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
• 这段对话是在黛玉因吃醋而赌气转身回房, 宝玉跟 出来, 二者独处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黛玉顺应自 己情绪化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深的爱, 连用了四个” 死”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宝玉一开始顺应他 怜香惜玉的性情和对黛玉特殊的情感, 用”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活了的”来缓解气氛。没达到目的, 只好接着笑道:“只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 如死了干净”。作出同样的语言选择, 顺应了他埋 怨黛玉不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交际意图和继续哄黛 玉高兴的交际目的。禁忌语”死”的运用, 使二人 以赌气吵架的方式互诉衷肠, 从而产生了积极的语 用效果。所以接下来在宝玉的一番”亲不间疏, 先 不僭后” 的解释下, 黛玉原谅了宝玉, 两人的感 情也在吵吵闹闹中日益加深。
• 三、语言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 影响 • 根据交际语境顺应观,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 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 说 话人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各个因素来选择语 言, 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 • 例如: 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 我死, 与你何干”! 宝玉道:“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 活了的”。 林黛玉道:“偏说死! 我这会子就死! 你怕死, 你长命百岁的, 如何”? 宝玉笑道:“只 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如死了干净”。 (《红楼梦》第20回)
• 一、语言使用者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影响 • 这里的语言使用者并不限于参与谈话的双方, 还包括与谈话内容 有关的其他人。 • 例如《红楼梦》中: 贾政点头道:“畜生, 畜生, 可谓‘管窥蠡 测’矣”。 •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 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 诗, 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红楼梦》第17回) • 此例的交际语境是: 大观园竣工, 贾政带着客人们去游园,以便 根据所到之处的景色对园中的匾额、对联进行商讨,恰巧碰到宝玉,于 是便让宝玉对对联、论匾额。当时站在贾政旁边未参与谈话但与谈话 内容有关的客人们的地位都比贾政低微, 所以不论宝玉所提的匾额、 对联好或坏, 贾政均用了“畜生”、“无知的业障”等禁忌语来呵斥 儿子,却不会招致客人的反驳。另外,交际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在自家 的园子里,当时社会盛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的准则规范,顺应这 些因素,贾政才会毫无顾忌地呵斥儿子。此处禁忌语的应用达到了贾 政在外人面前耍威风,表现自己家规严格、教子有方的交际意图和相 应的语用效果。
避讳、禁忌、委婉心理对语言

禁忌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禁忌的类别
(一)词语禁忌
1. 亵渎语 亵渎语,从狭义上讲,是指冒犯神威, 对神不敬,因此亦称 渎神语。从广义上讲, 则可包含三个方面: 诅咒语、 肮脏词语 和种族毁损性语言。 2. 猥亵语 这类词语大抵是关于人的身体、人体器官、人的若干生 理现象以及性行为等的词语。这些词语被完全按照社会传统习 惯加以忌讳,人们大都回避使用。 3. 凶祸词语禁忌 表示害怕的事物的词语要避讳。人们都不愿死亡 或得疾病,并且在心理上敬畏它们, 因此语言上的忌讳就由此产 生。中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 禄,庶人曰死”。 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 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 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士大夫阶级又称“死” 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 “捐馆舍”、“弃堂帐”、“弃手足”、等等;庶民百姓也把 “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逝世”、 “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等等。
委婉心理对语言的影响
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委婉是由于“不愿说”而引 起的,它是为了达到说话人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会话策略, 一种相对主动的言语现象,更多地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可以 分析如下: 1. 与廉耻心理有关:人体本身的禁区往往用委婉语的方法来 表达。 2. 与避免刺激对方的心理有关: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 了避免使言语刺激对方,使听话人在心理上达到愉悦的情 感,认同并接受,如委婉批评就是一种技巧和艺术。
禁忌对语言的影响
