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移民

合集下载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中国古代的移民政策2.民族交融的促进三、外国移民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方面的贡献2.文化方面的影响四、现代中国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移民政策的变化2.民族交融的现状五、结论正文:【引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中外移民的融入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围绕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中国古代的移民政策】中国古代的移民政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充实国力,纷纷实行招徕政策,吸引他国人才。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和秦国就曾大力吸引外国人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谪戍”政策,将各地罪犯强制迁徙至边疆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促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格局。

虽然各民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冲突,但民族间的交融与融合始终是主流。

这种交融表现在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民族风俗的互相传播以及民族间的通婚等方面。

【外国移民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方面的贡献】自古以来,外国移民就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带来了大量的西域商人,他们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还为中国带来了许多新奇的商品和丰富的文化。

明清时期,欧洲传入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文化方面的影响】外国移民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外国移民还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形式等引入中国,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中国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移民政策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演变,移民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浩繁的国家,而移民则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现象。

随着历史的长河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中国的移民分布和流向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

中国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古代、近现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奇特的移民特点和主要流向。

在古代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拓荒和迁徙。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南地区。

在北方,移民主要来自中国核心地区的中原和河南一带,他们用勤劳的劳动开垦了大片的草原,形成了中国北方的农牧业合一的社会形态。

而在西南,移民则是为了躲避战乱和迁徙,使得西南地区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元文化。

进入近现代时期,中国的移民流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时,中国的移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海外移民和内地移民。

海外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北美洲地区。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劳工移民潮。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随着中国的赋税加重、战乱和天灾不息发生,大量中国劳工选择去东南亚和北美洲寻找更好的生活。

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的农村地区,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在海外建立起了自己的社区和生活圈。

而内地移民则主要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而在现代时期,中国的移民流向进一步扩大。

除了继续有海外移民和内地移民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淌。

海外移民继续集中在东南亚和北美洲地区,而他们的主要目标则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

内地移民则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淌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

例如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来自内陆的劳动力。

同时,中国西部地区的进步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才。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古代北方和西南地区的移民、近现代海外移民和内地移民,以及现代时期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淌。

这些移民流向的变化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祖宗迁居故事

祖宗迁居故事

祖宗迁居故事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

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 多万。

第二次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山西洪洞大槐树朱元璋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

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

在那次全国的大移民中,并不只有一棵大槐树。

云南民间流传,祖先来自南京城杨柳巷,戍守云南的士兵其实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出的南京,指的是今天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

安徽、湖北移民,只记得江西瓦屑坝,苏北人祖先来自苏州阊门。

这样一些小地方,只是祖先对途中汇集地的记忆。

后来靖难之役,北方又经历了一次补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人口绝大部分是移民,土著居民不过十分之一。

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

历史上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历史上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 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 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
• 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蒙古兵南侵”时期
•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 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 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 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
二、“安史之乱”时期
• 持续八年(755—763)之久的安史之乱,对唐王 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仅 就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而言,以安史之乱为契机, 引起了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作为安史之乱的 肇始地幽州更是如此。北方民族南下的趋势在唐 后期又兴起一个次高潮。北方及东北民族的南下, 引起中原北部和河北地区民族结构的再次调整, 并决定了此后数百年中国北方偏东北地区的政治 和民族格局的新局面。 • 这次人口流动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 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 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 两宋时期, 每次大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都造成黄河流域 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北民的进一步 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 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 要作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 终完成。
三、宋、金对峙时期
• “靖康之乱”时期
• “金完颜亮”时期
• “蒙古兵南侵”时期
“靖康之乱”时期
•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 北宋,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 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黄河流域的 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
• 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金完颜亮”时期
历史上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移民分别为夏商周的黄河流域移民、春秋战国的楚汉南迁和唐宋的北方移民。

在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原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

因此,中国古代产生了大规模移民现象。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进行迁徙。

东南方向的移民主要是邓族和百越族,他们在夏商时期就开始搬迁到江南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

西南方向的移民主要是八百里侯、夷、羌等少数民族,他们往往以农业开垦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发展了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楚汉两族分别在楚国和汉国的领导下进行了南迁。

此次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的争夺和战乱,造成了大量的灾害和人口流失。

因此,楚国和汉国的统治者决定将他们的国土南迁到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这次南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文化繁荣和民族交流,例如楚文化的传播和楚汉相爱相杀的故事。

