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需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些禁忌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以避免伤害他人或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

一、语言禁忌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得当可以促进交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敏感词和禁忌词汇。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敏感词和禁忌词汇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可能是禁忌词,因此需要注意避免使用。

在西方国家,一些种族和性别相关的词汇也是禁忌的,使用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尊称。

在不同文化中,对待长辈和上级的称呼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规定,需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来使用,以示尊重和礼貌。

二、宗教禁忌宗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宗教礼仪和信仰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触犯对方的宗教信仰和禁忌。

需要避免在对方宗教场所进行不当行为。

在伊斯兰教国家,对清真寺和穆斯林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游客需要避免在清真寺内穿着暴露或者做出不当的行为;在印度,对牛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避免伤害牛或者在牛神庙内进行不当的行为。

需要避免讨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

宗教是人们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很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避免议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保持中立和尊重。

三、饮食禁忌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而饮食禁忌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需要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和忌讳。

在印度教国家,牛被视为神物,而在伊斯兰教国家,猪肉是被禁止食用的,因此在这些国家需要避免带入或者食用这些食物。

需要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和用餐方式。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用餐礼仪和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用餐规矩,以避免造成尴尬或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价值观念,因此很容易发生误解或冲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到语言、行为、礼仪等多个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下面就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禁忌。

首先是语言方面的禁忌。

不同文化对语言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很多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方文化中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的词汇。

比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称呼对方的家庭成员或祖先是被禁忌的,因为这被视为对对方家庭的不敬。

其次是行为方面的禁忌。

不同文化对行为的要求也有着差异,一些行为在一个文化中可能是礼貌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却可能是被视为冒犯的。

比如在一些亚洲国家,用左手触摸食物是被视为不礼貌的,因为左手在那里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所以在与这些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左手触摸食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还包括风俗习惯、时间观念、形象和形体等方面。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避免在交流过程中触犯对方的禁忌。

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首先是要尊重对方的文化。

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信仰,不轻易做出冒犯行为。

其次是要注重沟通技巧。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技巧,避免使用冒犯他人的词汇或行为。

再次是要保持谦逊和善意。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保持谦逊、善意和友好,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注重沟通技巧,保持谦逊和善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

方言有哪些禁忌

方言有哪些禁忌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语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各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娱乐等面貌,也会在方言语汇中反映出来,如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故有“特首”之类的词语,外来语十分丰富,赛马业则催生了一批赌马用语,娱乐业每年产生众多新词,影响内地汉语。

此外,像饮食文化中的诸多用词,亦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如“煨”、“涮”(北方方言)、“焗”、“煲”(粤语)、“泡饭”、“淘汤”(吴语)、“粄”(客家话)、“粿”(闽语)等皆是。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映次文化和地域心理状态的差异。

例如,北京口语中忌讳说“蛋”和“球”,所以像这几个词都是北京话的特有说法:“鸡子儿”(鸡蛋)、“摊黄菜”(炒鸡蛋)、“木樨汤”(蛋汤);“球”则经常用作骂人的话,因此北京一带的人名和招牌都很少用“球”字。

但上海话却不避“蛋”字,而忌用“卵”字(指男性的私处);粤语地区不避讳“球”字,故人名经常可见“球”。

词语避讳有两类,一类是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如许多地方忌“虎”,温州话遇“虎”字改称“大猫”。

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将“腐乳”称为“猫乳”。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在各方言中数量最多。

例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要改说“猪红”。

汉人的亲属关系大致一样,但各地对亲属的称谓却不甚相同,尤其是南北之间的方言,更显出差异。

如对“儿子”的称谓,北方多称“儿”,南方的称谓则五花八门,如长沙话的“崽”、广州话的“仔”、闽语的“囝”。

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更奇特,只有男性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是“爸”,妈妈也是“爸”,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

分辨男女的办法只是加“大”、“细”,爸爸是“大爸”,妈妈是“细爸”,以此类推。

在方言中同物异名和同名异实的现象很普遍,主要原因是各地的人情风俗、生活条件不同,我们可从中窥视各地的文化风貌。

全国各地说话的忌讳

全国各地说话的忌讳

全国各地说话的忌讳北方忌醋。

因为“醋”与“错”音近。

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

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

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

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

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黑龙江富克山的淘金人连姓氏都有忌讳,姓吴、姓白的人进山淘金前先锋是改姓。

因为姓白的进山是“白来了”,姓吴又意味着“无”。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

店家忌“关门”(破产倒闭)。

于是吴语便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烊”。

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

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

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张”,简直就是“招财进宝”。

即便当真破了产,也不能叫“关门”,得叫“歇业”,意思是先歇会儿,回头再来。

船家忌“翻”、忌“沉”、忌“滞”、忌“住”、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

“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

此外,吃饭的时候,不能把鱼翻过来,也不能把筷子搁在碗边上,稍有不慎,便犯了忌讳。

戏班则忌“散”,但凡谐音“散”的,都得改别的词,比如雨伞就得叫雨盖、雨挡、雨拦、雨遮。

有一回新凤霞在后台说:“我先歇歇!刚跑到这儿,浑身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

”话音还没落,把头李小眼就大吼一声“忌讳”。

接着又说,“你他妈的还是在戏班长大的,怎么这么外行哪?这个字是戏班儿的忌讳,你不知道哇?你怎么不说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个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所以新凤霞非挨一顿臭骂不可。

