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的度牒制度

合集下载

宋代“牒试制度论考

宋代“牒试制度论考

宋代“牒试制度论考摘要: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

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

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

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

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

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

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宋代;科举;牒试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宋代科举乃是至为公正合理的制度,因而往往忽略了科场中的种种非公平竞争现象。

应该说,科举考试各层面几乎都存在特权,诸多人为的运作贯穿于其间。

本文将以“牒试”制度为中心对宋代科场的非公平因素进行适当的检讨。

事实上,“牒试”是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迄今为止,学界对此却并无清晰的阐释。

何忠礼教授在《宋史选举志补正》一书中指出,“按北宋时期的别头试、胄试、锁厅试等,至南宋统称之为‘牒试’。

”[1](P78)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拙稿拟就宋代转运司“牒试”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必要之考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牒试”制度的渊源及变迁“牒试”一词,北宋时期非常罕见,似乎到南宋以后才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专用名词而频繁见诸史籍。

按照宋代著名史家李心传的解释,“牒试者,旧制:以守、倅及考试官同、异姓及有服亲、大功以上并婚姻之家,与守、倅门客皆引嫌,赴本路转运使(司?)别试,若帅臣、部使者亲属、门客则赴邻路。

历史解析:宋代官、职、差遣制度的内容及产生的原因

历史解析:宋代官、职、差遣制度的内容及产生的原因

历史解析:宋代官、职、差遣制度的内容及产生的原因大家读宋代的历史时往往都会有疑惑,那就是他们的官职太乱了,一个官员,基本上都会有好几个官职,而且这些官职之间关系还没有丝毫的联系,更为奇怪的是,官员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和他们官职根本就不搭界,如果要是有幸从事的官职和官职重合的话,反而还要专门下诏书委任,而这一切的现象,都是和宋代特有的“官、职、派遣制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深度的解析一下这个制度究竟是什么,它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先简单介绍一下宋朝官职中的官、职、差遣都是什么。

官就只指的是官员的本官阶,职就是指三馆和秘阁中的官职,差遣是指官员的实际职务。

为什么好好的官职在宋朝搞得这么复杂呢?这里面有宋朝自身的原因,也有唐末五代遗留下来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江山赵匡胤夺了后周小皇帝的,过程中是兵不血刃。

所以宋朝初年,在典章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继承后周的旧制,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政府机构,还留用了原有的官员,这对于对立足未稳的宋朝廷有着稳定政局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其实远从唐代中叶,开始设置盐铁使等官职一来,本来就侵夺了户部职权,后唐又设三司使侵夺户部和工部的职权更加加重了这一现象。

到了宋朝初年,三省六部及寺监的职权更是大部分都被上述新设置的机构给剥夺了。

这样一来,六部及寺监就没什么事干了。

就只派了少量的品级较低的官员去任职,而大多数官员就被派去担任那些重要的和因朝廷需要而设置的职务,官名就只能作为品级高低及领取相应俸禄的标志,被称为“寄禄官”,也称“本官”,简称“官”。

总而言之就是,本来的六部职能被一些新的机构所替代,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安置那么多的官员,于是,六部之中实际任职的只有一些低级官员,另外的官员就去新机构任职,但是官名还是以前的官名,和新职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作为待遇高低的凭证了。

咱们先来说一下官品。

北宋前期,沿袭唐制,将官品分为九品,每品分正、从;四品以下,正、从之中又分上、下,共三十阶。

从度牒制度的形成说起,浅谈僧道度牒被宋代统治者广泛运用的原因

从度牒制度的形成说起,浅谈僧道度牒被宋代统治者广泛运用的原因

从度牒制度的形成说起,浅谈僧道度牒被宋代统治者广泛运用的原因“度牒”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给予僧道等出家人的一种合法身份证明,它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管理神职人员的一种制度。

