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播与防范机制_施威

合集下载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网络谣言和传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和传言指的是一些没有证据支持、基于虚假或者夸大事实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影响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诸多方面。

这些消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和病毒式扩散的特点,因此,探讨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原因网络谣言和传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信息需求不对称。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一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不符的信息则容易产生排斥甚至拒绝。

2、知识和教育素质低下。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虽然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但是有些人却只从单一的、不全面的渠道获取信息,而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很容易就深信不疑。

3、诱因和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而制造和传播谣言,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些谣言很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

二、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与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网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黑话效应。

网络上有很多类似于黑话的说法和文化,许多人以黑话的形式,将一些假信息作为真实信息进行扩散。

2、匿名性保护。

网络上使用匿名身份很是常见,这就让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虑进行捏造和传播,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

3、误信传染。

网络上的信息很容易形成民众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当一些人对网络上的信息容易信以为真,以至于无数人跟随,就形成了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

4、潜在的效应。

网络传播具有潜在的效应,就是信息在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开来,而且已经到了难以逆转的状态,这也是许多谣言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范网络谣言和传言的途径在如此繁杂的网络谣言和传言信息的传播和影响下,如何有效地防范谣言的产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1、教育反诈骗。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 愈 烈 的状 态 ,极 大 地 影 响 了人 们 的生 活 , 网 络 空 间 的虚 拟 性 ,更 易 导致 谣 言泛 滥 ,影 响 社会秩序 。
网络 谣言之 所 以会产 生就 是 因为不 法分 子 造谣而引起轰动,但 目前对造谣者 的惩治力 度 很小,导致网络谣言屡禁不止。为 了进一步
} ,比如传统社会 中的谣言也被席卷入网络
喊 为 网 络 谣 言 。网 络 谣 言 是 指 : 在 当 今 数
4 结 束语
权 威 机 关 又 没 有 及 时做 出合 理 的解 释 和 管理 ,
展的当今社会 ,一些人利用 网络追星甚至想 自 己出 名 , 捏 造 虚 有 的 信 息 。这 时 需 引 导人 们 不 造谣,不成为网络谣言 的始作俑者 ,提 高网络 文化靠 自律、 自省、慎独 。最后 ,需要不 断加 强技术建设,培养高科技的网络人才 ,进而 完 善网络谣言的监控,对研发屏蔽和追踪技术起 到积极的作用。
N e t w o r k Wo r l d● 网络天地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 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文/ 陈佳 霖
上网人群与 日俱增的今天,网 民素质 良莠不齐 随 着信 息 时代 的到 来, 网络 技 术 极 大 地 便 利 了人 们 的 工 作 、 学 习生 活。任何 事 情都 有利 弊 两 方 面,上 网人群 的 增加 也带 来 了 些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比如 一 网 络 谣 言 的产 生。本 文主要 从 网络 谣 言 的 发 展 概 况 引 入 , 进 而 分 析 了 网 络谣 言 的产 生原 因,针对 原 因提 出 了 应 对 策 略 。 希 望 通 过 这 些 原 因分 析和 应对 策 略,能对 社 会上 治 理 网络 谣 言 , 维 护 网 络 世 界 的 和谐 稳 定作 出 一 些 小贡 献 。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黄金时代,网络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也成为了一个凸显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舆论环境,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1.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人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而这些平台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这使得网络谣言可以迅速扩散。

2.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这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产生。

人们往往只看到信息的一部分,而没有全面的了解,容易陷入误区,迅速传播谣言。

3.缺乏监管与审核机制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经过多重审核和编辑,缺乏监管机制使得许多谣言可以在网络上得以传播,甚至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谣言来达到某种目的,使得网络谣言的产生更加容易。

二、网络谣言的控制路径1.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网络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自律,加强编辑审核,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杜绝谣言的传播。

2.提倡网络公民的自我甄别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对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正常秩序。

4.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让人们能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传播的信息。

5.建立网络谣言的处置机制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应当立即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正面回应,及时澄清谣言,以便于阻止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作者:张钦朋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