(二)称谓方式禁忌 在中国,称谓禁忌根源于社会传统文化,因为中国 是一个宗法社会,尊祖敬宗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所以特 别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名字。 (三)禁忌话题 禁忌话题是指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在西方国家中, 人的行动去向、年龄、收入、家庭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等 都属于禁忌话题。与他们交流时,忌讳问 及: Are you m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 吗? )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里 去?) 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多 少? ) Do you go to church ? (你去教堂吗?) 西方人对隐私 比较敏感,如果问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感到你爱多管闲 事。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为与举止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过多询问私人信息 中方更注重礼貌和谦虚,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西方人表达方式较为直接,中方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 西方人强调个人独立,中方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异禁中
第 四
忌西 章
的语
差言
语言禁忌的种类差异
话题禁忌:中西方对于某些话题有不同的敏感度,如宗教、政治等。 词语禁忌:某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敏感性。 表达方式禁忌: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如委婉语和直接表达等。 礼仪禁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如称呼、问候、告别等。
语言禁忌与社会地位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 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西方,语言禁忌与宗教、政治等 敏感话题相关,而在中国,语言禁 忌则与家庭、职业等社会地位相关。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 差异。
了解中西语言禁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 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语言禁忌与民俗习惯
西方语言禁忌主要涉及宗教、 政治等敏感话题
中国语言禁忌则更多地与道 德、礼仪、吉利等有关
中西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语言禁忌都反映了各自 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代禁中
第 六
价忌西 章
值的语
现言
语言禁忌与跨文化交际能 力
语言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形式
语言禁忌在现代交际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避免语言禁 :原始社会中的崇拜 和信仰
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和宗教观念
演变:现代社会的多元文 化和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禁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
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

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
曾剑平;汪华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述了各种语言禁忌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曾剑平;汪华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27;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4
【相关文献】
1.魔力"神圈":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 [J], 杨文全
2.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探赜 [J], 杨文全
3.非语言禁忌符号与灵物崇拜所映现的社会文化心理 [J], 黄成夫
4.山西方言中语言禁忌的文化心理浅析 [J], 苏新星
5.荆楚语言禁忌与俗信文化心理初探 [J], 孟修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培训技巧中的那些语言禁忌

汉语培训技巧中的那些语言禁忌汉语培训技巧中的那些语言禁忌一、话题禁忌西方人注重个体、个性和个人隐私,谈隐私是西方人最大的禁忌。
话题忌讳较多,比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私事都是不允许别人打探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在侵犯他们的私人空间。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
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直言不讳的事,比如,在中国谈谈月收入是常有的事。
所以西方人到了中国,对中国人问他“去哪儿啊”、“昨天都干了些什么啊”等问题感到很奇怪。
由此可见,禁忌有非常明显的文化、民族及地域特征,它甚至还受到个人的心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汉语培训中,对外汉语教师要多了解这些现象,避免教学中及与留学生交流的时候的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二、政治、历史等相关问题政治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现在多数留学生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他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我们有很大差异,而且彼此的国家之间总难免会有摩擦,加之同有些国家还存在着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尽量回避这些话题,不要谈政治问题,历史等相关问题,免得激起留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汉语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三、忌说“死”“死”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对于死者和生者来说,死亡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是残酷的,是人们恐惧和忌讳的话题,所有国家的人都忌说“死”,因此在交际中不要轻易出现死这一字眼,必须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往往采用较模糊的概念来表达,用委婉语使死亡的色彩更淡一点。