封建统治者通过定期对神职人员发放一定数量的“度牒”,以此控制僧道的数量以及他们的社会流动。

因此“度牒”这种制度自建立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承袭。

这种对神职人员的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盛行了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上绝无仅有的,说明度牒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当度牒制度发展至宋代时,进入到了高度成熟的时期,它此时不仅仅是出家人证明身份的合法凭证,还在宋代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广泛运用。

那么作为管理神职人员的度牒为何会被宋代封建统治者广泛运用呢?我们先从度牒制度的形成说起。

一、度牒制度的形成度牒制度最早起源于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但与度牒不同的是,这个活动仅限于道教内部,不属于官方的行为,因此是不被官府所承认的,也就不具备任何政治意义。

后来道教上清派宗师陆修静革新道教“道宅科录”,称管理道民的教籍为副籍,朝廷的户籍为正籍,使得道教教制与政权法制的关系趋于协调。

陆修静画像陆修静的这种措施,受到了封建政权的承认和支持,只不过当时的封建政权并未将这种教制法律化,也就是说,当时的“道宅科录”制度虽然得到封建政权的承认和支持,却没有被封建法制将其列入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等于封建政权还未正式承认。

直到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寇谦之果断地革除了五斗米道的租米契录制度,限制道官祭酒在“道宅科录”活动中索取道民钱财,得到了道民的拥护和封建统治者的赞扬。

于是北魏皇室给予寇谦之传度弟子的特权,开始把原本属于道教本身的“道宅科录“制度进行政权法制化。

孝文帝于太平十五年秋下诏:“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

”从此,道教的活动受到了国家法律制度的约束、政府开始对从事宗教活动的道士、女冠人员进行正规的国家户籍管理,这也是度牒制度的最初萌芽。

宋代殿试评卷制度探析-

宋代殿试评卷制度探析-

宋代殿试评卷制度探析*宋代殿试评卷制度包括阅卷考校、评定等级和皇帝裁定名次三个部分。

宋代殿试阅卷采用三级考校定等制度,宋初仅有一次考校,宋真宗时期开始实行二级考校,并由二级考校发展为三级考校,宋仁宗时期创立了别立等第法;评定等级在宋初变化不定,至宋真宗朝逐渐成型,进士分为五等,诸科分为三等,宋仁宗以后基本上继承和完善了这一制度;皇帝裁定名次主要集中于状元和前数名进士,裁定标准往往出自己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总之,宋代殿试评卷制度草创于宋太祖、太宗朝,成型于宋真宗朝,并在宋仁宗以后不断发展和完善。

标签:宋代;殿试;评卷制度科举制度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

欧阳修曾对宋代科举制度大加赞赏:“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①宋代科举制度之所以公平公正,并吸引了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其中,与其完善的考试评卷制度密不可分。

宋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殿试评卷工作,创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殿试评卷制度。

学术界对宋代殿试制度已有较多研究成果②,但对宋代殿试评卷的三級考校定等、评定等级制度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尚欠深入。

本文拟对宋代阅卷考校、评定等级和皇帝裁定名次等殿试评卷问题作一考察,希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殿试阅卷制度的发展演变宋代殿试阅卷采用三级考校定等制度,总体过程分初考、覆考、详定三级程序,其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宋初,殿试阅卷并无初考、覆考之别,往往一次性阅卷考校。

如开宝六年(973)殿试,宋太祖“召殿中侍御史李莹、右司员外郎侯陟、国子监丞郝益为考官”,对新及第进士和下第者进行考校。

③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命三司使、翰林学士、丞郎、两省给舍已上、三馆职事官等糊名考校”。