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机理;舆情研判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8704一、网络谣言的界定谣言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根据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与谣言相似或相近的词汇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道听途说、空穴来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子虚乌有、传闻、曝料等,而人言可畏、耸人听闻、众口铄金、妖言惑众等则形容谣言导致的后果。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传播的谣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媒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得到广泛普及。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及时性、易获性、交互性、传播性得到彰显。

互联网在为信息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谣言便是难题之一。

网络谣言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自身也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在互联网中,任何网民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当你在自己的微博、空间发表毫无根据的言论时,可能不经意地制造了一则谣言;当你在不同论坛转帖时,可能无意中接受并传播着谣言;当你对网络上某一虚假消息信以为真时,甚或据此行动时,便不自觉地成了网络谣言的受害者。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应对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应对

网络谣言的形成、特点与应对一:概述:现在的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和之前相比可谓判若云泥。

网络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由于不可控制,也成为了许多网络谣言的散播途径,时常引起不了解真实情况的网民的激烈争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等.国内学者王国华等认为,网络谣言可定义为在网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特定信息.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真假。

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不同在于传播的媒介是通过网络平台,这也使得它的产生、发展、影响与解决应对措施有许多与以往谣言不同的地方。

二、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发展网络谣言可以看作网络舆情热点中的一种,它也有从起始、高潮到波动、消亡的基本发展阶段.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 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 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

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 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 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

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

某些时候,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即发展到一定高潮后, 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萎缩或沉寂, 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 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

舆情波动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 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

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 最终沉寂下来.当然,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 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 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再度成为热点。

网络谣言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QQ、微信、微博等)等来传播。

而且社交软件中的传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可信性”,这里是说由于社交软件联系的大多是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因而更可能被接受、传播。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造成个人声誉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了解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1. 点击率的驱动很多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会散布各种谣言,以博取点击率。

在网络上,点击率也是一种货币和权利。

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会故意散布不实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信息过度筛选当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某种信息时,搜索引擎会根据我们的搜索习惯和历史记录为我们筛选相关的信息。

这种过度筛选会造成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出现偏差,因此有可能接收到一些不真实的消息。

3. 情绪和心理的渲染网络上的谣言常常伴随着情绪和心理的渲染,让人们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这种情绪和心理的渲染会导致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不真实的消息。

二、网络谣言的防范措施1. 验证信息的来源接收到不明信息时,首先要确认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

如果信息来源不明确,则有可能是谣言。

如果可以确认信息来源,则可以在不经调查和验证的情况下,进一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最好的方式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以确定信息是否真实。

2. 提高媒体的素质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

媒体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讲求新闻道德,负责任地传递信息。

在报道消息之前,应该对消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该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纠错意识。

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宣传网络谣言的危害、如何鉴定谣言以及如何避免传播谣言。

4. 加强法治建设对故意制造,散布不实信息的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通过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总之,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着手解决,因为网络媒体是现代传媒中最快速,最迅捷,最有力的传播渠道之一,反谣言行动,不仅是个体和企业的利益所需,也是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新形势下的网络谣言产生与遏制

新形势下的网络谣言产生与遏制

043当代思潮新形势下的网络谣言产生与遏制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定义对谣言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谣言”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我国学者胡钰(2000)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诊释。

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谣言”时使用了“未经证实”来解释谣言,如《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解释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谣言有了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途径。

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而网络谣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网络谣言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一旦泛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已有研究(巢乃鹏, 黄娴, 2004)将“网络谣言”定义为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网络使用实体通过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诊释。

网络谣言的成因事件自身因素。

谣言往往寄生于特定事件,奥尔波特曾指出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是谣言出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成为国内学者研究谣言成因的基础。