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北方移民主要是由于北方的战乱、灾害和政治动荡。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的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他们向南迁徙,寻找安定和发展机会。

他们往往在南方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样促进了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和女真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南迁和移民,他们大多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并且对南方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三次大规模移民分别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于发展和生存所需要的移民现象。

这些移民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的移民文化

中国的移民文化
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 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 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 地方。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一.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二. 邸:客栈旅店。 三.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三次大移民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声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由
于汉朝的四分五裂,少数民族的壮大和不断南侵, 随着西晋的首都向建康今江苏南京的迁移,原来声 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 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的地区。他们把北 方黄河流域的文化也带到了长江流域。
在第一次大迁徙的一五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 到了九0万人之多。
3. 移民对汉语方言的影响 Influences on Chinese Dialects
四. 海外华侨和中华文化 Overseas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中国历史上大移民的基本情况 The Major Migr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思考
纽约唐人街 Chinatown in New York
➢ 在欧美很多大城市, 你都会找到类似的唐人 街。在东南亚,华人的 比例就更高了。
想一想: 唐人街是怎么产
声的?
➢ 一九世纪中期,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及西 方列强与中国先后发声的几次战争都迫使一大批 声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人出海寻求新的居住地。
➢第一次汉人移民大浪潮,由于移民的时间集中,迁 居的地区也很集中,而且侨民的居住方式往往是一个 大家族聚集声活在一起。侨民所带来的北方语言,对 当地语言产声深刻影响。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

中外移民和民族交融大题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中国古代移民的原因2.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三、中国现代的移民和民族交融1.中国现代移民的原因2.中国现代民族交融的特点四、外国移民对中国的影响1.外国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2.外国移民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五、中国移民对外国的影响1.中国移民对国外经济发展的贡献2.中国移民对国外文化发展的影响六、总结正文:【引言】移民和民族交融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移民和民族交融情况,以及外国移民和中国移民对外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的移民和民族交融】一、中国古代移民的原因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源于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

每当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争时,人们为了生存就会选择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活环境。

二、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从未间断,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现代的移民和民族交融】一、中国现代移民的原因中国现代的移民主要源于经济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二、中国现代民族交融的特点中国现代民族交融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平等性。

在中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外国移民对中国的影响】一、外国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外国移民在中国的投资、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外国移民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外国移民的到来,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地区。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的研究报告的概览。

1. 古代人口迁移: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通常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贵族和平民因战争和政治压力而离散。

同时,边疆地区的移民也促进了人口迁徙。

丝绸之路的建立还推动了中国与中亚、欧洲和印度之间的人口迁移。

2. 官员迁徙:中国历史上的官员迁徙也是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在封建社会,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地方担任职务,带动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常常在新的居住地定居下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的移民与迁徙:秦朝的统一使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可能。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徙民政策,调动了大量人口到中原地区以加强统治。

汉朝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尤其是自北方辽阔的草原地区南迁的游牧民族。

4. 封建社会的人口迁移:在封建社会,地方政权的更替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导致了人口迁移。

例如,战乱时期的政权更替和土地改革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同时,经济和人口压力也促使人们离开资源匮乏的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5. 现代人口迁移: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

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

同时,农村的人口也迁徙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这份报告只是对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且复杂。

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当今中国的人口迁徙现象。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中国⼈⼝移居海外的历史,年代⾮常久远,来⼀起了解吧。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 中国⼈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本,其中就有⼈留居他乡。

进⼊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移民海外的历史,⼤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东南亚各地仍然⽐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

其中有⼀部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代的华侨。

这个时期的华侨⼤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数⼤约为10万多⼈。

第⼆个时期,从元代⾄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的时期。

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和⼿⼯业品,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艺⼈出国,加之明朝⼤监郑和率两万多⼈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个时期,东⾃⽇本、朝鲜,西⾄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战争到解放前⼣(1841⼀1949年)。

为华侨⼤规模移民⾼潮时期。

在这100多年⾥,中国约有700万⼈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数之多、规模之⼤、分布之⼴、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

在国内,由于政治⿊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百姓急于寻找⽣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量廉价劳动⼒从事开发。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海外移民,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为您展示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从早期的探险家到现代的留学生,他们的身影广泛地铺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古代探险家:寻找新天地的勇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

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朝的商王启开辟了“九夷之邦”,带领一支舰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探险之旅。