④宋真宗朝逐渐形成了三级考校定等制度。

咸平三年(1000),殿试阅卷开始分初考、覆考两次考校。

从北宋《白氏文集》准印牒文看宋代文集出版的审查制度

从北宋《白氏文集》准印牒文看宋代文集出版的审查制度

从北宋《白氏文集》准印牒文看宋代文集出版的审查制度王兆鹏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5(0)5
【摘要】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杭州刻本《白氏文集》所附当时杭州详定所颁发的《白氏文集》准印牒文,是《全宋文》未收的佚文.此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北宋文集出版审查的运作流程和审查内容.其中“敕命指挥毁弃淫侈浮浅俚曲秽辞”一款,对了解北宋词传播的文化生态尤具意义.此文不仅为文学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学信息,也为文体学研究北宋详定所文集出版的牒文,提供了一个现存最早的出版详定牒文的实例.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王兆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从《白氏文集》看13世纪中朝日三地文化交流
2.《第五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出版科研论文获奖文集》出版
3.《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了优惠销售2000-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及论文集光盘
4.《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已出版优惠销售2000-2006
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及论文集光盘5.《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已出版优惠销售2000—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及论文集光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的档案工作制度

宋的档案工作制度

宋代的档案工作制度,是在继承前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后来的档案工作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朝文书档案种类、档案工作制度以及档案工作在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宋朝文书档案种类1. 皇帝下行文书:有七种,包括册书、制书、诏书、敕书、诰命、御札、敕榜。

2. 臣僚的上行文书:除前朝的表、状,新增的有札子,也称剳子。

3. 各级官府的下行文书:有敕、宣、札子、剳。

4. 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有申状。

5. 官府之间的平行文书:除了沿用前朝的关、移、牒之外,新增了咨报、密白。

6. 专门档案:有赋役档案、律法档案等。

二、宋朝档案工作制度1. 公文用纸制度:宋代对公文用纸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文所用纸张的材质、尺寸、颜色等都有所区别。

2. 公文一文一事制度:为了提高公文效率,宋代实行一文一事制度,要求每篇公文只涉及一个事项。

3. 公文拟写制度:宋代对公文的格式、用词、表述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公文拟写需遵循一定的规范。

4. 公文折叠制度:为了便于保存和查阅,宋代对公文的折叠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5. 公文的签押、用印和判署制度:宋代对公文的签押、用印和判署有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公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6. 公文的装封、编号制度:宋代对公文的装封、编号有明确的规定,以方便查阅和管理。

7. 公文邮递制度:宋代设有专门的公文邮递机构,负责公文的传递工作。

8. 公文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度:宋代对公文的收发、登记和催办有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公文及时、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9. 公文移交制度:宋代对公文的移交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公文的安全和完整。

10. 文书工作中的保密制度:宋代对文书工作中的保密有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国家机密泄露。

三、档案工作在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1. 政治方面:档案工作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皇帝通过查阅档案,了解国家政治状况、地方政务、军事情况等,为决策提供依据。

宋朝官吏考核制度

宋朝官吏考核制度

宋朝官吏考核制度一、背景介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

在宋朝,官吏成为政权维持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朝官吏考核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官吏考核内容1. 文科考评宋朝官吏的考核主要分为文科和武科两个方面,其中文科考核更为重要。

文科考核主要包括文策、文书、文案、文录等内容。

其中,文策是考核官吏的政治素质和决策能力。

文书则是检验官吏的文书写作能力,包括公文、奏疏等。

文案是考察官吏的行政能力和组织能力,而文录则是考核官吏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整理能力。

2. 武科考评与文科相比,宋朝官吏的武科考核相对次要,主要考察官吏的武艺水平。

武科考核内容包括射箭、马术、剑术等。

这样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官吏的身体素质、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为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执行任务提供了保障。

三、考核程序宋朝官吏的考核程序相对复杂,分为初考、朝考和特考三个阶段。

1. 初考初考是官吏考核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官吏的基本素质进行考察。

初考的内容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主要考察官吏的文学水平,包括诗词、文章的写作能力。

面试则是通过对官吏的提问,考察其政治觉悟、才智和应变能力。

2. 朝考朝考是官吏考核的核心阶段,也是最具权威性的考试。

朝考由宰相主持,特邀一些有资格的官员参与。

朝考的内容包括政策分析、决策能力、行政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官吏需要在朝考中展现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干,以获得更高的职位。

