施了。

其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识课程科目和范围的过度膨胀,从而造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错位,最终导致丢失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意。

随着对通识教育的种种质疑的产生,哈佛大学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寻找更加合适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0世纪70年代初,博特任校长、罗索夫斯基任文理学院院长时,哈佛大学展开又一轮重要的课程体系改革。

美国哈佛大学解读

美国哈佛大学解读

美国哈佛大学解读美国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高教育学府。

也是很多留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学,那么美国哈佛大学到底怎么样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哈佛大学简介哈佛大学一直是许多国内外学子的梦,许多学生拼尽全身力气只为圆自己最理想的大学梦,哈佛是美国的高等学府,出过8位美国总统,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上百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在此工作、学习,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哈佛同时也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是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

学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

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截止2014年,学校有本科生67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余人。

文化传统校训拉丁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要与柏拉图为友,要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校徽哈佛大学校徽为传统盾形,寓意坚守、捍卫;底色为哈佛标准色“绯红”。

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

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与下面一本书共同构成校训中的“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截至2014年,哈佛大学下设13个学院,分别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牙科医学、哈佛大学神学院、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哈佛学院,另设有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总共在46个本科专业[1] 、134个研究生专业招生;其中本科生教育主体由哈佛学院承担。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摘要: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启示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7-02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70余年的悠久历史,培养了众多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日后社会的领袖、栋梁。

哈佛大学当之无愧成为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典范和效仿的楷模。

通识教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真谛,也是该校的特色。

纵观哈佛大学的发展史,它对本科课程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社会调查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中最敏感、最多变的部分。

而每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都会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榜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最终版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2007)的发布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它为许多国家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一、通识教育概念界定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所有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知识,它是开发学生智力,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

(general education:the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ared by all students.it provides broad learning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disciplines,and form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ortant intellectual,civic,and practical capacities.[1])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

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

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

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

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

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

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view/943ed2eb551810a6f524863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