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不是二首,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2张PPT)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2张PPT)
指导方法,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朗读等,让学生更好地 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 生领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妙,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 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训练以及朗读指 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课后小结(二)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古诗 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对古诗的情
拓 感体验还不够深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文学 课展 鉴赏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更多的古诗阅读材料和表达机会,帮助 后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情感。 拓 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有 展 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可以采取一些朗读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板书、PPT展示、互

动问答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
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在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 题,回答问题准确。同时,通过课后的作业和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的主题和情 感把握较好,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意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ténɡ ɡé
滕王阁
yuè
岳阳楼

黄鹤楼
guàn

鹳雀楼
娄 有木建高楼(lóu), 有手用力搂(lǒu), 有竹编竹篓(lǒu), 有金把石镂(lòu)。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诗意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诗意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诗意登鹳雀楼的诗意: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内容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统编版二年级上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统编版二年级上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①《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导语】《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原文】登鹳雀楼①[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

欲③穷千里目,更④上一层楼。

【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③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④更:再。

【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赏析】1.景象描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写出了太阳缓缓下山,山峦被夕阳染红的远景;而“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的壮阔场面。

这两句诗不仅画面感强,而且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4张PPT)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4张PPT)

“白日依山尽”其中“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 按照;顺从。 “尽”的意思是?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依:靠、依靠。 尽:完。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添加变
欲 穷 千 里 目, 通顺
想全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诗歌泛读
登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课文讲解
思考:诗人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里看出来的? 傍晚,“白日”——傍晚的太阳。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 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
céng

音序:C 部首:尸 结构:半包围
组词:一层楼 上层 造句:叔叔的公司包租整 整一层楼。
书写指导:撇舒展,“云”第 一横在横中线上。
01
学习目标
鹳雀楼简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
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 ,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 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 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课文结构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登 鹳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楼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安排的是两⾸古诗,分别是唐朝诗⼈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李⽩写的《望庐⼭瀑布》。

两⾸古诗都⽤凝炼精妙的语⾔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然风光,意境深远,极具画⾯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课⽂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

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本课⽣字卡⽚,朗读课⽂录⾳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提⽰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河南等省区,在⼭东流⼊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西永济县有⼀座的⾼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千多年前的⼀个傍晚,诗⼈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冲毁,但是这⾸诗,却⼀直受到⼈们的喜爱。

⼆、范读课⽂ 三、⾃学课⽂。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把课⽂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

四、检查⾃学情况 1.认读⽣字。

楼 ⼊ 穷 ⽬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奔腾着,流向⼤海。

) 2.读诗句: ⽩⽇/依⼭/尽, 黄河/⼊海/流。

教师⽰范读出⼣阳⼣下、河⽔滔滔的情境,再学⽣反复练读。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其次,在诗句意义的理解方面,虽然我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但感觉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义,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和表达。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切入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鹳雀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很高的地方,看过远处的风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体会诗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创造潜能;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雀、楼、依、尽”等。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词语卡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4.体会诗人王之涣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寓意;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鹳雀楼》教案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PPT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PPT说课教学课件

《登鹳雀楼》说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三)单元的古诗二首之《登鹳雀 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目录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 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 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 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采访、知识的延伸 ,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
入海流:指黄河最
(唐)王之涣 终流入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 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 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欲:想要。
更: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 上一层楼。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 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 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ppt课件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ppt课件
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 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guàn 鹳 左右结构 像白鹤,嘴长直,顶不红。 白鹳 鹳雀
我会认
lóu yī jìn liú
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其中“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 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尽”的意 思是?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依:靠、依靠。 尽:完。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欲穷千里目,古 更上一层楼。名 句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堂小练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依) (2)黄河入海留。(流) (3)欲究千里目,(穷) (4)更上一曾楼。(层)
课外阅读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楼依尽 流
yù qiónɡ cénɡ
gènɡ
欲穷 层 更
多音字
ɡēnɡ (更衣 半夜三更) 更 ɡènɡ (更好 更加)
jìn

音序:J 部首:尺 结构:上下
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 造句:雷锋的故事说不尽。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
左下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句意解释: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 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 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 又波涛滚滚 的向大海奔去。

二年级上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二年级上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

王之涣呀,是一位特别有才华的诗人,他写下的这首诗,虽然距离咱们现在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一直流传到今天,让好多好多人都喜欢。

那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傍晚的时候,太阳慢慢地靠着山落下去了。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红红的太阳,一点一点地往山的后面藏,是不是一幅特别美的画面呀?再看第二句“黄河入海流”,黄河水呀,滚滚地流淌着,一直流向大海。

黄河可长可长啦,一路上经过了好多好多地方,最后流进了大海的怀抱。

想象一下那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的样子,是不是很壮观呢?接下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可有意思啦!“欲穷千里目”说的是,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那该怎么办呢?诗人告诉咱们“更上一层楼”,就是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就好像咱们在生活中,如果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得不断努力,往更高的地方去。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是却给咱们展现出了很美的景色,还告诉了咱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小朋友们,咱们来想一想,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呀?比如说,咱们学习画画,一开始可能画得不太好,但是如果咱们坚持练习,不断学习新的技巧,就会画得越来越好,就像登上更高的楼层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一样。

