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0b315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7.png)
•
第21页
三.按要求默写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句子是: • 2. 新旧知识相结合句子是: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
子提出不要焦急
第22页
• 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崇高品质句子 是:
• 5.孔子在《述而》篇中叙述君子对富贵 正确态度是:
• 6.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 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 能够表示这种喜悦:
第5页
• 第三章
•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字词解释:
•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 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出 矩 规范、规范
• 2.译文:
•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 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 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 力所支配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第;6页 七
第26页
• 8.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 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 13.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2.译文: • 孔子说:“颜回品质是多么崇高啊!一箪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 改变他好学乐趣。颜回品质是多么崇高啊!”
第9页
《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0dd2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3.png)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
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军队
普通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分析文义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粗糙
•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For Ynnr
Nalural beavty
* 古:冷水
M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2
innisfree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lor Your
Natural beauty
U 」 管 .可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理解型默写
—— —— * “子日:
,n
。” 可见,读书学习
中,学和思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
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
琳 (3) 5J35岁,在鲁从政
* (4) 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点 (5) 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思想
(1) 、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 治 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植 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解己所不欲,毋
《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110230b9f3f90f76c61bf3.png)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论
语
复习课
流程
壹
情境导入
贰
学习目标
叁
风采展示
肆
合作探究
伍
知识拓展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复习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3、掌握并学会应用文中阐述的求知、修身、做人的道理。 4、背诵并默写课文。
风采展示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当堂检测
3、“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 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4、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 思考。
合作探究
1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 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当堂检测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只有用谦虚 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 8、试选取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拓展阅读
曾子杀彘(zhì)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论
语
复习课
流程
壹
情境导入
贰
学习目标
叁
风采展示
肆
合作探究
伍
知识拓展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复习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3、掌握并学会应用文中阐述的求知、修身、做人的道理。 4、背诵并默写课文。
风采展示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当堂检测
3、“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 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4、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 思考。
合作探究
1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 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当堂检测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只有用谦虚 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 8、试选取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拓展阅读
曾子杀彘(zhì)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优质课件)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0e5dc0d15abe23482f4da3.png)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三章
yòu
子
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人称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又”,古代放 表顺 志向 在 我 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讲学习方法
yuè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通“悦”, 学习 表顺 名词作 复习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 愉快 承 不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三章
yòu
子
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人称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又”,古代放 表顺 志向 在 我 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讲学习方法
yuè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通“悦”, 学习 表顺 名词作 复习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 愉快 承 不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c9a6a9e87101f69f31953f.png)
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 高尚的个人修养: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每天
反省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8)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迷惑、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不 惑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
越过、超过
规范
心所欲,不逾 矩。”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 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 阶段?
吃饭,名词作动词 粗粮
⑧ 子曰:“饭
正当手段
冷水
弯着胳膊
疏食 饮水,曲肱
表顺承
而枕乐趣之,乐 亦在 其中矣。对不于义 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富且乐贵趣,贵也对,就于在我于这 来我中讲间就如了像。是浮用天云不上正的。当浮”的云手一段样得。来” 的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8b190f05087632311212f8.png)
教学环节
二 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道不远人
教学 环节
消除学生文言文的畏 难心理
为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理念综述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连系学生 与文本的纽带。
语文的两大功能:言志
载道
用国学文化点亮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孔子知多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 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 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 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 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
• 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 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 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 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 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 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 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好课件37张
![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好课件37张](https://img.taocdn.com/s3/m/b3c405c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7.png)
了解《论语》 Nhomakorabea贰
文章学习
食:动词,吃饭 安:安逸 敏:勤勉而1:表并列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有道而2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2: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相当于“了”。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
中国:春秋末年百家争鸣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文章学习
食:动词,吃饭 安:安逸 敏:勤勉而1:表并列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有道而2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2: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相当于“了”。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
中国:春秋末年百家争鸣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论语》十二章 优课教学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 优课教学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33bee70740be1e640e9a1d.png)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 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 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教育原则和 方法主要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 学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孔子与教 育”
论语与儒家思想论语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伦理思想的最直接资料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历经无数内外忧患而能保存延续和发扬为核心孔子的伦理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 一一
个 本个 伟 奇圣
论