数字也有忌讳,不过忌讳“四”的似乎只有广东人,北方人不怎么忌。

北方人送礼,常常是四样,叫“四彩礼”,他们的酒席上,也常常是四凉四热,还要吃“四喜丸子”。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 这段对话是在黛玉因吃醋而赌气转身回房, 宝玉跟 出来, 二者独处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黛玉顺应自 己情绪化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深的爱, 连用了四个” 死”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宝玉一开始顺应他 怜香惜玉的性情和对黛玉特殊的情感, 用”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活了的”来缓解气氛。没达到目的, 只好接着笑道:“只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 如死了干净”。作出同样的语言选择, 顺应了他埋 怨黛玉不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交际意图和继续哄黛 玉高兴的交际目的。禁忌语”死”的运用, 使二人 以赌气吵架的方式互诉衷肠, 从而产生了积极的语 用效果。所以接下来在宝玉的一番”亲不间疏, 先 不僭后” 的解释下, 黛玉原谅了宝玉, 两人的感 情也在吵吵闹闹中日益加深。
• 三、语言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 影响 • 根据交际语境顺应观,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 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 说 话人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各个因素来选择语 言, 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 • 例如: 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 我死, 与你何干”! 宝玉道:“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 活了的”。 林黛玉道:“偏说死! 我这会子就死! 你怕死, 你长命百岁的, 如何”? 宝玉笑道:“只 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如死了干净”。 (《红楼梦》第20回)
• 一、语言使用者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影响 • 这里的语言使用者并不限于参与谈话的双方, 还包括与谈话内容 有关的其他人。 • 例如《红楼梦》中: 贾政点头道:“畜生, 畜生, 可谓‘管窥蠡 测’矣”。 •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 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 诗, 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红楼梦》第17回) • 此例的交际语境是: 大观园竣工, 贾政带着客人们去游园,以便 根据所到之处的景色对园中的匾额、对联进行商讨,恰巧碰到宝玉,于 是便让宝玉对对联、论匾额。当时站在贾政旁边未参与谈话但与谈话 内容有关的客人们的地位都比贾政低微, 所以不论宝玉所提的匾额、 对联好或坏, 贾政均用了“畜生”、“无知的业障”等禁忌语来呵斥 儿子,却不会招致客人的反驳。另外,交际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在自家 的园子里,当时社会盛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的准则规范,顺应这 些因素,贾政才会毫无顾忌地呵斥儿子。此处禁忌语的应用达到了贾 政在外人面前耍威风,表现自己家规严格、教子有方的交际意图和相 应的语用效果。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举止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为与举止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过多询问私人信息 中方更注重礼貌和谦虚,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西方人表达方式较为直接,中方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 西方人强调个人独立,中方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异禁中
第 四
忌西 章
的语
差言
语言禁忌的种类差异
话题禁忌:中西方对于某些话题有不同的敏感度,如宗教、政治等。 词语禁忌:某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敏感性。 表达方式禁忌: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如委婉语和直接表达等。 礼仪禁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如称呼、问候、告别等。
语言禁忌与社会地位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 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西方,语言禁忌与宗教、政治等 敏感话题相关,而在中国,语言禁 忌则与家庭、职业等社会地位相关。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 差异。
了解中西语言禁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 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语言禁忌与民俗习惯
西方语言禁忌主要涉及宗教、 政治等敏感话题
中国语言禁忌则更多地与道 德、礼仪、吉利等有关
中西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语言禁忌都反映了各自 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代禁中
第 六
价忌西 章
值的语
现言
语言禁忌与跨文化交际能 力
语言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形式
语言禁忌在现代交际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避免语言禁 :原始社会中的崇拜 和信仰
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和宗教观念
演变:现代社会的多元文 化和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禁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

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

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

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作者:李娜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部分,且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因此,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视角入手可以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供具体、独特的视角,是有合理的、可行的、有必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剖析禁忌语和委婉语这两种语言现象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语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界一直关注的重点。

语言在人类活动中起着沟通、传承的重要作用。

但人类对语言的理解历来强调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认为语言学独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如今,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语言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

委婉语与禁忌语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将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一、委婉语与禁忌语(一)禁忌语来源及定义1.来源:英语单词“Taboo”来源于林西亚语(Linician)中的汤加语(Tongan language)。