3. 特考特考是根据特定情况而设立的考试。

特考主要考察官吏在应对灾难、紧急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

特考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灾害预防、救灾救援、稳定社会等方面的考察。

四、考核的评价标准宋朝官吏考核制度以绩优论的原则为基础,评价官吏的表现和能力水平。

1.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宋朝官吏考核的核心,官吏的工作绩效将在考核中得到全面评估。

道教度牒制度的兴起与演变

道教度牒制度的兴起与演变

道教度牒制度的兴起与演变*导读: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

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

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其实,这种制度来自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不过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限于道教内部,不属于政府行为。

而度牒制度乃属于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

一、早期道教的宅录命籍与戒籍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原始太平道就有簿书录籍的教制制度,在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里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当时的太平道在为道民传戒授箓的时候,要像地方政府登记户口一样来为道民受戒注籍,认为受戒后乃入神仙籍,即是天籍,可以得到上天神的管理:故置善文于天籍,神仙籍与俗异录,当升之时,主籍之神及保人者乃知所部主,奉承教化,各有前后,不可自得。

众神共治,务取合天心者。

①《太平经》认为戒经只能传于善人,并作为上天神护佑的凭证:天喜善人,不用恶子,宜思书言,其文具足,可以自护,必得天福。

②其实,这就是原始太平道早期的戒籍制度,譬如《太平经》还说:中有圣智,求索神仙,簿书录籍,姓名有焉。

当复上为天之吏,案行人间。

③又如:过重使退,地记所受,姓名如牒,不得留止,处有空缺,下人补矣。

④到祖天师张陵建立五斗米教团时,创立二十四治,每治设大治头,下设大祭酒、祭酒。

受过戒的信徒称鬼卒,改治录籍,是称宅录制度: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突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审,令民名法。

⑤五斗米道以师宅为治,乃是一种以师宅为中心的基层宗教组织。

大治头、治头、大祭酒、祭酒等是一方的道官,管理道民的宗教活动。

张鲁管理汉中时,这种制度属于张鲁政权的政府行为。

度牒僧籍管理制度

度牒僧籍管理制度

度牒僧籍管理制度一、度牒的意义和作用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证明其已经接受戒律,愿意放下尘世的名利与情欲,专心修行佛法。

度牒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承诺。

持牒出家的人必须遵守戒律和清规戒律,积极修行,以求做到身心纯净,帮助众生,同时也带给自己无限福报。

度牒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确认出家人的身份,还在于管理出家人的行为和福德积累。

度牒上载明了持牒者的法号、出家日期、戒律方面的规定等内容,为出家人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规范,以便其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不偏离方向,在僧众中保持良好形象和声誉。

度牒也是管理僧籍的一种方式,通过度牒管理制度,寺院和佛教团体可以规范出家人的行为,保护佛教的声誉和形象,确保僧众团体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度牒管理制度的内容度牒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度牒的发放、使用、管理、变更和作废等方面的规定,以下将详细介绍度牒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度牒的发放度牒的发放由本寺院或佛教团体的高层领导或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出家人在完成入寺院或佛学院学习和实习后,可以向上级领导申请发放度牒。

发放度牒需经过相关法师和长老的考核和审定,确保出家人具备成为僧人的资质。

2.度牒的使用持牒出家者在进行各种佛教仪轨、修行、传法活动等时,必须携带度牒,并遵守度牒上的规定和戒律要求。

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妥善保管并随身携带,以便他人核实其身份和资历。

3.度牒的管理度牒管理由寺院或佛教团体的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

管理机构应定期对持牒出家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遵守戒律和教义,合乎僧众的规范和准则。