针对公共卫生事件,李明洁(2018)进一步指出此类事件本身涉及知识的专业程度以及危害的复杂化就极易导致信息的模糊,因此其特殊性不容小觑。

社会因素。

信息闭塞、社会环境的透明度不高是谣言盛行的一个很大原因。

在信息闭塞的时候,人们就容易进行谣言传播,以缓解对信息缺乏的恐慌不安心理。

李军林(2008)的研究中就指出人们对突发事件或者公共事件都是有信息需求的,但是这种突发事件在发生初期发布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

网络谣言就是基于这种恐慌或者猜测现象而产生的。

其次,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种炒作都是为了背后巨大的收益,因此,一些人就不顾道德的谴责,散布虚假的信息,甚至在真实事件的新闻上用虚假的标题来达到吸引网民注意的效果等,所以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等,对信息进行编造、夸大、再创造,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谣言的兴盛。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以虚假、夸张或歪曲事实信息为内容,以迅速传播、影响广泛为特点的信息。

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新媒体的高速互动特性使得网络谣言的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以瞬间传递给全球各地的用户。

这种高速互动的特性使得网络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加剧了谣言的扩散程度。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和人群筛选功能也促进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会通过算法推荐相关内容给用户,而这些算法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点击行为。

在用户点击和转发网络谣言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平台会更多地推荐类似的信息给用户,从而形成信息“过滤泡泡”。

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并且很少得到对立观点的信息,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互动和分享行为也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行为可以快速将谣言扩散给更多的人。

尤其是在一些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上,用户之间的讨论和分享更容易引发用户对网络谣言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推动谣言的传播。

一些用户也会故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以满足自身目的。

有些用户可能出于恶作剧或获得关注的目的,刻意制造和散播谣言。

而一些商业机构和政府也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宣传、操控舆论等目的。

这些用户通过伪造账号、发布大量信息或通过其他方式,使得谣言表面看起来像是大量用户独立传播或产生的结果,进一步增加了谣言的传播信服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复杂且多样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因素,还包括用户情绪化和对权威性辨别能力的削弱等因素。

为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用户自觉提高辨别能力,新媒体平台也应加强对谣言信息的监管和审核,避免谣言信息的滥发和传播。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不仅可以造成个人名誉受损,还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失控和社会安定的动荡。

对于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和控制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演变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是谣言产生的根源之一。

在信息高度自由流动的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于某个事件或问题的观点,但并不一定所有的观点都是准确的,一些可信度较低的观点很容易被误以为是真实的信息,从而产生谣言。

社会心理因素是谣言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往往对于不确定性的事情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一些具有社会热点和敏感性的事件,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传播,进而导致谣言的产生。

网络谣言常常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迅速传播。

网络平台提供了人们自由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空间,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网络谣言可以迅速扩散,延伸到更广泛的范围。

为了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监管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政策,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查处力度,对于发布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严肃处理,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可持续的监管机制。

加强事前预警机制。

通过建立网络谣言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跟踪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做到事前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和各界应加大宣传力度,围绕重大事件及时发布真实的信息,及时澄清谣言,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网络谣言,增强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对于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和控制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谣言的本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遏制。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和加强舆论引导,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信息环境。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未经证实或根本不实的信息,它可能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不仅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判断力,也对社会治理与稳定构成了挑战。

深入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对于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被创造和传播。

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导致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信息过载使得公众无法及时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很多人就会对信息的真伪性进行不加思考的传播。

个人意愿和动机也是网络谣言生成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或其他目的,有意散布谣言。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也是网络谣言成为了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速度极大地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在社交网络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也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互动行为向其推荐相关信息,这样会导致网络谣言在用户群体中传播得更为迅速和广泛。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得益于互联网用户的盲从和信任心理。

很多人在面对信息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关系、网络平台和媒体传播渠道的影响,而盲目相信信息的真实性。

针对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治理。

首先要强化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源头治理。

相关部门可建立网络谣言防控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谣言的产生。

需要加强网络谣言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社会可以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平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发现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趋势,及时进行预警和应对工作。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匿名性和言论自由:网络对于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和广泛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布信息,难以追责。