当地习俗中认为人们不能触摸神圣或诡异的东西,也应该讨论这些问题。

禁忌即指这种现象。

在中国,禁忌这个词语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体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在人们对言行的约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2.定义:由于某些原因人们不能、不敢或不想说的带有令人不愉快联想色彩的词语。

(二)委婉语来源及定义1.来源:英文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前一部分“eu”表示“好”,后一部分“phemism”表示“说”,所以整个单词表达的意思是“好的语言表达”。

弗罗金(Fromkin)指出,“禁忌语或禁忌思想的存在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

”因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下,委婉语可以很恰当地代替不恰当的禁忌语,而委婉地传达说话者意图。

2.定义:是实现理想沟通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含蓄、隐晦、合适的语言,用于地委婉地表达禁忌或敏感事物。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地方,包括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其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民俗语汇是指在特定群体中广泛应用的语言词汇。

在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人喜欢用直接、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著棺材板了”这个短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已经死了。

这个短语用词简练,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坚韧与乐观。

东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艰苦,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烙饼”这个词在东北地区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体硬朗、顽强不屈。

这个词语的使用既反映了东北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又传递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东北人民喜欢吃烤肉,他们常常用“吃糊涂肉”这个词来形容一顿丰盛的烤肉大餐。

这个词语不仅反映了东北人对美食的热爱,也传递了他们喜欢和亲友一起聚餐的家庭观念。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坚韧与乐观的精神态度、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通过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 要 语言和文化是种辩证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服务于文化又反映了文化的需要。这篇文章仅谈论语言中的两个小方面-委婉语和禁忌语,并以此来研究他们如何在多方面反映文化。因此本文着重于讨论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他们的关系,委婉语的交际目的以及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委婉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现实感。关键词 委婉语 禁忌语 交际目的 语用特征每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也有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就从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看语言如何影响文化,以及常见的禁忌语及运用委婉语的目的和语用特征。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关系 Taboowords (禁忌语)这个词最初用于波利尼西亚,当时禁忌语和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宗教仪式中的一些语言是神圣的,在其他场合就是禁忌语,如果使用就是亵渎神灵。后来禁忌语就定义为: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禁忌语在说英语国家里同样存在,但一些禁忌语和宗教是没有联系的。比如,性,性器官,排泄物。说英语的人都避免(fuck)性交,(prick)性器官等类似的词语。一些人甚至把 breast(乳房),也称作为禁忌语。(Shit)粪便,(fart)放屁,这样的词一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所避免的。禁忌语的存在就促进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委婉语能很好的代替禁忌语。所以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同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比喻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委婉语广泛用于工作,报纸,杂志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委婉语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委婉语和禁忌语对学好语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这个的单词来源于古希腊。前面一部分 eu 意思是good(好的),后面一部分phemism意思是speech(言语),所以整个单词euphemism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言语)。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或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比用portly(发福的)和full figured(丰满的)来代替(fat)肥胖。二、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说话中修辞都是一种工具,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比喻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想使用这种语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的表达中,我们使用委婉语就是想突出它的目的性,或者是想表达一种语用效果。常见的禁忌语及使用委婉语交际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第一种目的——避讳委婉语的产生与古代社会中某些原始信仰遗存下来的语言禁忌有关。人们由于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防范措施,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禁忌。为了避免想象中的不利后果,在某种场合不讲某些话,而采用避讳的说法或词语(委婉语)去代替。语言禁忌的内容多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如未来命运、生死、吉凶等。由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或者因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认为神灵太神奇可怕,所以使用委婉语。英语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义,便用jeepers (天呀)和gosh(天哪)代替Jesus (耶稣或主)和God(上帝)。无论西方东方,“死”都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人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die(死),而是把die委婉语,例如(pass away)离去,(toanswer thelast cal 了)应答最后的呼唤,perish (谢世),expire(断气),emit thelast breath呜呼哀哉,endone's days (寿终正寝)。fall asleep(睡觉)、rest (休息)、depart (去了)、jointhe(great)majority(加入群体)、be gone(走了)、go to heaven(进天堂)、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进入上帝的怀抱)、jointheangels (加入天使的队伍)、begonetoabetter land (去了圣地)、quit theworld(离弃了世界)、depart fromthewor- ld(离开世界)、breathe one's last(最后一口气)、go to another world(去了另外一个世界)、go to one's home(回老家)、trou- blesbeover now(结束苦难)等等。我们用这些委婉语不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且不会对听者心理造成害怕和痛苦,可以说 文 解 字 318 安徽文学 2008 年第 期 8 使听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我们直接说某人(die)死了,不仅表明我们说话不文雅还说明对英语这门语言不够精通。另外关于(old)“老”字,外国人不喜欢被人称之为老年人。(old) “老”这个词是能冒犯外国人的一个词。当我们想表达“老”这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选择像senior citizen或者long-lived这样的词,这样的词他们更容易接受。但在中国情况就相反,中国人喜欢别人称呼他们“老王,老李”等,这样称呼就表示一种尊敬和礼貌。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国家要选择不同的表述,这就是不同的文化所折射出的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二)第二种目的——给语言增添文雅性在语言交流中,以礼相待体现为用委婉语取悦对方以避免冒昧或非礼。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礼貌原则——为照顾自己和听话人的面子所要做出的努力。例如,说人长得丑是不礼貌的,于是,把ugly(丑陋的)委婉称为plain(一般的)、plainlooking(大众化的样子)或ordinary (普通的); 把crippled(瘸的,有残疾的)委婉称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肢体不健全的)或physicallychallenged; 把“残疾人”(disabled)委婉称为differently disabled(体能不同的人); 把blind(瞎的)婉称为visually challenged(对视力有挑战的) ; 把thin,skinny(瘦)婉称为slim或slender(苗条);把女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plump或chubby(丰满的),男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stout(结实)或heavyset(魁伟)等。如果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委婉语,将委婉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意思,就很容易犯些搞笑的错误。一例子:一天一个高中的女孩对她外国的一名男性同学说:“would you mindgoingtowashmy handswithme ”?(你介意和我一起去洗手吗?),男孩立刻回答说:“no,no ,no”.其实女孩说的是委婉语,其含义是“:你介意和我一起去厕所吗”?所以男孩才立刻说“:不行,不行”。由此可知不能很好地运用和理解委婉语,就会和在外国人交流的时候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或者会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三)第三种目的——达到掩饰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委婉语具有模糊意义。它不仅能掩饰说话人不愿意直说的事物,且能够文过饰非。譬如,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需要,西方媒体和军方常用一些隐晦的词语,把 invasion、raid(侵略)说成military action或involvement ,re- treat(撤退,退却)说成t(重新部署),war(战争)说成massive exchange (大规模的交火),economic crisis (经济危机)说成economicrecession(经济萎缩),economicrol- lingreadjustment (经济滑动的调整),economicslowdown(经济放缓)等,或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代替,很容易产生误导。三、委婉语的使用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委婉语的学习。通过了解禁忌语和学习委婉语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能和外国人交流的更加流畅和自然,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语言的实用性。委婉语大体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使委婉的部分升格,比它本来的意义显得更宏大,更重要; 而消极型使委婉的部分降格,减少其用词的攻击性。所有的委婉语,无论积极型还是消极型,都是在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无意识委婉语主要包括一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很久以前变成委婉语的初始动机却无法得知。例如,用cemetery(墓地)代替让人听起来害怕的graveyard (坟场),用rooster (公鸡)代替cock,因为cock被认为sexual (性的)。有意识委婉语的范围还要广,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将一些话语变得迂回婉转,以期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例如, Mary 太太的先生去世了, Joan前去悼念,说I feel very sorry for thelossof your husband (我对您丈夫的过世感到非常的遗憾)为了不使Mary感到难过,Joan用loss (失去)代替death(死亡),达到了语用目的。再如,有人称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是freedomfighter (自由战士),也有人说他是terrorist (恐怖主义者),可见,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由于说话者对该人该事的态度不同,是否使用委婉语也就不应一概而论。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制造麻烦”,而且还能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促进社会交往。总之,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委婉语和禁��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说明本文可以随意使用,但是必需满足下列前提: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手发布的版本的真切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大,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肯定不敢贸然代表囫囵东北地区来说话。

