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 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è酒。
(《鸿门宴》我说啊,这是高中文段吧!嘿嘿项王说:壮士啊!赏赐你一杯酒。
于是(有人)给了他一杯酒。
)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手刚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遵循后稷、刘公的事业,实行古公周太王和季历的法制)(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给窦娥我烧几刀纸,就算看在你死去了的儿子的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 作地势,高下九则。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 此则寡人之罪也。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 入则孝,出则悌。
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欲速则不达。
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
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太后怒气冲冲,但还是接见了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子女如果想报父母之仇,臣子如果想报君王之仇,哪里有敢不竭尽自己的力量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臣年轻强壮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②余扃jiǒ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
“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
则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柯”指斧柄,“伐柯”指伐木做斧柄。
伐木做斧柄,斧柄的式样并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
3 作地势,高下九则。
(坤作为地势,分为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
)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
(这就是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5 此则寡人之罪也。
(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通
常是从耳朵里听进去,直接就从嘴里说出来了。
然而嘴和耳朵的距离,不过四寸远,如此没有理解的
学习,怎么能够显得自己有气质、有内涵呢)
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黄河献出天文图,洛水献出地理书,指明了天地之间的奥妙和道理,高
尚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就用它作为行为和处事的准则。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木头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今(项羽)马上就要到来,恐怕沛公就不能拥有关中一地了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
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
奉承 14 入则孝,出则悌。
(:“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悌:
尊敬师长
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16 欲速则不达。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 18 百仞
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上百丈的高山,有负荷的车也能拉上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坡度
平缓的缘故啊。
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理出于岳阳楼的美,美就美了,但阳楼的名气并非只凭借这。
如
果这样,那么像岳阳楼的楼很多,怎么能独占鳌头?因为范希文被邀请作文章,文采传播四海,于是
岳阳楼就天下名扬。
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是奉承拍马。
范希文就不是这样,他是不因为物质的好坏而喜悲。
他的朋友被贬职。
没有告别就离开,但众人却避开。
等到他得知,赶到河边,友人就在船中了。
可见他友谊之情感很深。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于是连夜驰骋到沛公军营去
2 辍耕之陇上。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3 奉之弥繁。
(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
4 侵之愈急。
(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7 汝识之乎?(你记下这个情景了吗?
8 可以知之矣。
(可以知道了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之:指代贿赂所得的土地其:它的实:实际数量翻译: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7 顷之,烟炎张天。
(一会儿,火焰布满天空 18 蚓无爪牙之利。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的发出声响的石头,所在地方都是这种石头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啊 22 夫晋,何厌之有。
(夫:发语词,不译何厌之有=有何厌之?有什么满足的呢?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译文:一僧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借一箪食物、一瓢水的帮助到了南海,向唐僧夸口说:“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