在度牒管理中,管理机构应设立度牒档案,记录每位持牒出家人的基本情况、修行进展、违规行为等内容,以便日后查证和处罚。

4.度牒的变更如果持牒者因戒律失效、出家不当、行为不端等原因,导致其持牒身份应撤销或变更,管理机构可以对其度牒进行相应处理。

变更度牒需经过法师、长老和相关部门的审议和决定,确保处理公正和合法。

卖度牒是古代政府的生财之道

卖度牒是古代政府的生财之道

难、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情 况下,让老百姓亲自去给 国家出力当差,是比把自 己的劳动收获物交给国家 更为常见和方便的服务国 家的方式。而一个青壮年 劳力如果要把自己献身佛 道,遁入空门,拒绝给国 家服役当差的话,那一方 面是不再忠于皇帝,使皇 帝失去一个粉丝,另一方 面也让国家损失了服役的 利益。所以,即使是在皇 帝信佛的时候,也不赞成 老百姓随便出家。
度 牒 是 僧 道 身 份 证, 或 者 说 是 僧 道 的 户 籍 证,
是对僧道进行管理的主要 手段。拥有由国家专门机 构颁发的度牒,说明你有 合法的宗教身份,你就不 再为国家服役当差了。《旧 唐 书· 辛 替 否 传 》 记 载, 中宗时“度人,免租庸者 数 十 万 ”, 所 谓 租 庸, 就 是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前百 姓对国家最普遍的纳税义 务。《 旧 唐 书· 姚 崇 传 》 还说,公主外戚都请度人 为僧尼,也有私出财造寺 者,富户强丁都设法避役。 富人都想办法以出家的名 义逃避对国家的差役义 务。但如果你没有这个度 牒而冒充僧道,逃避服役, 拒绝义务,那就是严重的 罪过,要受到刑事处理的。 拥有度牒便可了断对国家 的义务,所以度牒就有了 相当的市场需求。而市场 需求必然意味着可以通过 交易变现。
宋徽宗时期为了对西夏用 兵,发了近三万道度牒 ; 宋高宗曾恩赐岳飞两百道 度牒以用作军费粮饷 ;南 宋初年,某州因为财政吃 紧而向朝廷要钱,朝廷拿 不 出 钱 来, 于 是 恩 准 了 二百五十道度牒给其救 急 ;赵官家为了给太后增 筑慈宁殿特旨发度牒以筹 集 资 金。( 王 嘉《 闲 谈 宋 朝话度牒》)
《 水 浒 传 》 第 四 回, 赵员外提出让鲁达到五台 山 出 家 为 僧 时 说 :“ 我 曾 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 买 下 一 道 五 花 度 牒 在 此, 只 是 不 曾 有 个 心 腹 之 人, 了 这 条 愿 心。” 第 三 十 一 回 武 松 为 避 免 沿 途 盘 查, 用 头 陀 之 度 碟 扮 做 头 陀。 第四十五回,报恩寺和尚 裴如海对尚未取得正式僧 人 身 份 的 胡 头 陀 说 :“ 我 早晚出些钱,贴买道度碟, 剃你为僧。”

中日两国学者关于宋朝和籴、和买制度研究综述

中日两国学者关于宋朝和籴、和买制度研究综述

中日两国学者关于宋朝和籴、和买制度研究综述/article.php/12425中日两国学者关于宋朝和籴、和买制度研究综述李晓孙尧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 102249)(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山东济宁 272025)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3期在宋朝经济制度史上,和籴、和买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故为中外研究者所瞩目。

据初步统计,自1930年代以来,中国、日本学者共发表直接论述宋朝和籴制度的论文32篇、和买制度的论文7篇,另有8部著作涉及相关问题。

综合分析这些成果,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70年代。

这个时期的研究由日本学者发起并居于主导地位。

森住利直首开其端,《北宋初期的便籴》(《史渊》3,1931年)简要考察了便籴的语义、北宋初期在北部沿边和京师等地实行的便籴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茶、香药专卖制度等。