此外,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的特点也使一些人更容易发布不确实的内容。

2.情绪和焦虑的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迅速,一旦爆发事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而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人们的情绪和焦虑往往会被放大,这也就提供了谣言产生的土壤。

3.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速度: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性非常明显,有些消息传播比较迅速,而另一些消息则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这种局面使得一些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而真相则会被掩盖。

其次,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clickbait和标题党: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一些网站和自媒体会通过制造夸张、误导性的标题,引起公众的兴趣,并在用户点击后传播谣言和传言。

这种通过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吸引用户点击的行为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一种机制。

3.恶搞和戏谑:一些人会通过编造谣言和传言来进行恶搞和戏谑。

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言论自由,发布一些虚假、滑稽的信息,进而引起关注和传播。

4.情绪化和追随效应:网络环境中,人们情绪化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关注和传播。

一些人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情绪化的表达和行为容易引起共鸣,进而形成传播的独特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对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误导公众的判断,扰乱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声誉的受损等。

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对网络上的谣言和传言进行严肃打击,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以避免被误导。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给谣言蒂固根深的土壤。

匿名性在传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因盲目相信信息真实性而容易受谣言影响。

为规避谣言,应加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媒体素养,同时政府与媒体需合作防范传播。

谣言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加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媒体素养,方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谣言、社交媒体、匿名性、信息真实性、规避方法、媒体、政府、合作、媒体素养、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严重性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堪忧。

在信息传播的网络中,一条虚假的谣言往往能够迅速扩散至全球,影响力之大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后果。

谣言不仅会误导大众的认知,破坏社会秩序,还可能导致不良的行为和决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谣言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已成为一种常态,对公众的生活和思维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伤害。

谣言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迅速传播的速度,还在于其对社会稳定和公共舆论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因为谣言往往夹杂着一些煽动情绪和引起共鸣的内容,容易触及人们的心理需求。

而且,许多人在接收信息时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谣言迷惑,进而误导他人,形成谣言传播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和应对。

1.2 本文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方法,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危害,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效地避免被谣言误导。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匿名性的影响、人们盲目相信信息的心理机制,以及探讨媒体和政府在谣言防范中的职责,旨在引起人们对谣言问题的重视,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防范和打击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安全和公共利益。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谣言所带来的危害,提高信息素养和辨识能力,建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从而有效规避谣言的影响,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谣言传播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谣言传播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谣言传播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作者:刘晓媛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16期[摘要]谣言在当今社会会经常遇到,不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也极其迅速。

但谣言并不是一经发布就迅速传播,而是有一定的机制和路径可循。

本文以2020年1月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双黄连口服液遭“疯抢”,走上“药”生巅峰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来对谣言传播机制中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谣言;“双黄连”事件;社会机制;心理机制一、总体概述(一)谣言的含义所谓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和证据的消息,其出处往往是模糊的,通常是以口头形式传播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美国學者彼德逊对谣言作出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法国社会学家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二)谣言的传播机制谣言传播机制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在本文中更倾向于将谣言的传播机制分为社会和心理两类机制,指出谣言的传播并不是没有规律和踪迹可循的,是借助了一定的载体和渠道的,并且分析了人的心理动态和目的。

二、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由图1可知,在以上几种主要的传播路径中,亲朋好友也就是人际关系传播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比较保守,更多的是一种事实性的报道,比例较小,谣言传播的力度较小。

(一)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与情感维度有关谣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环境中存在某种危险,使人们提高警觉。

因此,人们在第一时间告知与自己有较深情感的亲人或朋友,也就是人际关系传播,大多数是因为情感维度的因素去提醒或者劝说他人。

在2020年1月份双黄连口服液遭“疯抢”事件中,事情的起因是由微博上转载的一篇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帖子引起的,看似是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较大,但实则这次事件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起作用的是亲朋好友的善意提醒,而非陌生人之间消息的相互回复和转发。

网络谣言的产生及预防机制

网络谣言的产生及预防机制

网络谣言的产生及预防机制[内容摘要]:在信息难以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造就了谣言的流行,而网络的虚拟环境无形中充当了其保护伞。