如:汉语中用逝世、仙游、走了、驾鹤西归等词,但要注意这类词语外国人是否能够理解。
再如,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这也是西方人弄不明白的“红白喜事”的由来。
四、忌谈宗教信仰和神灵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很多人有宗教信仰。
这也是人们普遍不谈的`话题。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类话题在语言上要掌握好分寸。
五、“老”在中西方的差异不同文化的国家,人们对老的表达也不同。
在中国,老人是受人尊敬,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国人的美德,老是阅历深,成熟之意,所以中国的老年人并不会因为别人直接称呼他们“老人家”而生气,反而认为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个“老”字是对他们的恭敬,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
荆楚语言禁忌与俗信文化心理初探

反 映 。透过荆楚文 化 中这种特 殊 的民俗 现象及其 产
生的原因审视其积极的文化意义, 无疑是有价值的。
一
、
荆楚 语 言 禁 忌 的 表现 类型
语言禁忌源于远古时代 的语言崇拜 , 又与现代 的各 种行业 、 日以及人们的 日 节 常生活紧密联系 , 而成为 民 间一 种约 定俗成 的语 言形 式 。《 苟子 ・ 正名 》 : 云 “ 名无 固宜 , 约之 以命 , 定俗 成 谓之 宜 。 语 言禁 忌 约 ” 作为俗信文化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 , 在荆楚 地 区表现得 十分 突 出 , 虽有人 在 著述 中偶 有涉及 , 但 至 今 尚无 人作 专 门 论述 。根 据 笔 者 的调 查 , 言禁 语 忌在荆楚地区无所不在 , 它与每个人 的身体 、 言行、
作者简 介: 孟修 祥( 96 ) 男 , 15 一 , 湖北天门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荆楚文化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①语言禁忌是禁忌民俗文化现象中的一种, 而禁忌一词在中国最早 出 现于《 史记 ・ 皇本纪》 秦俗 多忌讳之禁。 在国外, 始 : ” 禁忌一词叫。 塔布” 。
l 世纪. 8 英国航海家库克(a  ̄ Co ) Jm ok 来到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里的居民有些很奇特的禁忌风俗, 而汤加人称其为“ 塔布” t o t (a o或 a b . b) I 。后来,塔布” 1 “ 便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禁忌的专用名词, 进入人类学、 人种志学、 社会学和文化学的领域而被广泛使用 了。 ② 明代陆客《 菽园杂记》 卷一有相同的记载:民问俗讳, “ 各处有之, 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 , 翻’以‘ 为‘ 住’讳‘ , 箸’ 快儿’ ‘ ,幡布’ 抹布’” 为‘ 。
英语委婉语的禁忌心理解读及其文化内涵

2009年8月皖西学院学报Aug.,2009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 niver sity Vol.25NO.4英语委婉语的禁忌心理解读及其文化内涵张美君(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通过具体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禁忌心理,我们了解到: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广泛使用是由于人们不同的禁忌心理需要。
同时,它也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因而英语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禁忌心理;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09)04-0125-03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现象。
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表达不宜直说的人或事物的言语。
其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取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接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此事而感到内疚、感到窘迫[1](P101)。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源自禁忌,是人们在交往时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中某此词汇表现出/回避0的行为,人们不愿、不能或不敢随便谈及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汇,于是语言中便出现了某些禁忌现象。
为了避免提到这些禁忌语或减轻这些词语对人感情的伤害,人们创造并使用了委婉语。
一、英语委婉语禁忌心理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英语Euphemism(委婉)源于语言禁忌(Lan2 guage Taboo)。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有禁忌(ta2 boo)现象,其语言中就会存在相应的委婉语(euphe2 mism)。
人们放弃一个禁忌词的同时,就找到一个词语去填补这个空缺,于是就创造了一个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蕴涵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
按照陈原的说法,委婉语的产生和应用与语言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2](P137)。
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

