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管窥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游戏理论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按

照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它的中心问题:三种相应的儿童游戏类型。长期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管窥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实的幼儿教育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他的游戏理论来源于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如何深化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能否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那么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我们教育活动游戏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从解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探讨其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心问题和对幼儿园的价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甚础

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间题。他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当“同化”大于“顺应”的时候,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对新的心理机能的练习、巩固、不断丰富发展的活动。其中,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强调的是“相互作用”,而不是某一方单独作用。其来源主要是由以下理论基础得来的。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①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

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阶段②: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他们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该阶段儿童所筑含的逻辑是动作逻辑。

2.前运算阶段(2一7岁),该阶段个体的语言已有很大的发展,其智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表象进行思维。个体活动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思维不够成熟而带有自我中心的片面性和非变换性,也往往缺少逻辑性和概括性。因此,皮亚杰认为在此阶段,儿童尚未获得认知运算和运算格式,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到该阶段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开始出现。

3.具体运算阶段(7一12岁),该阶段儿童的智慧活动具有了

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是,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只能把逻辑运算运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之中。

4.形式运算阶段(12一15岁),此阶段的儿童不受具体容的束缚,而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得出结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把逻辑运算结合成各种系统,并根据可能的转化形式去解决脱离了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或根据掌握的资料,做因素分析,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中心问题域①

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在他看来,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另一种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活动,去改变现实,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应原有水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前一种情况是模仿的特征,后一种现象是游戏的特征。所以,在皮亚杰看来,一种图式或活动是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可见,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二)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与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的智力水平相对应,他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这也是其游戏理论的核心问题。

1.感知运动期—练习性游戏

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因此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或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