要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并加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网络谣言;形成原因;预防机制谣言,自古有之。

先秦《吕氏春秋·察传》一文曾生动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i这是已知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

《战国策》中也有相关典故。

今天,随着跨越国界、地缘的英特网的出现,谣言也乘上了电子化快车。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人们对于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

ii那么网络谣言是怎么产生的呢?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社会原因、社会心理原因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政治、经济等深层因素。

很多时候是这几方面原因综合在起作用:1.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人类社会自有信息传播以来,就从未杜绝过谣言,这与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有关。

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所需了解的信息也无法全部公开或随时随地轻易获得,这是谣言得以形成和扩散传播的重要社会基础。

在信息缺少足够充分、公开的情况下,类似的谣言的一再出现并不奇怪。

此外,在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然力的破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倘若正常渠道的意见传播迟缓或被打断,而人们的信息需求又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人们便表现出惊恐或猜测的忧虑。

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互通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层群众的自发活动取代了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功能,这也会促成谣言的形成。

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

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

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国际传播学院对外091张晟韬一、定义所谓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时间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根据辞海的定义,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者是捏造的消息。

以此来看,谣言的定义显示出了它本身的一些特征。

其一是虚假性,其二是传播性,其三是其作为信息的自身的属性。

二、生命过程在我看来,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的全过程,非常类似与一个生命体,有着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与生老病死。

1. 产生谣言的产生过程中,制造谣言的信息源与制造者是不可缺少的。

我所谓的信息源,狭义上说,是指某件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是人为的政治、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人力不可抗的瘟疫、气候或地质灾害等。

这类事件的发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也是滋养谣言的温床。

广义上说,还包括常识,生活经验等等而制造者,就是指根据信息源所提供信息,产生了歪曲的、不符合规律的判断,并首先发布、传播的个人或媒体。

制造者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信息源可能生发出多个制造者,而这些制造者制造的谣言也都不会完全一致。

我认为,谣言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信息源作用于制造者的大脑,经过制造者的粗糙的思维加工(一定是一个感性认识)而产生一个“象”。

在这个“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源本身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是歪曲的虚幻的成分,也就是说“象”对信息源有错误的放大的作用。

用图形表示为:2. 传播传播是谣言的生命中最为“灿烂”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传播者和传播媒介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我所指的传播者,是接受上一级传播者(这个传播者有可能是最初的制造者)的错误信息,经过思维加工或者不经过思维加工,而且将谣言向下一级传播的个人。

传播者不是固定的,在上一个传播过程中,他们作为上一个传播者的受众,再在下一个传播过程中成为传播者。

所谓传播媒介就是传播者向受众输送谣言的方式。

这个方式在随着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而增多的同时,显现出了良好的向下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谣言的形成及传播

谣言的形成及传播

前沿报告【谣言出没,请注意】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上谣言的形成及传播● 唐 晨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产生一些社会心理学效应,使得人们在应对灾难的同时,又陷入种种困扰。

而谣言的产生及其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些效应的重要体现。

日本震后不久,在一些谣言的蛊惑下,人们开始疯狂地抢购食盐和碘片。

超市、商场、药店都出现了相关商品药品的脱销。

笔者了解到,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我国,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此类恐慌性的购买行为。

那么,这其中蕴涵了哪些心理学原理?谣言从产生到终结,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谣言的内涵:事件的受关注度和信息的模糊性早在上世纪4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就对谣言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界定。

谣言的基本原理就是相应的事件对个体的重要性乘以事件相关信息的模糊性。

转化为公式,即:谣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

①根据一般的数学法则,我们可以推知:在事件重要性或者信息模糊性任一项为零的情况下,它们的乘积为零,谣言不会产生。

如果事件不重要,那么不管信息清晰与模糊,人们都不会重视,谣言即便产生也不会广泛传播。

但是如果发生了重要事件(一般指自然灾害、战争等社会热点事件),并且在大众对事件的具体信息了解程度不够的情况下,谣言就非常容易产生,并且迅速传播,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掺杂自己的偏好、感情、主观判断等因素,再加上一些曲解、遗忘或错误记忆,在谣言“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过程中,极易被进一步扭曲。