大 书人 的《
语
思 论孔 想 语子 儒》
十 二
家 思
章
想
微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探究。 2.了解《论语》与儒家思想。 3.联系实际,体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及 现实意义。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善学)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光)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温习旧知识的 重要性)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子提出了仁爱和爱人,孟子将其发 展为仁政,其实就是一种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关怀主张 “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 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汉书·艺文 志》:“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 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刘勰《文心雕 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 秉儒家之文。”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 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 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 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获一等奖优秀课件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获一等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cfd82e67ec102de2bd89aa.png)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 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 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 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 么有贤德啊,颜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 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 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 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转折,却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子 有害
lòu
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贤德 简陋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忍受
„的人 hào 喜欢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 ,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粗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 “ 饭疏食饮水, 冷水 吃饭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胳膊 乐趣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义 对于
二、合作探究(8分)(难点) 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小组内合作研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讲 学习方法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讲 学习乐趣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 为人态度 。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 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 进,提高修养。第二章讨论 思想品德修养 。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 “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 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35f212c77da26924c5b0a5.png)
作者·简介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作者·简介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时期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 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 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 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 他所主张的“克己复礼”“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 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人”)。
朗读·课文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朗读·课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朗读·课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本课小结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论语十二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
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2论语十二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12论语十二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0640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c.png)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 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够当我的老 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则应 当注意改正。”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引用文句,送与自己或同窗以作共勉
句式:我把(
)这句话,送给
(
),但愿(
)
缅怀先贤 吟诵典型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典型语录手中拿, 温故知新传佳话; 儒家思想明今古,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文言 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 诵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台湾国学大师王财贵专家对学习典型作 品有两个观点: “孩子的启蒙教材应当是《论语》。” “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 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背读填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 者, 者不如 者。”
•子曰:“饭 饮水,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
,于我
。”
•子曰:“三人行, 而改之。”
。
而从之,其不善者
•子在 曰:“ 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
也, 不可
也。”
《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7646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3.png)
05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相关历史知识链接
孔子及其弟子生平事迹
01
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师承
关系。
《论语》成书过程及版本流传
02
探究《论语》的编纂、流传过程,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
特点。
儒家思想发展脉络
03
梳理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等后世儒家代表人物的发展
脉络,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创新精神。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编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论语十二章》优秀 课件(完整版)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 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 教学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 课件。
教师总结、点评和作业布置
01
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进 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 现和成果。
02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 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03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包 括阅读理解、思考题、 小论文等。
04
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 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集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0、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听朗读
注音
不亦说(yuè)乎 学而不思则罔
人பைடு நூலகம்知而不愠(yùn)
吾日三省吾身(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瓢饮,在陋巷(lòu) 博学而笃志(dǔ)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一章
分析文义
按时 学习 顺承(名词作状语)复习
子曰:“学
也是
而
时
习之,不
课文探究
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转折 诚实
替 出主意 转折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传
不习乎?”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心力?和朋友交往是 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论语》名句集锦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要加强自我反省,重视 提高自我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同“又”顺承 顺承
子曰:“吾十有五
顺承 迷惑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顺承 自然规律
独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
顺承 超过 规范
顺承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 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 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加以容纳);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继续生存下去,必须 回头两千五百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 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 会巴黎时的宣言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又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人。 。
乐。
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 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他 (好学)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 质。
同“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转折,却 生气
也
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 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不思考,便会迷 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品质高尚
分析文义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
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合称四书五经,为宋以后
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 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 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
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子曰:“温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
故
而知
新,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分析文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转折
分析文义
迷惑 转折 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