但是我们也分享着大多数的个性。

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状况,我发觉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解没有无数了解(固然了,这是十分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学问,也可以避开不当心触碰这些小棘手。

为了便利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解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一般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假如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解甚至小棘手。

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会,引起不快。

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

我自己发现的有下面这些。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至少在北京,很多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

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

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十分不雅的含义。

干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

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惟独如下义项:1.干活,劳作,工作。

例句:就这点儿家务活了,抓紧干完得了。

2.弄,做。

例句:小张,干什么呢?3.揍,殴打。

这个义项最简单误解。

例句:偷钱还不承认?今日非找几个哥们干你不行!4.意义宽泛的动词,具有剧烈的动作性,表示某行为对目标产生了严峻的,破坏性的,富有动作性的效果。

例句1:车撞树上了,挡风玻璃干稀碎,俩前轮全干瘪了。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碰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

以下是关于白族人的一些特点和禁忌:
特点:
1. 语言和文化:白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白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等方面的表现。

2.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黑色上衣和白色裤子,女性则穿有着独特花纹的色彩斑斓的长裙。

3. 信仰:白族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是白族本土宗教,同时也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信仰。

4. 美食:白族美食以清淡、酸辣为特点,以米饭、豆腐、菜类为主要食材。

白族三道茶是他们的传统饮品。

禁忌:
1. 言语礼仪:白族人注重言辞的谦虚和尊重。

在与长辈、客人交往时,要用恭敬的语气称呼,避免使用粗鲁或不适当的言辞。

2. 宗教尊重:如果参观白族地区的寺庙或神圣场所,务必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不得有不当行为或言辞。