他的《南宋四川的对籴》(《史渊》10,1934年)认为,对籴就是在税米之外再强制征购与税米数量完全相等的粮食。

日野开三郎随即连刊数文:《宋代的便籴》(《东洋学报》23—1,1935年)考证了便籴的词义和概念,对便籴法实行的地域和演变过程做了简单考察,并以较大篇幅详细论述了河北路的便籴数额以及与便籴制度相关的各官僚机构。

此文虽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也属于北宋便籴制度研究的开创性成果之一。

《北宋时代的博籴》(《历史学研究》4—3,1936年)认为,所谓博籴就是用现钱以外的物品支付的籴买方法。

《以神宗朝为中心看北宋的结籴》(《史渊》20,1939)认为,所谓结籴法,就是官府让商人承包粮食缴纳的籴买办法,官府向承包者赊贷钱物作为资本并征收利息,其目的是让没有资本的商人也能参加籴买粮草的应募,丰富官府的粮食储备,同时抑制胥吏等的不法行径。

结籴与市易法有密切关系,它是作为市易结揽法的一部分被实行的。

因此考察结籴法不仅是研究北宋时期粮食经济的必要途径,对于研究市易法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

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

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在宋朝时期,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

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围绕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进行探讨。

一、考试制度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以科举制度为主。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宋朝设置了三级考试,分别是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第一级考试,由地方政府主办。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学、文学和经学等科目。

乡试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出优秀的士人,为他们提供参加省试的机会。

省试是第二级考试,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主办。

考试的内容比乡试更为复杂,包括经义学、文学、经学和政策等科目。

通过省试的士人可以进入最后一级考试。

殿试是最后一级考试,由朝廷主办,考试地点在皇宫内的文华殿。

殿试的目的在于选拔出最优秀的士人,为他们提供进入官府任职的机会。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学、文学、经学和国家政策等科目。

二、考题类型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才能和知识储备。

考试题目多样,包括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对时事政治的评述和对国家政策的建议等。

经义学是考试科目之一,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考察候选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士人需要精通各种经典文献,包括《四书五经》等。

文学是考试科目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考察候选人的文学修养和文笔水平。

士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经学是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

士人需要了解宋朝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才能在考试中表现出色。

政策是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察候选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提出建议的能力。

士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对国家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影响与启示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对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透明。

不再以出身和门第为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宋代档案立法管理制度

宋代档案立法管理制度

宋代档案立法管理制度一、宋代档案管理的基本概况宋代的档案管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秦、汉、唐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宋代不仅继承了唐代的档案管理制度,还加以改进和完善。

宋代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立法、整理、保存和利用等方面,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宋代档案管理的立法制度1.《宣和谕民令》宋代立法管理档案的第一部法律文件是《宣和谕民令》,该令是由宋徽宗颁布的,规定了皇帝和官员的行为规范,其中也包括了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

《宣和谕民令》规定:“勿论久远旧事,致有档籍不详,须即查明录,为昭意志。

”这一规定表明宋代重视档案管理,要求官员不能因时间久远而忽略档案,必须认真查明记录,以表明历史真相。

2.《令杂记》宋代尚书省设有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称为“令杂记”。

《令杂记》是宋代专门负责管理档案的机构,其职责包括整理、保存和利用档案资料。

《令杂记》规定了档案的分类、整理和保存方法,为后来的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

3.《宋会典》宋代还编纂了《宋会典》,该典是宋代的一部重要法律典籍,其中涉及了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

《宋会典》规定了官员如何处理档案资料,包括如何保存、整理和利用档案,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

三、宋代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1.档案的整理宋代的官员在处理各类档案时,会根据档案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档案的分类包括地域、时间、人物等多个方面,以便于官员查阅和利用。

2.档案的保存宋代非常重视档案的保存工作,官员会将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复制、备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

宋代还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库房,用于统一保存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3.档案的利用宋代的官员在处理档案时,会根据需要将档案资料进行转用,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同时,官员也会根据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历史真相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四、宋代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宋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发展比较快速的时期。

