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D
20.“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 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 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 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 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 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A
9.“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 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 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 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 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B
10.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 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 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 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 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 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 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C
B
27.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 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 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A
28.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 80岁生日前夕的调查显示,42%的被调查者 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起了主要作用, 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他们 一直将戈尔巴乔夫作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 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以上看法是 A.正确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片面的,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 C.错误的,叶利钦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D.错误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才是苏联解 体的根本原因
B
1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 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 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 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 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D
8.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 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 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 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此话 的意图是 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 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3.《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 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 走动了!”对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理 解正确的是 A.战争年代的特殊性,需要有特定条件下的 非常举动 B.面对战争,俄国人民全力以赴,保家卫国, 争取胜利 C.在战争结束后,俄国经济开始在五年计划 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变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俄国经济缓过气来, 有了起色。
C
6.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 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 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 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 条件 D.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 结构
C
7.《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 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 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 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 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材 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B
29.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有 ①外国资本家被特许经营矿山 ②农民被允许出售剩余粮食 ③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 ④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30.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 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 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 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 ①“计划就是法令” ②以市场引导经济 ③给集体农庄庄员一片自留地 ④让农民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D
2.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 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 克森林下仔”。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 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反映出 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 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 D.苏联法制不健全
D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 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 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 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 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
18.20世纪2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曾说道:“这 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 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为 扭转失败他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
B
19.下图是苏俄(联)1913年—1937年工业产 值变化示意图。下列对1932—1937年工业发 展程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B
21.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 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 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 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C
16.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 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 况的主要背景是
(单位:10亿美元)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A
17.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 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 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 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 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 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 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23.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 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C
24.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 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 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B.新经济政策期间 C.斯大林统治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C
来自百度文库
14.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 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 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
15.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 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 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D.开始农业集体化
A
31.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比赫鲁晓 夫改革更加深入。主要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D
3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 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 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 点。”上述说法 A.全盘否定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B.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试图改变所有制形式
C
5.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写 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 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 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 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 映的问题不包括 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
B
22.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 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 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 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 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 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 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 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 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 就会产生动荡。”罗曼· 罗兰旅行的国家应该 是 A.美国 B.中国 C.苏联 D.日本
C
25.“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 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 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 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 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能佐证上述观 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资本主义”
A
26.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 中说:“在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 长速度下降一半还多,在80年代初期之前又降 到实际上使我们接近经济停滞的水平”,这说 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首要目的在于摆脱苏联经济衰退局面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
12.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 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 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 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D
13.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 “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 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 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 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 时期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