3. 用餐禁忌:与其他一些汉族地区类似,白族人也有一些用餐禁忌。

例如,不能把筷子竖立在饭碗里,不要直接用手触摸别人的碗筷。

4. 服饰尊重:在参观白族地区时,尊重当地的服饰风格,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总之,白族人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他们注重言语礼仪、宗教尊重、用餐礼仪和服饰尊重等方面的禁忌,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

文化禁忌的例子

文化禁忌的例子

文化禁忌的例子
1.食物禁忌:在印度教和穆斯林教中,猪肉被认为是不洁的,因此禁止食用。

在犹太教中,猪肉也被禁止食用。

2. 身体禁忌:在一些文化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不洁或羞耻。

例如,在一些穆斯林教国家中,女性需要穿着严格的衣着以保护自己的身体。

3. 宗教习俗:在一些基督教教派中,禁止使用麻醉剂来减轻分娩疼痛,认为这是对神的不敬。

在一些伊朗教派中,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避孕方法。

4. 社交禁忌:在一些文化中,触摸他人的头部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头部是身体中最高贵的部分。

在某些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挑战或不礼貌的。

5. 语言禁忌:在一些文化中,对长辈或上级使用错误的称谓被认为是不敬的。

在某些文化中,讨论死亡或疾病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并且应该避免这些话题。

6. 色彩禁忌:在一些文化中,白色被视为丧葬的颜色,不能在婚礼等庆典中使用。

在一些亚洲文化中,黑色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应该避免使用。

7. 符号和图案禁忌:在一些文化中,靠近或使用与死亡相关的符号和图案被视为不吉利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4被视为不幸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亡”相似。

- 1 -。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1000字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特殊语言形式。

委婉语是指在交流中用一些较为委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起到掩盖或缓和冲突、调节关系、化解尴尬等作用。

而禁忌语则是一些在文化中具有敏感性、避讳性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必须避开使用。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委婉语的形式与功能、禁忌语背后的文化秘密等几个方面浅谈委婉语和禁忌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反映了该地方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习惯等。

委婉语和禁忌语也是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习惯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形式和用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很多委婉语形式是通过使用比喻、暗示、留白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一些直白、明确的表达反而更受欢迎。

同样的,禁忌语也具有文化特点,有一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是很常见的,而在某些文化中却是禁忌不可触碰的,不同的禁忌语对应着不同的禁忌观念和文化情感。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功能,包括婉转开头、委婉转述、圆场辞、反问、谢绝、道歉等等。

委婉语不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掩盖和减弱,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关系、化解冲突。

例如在职场或商务场合中,为了避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委婉语可以让交流双方更以和为贵,协商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文学作品中,委婉语也经常被用于描述情感,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些禁忌语在某个文化中是很普遍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是不可接受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四”这个数字和“死”谐音,因此成为了禁忌语,不希望在某些场合中被提及。

在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有侮辱含义的词汇也是禁忌语,不可轻易使用。

禁忌语的存在使得交流双方都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敏感的词汇或语言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

在使用委婉语和禁忌语时,除考虑其文化特点外,还需要注意使用时的场合、语气、语境、受众等方面。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语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东北人的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根据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探讨其文化内涵。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包括一些独特的词汇和俚语,如“热炕头”、“包心菜”、“糊涂虫”、“搓穴子”等等。

这些词汇和俚语多是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在东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运用方式。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坦率直率的性格。

“热炕头”这个词汇就是一个例子。

在东北的寒冷冬季,人们常常聚在炕头上取暖,炕头成为了家庭成员交流的场所,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和坦诚。

“热炕头”也成为了形容东北人豪爽、开朗的性格特点的词汇。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包心菜”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词汇。

在东北的农村地区,人们勤劳耕种,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而是注重务实。

“包心菜”这个词汇形容了东北人朴实、节俭的生活态度。

东北人常常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并鼓励他人也过朴实的生活。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的幽默和风趣。

“糊涂虫”、“搓穴子”等俚语就是让人忍俊不禁的词汇。

它们形容了东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不过于计较、不追求完美,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看待事物。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对家庭的重视。

在东北,家庭是一个核心单位,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东北地区的一些词汇表达了对家庭的关注和关爱。