宋代官僚制度是当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制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官制宋代官制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其特点是官品晋升逐渐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度得到加强,并又增设了几个新的政府机构,如诏书院等。

宋代的官制分为九品官员、三级差遣和十一级爵位。

九品中,从高到低分别是:宰相、中书令、参知政事、大司徒、太子太保、大司马、大匠卿、少师、太子少保。

三级差遣依次是:京官、布衣、门下。

十一级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大夫、庶人、九锡、装束、庶人。

在官品方面,宋代以品位高低来区分。

官员晋升要通过科举制度,只有通过举人、进士、贡士等考试后才能成为官员。

二、官员职务宋代官员的职务很多,主要分为文职和武职两种。

文职官员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各种事务,比如财政、物流、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而武职官员则主要负责和ARMY有关的工作,如指挥军队、巡查边境等。

在宋代,文职和武职的权力高低是相对的,在某些场合下,武职官员可以掌管文职官员。

三、官员选拔宋代的官员选拔主要是经过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考中进士,这就是成为高级官员首先需要经过的。

通过进士考试后,官员还需要举行一个状元帖试,只有通过状元帖试后,才能够成为第一等官员,而其他考取进士的人将会以考试成绩而作为官品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而对于底层的官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或是背景获得官职。

但在宋代,由于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衰落,且科举制度的实施日渐严格,导致通过闲话、背景等渠道进入政府机构的情况逐渐减少,并促进了较为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的建立。

四、官员的品德在宋代,官员的品德是时刻受到强调的,这也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源,对于一个官员而言,品德的高下,将会在他的晋升、职务任命和排场方面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品德高尚的官员不仅会获得更高的尊重和地位,而且会得到更大的权力和优待。

从武松化身行者说起,原来在宋朝,和尚“度牒”有如此多功用

从武松化身行者说起,原来在宋朝,和尚“度牒”有如此多功用

从武松化身行者说起,原来在宋朝,和尚“度牒”有如此多功用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导言说起武松,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行者武松”,也是《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武二郎”。

千百年来,武松一直被塑造为正义的化身,其流传最广的两件事就是“武松打虎”和“怒杀潘金莲”了。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说说的是他在《水浒传》中的江湖称号——“行者武松”的由来以及关于度牒背后的一些趣事。

九州配图:行者武松小时候看电视剧《水浒传》之时,因为断断续续、有一截没一截的观看,因此时常有一个不小的疑惑,那就是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名,且大部分人的江湖称号都十分霸气,比如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小李广花荣、小旋风柴进,还有青面兽杨志、神行太保戴宗、赤发鬼刘唐、黑旋风李逵、九纹龙史进等等,唯独大名鼎鼎、坐第十四把交椅同时是十大步军头领之一的武松,其花名“行者”却低调的不得了,听起来毫无霸气侧漏之感。

九州配图:梁山好汉稍大之后,在完整的看完《水浒传》小说之后,我知道了“行者武松”这一花名的由来以及“行者”的涵义。

所谓“行者”,其实是古代对于带发修行和尚的一种称呼。

行者不用像真正的僧人一样剃度和持戒,打扮上一般是披散长发带着束带。

影视剧《水浒传》中武松的打扮,是头陀的打扮。

而头陀也是行者中一种,专门走修苦行。

这类人因为不禁酒肉,不能在寺庙里长住以免影响其他僧人清修,因此他们大多是到处流浪化缘,因居无定所,故被称为“行者”。

《水浒传》中武松的“行者”身份由来话说武松趁着酒劲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虎成为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之后,人生就如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

先是到了阳谷县衙当了都头结果巧遇哥哥武大郎和嫂子潘金莲;武大郎被谋害之后,他愤而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于是被刺配孟州;此后因为醉打蒋门神帮助金眼彪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结果被蒋门神勾结张团练设计陷害,武松随即又大开杀戒,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