还有呀,咱们做数学题,有时候会遇到难题,觉得自己做不出来。

可是只要咱们不放弃,多思考,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就好像登上更高的楼层一样,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啦。

而且,这首诗里的景色也特别美。

咱们可以试着画出来,红红的太阳,流淌的黄河,高高的鹳雀楼。

这样一边画一边想着诗里的画面,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啦。

小朋友们,咱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能明白诗里的意思,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课件)-统编版)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课件)-统编版)
指“九重、九霄”, 形容很高。
诗意: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
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 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 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 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 的恢弘。
想一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 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 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思考
仔细体会诗中“挂”字的妙用
“挂前川”,这是“望庐山”的第一眼形象, 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 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它还 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
解诗义
山高水急 怀疑
瀑布直泻 指很高
飞流直下. 三千尺, 疑. 是银河落九天。
撇略偏上,捺变点。
生字指导
yān
烟 音序:Y 部首:火 结构: 左右
组词 造句
烟雾 烟火
烟火散开像一片五彩缤纷的瀑布。 书写指导:“火”最后一
笔变点。
生字指导
guà
挂 音序:G 部首:扌 结构: 左右 组词 挂牌 挂念 造句 他决定把房子挂牌出售。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部横画分布均匀。
生字指导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学习任务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什么景物
白日
黄河


解诗义
指的是傍晚时分落 山的太阳。
依存、依靠的意思,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 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白日依. 山尽,
消失
诗意:傍晚的太阳依 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课件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课件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课件
• 诗人简介 • 《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 《登鹳雀楼》的诗歌赏析 • 《登鹳雀楼》的影响与评价 • 课堂互动环节
01
诗人简介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王之涣出生于一个书香门 第,自幼聪颖好学,才华 横溢。
仕途经历
王之涣曾担任过县令、判 官等职务,但因遭人诬陷 诽谤而辞官。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向往自然
人生哲理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 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人生 哲理的感悟,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歌的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黄河的 壮阔与鹳雀楼的孤寂进行对比,
突出了鹳雀楼的孤独和壮丽。
象征手法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鹳雀楼 象征着人生的高峰和追求,表 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 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 情感更加真挚和深沉。
语言简练
诗人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 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更
加精炼和有力。
诗歌的意象分析
01
02
03
04
黄河
黄河在诗歌中被描绘为壮阔、 雄浑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
的源泉和力量的象征。
鹳雀楼
鹳雀楼在诗歌中被描绘为高耸、 孤独的建筑,象征着人生的高
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与感想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详细描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 解和感想。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以及语言运用的特点等方面, 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观点进行阐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பைடு நூலகம்
登上鹳雀楼,看见大阳 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 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 登上一层楼。
课堂复习
诗句补充 白日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
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王之涣,是 唐 朝著名诗人。
谢谢大家! 祝大家更上一层楼 !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课文欣赏 作者简介
题目释疑 词义解释
诗句解释
课堂复习
作业
课文欣赏
题目释疑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 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 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 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 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 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 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 的作品很有特色。其中《凉州词》 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词义释疑
白日:落山的太阳。
依: 挨着、靠着。
尽: 消失。 这句话是 说太阳依傍山峦 沉落。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睛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 方
更: 再
诗句释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

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

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诗句含义:“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没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的壮观画面。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同时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前两行写景,营造出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全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
诗句含义:“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的画面,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说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

“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写作特点: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照样子,补充词语。
层叠
层林叠翠
烟云
烟( 消 ) 云( 散 )
穷尽
山穷水尽
山川
( 名 ) 山( 大 ) 川
3. 选择加点字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 ① ) ①想要 ②将要 ③欲望 (2)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 ) ①疑问②怀疑③疑惑
4.
梳理古诗内容,完成练习。
(1)先补全诗句,然后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_白__日__依__山__尽___,
课堂小练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依 ) (2)黄河入海留。( 流 ) (3)欲究千里目,( 穷 ) (4)更上一曾楼。( 层 )
课后作业
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穷登楼层 依 尽
R D J C Q LY
1. 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走,在走廊 头的墙壁上,你会看到一张发 的 片,拍摄的是庐山的香 峰。
我会认

jìn
依尽
yù qióng céng
欲穷 层
我会写
依靠 尽力 黄河 高层
我知道
白日:落日。 穷:穷尽。 千里目:目力所及的最远处。
课文讲解 自读整首诗,体会情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 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 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引入新课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鹤。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 雀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 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 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 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17张PPT)