“开锅”这个词汇,形容了欢迎家中进新成员的场景。

这个词汇传递了东北人对新生命的喜悦和对家庭扩大的期盼。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东北人的豪爽坦率、勤劳朴实、幽默风趣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字,更是传承和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了解和运用这些民俗语汇,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这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共20页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共20页
• “死” 在汉语中也是更加避讳的。 人们过去害怕死亡, 很不愿意 谈 及 死 亡 , 往 往 以“去 了”“ 离开了 ”“ 仙逝” “驾崩” “夭折”“ 牺牲”等代替死亡。
禁忌语的几种内型
• 一、禁亵渎性词语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至与皇帝的
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如中国的秦 始皇名“嬴政” ,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 月”被改为 “端月” • 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 ,为避其“登”字, 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 ,而说“放 火” ,因 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 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的. “妄 言” 所谓 就是胡 说、乱说、说假话。同时中国 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 要 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 言语适度, 不可妄言或者信 口开河、不着边际。
小组成员:毛溦昀,刘丹,王茜, 于诗媛,罗玉箫,苏蒙蒙,张智敏, 刘宗瀚
• 课题意义:
•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 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 、某个侧面、某种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 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些词语往往只限于 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使用, 这就是“语言禁忌”, 英语叫做“linguistic taboo”,这类词语称为禁 忌语, 英语为“taboo word”, 也可以简称为 “taboos”。从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语境角度 出发,在了解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产生根源的基础 上, 探讨使用禁忌语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的原因 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中,骂人的话与宗教关系不大,往往与动物联系比 较多,特别是与狗的联系较多。如 “看门狗”、“狗东 西”、“狼心狗肺”、 “狗急跳墙”、“ 狗仗人势”
、“蝇营狗苟”等。
• 再如, 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 因此西方人对于吃 狗肉十分反感。“dog” 在英语中虽有时含有贬 义, 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像 “you are a lucky dog”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的特点、民俗传统、历史沿革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

一、语言的特点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方言词汇更是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方言一般指的是东北话,它包括了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语言。

东北话最大的特点就是浑厚、粗犷。

在东北话中,“粗”更多地是指的真实、直接,东北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民俗语汇之中。

比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意味,就表现出了东北人豪爽、直爽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特点是真实、粗犷、直接,这和东北地区人们的性格特点十分契合。

二、民俗传统东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丰富多彩,而民俗语汇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

比如在结婚仪式上,东北人会使用“红袍加身”来祝贺新人,寓意美好的未来。

在北方人的婚礼上,往往都少不了这一环节,这既是尊重传统、也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东北地区的祝寿文化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福寿双全”、“寿比南山”等,都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些民俗语汇贴近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东北人的朴实、热情。

在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大年初一,小年十五”就是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渲染。

在东北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因此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期盼也是格外强烈,这也与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的性格很相符。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传统中,民俗语汇无疑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历史沿革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东北地区语言习俗

东北地区语言习俗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

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

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方言——禁忌种种

方言——禁忌种种

中国方言——禁忌种种全国各地都有忌讳。

北方忌醋。

因为“醋”与“错”音近。

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

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

粤语忌肝。

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

吴语忌药。

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

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黑龙江富克山的淘金人连姓氏都有忌讳,姓吴、姓白的人进山淘金前先得改姓。

因为姓白的进山是“白来了”,姓吴又意味着“无”。

吃人的老虎当然也忌讳。

于是北方叫大虫,温州叫人猫,长沙则把腐乳叫猫乳,把府正街叫猫正街,好像老虎一改名,就不再张牙舞爪,全变成“乖乖猫”了。

但“虎背熊腰”不能说成“猫背熊腰”,“虎头蛇尾”不能说成“猫头蛇尾”,“虎踞龙盘”当然也不能叫“猫踞龙扭”,而“猫视眈眈”或“不入猫穴,焉得猫子”就更不像话了。

蚀本的“蚀”当然也说不得。

这是全国各地都视为禁忌的。

蚀本也叫折本。

折,读如舌。

所以“舌头”也不能说,得叫“口条”,苏州话则叫“门腔”。

广州人、温州人和梅县人不但不肯“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猪利、猪口赚和猪利钱。

南昌人更绝,干脆叫“招财”(四川人也这么叫)。

结果,猪舌头、牛舌头都不叫舌头,只有战争中抓过来问情报的俘虏才叫“舌头”。

谁要是当了“舌头”,那就没好果子吃了。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

店家忌“关门”(破产倒闭)。

于是吴语便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烊”。

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

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

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张”,简直就是“招财进宝”。

即便当真破了产,也不能叫“关门”,得叫“歇业”,意思是先歇会儿,回头再来。

船家忌“翻”、忌“沉”、忌“滞”、忌“住”、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

东北民间故事与言语禁忌

东北民间故事与言语禁忌

东北民间故事与言语禁忌
姜亭亭;李秀云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11
【摘要】言语禁忌作为行为规则长期留存于民俗当中,在东北民间故事当中也有所体现。