禁忌语概述 中国古代禁忌语 中国现代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分析 禁忌语的心理根源
壹 禁忌语概述
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 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 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 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 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 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 理缺陷禁忌等。
引 禁忌之于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禁忌。 《礼记》中说:“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周礼》中也说:“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 中国古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其中很多与崇拜有密切关系。 古时候,人们对水十分崇拜,所以有不准在井上磨刀的禁忌,以免 使井中的水神有一种杀机感,因而招致灾祸。由于古人崇拜鬼魂,所以 在丧礼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邻家在办丧事,自家是禁止舂米的,因为这 可能把鬼魂引入自家。 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所以产生了对日食和晦日的一些禁 忌。特别是对晦日,古人把晦日看作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军队不能 出兵打仗,官员不能上班办事,夜里不能唱歌,夫妇不能同房等,唯恐 会招致灾难。其他还有对色彩、数字、动物、器皿等事物的崇拜和禁忌, 所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禁忌文化。
二,帝王名号的禁忌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九五之尊”,要求民间避讳自己的 名字。 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 “正月”(zhèngyuè) 读成 zhēngyuè。 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汉朝(前206-公元220)时将“邦家”一词改为 “国家”,此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at,ugly) 诅咒和亵渎语(4 - letter-word) 歧视禁忌语(种族与民族、性别等)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汉语凶祸禁忌语与道家文化

汉语凶祸禁忌语与道家文化摘要:汉族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禁忌语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由人们趋吉避凶心理而产生的凶祸禁忌语,深受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汉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凶祸禁忌语道家文化影响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
语言本来是劳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
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就有“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的记载。
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云:“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这里的“禁忌”都是指禁止、忌讳、避忌的意思。
汉语禁忌语是一种极具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语言行为,其中,源于人们趋利避害、避凶就吉的凶祸禁忌语,在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下,体现了汉民族探寻生命意义、向往幸福祥和的心理。
一、凶祸禁忌语在人类生活中,生死攸关的事情乃是人生要事。
民间有“好话不灵坏话灵”“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
人们认为说出某个不吉利、不祥的字眼,不吉利不祥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禁忌语产生的多重因素分析

排泄、分泌有关的事物时,人们不说“去拉
屎”“去大便”等较粗鄙的语言.而用“去方 便”或很模糊的“我去一下就来”“等我几 分钟”等;女性月经称“好朋友来了”,买卫 生棉叫“为好朋友买点面包”。谈到人“面
貌丑陋”时。常用“长相平平”。
心理联想因素。语言中会使人有不祥 之感的词汇一般不能随便提及。如疾病、
易于接受.而后者的情感意义是消极的. 不易为人接受。这说明语言会对人的心理
和情感产生影响,语言的使用受心理因素 的制约。同样.禁忌语的产生也有一定的
心理根源。 语言的灵物崇拜。人类在远古时代,
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对主宰大自 然的神秘力量捉摸不透.语言被赋予一种 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力量,往往与某些自
蕴涵汉语学习资源的媒体形态非常 丰富.其中尤以网络、手机短信、影视广 播、流行歌曲、广告海报等为胜。它们方便
快捷地为大众提供着语音、文字、词汇、语 法、修辞、文体等多质丰富的母语学习资 源。
拼音输入法的常摸常练有利于汉语 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学习
汉语拼音方案是法定记录普通话语 音系统的方法和原则,目前流行的各种音 码输入法万变不离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根 本。普通大众在电脑上打字多使用拼音输 入法,而对速度和准确率的要求,激发了 他们学习汉语拼音方案的热情.也促进了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借助拼音输入法的常 摸常练,对诸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鼻边 音、尖团音等不分,对f与i拼(如吴语 “飞”读6)、g与0拼(如粤语“锅”读go) 等不合普通话声韵母配合原则等众多方 音辨正难胚.能得到有效解决.对诸如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一书中曾指出:一个单词或表达通常包含 两层含义:信息意义和情感意义。前者是