大声朗读, 后鼻音
读准字音,
登上
读通诗句。


前鼻音 后鼻音
再读古诗,一边读一边 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圈出来。 借助插图理解,与同桌交流。
白日依山尽 消失
落日
太阳依傍山峦慢慢下落
在诗句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风景?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黄河入海流
诗人看见这么壮丽的风景,想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说说假期里去了哪些地方游玩, 哪里的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guàn què
鹳雀楼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因 时有鹳雀栖其上面而得名。它位于黄 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 雄伟。很多诗人都为此留下过诗篇, 但王之涣的这首最为有名。
王之涣,唐朝诗人,精于文
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 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 首》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1.快要;✔2.想要。 千里目:✔1.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眼睛能够看到一千里远的地方。
更:1.更加;✔2.再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楼。
尝试背诵
尽黄层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之一,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社会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古诗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环。

下面将围绕着小学二年级上册所学的《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其写景描写了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而总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理念。

具体内容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该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着黄河和远方的美景,不断向上寻求更高境界。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清丽明朗、意境高远,整首古诗清新流畅,气势恢宏,旨在表达登楼所带给人的壮丽和宽广能够将自己的心胸扩大,让人愈加自信和勇毅。

同时,该诗的描写方式也很独特,采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简洁、流畅,十分生动而入味。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表达升高的古代诗句,例如“更上一层楼”、“高山流水”等词语。

同时,还需要注意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将句子分为四句,押韵方式为“AAAA”和“BBBB”。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五绝古诗,这首诗使用了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一个人在夜晚中清静思考的心情和感受。

内容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该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床上看见明月时的心情和感受。

它表现了在夜晚中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沉思。

它的意境古雅、清新、典雅,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背后寄托的思乡之情。

学习这首古诗时,需要掌握表达寂静、宁静和幽深的古代词语。

同时,也需要了解五绝古诗的押韵方式,也即该诗的第一、二句采用仄韵,第三、四句采用平韵。

这种韵律方式十分独特,也是学习五绝古诗必要的知识点之一。

总结以上两首古诗都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必修内容,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取了两首写景名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作者简介: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多被制曲歌唱,非常出名。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②译文:傍晚的太阳傍着西山,慢慢沉没,滔滔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③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诗歌讲解①“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望”和“看”有什么区别?距离问题。

望是远距离地看。

是站在较远处看。

③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④译文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周围升起紫色的云烟。

从远处望去,山前的瀑布就像挂在那里的一块白布,从高高的山上飞流而下,不由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二)诗歌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中的首句,将蒙蒙的(烟雾)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紫烟)。

整首诗采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8课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27张PPT)

第8课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27张PPT)

想要。
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的 景色,指眼界开阔。

翻译: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 再登上更高的城楼。
讨论交流
2
0 2 3 年
想 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 鹳 雀


级语Βιβλιοθήκη 文 上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
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随堂练习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一 层 楼 。
古诗解读
读读想想
2
0
2
3

二 年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登 鹳 雀 楼

语 文 上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古诗解读
2
依傍。
消失。
0
2
3 年 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 鹳




语 文
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
地沉没,黄河的水滚滚流向
鹳雀楼,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
文化名楼之一,古名鹳鹊楼,因时有 登

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位于山西
雀 楼
省永济市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
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
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走近诗人
作者名片
2
0
2
3 年 二
王之涣(688年—742年),
2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两遍;想 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 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 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 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 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 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里 目,
想用眼睛看够更远的地方,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楼。
再 登上 一层
楼。
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 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 得 ,必须站得 ”的道理。
通读诗歌,思考交流: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依 尽 入 流
感想
课外拓展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业:
1.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家人听,和家人
一起找一找王之涣的其它古诗。
2.默写古诗。 3.学唱歌曲《登鹳雀楼》。
白鹳 鹳雀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què

→小+隹(“隹”指短尾的 鸟。) 上下结构
体形较小的鸟类。
组词
麻雀 山雀 孔雀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亻+衣
(人要依靠衣服遮羞取暖)
左右结构
靠着。 依靠 依照
你读懂了吗?
⑴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仔细看图,然后互相交流。
远处 太阳

楼下 黄河
古诗学习方法
一、读(熟读能诵) 二、看(课文插图)
三、想(想象画面)
四、唱(古诗新唱)
看谁会朗读
结合拼音,读通课文
五言绝句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dēng


癶+豆
上下结构 (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 登山 登陆 登高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guàn

左右结构
像白鹤,嘴长直, 顶不红。
感想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 中的画面画下来: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
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 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 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 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更 上 一 层 楼 。
欲 穷 千 里 目 ,
黄 河 入 海 流 。
白 日 登 依 王鹳 之 山 雀 涣 尽 楼 ,
再读诗歌,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学习
批判
结构梳理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景色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目 上 (依、尽、入、流、目、上)
白、黄 。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_____ 千里、一层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有:
白日依山尽, 白日 山
黄河入海流。 景色 黄河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太阳靠着远山落下,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入 海 流。
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两句写出登楼看到的 壮观景色,气势雄浑。
⑵ 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 他想到什么?试着说一说。 诗人很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 对自己说,我应该再登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