故事中恪守规则与触犯禁忌的行为各自体现了民众对外在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由此或引发调侃,或遭到嘲讽,或得到肯定,成为底层经验的独特表述。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姜亭亭;李秀云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7
【相关文献】
1.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场域中的“工匠精神”及当代价值——基于东北振兴背景的探析
2.承祧继产观念下的民间故事母题审美内涵研究r——以东北民间故事为例
3.系统研究清代东北方言语音面貌的开山之作——评《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
4.东北民间故事中透露出的外乡人寻根情结——论东北民间故事中"孽龙思乡"母题背后的原型内涵
5.承祧继产观念下的民间故事母题审美内涵研究——以东北民间故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俗,在别人家吃饭,每盘菜都要少剩一点,寓意着不要把主人家吃空了。不过很多人已经不注重这一点了,在饭店一般都出于节约考虑,鼓励宾客们打包。
旧俗,给人夹菜是表达尊敬长辈(上级),以及关爱晚辈的表现。不过现在这样做的很少了,老人可能还会这样。拒绝当然是不太礼貌的了。
旧俗,过年过节到别人家拜访时,如果家里供奉有老祖宗,要特意向老祖宗问个好,最好也拜一拜,这是非常礼貌的行为。但是问题是现在没有几家还供奉有老祖宗了。
同理,“磨磨叽叽”也不要对东北人乱用,因为你不清楚对方是否遵循传统的东北语言规则。网络,真的把东北话弄得很乱。
另外,磨磨叽叽还有一个意思,指满是碎末的状态或手感。比如你的书包里有饼干渣,你伸手进去一摸,就可以说,“这书包里磨磨叽叽的”。菜肴做得零碎了,也可以指责道:“这菜让你炒的,磨磨叽叽、不利不嗦的!”

作为东北人,我一般不夸对方“潮”。虽然东北话里没有单用的“潮”,但是“潮呵呵”、“潮乎乎”、“半潮”这些词都是指愚蠢、痴傻的贬义词。
发送
发送指出殡。这是个半老的词语,老式发音是“伐送”。
不准说
不是不让你说,而是“不一定说”的意思。
例句:我也不准说就是烦你,就是觉得有时候你做的有点过火了。
属于
这个词是相当于、亦即、也就是、可以说是的意思,不仅可以用于阐述,更还可用于询问和求证。
7.花钱慷慨些。
东北具有深深的移民背景,因此形成一些比较仗义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花钱要慷慨,否则你就不很“地道”。和东北朋友相处时,如果你真心想让对方少破费,就要使用委婉的方式婉拒或变相婉拒,使对方有面子,同时使对方认可你的睿智和善意。于是乎双赢。
8.耍花花肠子。
东北人极度反感对方在交往中动用阴谋诡计。即使在矛盾双方中间,一般来说互相也存在无形的约定,那就是不动用诡计。如果双方不惜动用阴谋诡计,那么他们基本已经发展到世仇的水平了……所以请不要用你的花花肠子,残害那些对你不设深防的东北银;他们往往认为,你还不致对他动用诡计,因为阴谋诡计是只有深仇大恨时才可以使用的。小来小去的矛盾冲突就动用诡计,值得么?
1.专门:这盘菜是我特意给你留的,让你尝尝。
2.故意(一般义):别动,那块砖是我特意放那的,一会要用。
3.故意(阴险义):你是特意把水倒我身上的吧?
不欲
不如。老话把这里的如发成“欲”的音。但是“如果”的发音一般是“卢果”。

省得,以免。例句:出门把帽子扣上,想冻感冒了。

大家知道“瞧”就是看的意思。但是在东北不是这样,瞧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藐视、瞧不起。
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
说明
本文可以任意使用,但是必须满足下列前提:
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自发布的版本的真实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阔,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绝对不敢贸然代表整个东北地区来说话。但是我们也共享着大多数的共性。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情况,我发现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会没有很多了解(当然了,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知识,也可以避免不小心触碰这些小麻烦。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
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遇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我本人现在都不敢正常使用“干”这个词了,虽然实在舍不得这个富有动作感的好词。
一揽子
词典里可以查到“一揽子工程”这样的词。我只想说,这也涉及东北方言里不建议提及的词,所以建议避免。我每次看到这个词公然出现在出版物里,就感觉怪怪的。
不善,不善劲儿
这两个词都是绝对的褒义词,是夸奖人“不容易”、“不简单”、“相当不错”的。

东北话里的吗发音为“么”。
在正常语境里,纯粹的疑问句一般都是“是……不?”或“在/有……没?”句式,不使用“吗”。如果结尾用了吗(“么”),往往表示说话人的质疑、不确信、反问、求证等,总之带有不确信的主观情感。
过年前,如果借有别人的钱物(尤其是比较有价值的物品),最好归还。虽不强求,但是让主人的东西在家过年,是很吉利的。
妇女坐月子的房间,外人不要进入。
春节开始的若干天内,每户人家都要有整夜亮着的灯,最长可以延续到正月十五。所以看到主人家彻夜点着某些灯,不要去关掉。另外,如果你早上起得早,天已经亮了而灯还亮着,你可以帮忙关掉。