由于谣言是建立在模糊的信息基础上的,所以谣言的开端往往是虚假、错误的。

并且,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不同的传播者予以一定程度的认知加工和信息重组,从而导致谣言越传越离谱,甚至完全颠倒是非。

②所以,谣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谣言的基础是对相关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对模糊信息的片面认知而产生的虚假信息,人们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对片面认知的加工重组,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失实。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特征1.情感化网络谣言通常针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情感脆弱点,用语言、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以快速博取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例如,曾经有一则流言在网络上疯传:吃五颜六色的巧克力饼干会致癌。

这种谣言针对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关注,快速传递,引起了社会恐慌。

2.批判性差网络谣言放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让信众们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权威声音失去信任,提高了谣言的说服力。

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政府故意隐瞒疫情”的流言,一时之间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议论,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3.传播迅速网络谣言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快速蔓延传播,很快便占据了用户信息的主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散布“喝中药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1.传播渠道广泛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新闻客户端、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

2.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3.传播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同时传播到无数人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覆盖面很大,影响很深远。

4.传播流程简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包装、编辑、转发等形式,让信息以正常文本或图文混排形式出现,混淆视听,难以识别。

5.传播方式巧妙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附加美图、记录、语音等多重载体,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危机感,让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三、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预防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范畴。

2.落实网络媒体责任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自律责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与信息生态密切相关。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信息传播速度迅猛。

这一特点为网络谣言的生成提供了土壤。

一些不实信息往往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渠道迅速传播,且很难被及时纠正。

某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谣言内容,由于用户的共情与信任,这一信息很快被传播,进而形成了谣言。

社交网络的发展也是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

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时代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社交网络上传播谣言不仅可以迅速扩散,还可以隐蔽自己的身份,逃避追责。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参与度高,信息传播链条较长,一条谣言信息只需通过少数核心用户的分享,就能够迅速传播到大量用户中,使谣言得以迅速传播。

信息真实性的鉴别困难也是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的原因。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且碎片化,用户在获取信息时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容易受到谣言的误导。

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往往通过制造所谓的“爆料”或“内情”等手段,给受众以官方封锁的假象,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容易相信谣言。

用户的认知偏差也是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常常受到自己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容易对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信息产生怀疑和排斥,从而更容易相信谣言。

网络谣言制造者往往通过情绪煽动、言辞激进等手段,利用用户的认知偏差,使其更容易接受和传播谣言。

信息监管不力也是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自由,监管难度加大。

谣言在网络中传播的速度往往快于监管部门的查处速度,制造谣言者可以迅速删除或更改信息,以逃避责任,这为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温床。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生态、社交网络、信息真实性的鉴别困难、用户的认知偏差和信息监管不力等方面。

为了有效防止和打击网络谣言,有必要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测和核实,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和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加强网络媒体的责任意识和监管力度。

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播与防范机制_施威

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播与防范机制_施威

传媒观察2013.11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施威日前,北京警方果断行动,两个长期造谣传谣的“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这场“网络大谣”闹剧让我们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应将之上升到深层次重视与根源性治理的层面,因为它关乎公共安全和民众切身利益。

网络谣言及其危害性新媒体的完善和普及使得个性化、互动化传播成为可能,受众转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平民文化”和“草根文化”得以形成,但也因此导致大量信息过载、传递无序乃至虚假失控现象,仅2012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监管部门就清理各类网络谣言21万多条,依法关闭网站42家。

①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即时聊天工具、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隐私、颠覆传统等内容。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谣言具有臆造性、易传播性、非正式渠道传播性、攻击性、变异性和社会危害性等一般性特征。