它的指示义,后者是它引起的个人情感。 情感意义不受信息意义的影响.因为信息
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

第27卷第4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 No.4 2006年7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uly 2006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臧永红(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摘 要:禁忌语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语言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
这一语言现象遵守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也遵循了社会学“面子”问题的需要,体现了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和可取消性原则。
关键词:禁忌语;合作原则;可推导性;可取消性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4–0095–03“禁忌”是英文taboo的音译,这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在汤加岛记录当地的禁忌现象时发现当地人主要在两方面使用禁忌现象: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二是受鄙视的贱物。
因而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也包括两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
语言的这一特殊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语言心理基础。
一、禁忌语的表现形式(一)语言的灵物崇拜原始时代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不发达,人们相信自然神力,迷信神教,认为某些言语,器物或行为会招致厄运或灾难,所以最初的禁忌都与宗教有关。
例如:汉语中人们行船时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谐音字而又不幸曾被言中。
哈萨克语中“火”是太阳在地球上的化身,是具有特殊力量的神,于是忌讳向火吐口水,用脚踏火,跳过火等。
英美等西方国家忌讳数字13,因为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是个主凶的数字,由此,饭店里没有13号房间,请客避免13人,重要活动避开每月的13号。
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稣)等——是除了认真谈话时以外,不可以随便说出口的。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语言禁忌及其成因

按汉族 的语 言习惯 , 有时候, 一些听起来不太 文雅 、 不够吉利的 话 以及需要表达 而不便 于直接表达 的意思 ,人们往往选用一 些委 婉、 间接 同时 又可以为人理解 的话语来 替代, 慢慢 的人们对 这些替 了约定俗成 的 “ 时 禁忌
语言禁忌 的产生 , 源于先 民生产水平和认识 水平 的低下 , 源于 先 民的万物有灵 的世界 观。在不知语言为何物 的遥远 的古代, 语言 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 以免灾, 于将语言所代 以至 表 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 。 因此 , 在生活 中, 非常小心谨 慎地使
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 唯恐触 怒神灵 。 因此, 言语禁忌就这样产生了。 造成语言禁忌的原因有很 多 , 大致说来有 四个方面 。 21敬畏心理引起的语言禁忌 .
的, 有关 “ ”的言辞不可 以说或不可 以直说, 性 一定要用委婉词语来
1 什 么 是语 言禁 忌
在 中国, 忌一词在 《 禁 说文解字 》 中是这样表述的:禁, “ 吉凶之
忌也 ” “ 憎恶也”, , 忌。 后人解释也 多以此 为本 。 显然, 禁”是一种与 “
表达, 如把 “ 男欢女爱” 称为 “ 云雨 ” “ 、 合欢” 《 。 西厢记 》 “ 中 出画
阁, 向书房; 岫, 离楚 赴高唐; 学窃玉, 试偷香 ; 巫娥女, 楚襄王” 来描绘崔 莺莺夜会张生时的情景 。不 正当的男女关 系, 们也 为其制造 了一 人
神 事相关 的现象, 际上也暗 指皇权和宗 教, 实 人们丝 毫不敢触犯 它 们, 这往往就成为人们禁忌的依据。“ 只是人们在情感上立于民 忌” 间习俗的 自 我抑制 。 简单 的说 , 禁忌语就 是人们 在说话 时 , 由于某 种原因不能 、 不
论谐音禁忌的文化心理透视

论谐音禁忌的文化心理透视论文摘要: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行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谐音禁忌又是一种基于注意强化的心理而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模式,它能够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并在“不随意注意”的导引下走向“随意注意”,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解和印象。
论文关键词:语言谐音禁忌传统文化注意强化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塔布”(taboo),它的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由此转化为“禁止”和“抑制”,汉语中称之为“禁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中对此曾有过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禁忌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写到一个老魔头,他有一件法宝(葫芦),他叫一声某人的名字,如果那人答应了,这件法宝就会把他吸进葫芦里。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故事已披上了一层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在古人看来,这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依附在人的名字上的,因此,要把灾祸降于这个人,只需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或者再加上某些必要的东西——例如他的生年,再加以某些特殊的处理——例如用符咒作难他,灾难就会降临此人。