大家都知道“二”是傻、愚蠢的意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的东北话里,此词是纯粹的贬义词,也就是不能用来开玩笑。“二百五”也是这样。能用来开玩笑的、与普通话“傻”雷同的,是“傻”和“彪”这两个词。
磨叽
磨叽这个词现在好像挺流行,但是不要忘了,这个词在传统东北话里也是个纯贬义词,而且具有侮辱性。在纯东北方言语境里生活的人,如果你说他“磨叽”,他可能会发火。至少我会感到很生气。
3.把筷子插在饭菜上。
这是很没教养的行为,因为只有给逝者上供时才这样做。
4.磨叽。
磨叽可以指令人反感的唠叨,反复的毫无意义的喋喋不休;也可以指做事无原则地拖沓;更可以指无原则的多事。这是东北人民普遍反感的,而且极度反感。因此上文提到,磨叽是一个非常贬义的贬义词。
5.朝鲜族不贴春联。
过年的时候,一般来说,朝鲜族没有贴春联的习俗。
公开场合上不给某人面子,是与东北人交往的大忌,是促使对方与你断交,或者对方揍你一顿的导火索。
东北人非常注重场合和场面,非常注重礼节性的人际交往。在场合上,即使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也会尽量撑着场面,然后在场下处理。但是如果你公然不给某人面子,使之当众出丑,那么后果可能就严重了。几乎所有东北人都把这种行为视为挑衅。
但是问题是,其他东北人民的习俗规定,如果家里有人过世,那么三年内不能见红。也就是不能贴春联,不能挂灯笼,等等。
所以见到不贴春联的人家,不要妄自猜测,以免造成不快。
6.满族不吃狗肉。
满族不吃狗肉是旧俗。由于满族汉化严重,所以目前是否吃狗肉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人坚持不吃,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禁忌。而且狗肉不在东北人的常规食谱内,许多人不涉及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朝鲜族喜食狗肉。
为了方便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会
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如果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会甚至小麻烦。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解,引起不快。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我自己发觉的有下面这些。
所以,千万不要搅局;有事一定要股权大局,场下解决。
2.死猫皮硬撑。
犯下过错而死不承认,也是东北人非常难以容忍的行为,瞬间你就成了不可理喻、全民厌恶的人。在传统上,如果某人知错即改,事情又不是触犯原则的话,很可能就没事了,一般也不会对你们的关系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拒不承认,后果就很不理想了。
如果你触犯了原则性的事情,比如调戏了某人妻子,这是在他头上拉屎,所以无论你如何认错悔改,打你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悔过态度良好,对方就会手下留情,打你只是声张一下,让你象征性地流点鼻血,日后对你多家防范,事情基本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不悔改,那就不是流点鼻血的问题了。

有一部分东北人,习惯用“咱”表示不包括对方的“我”。比如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人,会说“咱家”如何如何,“咱妈”怎样怎样。由于容易误会,使听话人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其他东北人对此一般是不认同的。我小学有个同学就爱这样说话,结果被老师勒令改正。
不过,除此以外,东北人在吹牛,或开玩笑佯装吹牛时,一般会采用这种用法。如: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东北的移民背景。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矛盾的话,明枪练两下子也就够了,何必玩阴的呢。
9.不要踩门槛。
民俗认为,踩某家的门槛就是踩住了这家的运气,所以不要踩。
冬天,进门前要把脚上的雪跺一跺,即使没有。这样做显出你很有礼貌。
10.一些其它习俗
正月不剪头。
农历初一不搬家。
过年期间,如果家中有人过世,对外一般宣称“出门了”或“不在家”,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再多问。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
至少在北京,无数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非常不雅的含义。

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只有如下义项:
铁子
据信在大部分东北地区,这个词都是“小三”的意思(我家就是这样)。但是在少数地区,它又的确只是“铁哥们”、“好朋友”的意思。
搭伙;打火
这个词指非法同居。可能个别时候也指搭伴,但是尽量不要用,容易误会。
走道
除了正常的“走路”的意思,它还指女子改嫁。
二倚子
骂人话,指不男不女。
简直
“简直”在东北话中是直(走)的意思,英文就是straightly。强调径直走,不拐任何弯。
我发现这是年龄稍大的东北人指路时很常用的词。其实我也喜欢用。
例句:沿着走廊简直走,到头了往左一拐,就是厕所。
是凡(发音:是反)
这是个老词,与“但凡,凡是”同意。
例句:是凡房巴掉馅饼的事,没有好事!
跑马溜溜的山上
跑马是个方言老词,指遗精。
烂地瓜
烂地瓜指不正经的女人。
特意
这个词有“特意”和“特以”两种发音,意思有下面这几个:
随着现代化的无孔不入,东北的文化习俗也收到冲击。有的淡化了,有的没淡化;有的人淡化了,有的人没淡化。所以下面所述的情况,很难说还保存着多少。所以在交往中,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遵守它们,这样以来,如果对方在意,你就没有失礼;如果对方不在意,你也会给他留下很仗义、很地道的良好印见我,那意思还不明白?瞧我呗。
其次,瞧还有诊断的意思。这时也可以用“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