在新的传播环境和机制下,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与低成本使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人群、时空和范围,其影响范围与危害性呈几何级数增长,呈现出广泛性、隐蔽性、知识性、炒作性、宣泄性等新特点。

从信息来源看,网络谣言分为现实参与型和原发型两种,前者来自于现实生活,后者则产生于网络。

大部分谣言属于现实参与型,如2008年广元“蛆橘事件”、2011年响水“爆炸谣言”等,这类谣言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传播范围广泛,危害性也更大。

网络谣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认知和评价活动,是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背景下民意的非理性表达,这种非理性一旦摆脱了道德与法律的束缚,会使人们的认知偏差、负面情绪和单向度价值判断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②因此,它不但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导致网络媒体可信度和公信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扰乱正常的市场和生活秩序,制造群体性忿恨情绪,妨碍社会稳定,引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观察2013.11
全国新
闻核
心期
刊·江苏
省双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施威
日前,北京警方果断行动,两个长期造谣传谣
的“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这场“网络大谣”闹剧
让我们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应将之上升到深层次重视与根源性治理的层面,
因为它关乎公共安全和民众切身利益。

网络谣言及其危害性
新媒体的完善和普及使得个性化、互动化传
播成为可能,受众转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
者,“平民文化”和“草根文化”得以形成,但也因此
导致大量信息过载、传递无序乃至虚假失控现象,
仅2012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监管部门就清理
各类网络谣言21万多条,依法关闭网站42家。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即时聊天工
具、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
据的话语,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隐私、颠
覆传统等内容。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谣
言具有臆造性、易传播性、非正式渠道传播性、攻
击性、变异性和社会危害性等一般性特征。

在新的
传播环境和机制下,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与低成
本使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人群、时空和范围,其
影响范围与危害性呈几何级数增长,呈现出广泛
性、隐蔽性、知识性、炒作性、宣泄性等新特点。


信息来源看,网络谣言分为现实参与型和原发型
两种,前者来自于现实生活,后者则产生于网络。

大部分谣言属于现实参与型,如2008年广元“蛆
橘事件”、2011年响水“爆炸谣言”等,这类谣言涉
及民众切身利益,传播范围广泛,危害性也更大。

网络谣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认知和评价活
动,是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背景下民意的非理性
表达,这种非理性一旦摆脱了道德与法律的束缚,
会使人们的认知偏差、负面情绪和单向度价值判
断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②因此,它不但破坏了健
康的网络环境,导致网络媒体可信度和公信力下
降;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
胁: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扰乱正常的市场和生活秩
序,制造群体性忿恨情绪,妨碍社会稳定,引发对
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总之,网
络谣言是一种社会公害、网络“毒瘤”,有违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本质上是一种腐朽的、低级
的、破坏性的文化。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折射出社会理性的缺失以及民众对
民主公平的期待,作为以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
的社会舆情,它的产生、传导与扩散具有复杂的社
会、心理和技术背景。

从形成机理看,网络谣言的泛滥源于以下三
个方面的原因:(1)网络受众的权力滥用。

一是网
络传播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加工流程,“把关
人”角色逐渐被弱化,信息无需过滤即可发布,这
就使受众权力滥用和谣言泛滥在技术上成为可
能;二是将舆论权力化为舆论暴力。

处于社会转型
期的人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转而向虚
拟空间寻求利益诉求。

在不满情绪和泄愤心理作
用下,受众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社会事件,
热衷于传播负面信息;三是受众法律观念淡薄。


络的隐蔽性隐藏或淡化了受众的真实身份,使之
几乎毫无顾虑地对事件主体妄加猜测或者恶意诋
毁,而这种侵权行为往往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利益群体的逐利效应。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
上源于以“造假审丑媚俗”为利的“黑色经济”,网
络公司往往采用“先赚名,再赚钱”的商业模式,以
谣言启衅,靠谣言牟利。

部分媒体为了提升影响
力,故意制造敏感的“公共话题”,片面追求新闻的
显著性、反常性、趣味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敌对势力也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西方价值观
念和意识形态,散布大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别
有用心的反动言论。