此后,中国探险家的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不断开拓新的地域。

盛世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巅峰。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15世纪初期七次下西洋,探索了印度洋、东非等地,将中国的威望传播到了远方。

而他们的举动也为后来的中国移民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二、辗转东南亚: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离开家园,来到东南亚各国寻求更好的生计。

早期中国移民大多是劳动者,他们辗转东南亚各地,为当地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人社群逐渐形成,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语言、饮食和文化,还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共同努力。

三、金山上的中国移民:西方世界的旗帜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国内问题和全球的变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涌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加州的“金山”。

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支撑起中国国内的家庭。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与困苦,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融入新的社会。

金山上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参与了铁路建设、矿产开采和农业发展等重要行业,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国人争取到了平等的权益。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更多追寻梦想的人们,成为了海外移民的骄傲之源。

四、现代海外留学生: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的大学深造。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

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

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中国古代历史博大精深,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制度。

当我们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时,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阶段,移民是一个核心的话题。

在很多时候,移民既是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推动文化多元性与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移民更是影响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与社会结构,成为中国沿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移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以前,中国周边的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迹象。

这些人类群体分布于岛屿、河流、山地等各种自然环境中,而他们的活动规模以及文化特征也因地制宜。

例如,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是以陶器制作为主,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则更强调农业与养殖。

这些文化的变化与交流是通过人类的迁移与交流实现的。

对于中国古代沿海地区而言,移民对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已经十分繁荣。

从盐铁交易到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以及人种的涌入。

在南海地区,原住民与侨民形成了互相影响的文化环境,而其中婆罗门文化便是一种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中国沿海地区迎来了更多的移民。

这一时期,海上贸易达到了巅峰,为了开发、运输以及贸易的需要,许多来自于海外的商人来到中国的沿海地区。

同时,由于内部战争、饥荒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人也从内陆向沿海迁徙。

这些移民涌入了南方各个城市,兴起了许多新的商业中心。

在当时,外来文化的涌入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的沿海地区,而这些文化又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面貌。

例如,在福建、广东等地,伊斯兰教的信仰与地方习俗融合,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特殊的文化氛围。

在明清时期,移民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来自于福建、广东等地的人迁入了一些海上的岛屿。

这些岛屿上的社区逐渐独立,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神庙、传统节日。

古代的人口迁徙与移民

古代的人口迁徙与移民

古代的人口迁徙与移民人口迁徙与移民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为各地带来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古代,人口迁徙与移民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战乱、灾害、经济机会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人口迁徙与移民的问题,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人口迁徙与移民的原因古代人口迁徙与移民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战乱:战争是人口迁徙与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战争频繁,战乱地区人民常常被迫背井离乡,寻求安全的居住地。

例如,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大量的百姓逃离家园。

2.灾害:自然灾害也是人口迁徙与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缺乏现代科技,面对洪水、饥荒等自然灾害,人们只能转移居住地,以求生存。

例如,古代尼罗河的洪水会导致埃及人口迁徙至河谷地带。

3.经济机会:古代的人口迁徙与移民也与经济机会有关。

在某些地区,特定的资源、矿产等可以带来经济上的发展,自然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与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二、人口迁徙与移民的影响1.文化交流与融合:人口迁徙与移民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信仰、习俗等文化元素,丰富了接收地的文化多样性。

例如,随着汉族的迁徙与移民,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与民俗习惯。

2.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与移民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迁徙与移民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形态的发展。

例如,古代罗马对外扩张时,大量奴隶和平民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3.人口变动与社会结构:人口迁徙与移民也导致了当地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大量人口迁入或离开,会造成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美洲发现后,西班牙殖民者大规模移民进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结构。

三、古代人口迁徙与移民的案例1.古代希腊城邦的扩张:古希腊城邦是古代人口迁徙与移民的重要示范。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是指对中国古代移民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移民是指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搬迁到新的地方居住的过程。

原因可能包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寻找新的谋生机会、逃离战乱或灾害、完成国家调动任务等。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移民和人口迁徙。

在中国古代,民族移民是指各民族之间的迁徙,这主要发生在那些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族交流的地区。

例如,在中国古代,西域地区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民族交流史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迁徙频繁发生。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主要发生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是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迁徙。

人口迁徙可能会对迁徙地区和迁出地区造成影响,例如,人口迁徙可能会导致迁徙地区人口的增加,同时也可能导致迁出地区人口的减少。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还研究了中国古代移民的社会经济影响。