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人名或者说一种特定的语言就成为与实在事物相对应的一种符号,对符号的诅咒作难就等同于对对应事物的诅咒作难,语言,具有了一种神力,在人类的发展演化中成为一种让人恐惧又被人崇拜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产生了语言禁忌。
人们禁忌某些语音,甚至不愿发出或听到某些与被禁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导致了谐音禁忌的产生。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心理学认为,回避行为就是人们有意识地避免那些不愿接受,甚至厌恶的事件或事物在自己面前出现或将它降至次要地位,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利刺激的行为。
山西方言中语言禁忌的文化心理浅析

( ) 龄 的 禁 忌 一 年
对年龄的避讳是古今 中外都有 的。 西方人相信数字具有
禁忌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语言禁忌 。 语言禁忌是诸多禁 惊人 的魔力 , 它能够支配 自然界各种规律 , 以当被 问及 年 所 他们会将 自己的真实年龄稍作改动 , 他们认 为这样做 , 忌中的一种。它是指“ 在言语运用 中某些词语( 包括文字 ) 不 龄时 , 许说( ) 写 出或不许随便说 ( ) 。 由此 可以看出人们对禁 别人就无法利用这一数字来祸害 自己。 写 出” ⑦ 忌在语言方面采取 的是一种 “ 回避” 态度及委婉 、 婉曲的表达
所 以在年龄上人们要避“ 。 九” ( 病的禁忌 二)
在 山西 民间 , 人们对“ 的说 法各 异。临汾、 死” 新绛 、 和顺 将 “ 说为“ 死” 老了” 太原和榆次则说 为“ 客了” 大 同说 为 ; 老 ;
文 化 心理 。
因而他们对语言文字充满 了崇拜 。 时人们认为“ 充满 了 古 九”
收稿 日期 :o 9_ 3 4 2 o _1 —o D 作者简介 : 新星 (9 6 苏 18 一 )女 , , 山西晋城人 , 士, 硕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
・
2 ・ 3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禁忌一词始于东汉。 现代汉语大词典》 《 对禁忌作了这样
一
、
的 阐释 : [ bo : 一. ao ]犯忌讳 的言行 ; [ ri]指 医药上应 t 二.f bd : o 避免 的事物 。① 国际学术界将 “ 禁忌 ” 这一 词统称为 “ 塔布 ”
(ao 或 Tb ) T bo au 。
语 言 拜物 教
而 在 中 国 的一 些 地 区 , 中 原 地 区 , 人 到 了 7 如 老 3和 8 4
中英文禁忌语之异同及文化内涵

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CSSCl2000年度入选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WAIYU XUEKAN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3.5中英文禁忌语之异同及文化内涵李景艳(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提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然而,各国人民所忌讳的行为和词语并不一致,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学习外语或对外交流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全方位地阐述禁忌语,作为一种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它的概念、产生和发展、它所具有的时代性以及它在社会某些领域和方方面面的表现。
旨在通过这些论述透视中英语系的不同、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禁忌语的存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英语词汇这一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禁忌语;宗教;歧视;忌讳:文化内涵中圈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3)05—0015—04 1.禁忌语的概念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也有人将其译为“塔布”。
在中文里禁忌即是指“犯忌讳的话或行动”,其近义词还有忌讳、顾忌、避讳、避忌等。
忌讳有两个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顾忌则指“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所顾虑”。
避讳也有两个解释:一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避讳”;二是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避忌则与避讳同义。
从以上中文各条目的解释(均取自《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归纳出英文taboo的综合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无知、迷信或社会文化的需要,人们被禁止说某些话,做某些事,使用某些器物,进人某些地区或见某些人等”。
这里所说的“被禁止说某些话”,这些话就是禁忌语。
比如,中国古代的帝王,位及至尊,其名字便是禁忌语,避免说出帝王的名字就是避讳。
汉越语言禁忌的异同及其根源初探

“ 语 言禁忌 ”是一种语 言现象 ,也 是一种社 会和文化 在于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象 。作为语 言和语言文化 的重要部 分之一 ,语 言禁忌存 汉 日、汉俄等 的对 比研究。例如 ,杨万宁 ( 2 0 1 2 )㈣的汉英
语 言禁忌产 生于人类 的恐惧 感 ,以及在交 际中人们 出 李 炅泰 ( 2 0 1 1 )[ s 的 中 韩禁 忌 语 对 比研 究 , 等等 。但 是 ,汉
个方面考察 了 汉越语 言禁 忌的异 同,认为 中 越 两国的语 言禁忌同多异少 ,同中有异,异 中有 同。本文还从人类趋 吉避凶的