由此,媒体失范、利益主体的
网络“暗战”和利益链条的形成催生了大量虚假新网络谣言的形成、
传播与防范机制
◆学术园地◆
34
MEDIA OBSERVER
2013.11……………………
闻、失实报道和网络谣言,在网络放大效应和病毒式营销的推动下,极易形成“滚雪球效应”。

(3)网络监管机制的缺失。

首先,互联网监管法律法规散布于其他法律制度中,致使整个监管体系很不系统、完善,且缺乏信息内容分级、信息过滤和信息筛选标准;其次,执法主体不明确,多部门执法导致条块分割、功能不明、协调不力,造成行政监管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大量交叉部分成为监管盲区;再次,缺乏对运营商经营机制的监管。

例如,针对网络搜索引擎、微博等公众广泛接触的新媒体并没有基本的行业行为规范和伦理约束,故无法杜绝其商业利益行为。

根据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模式论”,网络谣言传播可分解为谣言变异、扩散和转化三个环节。

谣言变异指谣言在传播主体“参与制作”下内容、指向等发生变化。

在“人人喊话”的情境下,“民粹化”与“精英化”并存,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以讹传讹成为一种常态,往往造成谣言的多次变异,危害性不断升级;谣言扩散指在多元主体多样行为推动下,谣言通过血缘、学缘、业缘、趣缘、地缘等渠道,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早期呈链状结构,继而呈现树状、放射状结构,最后演化为“漩涡”型复式传播,舆论效力不可估量;谣言转化指传播者相信谣言所涉事件或危险即将发生,于是采取应对行动,而采取行动过程中会惊动他人,即使是“偶遇的陌生人”也会通过询问、模仿等行为扩大谣言范围和影响。

③总的来说,网络谣言传播大多呈现双向性、交叉性的多主体、多渠道趋势,故而传播快速、影响广泛且难以控制。

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机制受众自由和权利空间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权益结构失衡,从而损害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自律固然是社会秩序存在的基础,但作为外部秩序的他律也是不可或缺的。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讲,信息传播自由与网络监管的有度限制辩证统一,协调两者的平衡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法律治理问题。

④在此意义上,对谣言的治理既是维护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保证,也是保障受众权益、缔造和谐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因此,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标本兼治的防范和治理机制,多管齐下,尽可能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明确主体职责,建立网络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推进网络立法,构建由基础法律、低位阶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等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二要以规范和引导为目标,明确网络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微观层面的界定,推动网络监管从“管制”模式向“监督”模式转化;三是建立多元监管模式,明确监管主体及其权责,整合执法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多方力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作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学术界间的对话机制;同时,加大网络谣言惩治力度,完善举报、立案、取证、审判、惩处的程序与机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之对网络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产生震慑作用。

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和快速反应机制,抢占舆论先机。

网络谣言生成有一个情绪淤积和酝酿的
阶段,在达到爆发临界点之前,越早介入则效果越好。

事实证明,如果错过主导舆情和改变正负态势的时机,或者采取堵塞信息甚至以沉默的方式应对,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因此,要转变观念,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依托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应积极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消除公众的迷惑和误会,坚决避免“官腔”和书面化的外交辞令,以免“火上浇油”。

同时,要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攻势,注重信息的全局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压倒网络情绪性和煽动性言论,瓦解潜在的网络谣言。

再次,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和道德教育,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加强良性议题设置和网络问政建设,就社会公共问题与公众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二是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责任意识以及对网络谣言的鉴别能力;三
是以主流网络媒体为平台,传播符合网络规律、体
现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的先进文化,以“主旋律”
来激发从法治到道德、从理性到情感的一切正能量,引导和集聚民众的力量去扭转有损公共利益的言论。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清理网络谣言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果》,《解放日报》2012年4月13日。

②陈东冬:《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③王国华:《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
以地震谣言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④刘素华:《信息自由与网络监管的法理分析》,《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

◆学术园地◆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