例如,移民可能会带来新的劳动力和资本,促进迁徙地区的发展;同时,移民也可能带来新的文化和技术,丰富迁徙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但是,移民也可能带来社会冲突和文化冲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还研究了中国古代政府对移民的政策和管理。

例如,中国古代政府常常会通过调动劳动力、安置流浪人口、规范移民流动等措施来管理移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民族移民、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影响、政策和管理等方面。

这个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的规律。

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

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

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1、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

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

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

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

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2、苏州阊门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

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

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

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

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第一次:西汉末年,黄河流域陷于大规模的战乱之中,中原人士纷纷南迁避乱。

东汉末三国初,北方再次战乱,中原人士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一是关中人民逾秦岭南适巴蜀。

二是山东地区及淮北一带人口渡过淮河和长江,定散居江东。

三是关中、中州人民出武关,经南阳盆地迁入荆州。

这里面的知识份子,一部分投奔了洛阳的曹操,一部分投奔了四川的刘备。

西晋灭蜀、吴后,大量的精英人士被迫迁往北方,南方文明的发展受到挫折。

但西晋王朝只统一了短短的20年,“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又使黄河流域论为战场。

这次长达300年之久的动乱,长期战乱导致了我国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浪潮。

随着大量北人南来,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开发,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萌发了文明的新气象。

由于这次人口南迁浪潮主要发生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所以历史上称为“永嘉南迁。

”不少移民多次辗转迁徙,由北到南,彼此推进,移民人数达90余万到200万之间,占当时南方人口的1/6,占北方总人的1/8。

这相当于,南方人口中每6人之中就有1人来自北方。

当时的移民有二种方式:一为有组织迁徙,一为无组织流动。

这些北方移民带来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养,使经济逐步繁荣并最终带来文化的进步,渐渐成了南方文化舞台上的主角,给长江文明带来新气象。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人才辈出,文明昌盛。

第二次:唐朝时期,南方长江流域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经济上已可以与北方黄河流域相抗衡。

黄河流域集中了中国大量的消费人口,粮食供应已经开始依靠南方长江流域的接济。

但当时的文化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

不久,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促使北方人再次南下,从而形成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南迁浪潮。

这次战乱给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破坏,从长江三峡到长江中游地区的长江流域,却保持着相对和平安宁局面。

大量的北方人纷纷向南边的这些地带逃难。

平民百姓大量移民入川。

中国古代的迁徙与移民史

中国古代的迁徙与移民史

中国古代的迁徙与移民史一、迁徙和移民的区别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的迁徙和移民现象,但是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迁徙是指在同一国家之内,人们因为一定的原因而进行的离开原居地,到达另一个地方定居的行为。

而移民则是指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之间,人们因为一定的原因而离开原居地到达另一个国家居住的行为。

虽然这两者有所区别,但是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和移民现象频繁地出现。

二、战争造成的迁徙迁徙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

在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战争时有发生,而战争不仅仅会造成死亡和财产损失,还会使很多人因为战争而离开故乡,到达其他地方居住。

例如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的汉人被迫逃难到南方,到达了江浙一带,形成了新的居住群体。

三、经济原因造成的迁徙另一个引起迁徙现象的原因是经济。

在古代中国,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和资源条件不同,导致了不同地方的经济状况也有所不同。

因此,当一个地方的资源减少或经济状况恶化时,人们就会离开这个地方到达其他地方谋求生计。

四、移民现象的出现在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常发生,也有不同的民族移民到中国居住。

例如,当时中国北方较为广泛的部分乌孙等民族,他们离开原居地到达中原或河套等地,进行了长期的居住。

而在宋朝时期,蒙古族从北方南下,侵占了金朝,最终建立了元朝。

这时,很多蒙古族人也移民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居住,使中原地区的人口、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航海和贸易带来的移民在中国古代,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许多商人和移民经常通过海路到达中国。

例如,在宋朝时期,南洋诸国商人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南洋人也随着商人来到中国居住。

他们和当地的汉人、满族、蒙古族等民族进行了文化交流,也有了自己的居住区。

六、总结迁徙和移民现象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虽然这些人口流动带来了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甚至是政治上的问题和挑战,这一点也在当代的移民和跨国迁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也十分漫长丰富。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不同国度。

而到了近现代,海外华人更是在各个国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本文将探究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进行全方位的描绘。

一、古代中国移民在古代,中国曾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尽管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但整体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移民意识。