心理 、中越两国的历史丈化 背景 以及汉越语 言本身的角度,探讨 了这种异同的根 源。
关键词 :语言禁忌 汉越语对比 跨 文化 交际
一
、
弓 l 言
名字禁忌 、皇帝的名字禁忌、神佛的名字禁忌 ,等等。 在汉外语 言禁忌对 比研究方 面 , 目前 有汉英 、汉韩 、 禁忌语对 比研 究,金霞 ( 2 0 1 1 )[ 7 ] 的汉波禁忌语比较研 究,
D i § n P h d C ” ( 延 福 ) 改为 “ D i e n P h t r c  ̄ c ”, “ C h u D T h 9 ( 1 9 9 7 ) I s ] 研 究 了越 南 各 个朝 代 的讳 字 ,其 中提 到 一 “
P h t  ̄ c L a m ” ( 福 林 寺 )改 成 “ C h t ] a P h t r c t c L & m ”, “ H 6 i 些 禁 忌 词语 ,包 括 人 的名 字 禁 忌 、 亲 戚 的 1 4. O1
语 言应 用研 究
P h u c K i i n ” ( 福 建会 馆 )改 为 “ H 6 i P h t t 6 c K i g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剑平+’,"%—-,江西瑞金市人。
’,*.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和翻译。
汪华+’,/)—-,江西瑞昌人。
’,,!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曾剑平’,汪华’+’0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一-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
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礼俗。
禁忌与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有密切联系。
禁忌现象具有普遍性。
大到一个民族,小至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禁忌言行。
禁忌在英语中叫12344+塔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546726+汤加语-,意思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极其注意的事”。
对于禁忌这一文化现象,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来看,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
塔布在波利尼西亚语中的反义词是86429,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接近的’意思。
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些相同”。
禁忌的目的很多,“+’-达到直接的目的::0保护重要的人物———领袖、僧侣等———和使事物免于受到伤害。
;0保护弱小的———妇女、儿童和一般民众———不受领袖或僧侣的曼那+<262,一种神秘的力量-所伤害。
=0保护或避免危及生命的重要行为———生育、成人礼、婚姻和性机能———受到干扰。
>0保护一般人不受鬼神的愤怒或其一力量所伤害。
+%-禁忌可以防止一个人的财产、工具等被偷窃……”+《大英百科全书》-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受到惩罚,轻则造成误会,重则导致杀身之祸。
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上遭到土著人的杀害,就是因为他犯了土著人的禁忌。
英国航海家?2<@A =44B 在夏威夷群岛上也是因为触犯了禁忌而丧生。
语言禁忌是诸多禁忌中的一种。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力的不足,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甚至是困惑、恐惧,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
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迷信语言的力量之表现,是一种原始心理反映。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积极的一面是社会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论进行导向,并通过语言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从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消极的一面是,语言禁忌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
许多民族对妇女的禁忌,就降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
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往往利用语言禁忌来愚弄人民。
如对封建君王之名要避以国#摘要$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述了各种语言禁忌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禁忌;语言禁忌;文化#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 +%&&’-&.(&&!"(&)江西社会科学?E267FE G4HE2I GHE@6H@A %&&’年第.期语言与文学讳,便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手段。
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语言禁忌必然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
也就是说,语言禁忌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具有民族文化色彩。
比如,岁数、属相禁忌是汉民族独有的,其他民族没有类似的禁忌。
语言禁忌又具有宗教性。
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有自己的禁忌规范。
比如,基督教的“上帝十戒”#$%&$&’()**+’,*&’$-.中规定“不可妄称上帝的名”。
佛教有“不妄语”的规定等等。
语言禁忌还有时代性。
在封建社会有些词语本来不属禁忌之列,但由于改朝换代,而触犯皇帝或达官贵人,因而需要避讳。
如清代翰林徐骏因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因诗中有“清”“明”两字而被斩首示众,而这样的事在唐宋绝不会发生。