不过,古代中国的一些边疆地区和海洋贸易区域,仍有大量人口的迁徙和移民。

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向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行移民。

其中以与罗马帝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上的移民最为突出。

随着唐、宋等朝代的兴起,中国的移民潮更加强劲,此时的中国人已经在鸦片战争后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和各地方的华人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航道等更是开拓了更广泛的跨境移民机遇。

二、移民热潮的初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饱受列强摧残的中国政府外因力量弱化,却内部存在强烈的地域不平衡和阶层矛盾,尤其是前期的百家争鸣思潮和现代化的传入,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也加速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浪潮也带动了大量的中华民族走出国门,寻求生计和发展的机会。

最早的一批移民往往是受聘于西洋企业的翻译和劳工。

当时的一个瞩目问题就是,由于中华语言的特殊性,对于翻译的要求十分苛刻,这才在西洋社会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华人社会。

这个社会由于聚集在一起,很快建立了华人协会等组织,逐渐形成了华人的社交网络,后来成为华人社团的代表性组织。

在中国,移民的留学生和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也成为了发展海外移民大势的关键力量。

这些人在国内寻找不到发展机会,于是纷纷前往外国留学,或创立自己的企业,在各国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上有所表现。

可是,由于移民热潮的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首次到海外开展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走在完全不同的路,遇到了很多阻碍和挑战。

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移民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古代,中国的移民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官员移民、商人移民、流亡难民等等。

这些移民类型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一、官员移民官员移民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的移民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官员移民往往是因为地位较低、不受重用或被罢官等原因而被迫移民。

这些官员大多数是有过成就的人,因此他们移民后往往也能在新的居住地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二、商人移民商人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移民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商业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此之后,商人移民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

商人移民往往主要是为了寻找商机和发展商业,往往选择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城市落户。

在他们的推动下,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得到一定的推进。

三、流亡难民流亡难民是由于战乱、天灾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迁徙。

这种移民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常见的。

流亡难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往往会遭受种种苦难,包括饥饿、疾病、战乱等。

在他们的推动下,物质和人文的交流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四、朝鲜族移民在中国边境地带,有一种特别的移民群体——朝鲜族移民。

朝鲜族移民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饥饿、战争等而被迫迁徙。

这些移民大多数都是朝鲜族人,因此和本地人存在一定的文化、言语方面的差异。

但是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的方式和当地人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五、台湾移民台湾移民是现代中国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移民类型。

1949年以后,大量的中国人涌向台湾,由于台湾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台湾移民的特点也较为鲜明。

这些移民大多数是政府官员、商人、学生以及艺术家等等,他们在建设台湾的过程中贡献突出,也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六、海外移民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在海外移民方面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现象。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赴海外留学、移民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

这些海外移民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古代移民(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

西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乱,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黄河流域人口受到严重损失。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出现"名都空而不居,百城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结果黄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分布,大致稳定在这一局面。

(二)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官方人口统计只剩约1700万人,总数不到此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三分之一。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仍相望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三)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此后中原人民南迁并未停止。

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几次社会大动乱,又一次次导致中原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

尤其是蒙古人、满洲人入主中原之初,迫使中原人民纷纷南逃避难,而先期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原移民则部分流往岭南。

(四)赣南客家人因迫于清廷颁布"迁海令"而返迁其祖居地陕南。

清统治者颁布"迁海令"的目的,是企图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强制迁移,隔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的反清武装与内地反清势力的联系,防郑再次北伐。

按"迁海令"的规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划地为界,令居民限时迁出。

"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 广东最早实行迁界和受害最重的是粤东客家人聚居地,"坠县卫城廓以数十计","尽燔庐舍,民间积聚器物,重不能致者,悉纵火焚之。

乃着为令,凡出界者,罪至死。

""迁海令"实施前后持续约二十年之久。

它的施行给包括客家人在内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惨重的灾难,迁民颠沛流离十不存八九,渔舟、商船禁止出海,致众多的商港、渔村变为废墟,阡陌良田也成灌莽荒丘。

在此情形下,客家人冒险远走南洋,北返西北其祖地,是理所当然的。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

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

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

受以上因素影响,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1)秦代和西汉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

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

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

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

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

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

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

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

”“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

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

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

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

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

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

”“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

“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

”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

”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6)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

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

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

”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

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

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

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

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

同时又把东北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

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

这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耽耽。

在此形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

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增长近5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