唐宋诗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秋风清,秋月明”,已为世人传诵。
现代人取名悉听尊便,无忌无讳。
#二.语言禁忌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因为人们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的效应关系。
因此,在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包括了从语言上的不提及。
语言禁忌繁多,大致可以归纳如下:/0凶祸词语禁忌:由于迷信思想作祟,人们相信吉凶祸福是由命运安排的,由此产生了趋吉避凶的观念。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所以有“灯下不说鬼,进山不说狼”的禁忌。
凶祸词语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本身没有凶祸之意,只是其读音与凶祸词语谐音,因而犯了词语禁忌。
比如,数字“四”在中国及日本、韩国、朝鲜等一些亚洲国家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
在日本医院里没有四层,也没四号房间或病房,探望病人千万不可提四字。
在中国,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
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谐音“要死”.、“五十四”#谐音“我死”.,四十四、四百四十四、四千四百四十四等数字。
“金利来”名牌#衬衫.,英文名称为1)2,23)’,意为“金狮”,由于“狮”和“死”谐音,犯了广东人和东南亚国家华人的忌讳,因而音意译结合取现在的名字。
再如,船家忌提“帆”、“沉”、忌翻船。
民间送礼忌送钟,因“钟”和“终”同音。
这些都是由于谐音而引起凶祸之意的例子。
二是词语本身有凶祸之意。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
在汉语中与“死”相关的婉曲语有455多个。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死”的婉曲语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对不同信仰者之死有不同表示法,佛教徒死称“涅$”,僧人死用“归真”、“圆寂”、“人寂”、“灭度”、“坐化”;道教徒死用“羽化”、“尸解”;基督教徒死用“见上帝”。
有神论者言死常用“见阎王”、“上西天”、“归西”、“归天”;马列主义者常用“见马克思”代死的叫法。
对不同价值之死有不同表示法,褒义的有:“牺牲、捐躯、捐生、授命、玉碎、效命、成仁、取义、就义、以身许国”等。
贬义的有:“横死、丧生、送命、毙命、死于非命、呜呼、完蛋,了结”等。
!英语表达“死”的词语也有很多,如6+--+7+896+--):$96+--);&<#去逝.,=)$)+>&$$&<7)<2,#到极乐世界去了.,=)$)+’)$%&<7)<2,#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上天堂了.,,&6+<$#故去.,>&=)’&#走了,没了.,6+8)’&?-,&>$$)’+$:<&#向大自然还债了.,><&+$%&)’&?-2+-$#咽下了最后一口气.,$<):>2&->&);&<’)7#罪受完了.等等。
可见,英语在委婉陈述这一事实时大多用比喻的手段,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
另外,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受完了罪还完了债,一切都了结了。
40名字禁忌: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一书中说,古时中国人认为,名字并非一般的语言符号,它具有某种超人的力量,人们的灵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的名字在原有的迷信观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政治礼教色彩。
一方面,朝廷、礼书对帝王之名、圣人之名、父祖之名作了各种避讳规定;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影响下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封建人生观又对名字的作用加以发挥,结果使得人的名字更具有某种神秘、甚至恐怖的力量。
在封建社会里,名字禁忌大致有五种:国讳、官讳、圣讳、家讳、恶人之讳。
所谓国讳,主要是避讳皇帝本人及其祖父之名。
比如,王嫱字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讳,唐人行文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因此而略称观音,民部改称“户部”。
官讳指避讳达官贵人的名字。
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
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
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点灯为点火。
上元放灯,吏人书揭榜示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允百姓点灯。
”圣讳就是避开圣人的名字。
圣讳既包括朝廷规定的圣人讳,也包括人们自发地为圣贤避讳。
比如,孔子之名丘、老子之名耳、周公之名旦、孟子之名轲,皆为圣讳。
家讳就是在日常言谈或行文用字时,要求回避父祖以及所有长辈的名字。
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就是这个道理。
汉族、鄂伦春族、鄂伦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惯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
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个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可见家讳之严。
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
所谓避恶人讳,就是忌讳提及那些臭名昭著、人们厌恶的名字。
比如,唐朝出了安禄山,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讨厌此人,因为他造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所以当时唐朝郡县有安字者几乎统统都被换掉。
到了明朝初期,从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厌恶元朝的统治,顾忌它卷土重来,所以把人们日常用的“元来”一词改写为“原来”,以避恶人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